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生命周期理论与实证经济学方法的反思_生命周期理论论文

消费的生命周期理论及实证经济学方法的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生命周期论文,经济学论文,理论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消费的生命周期理论是当代宏观经济学中重要的理论,有着重要的政策隐含。在这一理论学说诞生前,关于消费理论占主导地位的为凯恩斯的学说(1936),称之为绝对收入假说:

这里,C=消费,Y[,d]=可支配收入。在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经济学家们收集了相当多的关于消费行为的数据,并进行了大量的统计研究。主要包括以下重要事实:

(1)较短时间系列数据,比如说20年, 给出的消费函数相对平缓,短期边际消费倾向(MPC)相对较低。(2)短期消费函数随着时间不断上移,短期消费函数的截距不断增大。(3 )如果用较长时期内的数据进行回归所拟合的消费函数变陡峭而且倾向于通过原点。(4 )关于个人家户的横截面数据的研究发现,高收入家庭的消费在收入中的比重即APC比低收入家庭的要低。(5)相对于总人口来说,收入不稳定的人群APC变化较大,消费函数相对平缓并有一个较大的截距; 而收入相对稳定的人群则APC相当稳定,并且截距趋于0。

面对这些事实,就有必要建立一种理论来融合较长期的消费收入关系数据所提供的证据和短期消费收入关系的数据以及家户的横截面数据所提供的证据。于是,消费的生命周期理论出现,其中有两个重要的假说,一个是由莫迪里安尼(Modigliani,1954)提出的生命周期假说,另一个是由弗里德曼(Friedman,1957)所提出的永久收入假说。两个假说强调长期收入而非当期收入是决定当期消费决策的主要因素。个人是根据预期的整个生命周期的收入以及财富来决定每一期的消费,实现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这样,消费和收入应成固定比例关系,或平均消费倾向APC应是一个常数。

这两个假说虽然对消费和收入的数据的行为能予以一定程度的说明,但批评意见也不少。其中有两个是比较重要的:(1 )关于信息的不现实的假设。如果一个人能根据其生命周期的收入来决定其每一期的消费,则此人必须对剩余生命的收入有充分的信息,或有根据的预期。(2)信用限制。即便一个人完全清楚知道将来每一时期的收入情况, 但现实的资金市场不可能根据此人的预期收入贷给资金用于其当前消费,从而使其在将来收入大于消费时再归还过去的借款到生命结束时正好收支平衡或正好留下计划的遗产(详见Froyen 1990)。

本文将进一步深入分析和反思生命周期理论,其中涉及到生命周期理论所涉及的方法问题,并由此对一般实证经济学的方法问题进行反思,这涉及到现代经济学的基本范式。

二、对生命周期理论的进一步反思

笔者认为,上文所提到的对生命周期理论的批评是重要的,是值得重视的。下面,笔者将进一步讨论其中可能存在的其他问题:

1.一个过于“复杂”的理论——从简单性原则予以的审视。爱因斯坦曾提出建立理论假说的简单性原则,强调要使所包含的彼此独立的假设或公理最少。也就是说,要澄清和精炼假设的内容并使它们协调一致以便采用最少的假设前提说明更多的现象,这样可以减少形成理论时造成不自洽的根源。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简单或复杂与是否易于理解无关。下面从简单性原则对生命周期理论予以审视。

为了融合长期消费函数和短期消费函数以及家户的横截面数据所提供的证据,生命周期理论做了一个重要的假定:当期消费主要不取决于当期的收入,长期收入是决定当期消费的主要因素(这是基本假设)。在具体建立模型时,这一假设进一步强化为,个人倾向于在一生中维持一个恒定不变的消费水平,在高收入年份储蓄,在低收入年份负储蓄(一个更强或更远离经验事实的假设)。由此,导出个人消费函数为:

这里提醒注意的是,根据长期收入而非当期收入决定当前消费,甚至假定消费水平不变是一个相当远离经验的假设前提。然而,根据上式,当年龄t增加,MPC[,y]下降。为了导出当期消费和当期收入成一个固定比例从而和长期总消费函数一致,又提出一个“生命周期均衡”的概念。达到这一均衡需满足两个条件:

(1)当前收入正好等于未来收入的期望值,即:

(2)在工作N年后,退休时正好积累到足够的财富从而使得在退休后维持和工作时相同的消费水平。这一假设可表达为:

这里,W[,N]代表在退休时所积累的财富。 这一条件保证个人在生命周期的任何时间点上所积累的财富正好是为实现在剩余的生命中维持消费水平不变的目标所要求的。由上述两条件可以导出:

