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增长方式要四同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增长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能单打一,应与体制改革、经济发展、企业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相衔接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体制改革同步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际上是增长方式的变革,也叫改革。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一般而论,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是人的因素,主要是投入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者的数量和素质。二是物的因素,即自然资源和劳动资料丰裕程度、利用程度和先进程度。前者指的是如土地、森林、矿山、动力等自然资源,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要顾及环境和生态,才能保持长久的经济增长。后者指技术装备的数量和质量。三是科学技术因素,科学技术渗透于各个生产要素之中,决定生产要素的质量、发展方向和作用的发挥程度,并且可以实现各生产要素之间的优化组合,所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四是市场因素,市场的发育程度,对经济增长也具有影响作用。影响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主要是投资率和投资效益。这四个一般因素和两个直接因素都与体制相关。经济增长的转变不只是方式的转变,而应是与体制的转变、体制的变革直接相关。因而,改革用工制度、革新人事制度、改革资源配置的计划分配制度、深化科技体制的改革、完善流通体制的改革、力促市场体系的发育、改革传统的投资体制等,就成了加速经济增长的重要相关配套措施。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发展同步
我们所讲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主要是解决经济持续增长问题。而发展,指的社会主义从不发达状态向发达状态的演进过程。为什么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要同步?因为增长与发展相互联系密不可分。众所周知,经济发展是通过经济增长逐步实现的。经济增长是个动态概态。它一般指不同时期国民生产总量、人均量,经济效益变动的比较。经济增长的累积,使社会经济发展从一个阶段走向另一个阶段;而社会经济发展则为经济增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珠三角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力促经济增长的同时,应有自身的发展目标:⑴包括人均消费水平或人均收入的综合性价值指标;⑵满足人们吃、穿、住、用、行等基本生活需要的指标;⑶包括教育、文化娱乐、卫生保健等在内的文化生活需要的指标以及社会安全保障指标等。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企业制度创新、企业内在经营机制转换同步
企业制度创新也叫转变。企业制度应从计划经济的传统制度转变为市场经济的现代制度。要点是产权明晰、政企分开、职责分明、管理科学。宏观有个增长方式的转变。微观也必须有增长机制的转换。比如说,企业在经济增长方式普遍转换的时期,仍重操旧方式,抵制采用高效率的机器,搞人海战术就不行了。再如,原有的传统的企业,由于各种原因,较少增长或负增长,也只能走股份制改造、搞企业联合、组建集团式企业等新路。而这些,其实是在进行企业制度创新的尝试。可见,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与企业制度、企业内在机制的转变同步进行,方能结出丰硕的经济之果。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管理创新同步
经济管理的创新,主要是变传统的经验常规式的管理为现代的科学管理。增长方式的转变,必然牵动管理方式和方法的转变,不实施后一个转变,即使经济增长转变了,但由于管理方法落后,其增长的效应是难于令人满意的。经济管理如何从传统转变为现代呢?一是管理关系,要从部门或行业间老死不相往来的单一纵向垂直管理转变为部门之间和行业之间的纵向垂直管理和横向(部门间、行业间)协调管理。二是管理的重点,应从实物管理转变为人本管理和价值管理。三是管理的层次,应从宏观、中观、微观的旧三层的松散型管理转变为宏观、中观、微观、综观的新四层的完善型管理。四是管理的原则,要从只重视生产力原则转变为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同步重视的原则,使管理系统达到整体优化。五是管理手段要从传统唯一的算盘转变为电脑、闭路电视等现代化管理手段。六是管理惯例,要从中国计划经济式的旧惯例转变为市场经济式的国际惯例。七是管理机制,要从牢固不变的旧式计划经济的机制转变为灵活变化的新式的市场经济的动态机制。八是管理指标考核,要从只考核经济指标体系转变为既考核经济,又考核企业文化、企业形象等在内的新的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