香港的经济发展及入境事务_移民论文

香港的经济发展与移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香港论文,移民论文,经济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香港在历经百年沧桑之后,即将回归祖国。香港不仅以其骄人的经济业绩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政治上,在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国两制”的形式回归祖国,更引起举世关注。1996年10月,笔者利用去台北参加学术会议途经香港之机,考察和了解了香港的经济发展和人口概况,现将香港的经济发展和移民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一、以国际金融中心和世界贸易中心为标志的发达的经济

位于广东珠江口东侧的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半岛和新界)[①a]面积为1075平方公里,[②a]现有人口630万。香港这块中华历史的宝地,今天已经成为世界东方的明珠,特别是在金融、贸易、资讯、航运及旅游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成为世界重要的金融、贸易、航运及旅游中心。

首先,就金融方面来看,香港是世界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截至1994年3月底,香港共有171家外资银行、156家外资银行办事处,拥有5520亿美元的外币资产。国际上最大的100家银行中有80家在香港开业。1993年在香港安排银团贷款共314宗,合同金额247亿美元,远远超过新加坡的187宗、90.8亿美元和东京的37宗、46.3亿美元的水平。1994年12月香港离岸金融市场的交易量为7061亿美元,仅次于同期伦敦(11596亿美元)和东京(7262亿美元),超过新加坡(4163亿美元)。另外,国际结算银行1995年的调查显示,1995年香港外汇市场每一工作日的净成交量为900亿美元,仅次于英国(4650亿美元)、美国(2440美元)、日本(1610美元)和新加坡(1050亿美元),位居全球第5位。按照1993年底的市值计算,香港的股市市值达3850亿美元,仅次于美国(52240亿美元)、日本(30000亿美元)、英国(11520亿美元)、德国(4630亿美元)和法国(4560亿美元),位居第6。香港也一直是与伦敦、纽约、苏黎世并列的全球4大黄金市场。[①b]就综合金融实力来看,目前香港已为世界排名第4的国际金融中心,在回归祖国以后,由于以世界增长最快的内地市场为腹地,其金融实力将进一步得到加强,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将进一步上升。

其次,就贸易方面来看,香港一直是东西方贸易的枢纽,随着中国内地实行开放政策及亚太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香港所充当的贸易中转站的角色日趋重要。目前,香港不仅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贸易中心,而且已经跃升为全球第八大贸易区(见表1)。

表1 1995年主要国家和地区贸易额排名表(前20名) (单位:10亿美元)

资料来源:世界贸易组织年度报告,根据《经济日报》1996年3月29日摘发的资料计算整理。

在过去的十年中,香港的对外贸易额增长了5倍多。从表1可以看出,1995年,香港对外贸易总额为3714亿美元,占世界贸易总额的7.2%,其中出口为1738亿美元,占世界出口的3.5%,进口为1976亿美元,占世界进口的3.7%,这三项分别位居世界第8、第9和第7。在进口中有70%又转口输往其他国家和地区。目前,香港共有11万家贸易公司,对外贸易范围复盖全球220个国家和地区,世界上有972家跨国公司(TNC)把他们的亚太地区总部设在香港,处理在亚太地区的业务。[②b]

与国际金融中心和世界贸易中心相联系,香港也是“购物天堂”和旅游中心。目前,与旅游业相关的商业、饭店、旅馆等第三产业相当发达,在GDP中占有重要地位。如1993年,GDP为8976亿港币,其中商业、饭店、旅馆为2191.2亿港币,占GDP的24.41%,而包括金融、保险、不动产和产业服务、社团和个人服务以及运输、通讯在内的整个第三产业占71.3%。发达的资讯是香港能够成为世界金融、贸易中心的基础,是其具有竞争力的基本条件。

另外,香港的制造业尽管在GDP中所占份额不大(10%左右),但制造业也相当发达,特别是纺织、钟表、成衣、电子等。目前,香港有4600多家纺织厂,雇员达8.9万人,占全港劳动人口的8%,1995年出口值为137亿美元,仅次于德国,稳居全球第二。钟表生产、配件厂商2000多家,出口额仅次于瑞士,位居全球第二。成衣生产厂家6500多个,雇员达17万人,在整个香港的出口中,仅次于电子,位居第二。[③b]

