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戏剧:大众文化文本_喜剧片论文

通俗戏剧:大众文化文本_喜剧片论文

通俗剧:大众文化文本,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众论文,通俗论文,文本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A、界说

什么是“通俗电视剧”?这是论及“通俗剧”首先需要解决的课题。也就是说,首先要给“通俗剧”以准确的定位和科学的界说,因为这是研究、探讨通俗剧的基础和前提。

为什么在电视剧之前冠以“通俗”二字?自然是为了强调这种电视剧的特点,也是为了突出它与“高雅电视剧”的区别。“通俗”中的“通”字,自然可作“流通”、“流行”之解;而“俗”字则有“世俗”、“风俗”、“习俗”之意。当然也还有“庸俗”、“低俗”之说。但是,就通俗剧来说,这“通俗”两字主要是指“世俗”、“凡俗”,而绝不是“庸俗”、“低俗”。也就是说,通俗剧是指以反映世俗的生活、世俗的情感为主的电视剧。

此外,“通俗电视剧”的称谓还源于与“高雅电视剧”的区别。

首先,创作目的不同。

通俗剧的创作主要是给大众提供一种消遣和娱乐,使大众在一天的工作之余,疲劳得以消除,紧张得以缓解。故而,并不承担过于沉重的思想内涵和文化意蕴。特别是纳入商品市场,具有商品属性之后,通俗剧的创作者为了用其牟利或自娱,更加重视它的消遣性和娱乐性。

高雅电视剧是屏幕上的艺术品,创作目的是通过对自然、历史、社会和人生的深刻反映,使观众更好地把握历史、感受人生,使人的精神生活、情感世界得以净化和升华,故而在人的生活中占有更重要的位置。

这样,“消遣光阴”和“感悟人生”这两种功能差异,则构成了“通俗”和“高雅”两类电视剧的重要分界。

其次,反映生活不同。

通俗剧,因为要设法刺激大众的好奇心和世俗欲望,满足大众的休憩和娱乐需求,所以表现的多是男欢女爱、打斗搏杀的内容。也就是说,要设法满足大众的精神欲求。

高雅电视剧,则需要与观众交流有关社会和生命的体验,满足人们透视生活本质和生命真谛的需要。即便也不乏悲欢离合、恩怨纠葛的故事,但在叙述之中,更深蕴着深沉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所以,通俗剧为了抚慰人的情感,欢愉人的精神,往往有意躲避沉重的社会话题、深邃的哲学思索;而高雅电视剧,为了给观众一种深沉的人生体验和理性感悟,创作者则需站得比生活本身更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和驾驭生活,表现出在更高的层次上反映社会生活的意向,目的是更深刻地揭示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本质、规律和方向。

再次,表现形式不同。

通俗剧,为了有利于大众接受,通过对大众审美趣味的把握和长期艺术创作的实践,基本形成了一定的“规范性”和“程式化”,诸如人物善恶分明、内容悲欢离合,结局善有善报、恶有恶果。所以,它追求的是程式而不是风格,以便使大众能够轻车熟路地进入消费活动,达到消遣娱乐的目的。

高雅电视剧,形式上则需追求“现实感”和“真实性”,即便是艺术的虚构和想象,也需要创作主体迫近生活的真实。为了反映创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独特理解,从而导致了形式上的独创性和风格化。

所以说,“规范性”或“独创性”,“程式化”或“风格化”,也构成了通俗剧和高雅电视剧的重要差异。通过对“通俗”话语的本体认识,通过对“通俗”与“高雅”的比较,我们可以对通俗剧给予科学界定和理性说明了。所谓通俗电视剧,主要是指——以反映大众的世俗生活和情感为主要内容,以一定的程式化和模式化为主要形式,以给大众提供消遣娱乐为主要目的,明白晓畅,浅显易懂,便于接受的大众文化文本。

所谓大众文化,就是普通老百姓容易接受与掌握的,主要给人们提供消遣和娱乐的通俗文化形态。通俗剧是电子时代大众文化的重要代表和标志,因为它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应该说,通俗剧也是一种文化——通俗文化;这也是一种情趣——大众情趣。试想,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其文化形态和艺术情趣本来就是多种多样的,何苦只推崇“高雅”,而贬低“通俗”?