这样,个人消费函数正好和长期总消费函数具有同样的形式,即当期消费为当期收入的固定比例。这也就解释了长期总消费函数曲线通过原点。

为了具体融合长期消费函数和短期消费函数,根据方程(2 )给出总消费函数为:

现在所面临的困难是如何测度,因为没有直接可用的数据。为此,再进一步做假设。安多(Ando)和莫迪里安尼(1963)假设:

这里,γ为一常数。方程(8 )表示未来收入的期望值为现在收入的一个比例(也是一个假设)。这样,方程(6)可表达为:

的前提下,终于可融合长期消费函数和短期消费函数并对家户的横截面数据进行解释。短期消费函数的截距取决于财富拥有量W[,t-1],随着时间的推移从而财富的积累,短期消费函数不断上移。在长期,财富的增长和收入的增加以同样速度进行(注意:这里又包

也就是说,长期消费为收入的一个固定比例。

回顾以上长期消费函数的推导过程可以看出,其中包含好几个外显的和隐含的假设,而这些假设几乎无一不是远离经验事实或几乎是想象的。其实,根据上面的推导,只要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从而财富的积累,短期消费函数不断上移就可说明在长期消费和收入呈现出大体的固定比例关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前面的若干假设是多余的。加上这么多假设违背了建立假说的简单性原则,使得理论表现出不必要的复杂从而造成理论的脆弱。

我们再来考察生命周期理论如何来解释家户的横截面数据,也就是高收入家庭APC比低收入家庭低。 生命周期理论采用了生命周期均衡的概念加以分析:高收入人群中的大部分人的收入高于生命周期的平均水平,而且这种收入的增高是非预期的。这样,就处于生命周期的非均衡状态,表现为已积累的财富欠缺,不足以维持退休后与已经提高的期望收入水平所要求的消费水平。于是,就提高储蓄率以趋于生命周期均衡。这里没有说明为什么高收入家庭的高收入是非预期的(也是一个假设)。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如果没有非预期的收入的变化,如果每个人的预期的生命年限为L,工作N年,则储蓄率都应为(L-N)/L, 而不管现在的年龄和收入水平。其实,放弃以上这些假设,只要用比较可靠的边际效用递减理论就比较容易解释随着收入的增高消费将以较低的增长速度增加,即APC随收入下降。

上文所提,收入不稳定的人群消费函数相对平缓并有一个较大的截距,相反,收入相对稳定的人群消费函数相对陡峭并且截距趋于0。 对此,生命周期理论用生命周期均衡的概念加以解释。收入稳定的人群中大部分可能满足生命周期均衡的两个条件,即方程(4)和(5),而收入不稳定的人群的大部分处于生命周期非均衡状态。这里判断高收入人群中大部分满足两个条件,而低收入人群中大部分不满足也是相当主观的(也是假设)。其实,放弃这些条件、假设和主观判断,用安全库存的理论来解释收入不稳定人群相对高的储蓄率更具合理性和简捷性。

2.缺乏良好的可检验性。生命周期理论强调个人根据预期的整个生命周期的收入以及财富来决定每一期的消费。然而,就横截面数据来说,没有收集和发表过有关个人或家户关于未来一生预期收入和财富积累的统计。关于生命周期理论的检验主要是针对总消费函数采用宏观的时间系列数据,所采用的典型的模型为方程(7)。然而, 这里所面临的一个难以克服的困难是如何获得代表在t 年预期的未来年平均社会总收入Y[e][,t]。因为没有、恐怕也不可能有直接可用的数据测度这一变量,于是只能采用间接的方法,最通常采用的适应性预期假设, 将Y[e][,t]表达为当期和过去几期收入的函数。有的干脆就将Y[e][,t] 处理为当期收入的函数,如上文提到的安多和莫迪里安尼(1963)假设: Y[e]=γY[,t],最后得到方程(9)。而对比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 二者的区别就很小了。在安多和莫迪里安尼的模型中不过增加了W[,t-1]。其实,这可理解为在方程(1)中增加了一个控制变量。 而在根据方程(1)进行回归分析时还可加上其他相关的控制变量,如利率、 预期的通货膨胀率等。根据方程(7 )所做的统计结果很难作为生命周期假说的检验,即长期收入是决定当期消费的最主要的决定因素。事实上,根据方程(7 )所获得的结果更多的是说明当期收入是决定当期消费的基本决定因素,因为当期收入通常是解释当期消费的最显著的变量。从根本上来说,如果没有独立的数据来测度变量Y[e],生命周期假说就是一个难以得到检验的假说。