二、香港与内地经济的互补与联动

香港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有其特殊的原因,例如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自由贸易和外汇制度,符合国际惯例的法律制度等等,但香港面向世界,背靠内地,长期得到祖国的大力支持,是其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解放以来,国家按照“长期打算,充分利用”的方针,给香港予以大力支持。早在1962年,内地正处在三年自然灾害以后的初步恢复过程中,在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周总理就下令每天开三趟快车,供应香港鲜肉、活鱼、蔬菜、水果。“三趟快车”既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也未中断。据统计,现累计运送的活猪已达8700多万头,活牛520多万头,这两种肉类占香港市场供应量的98%以上。此外,内地每年还供应香港市场5万多吨鲜蛋、6万多吨冻肉、数十万只活鸡鸭、几十万吨新鲜蔬菜以及大量的粮油食品和水产品。目前香港市场2/3的鲜活冷冻食品、1/2的蔬菜是由内地供应的。为了解决香港居民的生活用水,广东省从1964年2月开始,修建6道拦河坝,加固两大水库,新建8座抽水站,新挖阔80多公里河道和架设80多公里高压线,将东江水提高50余米,引入深圳水库再输到香港。30多年来,内地向香港供水达80多亿立方米,有效地解决了香港居民的用水问题。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和我国最大的海洋天然气田——崖城13—1气田已经开始向香港供电供气。[①c]

内地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为香港产业向内地转移提供了优越的条件,目前已有80%以上的港商把生产线北迁至内地,特别是珠江三角洲一带,仅这里就有3万多家港资企业,大约有5万多名香港技术和管理人员在这些工厂工作,而雇佣内地员工约400万人,相当于香港本地制造业从业人员的6倍,“前店后厂”已成为这些企业的普遍形式。

没有内地的支持,没有内地的发展,就不会有香港今天这样骄人的业绩;同样,香港对内地的发展,也至关重要。

首先,香港是我国内地引进外资的主要来源和对外贸易的主要地区。据外经贸部统计,我国从1979年至1995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累计为1333.77亿美元,而港澳(主要是香港)地区就占60.39%(见表2)。从1985年起,香港即为我国第一贸易地区(进口第一,出口第二,总额第一)。

表2 主要国家和地区在我国的直接投资(1979—1995年累计)[*]

资料来源:根据外经贸部公布的有关资料计算整理。

[*]:名次按实际金额排序。

其次,香港是我国内地走向世界的重要桥梁和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香港作为国际化的大都市,作为亚太地区最大的金融、贸易中心,同世界市场保持着同步发展的步履,内地可以通过香港掌握世界市场的动态,通过香港走向世界。正因为如此,内地许多企事业单位已在香港设立机构,进行投资。

目前,中资机构在香港已具有相当实力。如在金融领域儸有中国银行等13家银行集团,其实力仅次于汇丰银行集团排名第二;在公用事业方面,中信集团持有香港电讯、国泰、港航等航空事业及第二海底隧道;华润集团掌握着大老山隧道的股份;航运业(海洋)则有招商局在香港的集团投资;零售百货亦有华润集团的国货公司与超市,其规模仅次于日资与港资排名第三;房地产方面的投资占整个中资在香港投资的45%;在股市,香港约有40多家上市公司被中资公司收购,而中资上市公司在香港约近60家,股市市值约占香港股市总值的6%。另外,除国务院各部门在香港设有代表机构43个外,各省市区有驻港机构66个(见表3),这些驻港机构均以企业形式出现,再加上相当数量的企业在香港的投资,整个中资的实力在香港经济中举足轻重。据香港工业署的调查,目前大陆在香港制造业方面的投资已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排名第二。

表3 我国各有关单位驻香港机构一览表

资料来源:香港台北贸易中心,中资企业研究小组,本文引自陈明璋:“两岸与香港经贸交流的现状与展望”,《海峡两岸和港澳产业合作研讨会论文集》,1996年10月,台北。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香港与内地经济的互补与联动,即为香港的繁荣与发展创造了条件,也推动了内地的开放与发展。

