穗港两地城市发展比较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地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744(2001)06-0009-04
香港和广州是中国南方毗邻的两座大城市,在一百多年的历史时期内,特别是近半个世纪以来,两者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历程和发展道路。撇开一些不可比的因素,分析它们之间差距形成的原因、条件、机遇和经验,能给人以不少的启示,对广州乃至全国其他大城市的发展,都会具有不同程度的借鉴意义。
一、穗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穗港两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差距,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总体经济实力上的差距
香港虽然是个弹丸之地,但经济总量庞大,在东亚有广泛影响,广州与之相比,有着巨大的差距。
香港位于通往中国内地大门的有利位置,又位于连结亚洲与欧洲之间时差的国际时区,这两个因素巩固了香港作为世界贸易、金融、商业和通讯中心的地位。香港现时是世界第九大贸易实体:以吞吐量计,香港的货柜港是全球最忙碌的货柜港;以乘客计和国际货物处理量,香港国际机场是世界最繁忙的机场之一;以对外银行交易计算,香港是世界第九大银行中心;以成交额计,香港是第七大外汇交易中心;以资本市值计,香港股市是亚洲第二大市场。
香港拥有庞大的财政储备4343亿港元(99年度)和外汇储备909亿美元,位列世界第三,过去20年,香港经济增长两倍,本地生产总值平均每年约有5%实质增长,表现超过世界经济增长速度。1999年香港本地生产总值达12900亿港元,人均为23200美元。按人口平均计算的本地生产总值在亚洲名列前茅,仅次于日本,而外贸总值达27450亿港元,约合3000亿美元,财政收入有2360亿港元。
相比之下,广州的经济规模则要小得多。1999年,广州本地生产总值为2056.72亿元人民币、财政收入1181亿元人民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为3.04万元人民币,外贸总值为144.07亿美元。
(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上的差距
作为世界公认的国际大都市,香港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上同广州有很大的差距。
香港政府很早就比较重视城市整体发展规划,早在1939年即已制订了第一份《城市规划条例》,用以规范城市建设,就各类土地用途和设施制订数量、比例、位置和地盘规定的准则,用于规划研究及预备或修订图则。当局不时检讨,提供政府决策,并广泛征求有关专家、部门和广大市民的意见,形成比较有权威的可行的城市整体规划。半个世纪以来又有一个长期稳定的政治环境,使城市规划,城市建设有一个良好的基础。进入六十年代,城市社会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香港国际大都市城市面貌日益显现,“东方之珠”名闻海内外,傲然屹立于亚洲东方,城市建设规划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其成功经验可归纳为:
1、充分利用好各种资源,特别是土地、资金、技术和人才,为城市建设服务,发挥政府公共部门,大地产商,私人发展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寸土尺金的有限可利用的土地上,建设成了一个国际知名的现代大都市。大城市整体布局、城市风貌、标志性建筑、园林海景、社区建设等方面都极具东方神韵与魅力。
2、通过法律手段严格管制城市规划建设,除上面提到的《城市规划条例》之外,如《土地使用合同》、《城市建筑条例》、《水务条例》、《郊野公园条例》、《发展密度分区图》等,分别就城市规划、土地使用关系、水源利用和集水区管理、公园设立和管理、公共医院、康体设施布局、各城镇建设的密度容积等都有明确指引和规定,且比较严格地予以实施。有的条例如《城市规划条例》自1939年制订、颁布执行以来,虽然根据经济发展、社会形势变化而有所修订,但总体上不作大的变动,历任港督也没有干预,显示出城市规划的相对稳定性、科学性和严肃性。
3、重视文物、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香港作为一个繁华大都市,仍然保留大量浓郁乡土特色的乡村小镇,如长洲、大澳、坪洲、梅窝、流浮山等不可多得的世外桃源以及新界北几片湿地等岛类自然保护区、更有大大小小无数的郊野公园,都处在严格保护之中,这使离岛和新界乡村成为都市人远离都市尘嚣的旅游度假胜地,这点特别值得广州借鉴。
由于有严格的、系统的、科学的城市建设规划,而且得到较好的实施,近几十年香港的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太平山俯瞰维多利亚港湾、海港两岸高层建筑节次鳞比,各具特色,傲然挺立,一批标志性建筑如中银大厅、汇丰银行大厅、中环广场、会展新翼熠熠生辉。走进各社区屋村,几十层高的公共屋村造型美观、独特、新颖,依山势高低而建,腾出大量宅地供儿童、老人活动和休憩,令旅游观光的西方游客都叹为观止,显示了香港大都市的特色。香港的地铁、公共汽车、港九铁路、电车及出租车服务,构成密如蛛网的便捷公共交通系统,使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具备了现代大都市风貌。
