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布局的基本理念与我国网络经济体系的建立_城市经济论文

宏观经济布局的基本理念与我国网络经济体系的建立_城市经济论文

对我国宏观经济布局和建立网络型经济体系的基本构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宏观经济论文,布局论文,体系论文,我国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理论界、学术界和工作部门就我国国土开发和生产建设总体布局的基本框架或者说生产力布局的主轴线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不少主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是沿海和长江接合的“T”字型态势;二是沿海、长江和陇海、兰新线结合的“π”字型态势;三是“T”字型基础上加上京广线组成的“开”字型态势;四是弓箭型态势,即沿海是弓,京广线是弦,长江是箭,上海是箭头。在80年代国家计委编制的《全国国土总体规划纲要》(草案)中,选择了“T”字型,后来又改为“π”型轴线,作为我国国土开发和经济建设的一级轴线。从实践来看,“T”字型一级轴线的主张逐渐被各方面所认同。

一、关于我国宏观经济布局的目标

随着我国经济的深入发展,“T”字型布局的构想已经不能反映或者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因此,我国宏观经济布局和建立各地区新型的空间经济关系问题,又一次被提到了议事日程。就全国而言,我们认为宏观经济布局不仅要着眼于国内,而且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宏观经济合理布局的主要目标是,建立以经济核心区和经济发展轴为主体的网络型经济体系,使我国有限的经济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促进各地区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进而形成各有特色、分工合理和联系紧密的区域经济;在时空上使国内经济循环与世界经济循环相协调,使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不断保持全国宏观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我们提出上述主张,是鉴于以下几个理由:

(一)我国经济己在全国范围内得到较快发展

改革开放18年来,我国在发展地区经济方面,采取了6项政策措施:一是允许一部分地区先富的政策;二是实施地区开放政策;三是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四是加强区域性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的建设;五是实施扶贫政策;六是实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

上述政策措施的实施,使我国地区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理是各地区的经济都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按省区市来说,经济发展的速度都超过了改革开放前平均6%的水平,并且除个别省外都在8%以上;二是各地区的优势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挥,东南沿海地区利用区位优势成功地发展了外向型经济,晋陕蒙接壤地区较好地变煤炭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黑龙江、吉林、新疆等省区的农业优势逐渐表露出来,环渤海地区的重化工优势也正在得到体现;三是各地区间的经济协作联合有了进一步的加强,产业联手开发,市场相互开放,以七大经济区为主导的区域经济发展的步伐较快,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奠定了区域基础;四是各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大大增强,不少地区的经济发展已不再是主要依靠国家的安排,而是主要靠改革开放的新思路来求发展,发达省区是这样,一些后进地区也已改变了原来的做法,因而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五是各地区开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注重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经济与环境的同步发展,这是地区经济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长期发展和中近期发展的关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我国的地区经济格局有了相当大的变化

我国地区经济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发展趋势:

一是东部沿海不少省区的经济中心正在位移,特别是许多省会城市的经济中心功能有转向其他大中城市尤其是靠近海岸线的城市的趋势,形成中心城市政经分离的格局。二是中西部地区的许多省区正在加速形成左右全省经济的经济核心区,一个以若干中心城市为主体的经济区域正在发挥带动全省(区)经济的作用。三是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不仅是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拉大了,而且南北地区间的差距也非常明显,发展较快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相比之下,除山东以外的环渤海地区、陕甘宁地区、湘黔地区,以及上海、武汉、重庆、西安等特大城市在全国的实力地位都不同程度地有所下降。四是地区经济出现极化现象,原来多数省处于中等收入区位的状况已逐渐变为少数,而进入高或低收入区位的省区不断增多。五是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化问题仍然十分严重,“小而全、大而全”和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最突出的问题是造成生产能力的大量闲置。

(三)我国经济布局的主体出现了新的变化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条件下,经济布局的主体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即由过去的政府单一主体逐渐变为政府与其他投资者共同组成的双重主体。政府的职能应该是把握好宏观经济的合理布局,为所有投资者提供布局决策的依据。可以这么认为,如果没有宏观经济布局,整个经济布局就有可能失控,盲目性、分散性和短期行为就不可避免,也就谈不上全国经济的合理布局。

(四)我国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提到了重要日程

我国的地区经济发展,国家已明确要实施协调发展的战略方针。根据我国的国情,在地区经济发展中,我们既不能一味追求日本式过度集中的模式,又不能完全模仿联邦德国式均衡发展的战略。我们必须开创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地区发展的道路,也就是国家在宏观经济布局方面既要防止过分分散,又要防止过度集中,应该做到集中和分散相结合,应该使有限的国力在相对集中的地域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应该符合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和全国一盘棋的基本国情。