三、香港的人口概况与移民

人口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香港作为国际化的大都市,保持相当的人口增长、合理的人口结构和高素质的劳动力,是其具备竞争力的基本条件。表4—6列出了香港人口变动的基本状况,从这些资料中可以看出香港人口变化的主要特点。

第一,香港的人口早在1941年就已达到160万,但由于日本占领,大多数华籍居民为逃避战乱而返回大陆,这使得香港的人口锐减到1945年的60万。日本投降之后的一年内,这些华籍居民又回到香港,所以1946年,香港人口就恢复到了160万,1950年大约增加至200万。50年代,以年均4.6%的速度在递增,到1961年达到313万。1961—1991的三十年间,其总的人口增长趋势是下降的,但70年代后期,增长率有短暂的急速回升(因大量移民所致),90年代上半期,年增长率又逐渐回升(见表4)。

表4 香港人口概况表

资料来源:1941—1950为估计数;1961—1986为普查数(参见Census and Statistics Department Hong Kong Population Census Main Report);1991—1995来自《香港年报》。

第二,随着经济的发展,香港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是不断下降的(从1961年的2.89%降到1994年的0.69%,下降2.2个百分点),总和生育率在80年代初期已降到了更替水平以下(1.93),成为世界上生育水平最低的地区之一。但从统计数字可以看出,自然增长率的逐年下降并没有导致人口增长率的同比例下降,这说明移民在香港的人口增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表4“增长成分”一栏中可以看出,不同时段移民在人口增长中虽然有不同的比重,但总的看,移民是香港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除80年代(7.9%)和60年代(13.2%)以外,移民所占比重都在1/3以上。在90年代的人口增长中,移民占了主导地位,1994—95年更达到2/3以上。

第三,大陆是香港移民的主要来源地区,其比重在1/4—2/3之间。香港在历史上就有大量移民的传统,特别是对大陆的移民来说,香港就象一个滤水池,许多人从内地流入香港,在此沉淀一段时间,又流到世界各地。从表5可以看出,自80年代下半期以来,虽然大陆移民所占的比重在下降,但绝对数却在不断增加,从1986年的2.7万增加到1995年的4.59万,10年间增加70%。据香港浸会大学社会学系邵一鸣教授介绍,经过中国政府和香港协商规定,80年代初期,大陆移民到港的限额为每日75人,从1993年11月增加到105人,而1995年7月又增加到150人。按这一数字推算,1996年有5.5万大陆居民移居香港(这一数字不包括用其他身份来港居住者,如英籍世系、大陆来港经商和工作者、一些原香港居民移民大陆后又返回香港居住者)。[①d]

表5 1986—1995香港移民估计数 (单位:万人)

资料来源:净迁入数来自Ronald Skeldon(ed.) Emigration from Hong Kong,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1995;《香港年报》;《明报》;香港人民入境事务处等。

从40年代末开始,由大陆到香港的移民曾经出现过两次高潮:第一次是1949年至1950年春,由于边界是开放的,所以从广东、福建、上海和其他商业城市移居香港的人约75万。由于数量太大,香港政府于1950年5月关闭边界,实行移民配额限制,同时由于内地实行户籍制度,限制流动,移民减少。第二次是在70年代,由于内地放宽出国限制,移民又大量增加,同时非法入境者亦大量增加,香港开始实行“抵垒”政策,但这一政策只在颁布后的几年中发挥了作用,随着内地改革开放,“抵垒”政策在70年代末期即失去了作用。仅从1978年—80年的3年中,约有40万移民由大陆进入香港,其中有一半是非法入境。据邵一鸣教授的统计,由大陆到香港的移民,50和60年代共50多万,70年代为50多万,80年代大约有30万,90年代上半期为17万,根据配额计算,整个90年代约为40多万。

第四,外籍移民占有一定的比例。这里需要首先说明的是:(1)外籍移民是指出生在香港和大陆以外的移民;(2)香港政府所公布的人口数字中,除永久居民以外,还包括在香港工作暂时居留的人士,因此,这部分人也被统计作为“移民”。在香港的外籍移民包括:

(1)外籍专业人员(包括技术人员、行政人员和管理人员)。一般来说,这类人员中只要具备对香港有价值而香港本地又缺乏的技能、知识或经验,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能作出贡献,都比较容易获准前往香港,并可携带家属。