与之相比,广州初步提出了要建设地区性国际大都市,则仍存在较大差距。其主要表现在:
1、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大变大改严重,影响了城市建设特色的形成。城市规划建设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有一个稳定的规划和长期的实施才能见效。由于政治、体制等原因,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州城市规划、建设方针经历了七次大的变动,各届政府先后提出过十五个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基本上是平均三年多一次规划,这是由于受到不同时期政治、经济任务影响,生产力水平和思想观念的影响所致,方案主要变化在于城市性质、功能定位、结构选择上,在城市规模、空间、布局的广度和深度上。因此,使城市规划建设一直处在反复摇摆不定之中。
改革开放之后,客观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迫切要求有一个具有高度严肃,科学,且具法律效力的城市建设蓝图。于是,经国务院批准,1984年9月18日广州城市总体规划出台,成为了近十几年城市建设的唯一依据。
碍于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的影响,更由于体制上的原因,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科学性尚有缺失,影响了规划的实施和执行,致使广州城建工作仍处在较低层次状况。
2、体制跟不上、商业意识重、精品缺乏。广州城建缺乏精品设计、缺乏标志性建筑,构成广州与国内一些先进城市在城市规划设计上的差距,同香港等国际化大都市比较,差距更大。广州城市建设设计、精品较少、不少设计作品缺乏精心构思和文化内涵,有的科技含量也很低。广州虽有不少成功设计作品获得国家、部和省市的奖励,但占的比重和广州市建设规模相比是不相称的,而且总体质量也跟不上广州城市建设发展的要求。至于有国际影响的那更是谈不上,中山纪念堂则是三十年代的作品。
另外,广州城市建设体制落后,也影响了广州城市设计水平的提高,缺乏象香港那样采用国际招标办法,引入世界最先进水平来设计的中环一带的标志性建筑精品,影响了城市风貌和城市特色的形成。珠江两岸,是广州的骄傲和形象的黄金地段,可惜未能有效利用开发,一些三四层火柴盒式民居严重影响了城市景观和大都市形象,到最近才采取补救措施,已经留下了永久的遗憾,令人扼腕叹息。
3、城市交通、卫生、环境、治安管理尚缺乏现代化管理意识和手段,乱、脏、差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虽然近年来经过大力整治,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但由于传统积习,加上近百万民工的流动活动、大批外来民工进城,如何培养市民意识,提高居民的文明素质,仍然是一个严峻的课题。新问题不断出现,老一套管理手段和方法已很难奏效、而新的管理手段跟不上,于是乱搭乱建、乱占道路、乱停乱放、违章广告牌、乱丢乱吐,乱涂乱画依然随处可见,特别是公共汽车站牌的“牛皮癣”问题,是城市一大污点;而两大火车站的治安秩序问题时好时坏,更是广州城市大“毒瘤”,严重影响了广州城市形象,恶化了广州投资环境,同香港几大交通枢纽相比,与国际大都市要求以照,存在很大的距离,有待于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加以解决。
(三)国际化、市场化、影响力方面的差距
香港作为著名的国际大都会,其国际化、市场化程度相当高,在世界上也有相当知名度和影响力。广州这方面差距就更大了。具体表现为:
1、人员国际化。香港持有外国护照的居民,1999年为495200人,另有数万名长年在港工作居住的外籍人士。
2、经济国际化。1999年香港的有形贸易(包括转口货物,港产品出口及进口货物)的总值达27450亿港元,相等于本地生产总值的223%,反映香港经济高度外向性。有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同香港有贸易关系,近400多家著名跨国公司把香港作为其在亚太地区和世界各地沟通联系的基地。
3、旅游国际化。1999年访港旅客1068万人次,游客来自世界各地。
4、文化交流国际化。香港是著名的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会议展览中心。在诸多有利因素带动下,每年在香港举行的重要国际会议、研讨会、交流会、展览会、演唱会、竞赛会不计其数。世界级会议,赛事常年不断、百花竞放,香港因此成为国际性学术橱窗、艺术之窗。同时,与国际大都市相适应,国际交流语言——英语在香港普及程度相当高。由于英国管治100多年,香港人从政府官员到专业人士,甚至普通市民,只要有中学毕业程度,英语交流一般都可应付,这又大大有利于国际文化进一步交流和互动。
5、资本国际化。一是香港的资金来自世界各国,有广泛的国际基础。二是本地资本越来越多地广泛参与国际市场。这个互动过程使香港经济逐步同世界经济融为一体,特别是港元与美元固定挂钩的联系汇率体制、香港恒生指数与美国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互相参照,美国加减息口对香港都有即时影响,使香港经济同世界经济同呼吸、共命运,也使香港进一步发挥其东西方经济文化桥梁的作用。