3.质疑生命周期均衡概念。达到生命周期均衡的条件之一是当前收入正好等于未来收入的期望值,即y[,t]=Y[e][,t]。 从单个个人而言不妨说有达到这一条件的可能,也就是说一个人认为他的收入不再变化。但决不会出现全社会范围内的生命周期均衡,这意味着全体社会成员或至少是绝大部分认为将来收入不再增加。这里,值得提醒注意的是,在t年预期的未来年社会总收入的均值是一个需要深入推敲的概念。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应是目前社会全体成员未来收入总和平均到每一年的均值。它的严格意义上的计算应为:估计每一位社会成员未来收入总和除以剩余的期望生命年限。从全社会来说,这一计算可简化为:在t 年全体社会成员在平均的剩余生命年限内收入总和除以平均的剩余生命年限。如果全社会的当前收入正好等于未来收入的期望值,则必须是这个社会的经济将停滞不前。然而,这在现代社会是不可能的。仅此而已,全社会不可能达到所谓的生命周期均衡。因此,用生命周期概念分析全社会的宏观消费行为是不可取的。

4.负储蓄的概念不适用于整个经济社会。消费的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人们根据长期的收入决定当期的消费;如果计划的消费超过当期收入,则向金融机构贷款以实现计划的当期消费。上文已经提到,有批评认为,现实的资金市场不可能接受这种操作。其实,即便一些人能够通过金融机构实现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消费水平不变,但社会的全体成员决无可能通过金融体系来实现在生命周期内消费水平不变。如果社会中绝大多数的成员都认为自己将来的收入要增加,为实现整个生命周期的效用最大化以贷款的方式以增加现时消费,也许个别人能够实现,但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决不可能实现,因为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其消费水平严格受制于现时的收入或产品的生产。

5.个人消费函数通过原点并不是总消费函数通过原点的必要条件。为了解释长期总消费函数通过原点,生命周期假说试图要证明个人消费函数也通过原点,为此提出生命周期均衡的概念。很显然如果每个社会成员的消费函数都通过原点,则总消费函数必定通过原点。但这一命题的反命题是不成立的,即总消费函数通过原点则每个社会成员的消费函数也一定通过原点。下面我们举例来讨论。假设一个简单的两人(a 和b)社会。

很显然,总消费函数通过原点,而两名社会成员的消费函数不通过原点。

生命周期理论得出结论:处于生命周期均衡状态的人的消费函数如方程(6),表现为消费为收入的一个固定比例并通过原点。这样, 如果所有社会成员都处生命周期均衡状态则社会总消费函数也将表现为消费是收入的固定比例并通过原点。但这个理论的脆弱之处就在于:生命周期均衡的概念本身就很勉强。此外,理论还需说明:如果一个社会有相当多的成员不处于生命周期均衡的状态而社会总消费函数表现为消费是收入的固定比例并通过原点。从以上分析可见,生命周期理论对此必将难以说明。

此外,讨论在收入等于零时消费函数是否有意义?虽然从观测到的关于消费和收入的数据我们可以拟合一条通过原点的消费函数直线。但不能因此就判断如果收入等于零则消费函数就通过原点,因为一般来说收入不可能出现这么低的情况。从正常收入向低收入过渡,消费行为会出现如图1所示变化:一开始延续在正常收入范围内的斜率,这时MPC<1。随着收入降低到一定程度,MPC=1,也就是说, 这时因收入相当低,所有收入全部用于消费。这种情况在低收入国家可以比较普遍地观测到。如果收入进一步下降,应出现MPC>1,也就是说消费大于收入水平。这种情况会发生在大灾荒的年代,人们会想方设法消费所有能消费的东西以争取生存。如果收入还进一步下降,那么人民将面临死亡,这时消费函数将不能定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讨论关于消费函数是否通过原点问题并不是一个有意义的问题。所谓自发性消费即在收入等于零时的消费并不是一个有意义的概念。

图1 消费函数变化趋势

三、对实证主义方法的反思

根据以上讨论笔者倾向认为,消费的生命周期理论既有背于人们的通常经验,又有着显然的理论上的不合理性。而现在要研究的问题是,虽然已发现关于生命周期理论的种种问题,这些似乎并不能动摇这类理论的权威地位,而且这类理论一直发挥着相当深远的影响并在其他学科领域获得一定的应用。笔者认为,这种学术现象出现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在于现代经济学所流行的方法——实证主义的方法。因此,有必要对实证主义的方法进行反思。

实证主义的经济学研究的是事实,回答的问题是“世界是什么”。其基本的程序是:收集数据,从数据的规律性变化中提出假说或模型,检验假说。有两种方法可以检验假说:其一是直接方法,即直接检验模型所依据的假设;其二是间接方法,即检验假说的预见能力。如果预见被否定,则假说被放弃。如果预见得到印证则假说暂时被接受或未被证伪。如果一个假说在多次被检验而能够生存下来或未被证伪,则我们对这一假说的信心增加。