二、关于宏观经济布局的主要内容

宏观经济布局是相对于计划经济时的生产力布局而言的,后者侧重于直接的产业和项目的地区布局,而前者的重点则在于间接调控地区经济的空间布局,促进各地区经济的合理分工和联合协作。宏观经济布局是今后国家综合经济部门职能的重要方面。

宏观经济在布局的目的,在于正确处理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协调和统一,实现宏观经济的最佳效益——全国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据此,我国宏观经济布局主要应有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经济发展轴线的布局;二是经济核心区的布局;三是重点产业区的布局;四是重大项目的布局。这四方面的布局是相互关联和相互协调的,既要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又要避免因市场的失控而导致布局的盲目性。

(一)经济发展轴线布局

经济发展轴线也可称经济布局轴线。全国的一级轴线有两条,其一是沿海轴线,主要依托海洋通道(含近海铁路、公路)和沿海城市组成,将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四个经济区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其二是沿江轴线,主要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含近江铁路、公路)和沿江城市组成的,将东、中、西三个经济地带的华东、华中、西南经济区贯穿在一起。沿海轴线在80年代实施国家沿海发展战略和相关的政策推动下,得到了较快发展,形成了以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开放区为主体的外向型经济区域,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第一步战略目标的关键性地区。沿江轴线是90年代乃至下世纪初,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地区之一,它的发展不仅是我国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关系到我国能否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走向小康的希望所在。

全国的二级经济发展轴线也有两条,一条是京广(铁路)轴线,将华北、中南经济区联系在一起;一条是陇海——兰新(铁路)轴线,将华东和华北——华中——西北经济区贯穿在一起,并且是连接中亚和欧洲的亚欧大陆桥的重要组成部分。

沿海一级轴线和京广二级轴线是我国南北经济交融的重要通道;沿江一级轴线和陇海——兰新二级轴线是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纽带。这四条轴线,两纵两横,构成了我国宏观经济布局的基本骨架。

从促进全国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看,全国经济发展还将逐步形成另两条战略轴线,一条是京九(铁路)发展轴线,由于这条铁路的开通,为介于东部和中部经济地带之间的沿线经济相对落后的老边穷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华北、华东、华南地区的经济联系提供了便捷的通道;一条是南昆(铁路)发展轴线,南昆铁路是资源丰富的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沿线又是我国老少边穷的重点地区之一,有近全国1/4的贫困人口(1500万)生活在这里,南昆铁路的建设和开通,必将对大西南地区的开发和开放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并为沿线地区的脱贫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

(二)经济核心区布局

经济核心区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由一个或几个中心城市组成的经济发达地区。这些经济核心区经济占所在区域经济的比重都比较大,一般在30%以上,并具有集聚和辐射其所在区域经济的主导作用,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经济心脏”,是组织全区经济发展的“经济旗舰”。

经济核心区是分级的。根据所发挥的作用和范围的不同,可分为国家的、大区的、省际的、省的和省以下的5个级别。

——国家级经济核心区。共有三个:一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心城市是上海,加上南京、杭州、宁波和苏州、无锡等共由14个城市组成。这个地区位于沿海和沿江两条主轴线的交汇处,是沿海南北经济枢纽,也是沿江8省市构成的东中西经济带的龙头地区。该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区,在金融、贸易、信息和航运等方面的作用则是全国性的,并正在逐步向国际化方向发展。二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由中心城市广州和深圳、珠海等14个城市组成。该地区是我国沿海主轴线和京广二级轴线以及京九、南昆(南昆铁路开通后再建必要的联络线,即可与湛江至广州的铁路连接)两条经济战略轴线的交汇处,而且面靠港澳,为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是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先行地区和对外经济合作的重要窗口。该地区还通过京广、京九、南昆铁路和沿海轴线,发挥着沟通全国南北经济的重要作用,对于推动我国南方的发展将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我国南方地区最大的经济核心区。三是首都经济区,中心城市是北京和天津,还包括河北省的唐山、秦皇岛和廊坊3个城市。它位于沿海轴线的北部,扼华北和东北两大地区的要冲,是我国北京地区最大的经济核心区,也是环渤海地区的中心,其经济腹地十分广阔,可远至西北地区、是我国集资源、地缘、政治、经济四位一体的重要经济区。

——大区级经济核心区。共有4个,即沈大经济区、武汉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和关中经济区,分别是东北、华中、西南和西北经济区的经济核心地区。(1)沈大经济区。由辽中南地区的7个城市组成,中心城市是沈阳和大连市。它是东北地区和内蒙古东部4盟市地区的金融、贸易、科技、信息和航运中心的载体。它与东北亚经济的发展也有着紧密的关联度,是促进我国东北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重要基地。(2)武汉经济区。由长江中游地区的3个城市组成,中心城市是武汉。它处于全国沿江一级轴线和京广二级轴线的交汇处,是承接全国东西和南北经济的重要区域,对于江西、湖南、安徽、河南等省的经济发展有更大的效应。(3)成渝经济区。位于沿江一线轴线的西部,是大西南5省区许多经济联合体的中心地区;中心城市重庆和成都是西南地区金融、商贸、信息中心的集合体。(4)关中经济区。该区在陇海——兰新二级轴线的中心,由5个城市组成,中心城市是西安;是集西北地区经济、贸易和金融、科技、信息中心为一体的我国大西北最大的经济核心区。