两相比较,广州在这方面则逊色得多,主要差距在于参与国际经济能力不足,国际交往仍然很有限,国际文化交流频度不够,加之英语普及程度同香港相比有很大差距,未能及时地吸收消化国际最新经济信息和时尚潮流。所以,只能“香港看巴黎,广州学香港”。另外,广州由于政治、经济体制问题,广州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无论人员、商品、资本都很有限,同时从世界走向广州的东西还不多,因而在国际上知名度不高。为此,广州要抓住中国加入WTO的机遇,进一步扩大走出去、请进来的规模和程度,更快地融入国际社会。
(四)城市文化建设上的差距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在经济起飞的同时,为文化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城市文化建设呈蓬勃发展态势、香港的商业文化有其独特的神韵与魅力,在全球华人、香港的电影电视节目,歌星演唱会及其文化艺术产品,都很有影响力和号召力,明星效应十分突出,其文化产品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同广州对比,有其突出过人之处:
1、文化康体教育设施规模庞大,设备完善。在雄厚经济实力支持下,香港投入巨资兴建文化康体教育设施,包括规模宏大的政府大球场,红磡体育馆、香港文化中心、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及其新翼,中央图书馆及各社区文化中心及图书馆,博物馆。在中小学教育方面依靠政府和民间的力量,办起了设施比较完善,按法定标准建立的学术机构和培训足够的师资。这些文化教育康体设施,对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起巨大作用,也进一步提升了香港人的文化素质、为各类文化活动提供强大的硬件支持,也推动了本土文化。
2、香港的新闻出版业,广播电影电视业非常发达,是世界著名的信息中心。由于高度自由开放的社会历史条件,香港的传媒业十分发达,世界最大的传媒机构在此设有办事处和分支机构众多、使得这个弹丸之地有日报70多家、杂志1000多种、两家私营电视台中英文四个频道几乎24小时全天候播放节目,还有凤凰卫视和有线电视等机构,影响所及遍布世界各华人社区。
香港电影已成为国际电影一个品牌,是全球电影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有“东方好莱坞”之称,年平均产电影100部以上,最高峰曾有过年产460部的纪录。港产片还屡屡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殊荣,成龙、周润发、张曼玉、张国荣蜚声国际影坛,有很高的票房号召力和知名度。徐克、吴宇森、王家卫已成为国际级大导演。
3、香港流行乐坛是名符其实的“梦工场”。六十年代以来,造就了一茬茬流行歌星,包括国语流行歌和粤语流行歌,四大天王的歌声响遍港台及其他华人社区,甚至风糜中国大陆,成为流行时尚的一道风景线。
总之,香港整个文化产业生产能力很强,消费群体广泛,电影票房、电视收视率、唱片销售额、演唱会门票、音乐会以及形形色色的文化活动,漫画读物销售,已成为香港文化产业化发达程度的指标,这是经济繁荣的重要表现,反过来又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
广州作为南中国的大都市,文化产业发展则差很多,一是由于体制、观念上的问题以及意识形态等原因,政府大包大揽文化事业的状况未有根本改变,因投资不足、文化康体教育设施规模较小,已有的比较残旧,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二是市场化文化发展机制未建立,缺乏竞争淘汰机制,文化发展活力不足。三是文化产业人才选择、引进、培育使用仍然受到旧体制的束缚,出不了名导演、名主持、名编剧,缺乏明星、歌星支撑,缺乏名牌节目和轰动的大型节目,文化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才不足,缺乏原创性作品。总之,广州文化发展总体来说是创新活力不足,要靠进一步改革来搞活文化市场,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的文化管理体制。
二、香港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经验及启示
作为国际性大都市,香港的成功经验有不少可资借鉴之处,主要有四条。
第一,审时度势,善于应变
一个地区或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在一定历史阶段总是呈现出一个显著的特征,从而形成一个特定的经济发展模式,但这种模式不是人们主观选择的结果,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要随客观经济条件的改变而有所变化。香港经济之所以取得成功,最主要一点就是能够审时度势,善于应变,抓住机遇,不断发展。
四十年来,香港经历的几次大转型,充分说明香港经济的适应和应变能力。当转口贸易遭到打击之后,即转型为轻工业制造中心;当制造业受到邻近地区冲击,成本上升时,再发展到国际金融中心。同时,抓住内地改革开放之机,制造业大举北代,赢得了十几年的缓冲时间,也为经济进一步全面向服务转型积累了大量资金,外向型经济也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了一大步。