弗里德曼(1953)认为,用直接方法检验假说很困难。直接检验就要问,模型的假设是否合理?而困难就在于对一些人来说是合理的对其他人可能是不合理的。因此,检验的结果可能是相当主观的。假设也可以用事实的证据来检验。比如,经济学家假定厂商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如果采用直接的方法就可以对经理们进行问卷调查,询问他们是否在有意识地追求利润最大化。这样的问卷调查经济学家们已做了很多回了,但结果难以解释。这一类问卷调查没有能够提供证据支持厂商利润最大化的假设。因此,一般认为,直接方法不是有效的方法。

事实上,以弗里德曼为首的许多经济学家不相信一个理论能够仅仅通过考察其假设来检验。他们认为,所有的理论都是建立在不真实的假设基础上。要决定对一个理论的取舍,我们必须要看它解释和预见现实世界的能力,要检验理论和经验事实的一致性。

然而,通过以上对生命周期理论的分析已经发现,在生命周期理论发展的过程中做了若干假设,在这一系列假设前提下可以解释若干消费行为,或可以对消费行为具有一定的预见性。但我们也同样发现,放弃这些假设而更换另一些假设也同样可能解释这些消费行为并具有预见性。这也就是说,不同的假设从而不同的理论可以获得相同或相似的预见性。这说明,预见性不保证解释的唯一性。理论的本质是要能够解释所要解释的现象,解释必须是唯一的,而其预见性是派生的。一个正确的理论一定有很好的预见性,但有预见性的理论不一定有很好的解释性。比如,生命周期理论虽然能具有一定的预见性,但根据上文的分析,诸多解释难以令人信服。

另一个值得反思的是,预见性是理论的目的还是检验理论的手段?即建立一种理论是仅仅为了获得预见性(目的),还是通过预见性来检验理论(手段)?这个问题还涉及到理论的实践性。托勒密的地心说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有良好预见性的学说。在哥白尼的日心说以前,假定地球固定在宇宙的中心而天体在绕地球转动,人们观测到的绝大部分的天体和地球上的相关现象能够用地心说来予以令人满意的解释,很多天文现象也可得到较为准确的预见。然而,仅仅依靠学说的预见性有相当的危险性。如果解释是错误的,或假设是不真实的(如地球是宇宙中心),随着时间的推移从而观测范围的扩展预见性将不断受到挑战。地心说在这一方面也是典型的。

一个良好的理论学说应该是预见性和解释性的统一。有良好的解释性应该也有良好的预见性,而有良好的预见性未必有良好的解释性。当然一个具有良好的预见性和解释性的理论学说并不能保证理论的正确性,但能够为我们选择学说提供时代所能提供的最好的选择基础。剩下的问题是时代的局限性造成的,非当代人力所能为。所以我们只说一个具有良好的预见性和解释性的理论学说是一个“良好”的学说、或具有良好的品质,而不断言是正确的学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生命周期理论,包括生命周期假说和永久收入假说是不良的理论假说。一个没有良好解释性的学说其预见性可能有相当的局限性和暂时性。

弗里德曼认为假设注定是不真实的,这是有道理的。但这个道理只能理解为,如果是真实的就无须做假设。假设的意义应该理解为对构造理论模型起始条件的简化,为了在模型建立和论证过程中简化和严密。此外,假设有思想实验的意义,是进行思想实验所必须。而假设的代价就是理论的结论会偏离实际;假设越不真实,通常结论也越远离真实,其实践性也相应地差。如果把假设的不真实理解为可以不顾其真实性、为了预见与经验事实相一致从而任意改变假设应是错误和不可取的。CK

①《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②Ando,A.& Modigliani F.,1963,"The Life-cycle Hypothesis of Saving:Aggregate Implications and Test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53.

③Friedman,M.,1953,"The methodology of positive approaches to economics." in "Essay in Positive Economics."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④Froyen,R.T.,1990,"Macroeconomics - Theories and Policies." New York: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⑤Keynes,J.M.,1936,"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Interest and Money." New York:Harcout,Brace and Company.

⑥Modigliani,F.& Brumberg,R.,1954,"Utility Analysis and the Consumption Function:An Interpretation of Cross Section Data".In K.Kurihara(Eds.),"Post-Keynsian Economics." New Brunswick,N.J.: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标签:;  ;  ;  ;  ;  ;  ;  ;  ;  

消费生命周期理论与实证经济学方法的反思_生命周期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