——省际级经济核心区。我国共有哈尔滨、济青、福厦、郑州、北部湾、昆明、兰州和乌鲁木齐8个省际级经济核心区,它们是国家级、大区级经济核心区经济网络体系中不可缺少的区域经济核心区,发挥着国家级、大区级经济核心区的副中心区作用。其中哈尔滨、福厦、北部湾、昆明和乌鲁木齐经济区在发展我国对外经济中有独特的、其他经济核心区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省级经济核心区。省级经济核心区是我国基本的经济核心区,全国省级经济区除4个直辖市外应该有27个(暂不计台湾),由于其中有15个(包括南京、杭州、广州、沈阳、武汉、成都、西安、哈尔滨、济南、福州、郑州、南宁、昆明、兰州和乌鲁木齐等经济区)已包含在上一级经济核心区中,因此相对独立的省级经济核心区还有12个,包括石家庄经济区、太原经济区、呼和浩特经济区、长春经济区、合肥经济区、南昌经济区、长沙经济区、海口经济区、贵阳经济区、拉萨经济区、西宁经济区和银川经济区。

——省级以下经济核心区。省级以下经济核心区主要是指各省内经济区域的经济核心地区,其所起的作用主要是组织本区域的经济发展,是本区域的经济、贸易、金融、技术、信息中心的载体,并且往往也是所在区域的工业基地、交通枢纽。

各级经济区的形成和发展,将逐渐改变我国地区经济的格局,并将改变我国中心城市发展的传统模式,即改变由小到大的城市发展模式为若干相邻城市组合在一起的网络型城市群体。网络型城市群体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城市或特大城市的区域经济中心功能。

(三)重点产业区布局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在我国老工业基地和农业、能源、原材料资源富集的地区,建立各具特色的重点产业区的重要任务。经过初步研究,我们提出三个方面共34个重点产业区作为今后15年或更长时期我国的产业建设重点区域。一是老工业基地型重点产业区,共有12个,包括京津唐、沪宁杭、辽中南、山东半岛、长江中游沿岸、哈尔滨—长春、重庆—成都、西安—兰州、石家庄—太原、郑州—洛阳、呼和浩特—包头、合肥一南昌等地区。二是能源、原材料型重点产业区,共有11个,包括:晋陕蒙接壤地区能源重化工产业区,攀西—六盘水能源、原材料产业区,三峡能源、化工、旅游产业区,以兰州为中心的黄河上游水电、有色金属开发产业区,红水河水电、矿产开发产业区,乌江干流沿岸地区产业区,澜沧江水电、有色金属产业区,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天山北坡石油化工、能源开发产业区,库尔勒—阿克苏石油开发产业区,湘赣粤交界地区有色金属、林果开发产业区,兖滕—两淮能源开发产业区。三是农业资源型重点产业区,共有11个,包括: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江汉平原、江淮地区、淮北低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四川盆地8个商品粮生产基地,黄淮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新疆3个棉花生产基地。

(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布局

这里所称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主要是具有全国或跨区域意义的重大交通项目、调水工程、国土防护工程。重大交通项目共有7项,包括:长江航运通道整治,沿江铁路贯通工程,沿海综合运输,京沪高速铁路,西安至安康铁路,南疆铁路新线,进藏铁路。重大跨流域调水工程共有4项,包括: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东北地区北水南调工程。国土防护工程共有两项主要包括防护林工程、边境界河整治工程。防护林工程,重点布局五大防护林体系工程:“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水源涵养林,沿海防护林,平原农田防护林,京津周围地区和太行山区的绿化工程;边境界河整治工程,近期亟待解决的是黑龙江南岸工程和鸭绿江、图们江西岸护岸工程。

三、关于宏观经济布局的政策保障

如前所述,宏观经济合理布局和建立网络型经济体系是手段,实现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才是真正的目的。我国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核心问题,是正确处理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关系。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的讲话中说,“解决地区发展差距,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今后改革和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这是解决我国地区差距的基本政策。落实这一战略任务,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重大的政治意义。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地区发展不平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现象,缩小地区差距要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缩小地区差距要有个适度的目标。我国“九五”至2010年缩小地区间差距的合理而现实的目标应该是:(1)适当调控地区间差距拉大的速度,今后15年,东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高于中西部地区的幅度不应大于80年代以来的幅度;(2)“九五”期间消除绝对贫困,解决目前还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并且主要在中西部地区的58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3)2000年以后国家要加大对地区发展的调控力度,进一步缩小地区间的相对差距和绝对差距。