这种结构性的质变,带动了城市功能上的飞跃,多元化后,以国际金融中心为龙头,其他中心之间互相依存,互为因果关系,并且按照一定的层次和规律,形成一个有序的结构,使整个经济体系充满活力,能够安然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市场,使“香港用三十多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二百年的路程”,从香港政府统计数字上看,1960年以来,香港本地生产总值和人均生活总值一直持续高速增长。除少数年份外,大多呈两位数增长,为新兴工业经济体之冠。1989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0939美元。
第二,自由开放,平等竞争
自由开放、多元化国际市场竞争机制,是香港经济模式的一大特征,也是香港之所以傲视群雄之魅力所在。开埠伊始,香港就从自己的实际出发,长期坚持自由港和自由经济贸易政策,并且随着形势发展变化不断扩大自由度和开放度。现在已经成为公认的全世界最自由开放的一个国际大都市。这种自由开放政策,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自由平等的经济环境,能从国际市场上引进自己急需的资金,技术和人才种种资源,然后生产国际市场适销产品,包括实物产品和服务产品,再投放到国际市场上去。结果,香港曾经赢得世界十大产品制造中心和全球最佳营商城市的美誉。
由于香港自由开放度最高,对投资、经营、贸易和出入境管制最少,对外来投资者一视同仁,公平竞争。因此,大量游资涌入香港,形成一个有利于市场机制功能发挥和资源有效配置的环境,使香港成为投资者的乐土,赚钱最快的地方。竞争机制残酷、激烈,仍然对人们有很强的吸引力。竞争机制鼓励先进、打击落后,不讲情面,优胜劣汰,大大激发了港人的积极进取,冒险拼搏精神,勤奋创业,永不言败精神,人们在比较自由宽松条件下努力寻求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想尽办法赚钱,郑裕彤、李嘉诚、霍英东、曾宪梓、邵逸夫、胡应湘等一个个亿万富豪脱颖而出。在全球141个拥有10亿美元的富豪中,香港占六个,其按人口比例之高,世界第一。
近年来,香港人利用中国内地改革开放,纷纷到内地创业,甚至利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之机,开辟商机,寻找致富之道,当中不少人并无多少本钱甚至白手起家。这是平等开放、自由竞争的结果。
第三,资源整合,激发活力
经过长时期经济发展的培育,香港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市场体系和内部结构。尽管香港除了海水和石头之外并没有其他多样的自然资源,但它通过完善的市场体系,能够从世界市场上调集到所需要的一切可用的各种资源。由市场来配置所需的各种经济资源模式,适应了香港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规律,其结果是一个自然资源极端贫乏的城市,却变成了经济资源极其丰富的繁荣发达的都市,成为资金充足、商品丰富,高楼林立,人才济济,资讯发达,交通便捷的国际金融中心和商业中心,这是完善市场系统市场配置资源的结果。
这样的市场机制,能按照价值规律和供求关系的指引,从外部引入急需的资本和其他资源,加以适当配置,向市场各方面渗透发展,流向商业、工业、房地产业和社会其他行业,各种资源都找到自己的最佳位置、发挥出最大能量和效益,真正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地尽其利、货畅其流,形成大投入、大产业,便香港成为外来资本盈利最大,最快的发财福地,又吸引更多游资前来发展,如此循环往复,越拉越大,市场也越来越繁荣兴旺,显示出香港经济的无穷活力。
第四,民主法治,功不可没
香港秉承了英国政治法律传统,在100多年的殖民地管治过程中,以英国法为代表的普通法法制原则始终支撑和引导着香港法律的发展,形成了香港一整套法律制度,这也是香港繁荣稳定的宝贵经验之一。
香港实行司法独立,保障个人在法律容许范围内的自由权利。在香港,法院的审理和仲裁制度、律师制度都较为完备,有一套比较完整的法律体系和程序,包括一系列调整市场经济关系的法律。同时,政府多数公务员和市民都形成一定的法制观念,养成遵法,守法的文化和习惯,营造了一个法治社会的较为良好的氛围。在香港的500多章或文法中,约有40%直接与经济活动有关,而且多数能与国际惯例接轨。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为香港这样一个高度自由开放的社会提供了自由竞争且有法可依的经济大环境,这对保持香港的繁荣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香港实行的自由市场经济制度,社会一切经济全在市场机制下进行,必须有一整套法律法规给予保证。香港政府作为市场经济的守护神,法律赋予政府的权力有限,政府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主要角色,就是提供和维持一个有利于市场经济活动的法制架构,制订各种各样的诸产权、合同、公司、银行、证券等活动的法律,政府不但要求市民遵守法律,也要求公务员守法,依法办事,任何政府部门工作时,对于自己一切行为是否合法总是小心翼翼,一切重大政策、措施出台,必须先行咨询,广泛征集意见,然后组织力量制订法律,再来执行。政府行为一经行政诉讼裁决后,必须无条件执行,传媒也热衷于舆论监督,对法律执行也起到很好的作用。
就是这种环境氛围下,香港形成了一个较为良好的自由市场竞争机制。现代竞争其实归根到底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香港经济奇迹的创造,从社会条件看,就是因为香港的法制创造了一个鼓励创造奇迹的竞争氛围,促进自由竞争的环境,使人们置身其中,有一股参与竞争,谋求个人发展的动力,这就是法律保护竞争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