B、特征

通俗剧,有着与其他类型电视剧,特别是高雅电视剧不同的创作特征和审美特点。

其一,世俗化。

这里的“世俗化”主要是指通俗剧的内容而言,也就是说,通俗剧反映的大体是世俗的生活,世俗的情感,世俗的需求和世俗的梦幻。其目的是使大众在社会生活中难以得到的东西,他们的欲望和企盼,在世俗的故事中得到精神的补偿和情感的慰藉。其方法无非是为赤裸裸的欲望披上浪漫的外衣,将深层次的愿望化为华丽的幻梦。于是情感的焦躁,变成了爱情的寻求;力量的向往,变成了武侠的推崇;善的仰慕,变成了贤淑的化身;美的追求,变成了瑰丽的色彩。于是,它无止无休地讲述着百看不厌的老故事,传递着常看常新的旧感情。只要通俗剧存在,这样的故事,恐怕将世世代代长久地讲下去。于是,世界变得单纯,人生变得烂漫,心态变得幼稚,情感变得天真。通俗剧正是运用这些世俗的故事,令大众陶醉,在幻象中获得暂时的精神满足。

其实,爱也好,力也好,美也好,丑也好,说到底都源于人类的原始欲望。当然,这些深层次的人类欲求,又无不深深烙印着特定的文化背景、生活环境,甚至历史传统的印痕。

目前,我国通俗剧里出现的大酒店、美容院、歌舞厅、交易所,公关小姐、模特儿、空姐儿、广告人;股票、期货、房地产、中外合资,真可谓霓虹闪烁、富丽堂皇。美人翔集,情深缘浅;珠光宝气,时装展览;警匪出没,血肉横飞;愤世嫉俗,人生如戏。所有这一切,不恰恰是特定的文化心态和世俗梦幻的反映和表现么?对此,喜耶,忧耶?是赞赏,是谴责?反正它就是这个样子。试问,如果没有些许“世俗气”,还算得通俗剧么?

其二,技术化。

通俗剧天然地具备了技术化特征。这不仅表现在它的制作手段先进:电子摄像机、电子编辑机、电子特技机、同步音响设备、电动照明技术……,更表现在它的制作方式已经完全纳入了大工业程序化的生产流程:室内搭景、多机拍摄、现场切换、同期录音,一步完成。这样,就保证了通俗剧生产的迅速和快捷,使它得以象工业产品那样,纳入程序化、规模化、批量化生产的阶段,进入市场的竞争体制。

目前,我国通俗剧的摄制,由于全面引进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地采用了电子制作手段,从而提高了生产速度,缩短了制作工期,不仅室内拍摄可以同步完成,就是室外拍摄也可以同步完成,一天就可以完成一集。甚至进入了边创作、边拍摄、边编辑、边制作的生产方式。正是由于通俗剧制作的技术化,使得它走上了批量生产的历程。所以,通俗剧可以拍成几十集、上百集、甚至上千集,以填补和应付电视台每天24小时几十个频道无休止的播出。而这一点,是那些精雕细刻、精益求精,追求艺术审美品位的高雅电视剧所难以企及的。

其三,标准化。

通俗剧的商品属性使它具有了鲜明的“非个性化”特征,从而消解和抹杀了艺术本身所应具备的“创作个性”,形成了大众文化文本所具备的“标准化”倾向。正是因为这种“标准化”,人们才把通俗剧称之为“文化快餐”:内容、形式、构成材料——一成不变,长久如此,经久不衰。

也许正因为如此罢,人们已经把通俗剧的创作称之为“侃”和“攒”。也就是说,编剧们只要根据通俗剧的特定“模式”和“标准”,就可以编出一部通俗剧。所谓通俗剧的“标准化模式”无非是:设置富丽豪华的环境,安排错综复杂的线索,构筑引人入胜的情节,编织委婉动听的故事,安排性格统一的人物。这一切,又都是按照固定的思维模式和标准化的陈规俗套来“侃”和“攒”出来的。

这样,严肃的高雅电视剧中的深入生活、洞察社会、感悟人生没有了;心灵、情感、热血、激情对作品的渗透不见了;作品的生命感、哲理性、深沉的社会价值和意义消失了。剩下的只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化构制的商业产品。

