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_石照林

初三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_石照林

石照林(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县洛凌九年一贯制学校 云南 耿马 677500)

摘要:教育的终极目的,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知识迁移从某一种意义上说就是创造,就是创新。物理作为一门抽象的注重推理的学科,决定了我们教师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物理科的学习中能够将知识上下衔接,前后贯通,能够做到联系生活,举一反三,学有所用,这才是物理教学的应有之意。

关键词:探究;发现问题;发散思维;创造性

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0257-2826 (2018)10-018-02

科学需要大量的创造型人才,而物理作为一门科学,其课程内容渗透创造精神刻不容缓。作为一名物理教师,也应当把创造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融于整个物理教学活动过程中。创造的过程:引发好奇———探究实验———分析论证———发明创造;其中好奇心会诱发人们的探究欲望,探究实验是创造过程中最行之有效的手段,而分析论证整个探究活动是整个创造过程的关键所在,创造就是好奇、实验和分析的归宿。为了使这些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在平时物理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点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在学习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提问题

在教学中创新思维的运用主要是建立在原有的知识之上的,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对问题进行解答,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进一步养成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就是说,在物理教学中,作为老师要做好引导工作,要在学生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这块着重培养。

在物理教学中就是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勇于提问,能够为了解答疑惑而不耻下问。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几乎所有发明家的创造发明都是从提问开始的,都是从解决问题开始的。伽利略通过斜面实验,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提出质疑,彻底推翻了维持几千年的错误观点,把力和运动的关系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著名的牛顿运动定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对于学生看似幼稚、天真的发问,我们一定要耐心解释,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鼓励他们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一时无法解释的,也要启发他们用其他的手段和方法继续去探索。

二、设计好实验方案,进行探究活动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与生产、生活、社会的联系比较密切。作为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开展实验探究教学。实验探究教学的设计分三步:①明确重点问题。教师根据课标,结合课程内容确定实验探究的重点问题。每节课都可以有一个或多个重点问题,上课前一定要先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重点问题。②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教师根据实验方案,引导学生对重点问题进行探究,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体验整个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无形中接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这是实验教学设计的中心任务。在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应当遵循由小及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也可适当设置一些子问题,将探究的重、难点进行化解,分解到每一个子问题中去,引导学生在解决子问题的基础上再解决重点问题。③引导学生解决实际生活、生产中遇到的问题。这需要学生灵活运用学到的新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这可以让学生巩固所学的新知识,完善整个知识结构,还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培养有创造力的学生,我们就必须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探索、探究,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达到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的目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引导学生积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新教材中增加了许多图片,在科学性、丰富性、新颖性、趣味性和实践性等方面凸显,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从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在教学过程中需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观察和思考问题,积极探究和解决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至关重要!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正是从“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这一问题出发,进行观察、思考、反复实验和推理论证,终于发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我们培养有创造力的学生,就必须鼓励他们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为创造力只能从开拓学生的视野,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实验探索中得来。学生正是因为爱探索,所以在独立思考时才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够积极地去探索,而当他一旦成功,就会反哺自身,大大振奋精神,提高积极性,就会信心十足、全力以赴,专心致志、更加深入地进行探索,然后才能不断地提升自我。

四、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两种基本形式,所谓发散思维就是不墨守成规、不走老路,能从多方面去寻求答案的一种思维方式。它不受传统知识的束缚,不受现代知识的局限。物理学家吉尔福特曾经说过:“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发散思维,它是创造思维的主要成分。”发散思维是以多端性和变通性为特点的创造思维。发散思维对问题从不同层面进行分析,从不同角度进行探索,从正反两面进行对比,因而它能让人们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因此,我们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更重要的是提供发散思维的机会给学生,安排一些能刺激学生发散思维的情境和环境。例如上习题课时,可以多安排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精选题型,为学生创造触类旁通的机会,让他们能逐步养成从多方位、多角度去认识事物、思考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五、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包含了创新与实践、科研能力与态度、科研习惯和精神、研究技能和社会责任感等许多层面的内容,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它改变了以往教师拼命讲、学生努力听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研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由“接受者”变为“发现者”,变被动为主动。每个学生都有无限的创造潜能,研究性学习创造了一个能让学生尽情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自由环境,能将学生的潜能充分挖掘出来,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如果引导得当的话,还能够深入到内心情感世界中去,让他们更加关注人类、社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它使每个学生的课题研究结果,对个人或对社会,都具有创造性。所以,研究性学习的结果就是人创造性成长的结果。培养创造型人才不仅仅要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必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教师可以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穿插介绍物理先驱们的伟大精神,如:伽利略重视实验、善于提问的精神;布鲁诺为坚持真理而献身的精神;牛顿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的习惯,不断激励学生大胆探索、积极进取。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六、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初中物理对很多学生而言都是枯燥乏味的,所以作为老师要想提升教学效果,就要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情景教学就属于最近几年才兴起的一门教学法,这种教学法一方面可以提升教学的直观以及立体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是带着问题有目的的学习;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升,对知识点的理解也能加入自己的想法,最终可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说,在新的课程的时候,老师可以联系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提出相应的知识点,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当筷子放入了盛满水的杯中,会发现筷子有明显的弯曲;下雨的天气,在车内会发现降雨都是直接降到自己的身上,学生在学习之前就对知识点有一定的了解,引起学生的兴趣,并确保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创新思维。

七、拓宽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书本上能够囊括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物理教材也不例外,老师需要不断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才能进一步的培养出学生的创新思维,在物理的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鼓励他们主动的学习,并抓住时机激发他们的思维,牛顿能够从掉落的苹果发现万有引力,并不是因为他的运气好,更多的是平时就已经养成了观察的习惯。而且他在平时也注意积累知识和技能。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给学生太多的压力,要减轻学生的负担,让学生能够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具备有扎实的基本功,这样可以为创新思维的培养奠定坚持的理论基础。

总之,在素质教育改革的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是一个值得十分注意的课题。整个社会要求全体学生都要学会如何去学习,学会生存,而且要学会终身学习的本领。一个人只有能力提高了,刁'能更加有效地进行学习,而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尤为重要。

论文作者:石照林

论文发表刊物:《教学与研究》2018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1

标签:;  ;  ;  ;  ;  ;  ;  ;  

初三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_石照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