具体地说,为了实现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我们提出如下10项政策建议:

1、根据发展了的情况,适时调整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开发方针。为了实现全国经济的协调发展,在区域经济开发方略上必须有一个新的整体的考虑,也就是要从宏观经济合理布局的角度来部署全国经济的空间发展问题,要建立以经济核心区和发展轴为主体的网络型经济体系。也就是说,要促进各地区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进而形成各有特色、分工合理和联系紧密的区域经济。一般地说,造成“小而全、大而全”的原因,一是由于地区分工不明确和区域功能不健全,使地区发展带有相当程度的盲目性,影响了地区比较优势的发挥;二是地区关系由于地区间的竞争而日趋紧张,因而弱化了地区间的联合协作关系,大大降低了全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

2、实行鼓励向中西部地区投资的政策,促进中西部地区形成产业结构合理、有强辐射能力的经济增长区,以此来推动整个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今后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人均投资差距要逐步缩小,作为第一步的目标可先从目前2.8:1缩小到2—1.5:1。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布局应相对集中,特别是要向经济核心区倾斜,以尽快形成若干较强的经济区域;产业发展要选择有优势、有特色、高效益的二有一高产业加以重点扶持。只有从扩大投资规模和提高经济效益两个方面,并经过长期努力,才能消除与东部地区的差距。

3、搞好综合经济区划,逐步改变垂直分工为主的地区协作关系,建立以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相结合的全国区域经济分工的新格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分工格局实际上也已难以维系,要顺利调整这种分工格局,完全靠市场的力量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而且有可能对全国生产力产生破坏作用或其他消极的影响。较好的做法,也是世界发达国家通行的做法是在国家统筹组织下,进行经济区划的工作。

4、继续搞好各类开发区,在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促进开发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开发区的产业发展要由目前主要是加工区的状况向专业化、规模化的产业经济区过渡。从发展情况看,应做好如下三项工作:一是对目前的开发区进行整顿,属于低效益、低水平、高污染的企业应逐步淘汰,或取消某些优惠政策加以限制;二是根据各开发区产业发展的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明确其发展方向,促进其走有特色的产业发展方向;三是经过比选,在适当的地区或有一定基础的地区设立一批新的开发区,这批开发区一开始就要明确其主导产业,属于主导产业或相关联产业的中外投资,可享受比其他开发区更加优惠的政策,不属于主导产业或与主导产业无关的产业,不享受优惠政策甚至限制其进入开发区。

5、正式确定重点产业区的构想,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付诸实施。重点产业区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没有得到专门的体现,本文是对其延伸性探索。如何设立重点产业区,可以参照设立开发区模式,有指定部门管理,并制订一系列政策措施加以引导和扶持。

6、加紧研究和及早实行规范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逐步增加对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增加对中西部贫困地区财政转移。为了顺利实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应该逐步提高中央财政收入的比重,以增强国家对中西部地区财政援助的能力。与此同时,国家应对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继续给予财政援助和加大扶贫的力度,促进这些相对落后的地区能够迅速摆脱贫困面貌,赶上全国奔小康的队伍。

7、按照互补互利、先富帮贫困的原则,进一步搞好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技术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促进各地区的经济协调发展。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在东部地区,部分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要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中部地区凭借与东部地区相邻的地理优势,首先可以从东部地区梯度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西部地区凭借资源相对丰富的优越条件,一些能源、原材料产业将会得到更快的发展。这样,在全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我国各地区都将形成分工合理、优势明显的产业特色,从而大大提高区域经济的水平。

8、扩大地区经济的对外开放,引导外商投资的合理布局和产业的投向。目前我国省会城市除拉萨外都已不同程度地实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的政策,中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土地广阔、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不少外商对此已跃跃欲试,因此国家应该抓住机遇,实施进一步扩大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政策,对外商适当加大让利的比例,在国内配套资金、外汇平衡等方面给予比东部地区更多的优惠,并可实施资源换资金、市场换资金的政策,以吸引外商更多地向中西部地区投资。

9、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促进我国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要使广大干部、群众都能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控制人口、发展经济、开发资源相互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依存和制约关系,不认真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就难以实现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经济增长方式的真正转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最优化。

10、重视法制建设,加紧制定区域经济政策,着手准备起草区域经济协调法和国土开发整治法,使我国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逐步纳入法制化轨道。我国宪法没有专门规定缩小地区差距和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条款,国土开发整治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也未明确提出。建议今后修改宪法时要考虑增加有关地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合理布局的条款,以便使这些工作具有持续性、权威性和有法可依。

标签:;  ;  ;  ;  ;  ;  ;  

宏观经济布局的基本理念与我国网络经济体系的建立_城市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