其四、商业化。

通俗剧的批量生产,主要是为了纳入流通市场。由于这种商品属性,使它不得不服从市场的规律;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迅速销售、实现资金周转和利润增殖。当然,在这种商品的运作过程中,还必须考虑到它的消费者——大众对通俗剧的特殊口味和消费需求。

通俗剧为了适应大众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趣味,为了争夺观众,实现较高的收视率,以便赚取更多的广告费,制作人不得不想方设法地追逐大众喜欢看的热门题材、内容和手法。只要哪个或哪类通俗剧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反响,大家就蜂拥而上,争相效仿,自然会造成题材的雷同、手法的一致和形式的相像,其结果当然是品位的降低和艺术的失落。

但是,我们又不能不看到,通俗剧与商业的强有力的联姻,使得它能够迅速地弥漫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大众的心目中卷起波澜,甚至成为街头巷尾饶有兴趣的日常话题,从而建立起大众文化的强大霸权,主宰着世俗生活的节奏和色彩,左右着大众的消费取向和审美情趣。也许正因为如此罢,严肃的批评家们才把批判的矛头,更多地指向通俗剧。

其五、娱乐化。

通俗剧既然是一种文化消费品,娱乐性也就构成了它的天然属性。娱乐,本是一种主观性的生命体验,是生命主体的一种内在的情感感受,甚至是一种生理的自然需求。通俗剧恰恰是为了满足生命和生理的娱乐本能而构制的。既然通俗剧承担的文化使命主要是为大众提供消遣、娱乐、那么,它就难以象高雅电视剧那样,负载过于沉重的历史使命感和普遍的人生教化作用。对于通俗剧来说,迎合大众的观赏兴趣,提高节目的收视率,可能更为实际一些。

由于作为大众文化文本的通俗剧,往往以愉悦大众为重要原则,所以人们注意的是它是否能够满足大众即刻的感官刺激,实现当时的心理满足,慰藉瞬间的精神愉悦。所以从传统的审美观念来看,自然显得“低级”、“庸俗”,无多大的思想价值和审美内涵。也许正因为如此,通俗剧的娱乐性、消遣性,也就成为一个敏感的话题、争议的焦点。

C、类型

通俗剧的几种主要类型,我们已基本齐备。但是,有些通俗剧的创作,类型化还不十分鲜明,从而直接影响了通俗剧的质量。因此,提高通俗剧的创作者的“类型意识”,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其一,伦理剧。

这是一种以反映社会伦理、道德问题为其主要内容的通俗剧,它构成了通俗剧创作的主要形态;或者说,以反映社会道德、伦理为内容的电视剧,主要采用的是通俗剧的形式。伦理剧,主要以家庭伦理道德为其中心内容,因而具有较强的世俗性和大众性。伦理道德几乎是人人都会遇到的课题,因此,由它们构成的故事,最容易引起大众的关注和认同。

如《渴望》,可以称为我国第一部大型家庭伦理剧,该剧以“文化大革命”为背景,塑造了是非分明,善恶昭彰的人物形象,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美德。表现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传统思维模式。从故事本身来看,并没有新鲜东西,无非是传统的“落难公子负心郎”故事的翻版。但是,由于它反映了市民生活、世俗情绪、大众心理,所以仍然受到了大众的欢迎,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由此看来,伦理道德恐怕是通俗剧的永恒主题。

其二,言情剧。

这是一种以反映爱情、婚姻生活为主要内容的通俗剧。爱情是人类生活中一种看似世俗实为崇高的情感,特别是那种崇高的“大奉献、大牺牲、大忍隐”的爱情,更能激发起大众情感的波动和灵魂的震撼,从而使大众情感世界得到慰藉、净化和升华。

如《爱你没商量》,是一部以爱情与真诚为主题的通俗剧,对人世间的挚爱、纯情、执着,进行了肯定和赞美;对人性中的虚伪、欺诈、不忠给予了揭露和嘲笑,完全符合通俗剧的创作特征和大众的审美情趣。但是,在具体的人物形象塑造上,特别是女主人公周华的形象塑造上,却违背了至善尽美的规律,表现得脾气暴躁、喜怒无常、不通人情、不达事理,因而不讨大众的喜欢,难以博得大众的同情和怜悯,而引起了较多的非议。从中,我们不是可以悟出更多“通俗剧”的创作方法和规律么?