(2)外籍家庭佣工和劳工。现代化大都市的快节奏、高效率和竞争压力,使香港人大量使用家庭佣工,并于1975年对输入、管理外籍家庭佣工进行立法。外籍家庭佣工由70年代每年平均5000人增加到1995年的15.7万人,大部分外籍佣工来自东南亚国家,如菲律宾、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等,而主要是菲律宾。1995年的外籍佣工84%来自菲律宾。同时,由于香港缺乏普通劳工,从1989年开始输入外籍劳工,当年输入2300名,以后逐年有所增加,到1995年达到1.2万名。这些人同专业人员不同,一方面全是单身,另一方面合同期满必须离开香港。

据统计,从1986到1995年的10年中,香港的外籍人员由不到17万增加到了近42万,其中增幅最大的是菲律宾、加拿大、日本和泰国(见表6)。

表6 1986—1995年居住在香港的外籍人士 (单位:万人)

资料来源:香港人民入境事务处。

第五,移居外国的香港人开始回流。80年代移居外国的香港人,在90年代开始回流。据香港政府估计,1994年以前10年移民外国的香港人中至少有12%已返回香港,根据有关数字推算,大约在6万以上。由于这部分人回港时可用他们的香港身份证作为旅游证件,所以很难作出准确的统计,估计实际回流数字远超过此。回流的主要原因有三个:(1)移居地经济形势欠佳,收入低,失业率高,工作待遇不如香港;(2)对香港回归后的前途有了信心,充满希望;(3)在国外取得居留权或国籍,来去自由。

香港是目前世界上最有竞争力的地区之一,而移民为香港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早在50年代初的朝鲜战争时期,在美国的操纵下,联合国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和禁运,这对以转口贸易为主的香港经济是一次毁灭性的打击。为了生存和发展,开始转而发展工业,但长期以转口贸易为基础的香港,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工业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和管理人员。正是大陆移民带来了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填补了劳动力的不足,为香港经济的转型做出了贡献。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专业技术人员供给不足,从1994年开始,香港决定从内地输入专业技术人才。根据香港人民入境事务处提供的数字,每年发出的工作签证在不断增加。

150多年前,香港的被割让,写进了中国近代史屈辱的一页。然而,1997年7月1日香港的回归,是中国繁荣富强的象征和结果。正如撒切尔夫人在回忆录中所说:“香港的谈判不是也不可能是英国的胜利,因为我们同对手相比力量悬殊”。香港以“一国两制”的模式回归祖国,体现了邓小平同志高度的智慧和非凡的胆略。小平同志生前曾深情地表示,香港回归祖国之后,他要亲自到那里去看一看。现在,离回归只有100多天时间,而小平同志却与世长辞。宿愿虽未偿,遗志必实现。香港以“一国两制”模式的回归以及回归后的稳定发展和繁荣,为祖国的完全统一奠定了基础,也为国际上处理同类问题开创了先例。

注释:

[①a]鸦片战争,英帝国利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1842年8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屈辱的《南京条约》,侵占了香港岛。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又通过不平等条约侵占了九龙半岛南端尖沙咀一带。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英国又强迫清政府于1898年6月签定了《拓展香港界址专约》,“租借”了整个九龙半岛和附属大小岛屿(现通称新界)。英方提出“租借”期为100年,清政府谈判代表要求英方让步,最后定为99年,从1898年6月至1997年6月。如果从1842年《南京条约》英国侵占香港岛算起,至今已有155年。

[②a]由于填海造地,香港的面积在逐年增加,地图出版社1983年9月第5版《中国地图册》注明香港的面积为1061.8平方公里,1075平方公里是截至1993年的数字。

[①b]资料数据转引自林江:“粤港澳金融合作的现状与前景”,《海峡两岸和港澳产业合作研讨会论文集》,1996年10月,台北。

[②b]见《经济日报》1996.9.14.

[③b]参见《经济参考报》1996.9.20.

[①c]资料转引自《经济日报》1997.2.15.

[①d]请参见邵一鸣:“大陆移民对香港的影响”,《海峡两岸和港澳产业合作研讨会论文集》,1996年10月,台北。

标签:;  ;  ;  ;  ;  ;  ;  

香港的经济发展及入境事务_移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