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 腾冲 679100)
【摘 要】:生命,对每个人而言,只有一次。然而,我们频频发现学生自残、自杀、杀人的新闻见于媒体。谁来为这些悲剧埋单?学生是一个生命个体,生命教育该是教育的重中之重。本文从德育课中生命教育的现状入手,分析了生命教育缺失的原因,提出了德育课中开展生命教育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职校生;德育课;生命教育;措施
中职学校的学生既是一个普通的群体,又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他们和普高生一样处在青春的成长关键期;然而他们却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经受了作为“后进生”“问题学生”的指责和冷落,经历了中考的淘汰,进入了长期不被人们看好的职校学习。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90后职校生,刚刚摆脱了“分数至上”的枷锁,又陷入了“技术至上”的深渊。学生的知识技能增长了,生命意识却日益淡薄、生命责任日趋缺失、生命关系越来越紧张、对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产生了怀疑,导致伤害生命的行为时有发生。生命教育在我国中学、中职学校德育课中一直是非常欠缺的,中职学校德育课必须直面学生个体生命的现实状态,对学生的个体生命给予切实的关注、理解和引导,实施生命化的教育,促进学生个体生命价值的实现和至善幸福的达成。
一、生命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
(1)社会发展层面。当前,我国竞争越来越激烈,全球化浪潮、多元化文化、不同价值观交融和冲突,实用理性和拜金主义盛行,使职校学生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90后职校生大部分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部分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但给予的却只是物质的满足;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学业过分关注,从小就灌输给孩子一种理念:学习好等于能找到一份好工作。进入职校后,那些学生看似找到了人生方向,可以提前进入社会、获得自由,但也陷入了失去体验正规大学生活的苦恼。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往往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对其进行机械地填充,忽视了学生的个性、情感、心灵,使他们无法在新的环境及生活方式下找到行为的方向和准则,生活失去了重心,感觉生命没有了意义。
(2)教育落实层面。教育的本质应该是让受教育者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在“应试教育”大背景下,各所初中学校把成绩、上线率作为考核教育成败的唯一标准,教师越来越重视知识的传授,只抓成绩,忽视了对“后进生”“问题学生”的人文关怀,使他们倍感冷落。进入职校后,学校奉行“技术至上”的信条,旨在让学生获得一技之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专业知识的教育,忽视了人文教育、精神教育和心理教育;重视职业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学生生命情感的激发、生命态度的培养和生命幸福的体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职校教育使学生掌握了“何以为生”的手段,忘却了“为何而生”的追寻。学生的知识技能增长了,情感却越来越麻木,责任感也日益丧失。
(3) 学生身心发展层面。中职学校的学生正处于认同过程的时期,他们在初中时备受指责和冷落;进入职校后,我们的教育又对他们缺乏价值关怀。课堂中,老师没有告诉学生,生命到底意味着什么?生命对自身、对家人和朋友、对社会究竟具有怎样的意义?处在青春期、特定的学习转型期和特别的就业准备期的职校学生,承受着与年龄不相称的纷繁“困扰”,人生的许多重要问题不期而至,他们显得力不从心,不知道怎样去面对这些困惑,也不知道如何进行心理调节,最终选择了逃避、伤害。
二、德育课中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这样规定德育课的地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和职业指导教育、创业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的主阵地。我们可以通过正规的课堂教学,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经验,开发校本教材,专门从生存与应变、情感与正义、敬业与和谐等单元,建立学生对生命的正确认识,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生存与应变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会生存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生存不仅仅是简单地活着,生命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人生处处充满磨难和挫折,必须学会克服和战胜困难。
(2)情感与正义教育。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必须是一个有情感的人;没有情感,也就没有对生活的追求,也就没有幸福和生命的力量。职校学生的很多行为不被社会理解,渐渐导致他们感情冷漠,这种状况不得不让人担忧!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一方面,要建立一个轻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分享人生喜悦,体验亲情友情,感悟人生真谛,使学生能把愉快、开朗、乐观的情绪、情感当成人生常态;另一方面,允许学生犯错误。列宁说过“青少年犯错误,连上帝都会原谅”,况且是职校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被爱、被尊重的需求,对学生的过错,我们不应给他们过多的批评、责骂,应该关心他们的内心深处,帮助他们摆脱内疚感,改正错误。
功利主义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可以学富五车,却不懂得关心社会,不懂是非,不敢行动。我们在教育中应明确正义和非正义的区别,不仅要讲社会中好的一面,也要涉及社会的阴暗面,同时也要讲授正义带给个人和社会的福、非正义对个人和社会带来的损害,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认识、区分人生的美与丑,呼吁社会正义,批判社会之恶。
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和谐的人的积极参与,而和谐的人的培养又离不开和谐教育的实施。每个生命个体都是具体的、独特的,都有区别于其他生命个体的天赋、兴趣和爱好,因此,和谐教育应教导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培养对生命的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同时张扬个体的独特性,以此来肯定生命的意义、潜能的开发及自我的实现,使人生充满希望,从而超越生命的有限性。
论文作者:韦新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7年第4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7/7/3
标签:生命论文; 学生论文; 职校论文; 社会论文; 的人论文; 情感论文; 个体论文; 《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7年第4期(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