其三,喜剧。

电视喜剧采用的一般是通俗剧方式。所谓电视喜剧,也就是产生笑的效果的通俗剧。它需要在完成喜剧性构思的基础上,塑造喜剧性的人物,发掘生活中的可笑现象,然后给以夸张的艺术处理。主要以其逗趣的情节,夸张的表演,幽默的语言,喜剧的格调,博得大家的喜爱和痴迷。

如《编辑部的故事》。它可以说是我国第一部系列性的通俗喜剧。它以富有喜剧特征的表演,极具幽默情趣的台词为主要表现方式,嘲笑了众多不合理的尴尬人生和社会现象,使我国通俗喜剧的创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当然对该剧也不乏批评的言辞,有的指责它“荒诞不经”,有的说它“不合事理”,除了剧作本身的问题之外,更说明我国观众较多习惯于“正剧”思维,尚不大习惯于“喜剧”的审美,也说明观众对通俗剧的审美把握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其四,警匪剧。

警匪剧往往以惊险紧张的情节,扣人心弦的悬念,善恶昭彰的人物命运来结构故事;采用案发、推理、侦破、追逐、枪战、匪徒惨败身亡、警方大获全胜为逻辑结构,达到引人入胜,步入梦幻,忘却自我的审美境界。

如《西部警察》,通过侦察、破案、以及与匪徒搏斗的故事,将镜头伸向了生活的各角落,展现了各色人等的欲望、追求和命运,以及人世间存在的摩擦、碰撞、勾通和交流,洋溢着一种世俗向往和崇敬的阳刚之气,且追求一种明快爽朗的喜剧的格调,完全符合通俗剧的创作特征和审美情趣。

其五,怪异剧。

这是一种以“说神论怪”为主要内容的通俗剧,其中的情节都带有某种怪异性,并多以妖魔鬼怪、龙蛇狐仙为主人公,实际上是一种成年人的童话。故而想象瑰丽,情节荒诞,人物怪异,主要给大众一种愉快、喜悦和精神上的刺激。

如《西游记》。作品营造了一个神奇绚丽的神话世界,天上地下,龙宫冥府,被神化了的人物在广阔的天地里,无拘无束地施展其超人的本领。情节生动、曲折、离奇、想象丰富,语言诙谐,充满了浪漫色彩,把大众带入一个梦幻的世界,得到一种世俗的审美满足。

其五、武侠剧。

武侠剧又称“功夫片”、“武侠片”。故事只是一个简单的框架:或仗义行侠、除暴安良;或惩恶斩奸、报仇雪恨。主要还是表现中国功夫的神奇和伟大:或南豢北腿,或刀枪剑戟,或飞檐走壁,或腾云驾雾,真可谓变幻莫测,惊险神奇。有时还与喜剧相结合、插科打诨、妙趣横生,特别能够满足寻求刺激向往娱乐的世俗心理。

如《海灯法师》,是一部典型的“功夫片”。演员均系我国武术名将,武术功底扎实,在表演中打得逼真、动人。特别是在几场大的武功戏中,能够充分地展现复杂的剧情和宏伟景观,具有很强的娱乐性。

D、思辩

当我们对通俗剧做过较为全面的审视之后,它留给我们的却是诸多的矛盾、因惑或思索。对这样一种复杂的大众文化文本,应该给予更多深沉的理性思辩。

首先,梦幻与现实。

通俗剧产生的根源,在于大众心理深层的欲望或要求。将其进行改装和伪造,将难于启齿的愿望化做浮华艳美的图象。不是么,性的焦躁变成了爱的寻求,如言情剧;力的崇尚变成了“英雄”的讴歌,如武侠剧;内心的祈求化作了道德的企盼,如伦理剧;正义的呼唤变成了除暴的向往,如警匪剧……。通俗剧正是制作着这些远离社会现实的幻梦,使大众陶醉其中,在幻觉里获得某种精神的满足。其中更有甚者,为了迎合大众的感官刺激,多以香艳、软靡、猥琐和矫情作为添加剂,使这世俗的梦幻变得更加浮泛虚夸,甚至俗不可耐。

因此,如何将通俗剧从平庸的世俗梦幻中解救出来,给大众以高雅的情趣,清纯的格调,则成为批评界共同关注的课题。事实上,作为艺术形态的电视剧,无论是“通俗”还是“高雅”,它所关注的都应该是社会的现实存在,大众的生存状况,人们的心理欲求,只不过是表现的形式和方法不同,如此而已。通俗剧应该使大众在世俗梦幻中情感得以宣泄之余,感受到现实中的心灵震撼,情感波涛,生活激浪和人生况味。

其次,商品与艺术。

既然是商品,就需遵循市场法则,从而具有等价交换的性质。创作者可以用其盈利和赚钱。为了追逐更大的利润,甚至不惜降低和损害作品的艺术质量和品位;包装华丽,不过是苍白无力的调侃;灯红酒绿,不过是西方故事的翻版;情绪激昂,不过是个人情感的宣泄;热衷黑幕,不过是一种心理的变态;迷恋艳情,不过是一己私欲的展览。这样,梦,做得越来越离奇,离现实生活却越来越远。

事实上,作为商品的通俗剧,也仍然是一种特殊的商品。精神商品,永远烙印着意识形态的痕迹。通俗剧是商品,同时更应该是艺术品。它除去根据商品的交换规律运作外,还需要遵循艺术的规律进行创作。无论是哪种类型的通俗剧,在对自然、历史、社会、人生的审视和表现上,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视野、独特的发现和独特的表达。如果只是追波逐流,将艺术的个性和独创性消蚀在低级世俗的趣味之中,那么,艺术本应具有的历史使命、社会责任、人生感悟,也就消失殆尽了。

再次,娱乐与审美。

通俗剧,当然要给大众提供消遣和娱乐,这本是正当的人性需求,任何人都有权选择自己喜欢的文化娱乐方式。在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本来就忙的今天,通俗剧以其娱乐功能,舒展人们的生命张力,这当然无可非议。

但是,娱乐本身也有高尚、卑俗之分:赌博、嫖娼,在某些人看来也是“娱乐”,然而它们却是低下和卑劣的。通俗剧的娱乐性,不仅体现为感官和情绪的表层快感,更表现为心理和情感的深层美感。通俗剧的娱乐性,向大众心灵渗透的不只是愉快本身,更多的是与愉快交融在一起的审美情趣。从这样的角度来说,通俗剧的娱乐性同审美性是相交相融的,并不互相排斥。

此外,俗与雅。

通俗剧,作为大众文化文本,当然要力求通俗,只有通俗易懂,老幼咸宜,才便于一般大众接受。如果过于深奥、典雅,则必然影响大众的鉴赏,俗话说得好:曲高,则合寡。

优秀的通俗剧,在内容上并不回避饮食男女和风花雪月,问题在于不能完全沉醉于这种世俗的梦幻,而应该象高雅电视剧那样,透过这种表层形态,进而去拥抱现实、正视人生,对社会存在给予认真的关照。事实上,这种关照绝不仅仅属于高雅电视剧,同样也属于带有明显大众文化胎记的通俗剧。正是这种关照,才有可能使得通俗剧的“大俗”,注入某些“大雅”的精髓,从而使其成为一种“外俗内雅”、“似俗实雅”的作品。如同某些高雅电视剧一样,获得长久的艺术生命力。

反过来也一样,高雅电视剧虽然对人类命运给予了深切的关注,但这关注不仅不是游离于世俗生活之外;恰恰相反,它常常取道于世俗关系的途径,不动声色地实现其对世俗人生的关照和超越。甚至杂糅着许多滑稽和闹剧成分,也不乏插科打诨的趣味。就是在某些被视为高雅的电视剧之中,同样具有缠绵悱恻的儿女情长和俗不可耐的生活琐事这些被视为“大俗”的东西,因为它也是生活。

显然,对于通俗剧的创作来说,既没有必要回避介入社会的世俗状态;也不能沉溺于世俗的梦幻,应该寻求一种自我突围之路。这就是——化“俗”为“雅”,融“雅”于“俗”,对那些世俗现象给予超越性的关照。这,对于通俗剧创作的成败,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标签:;  ;  ;  

通俗戏剧:大众文化文本_喜剧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