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旅游与健康职业学院 316111 孙浩东
摘要:众所周知,体育是一门运动耗能较强的学科,因此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性。随着全民运动政策推行,高校体育的学科地位逐渐上升,教学活动不断丰富,相应的运动风险隐患也在不断增多。归咎原因,主要在于教师在教学思想,缺少对运动风险的监控重视。
关键词:高校;公共体育课;课堂教学;运动风险;识别与防控
前言:在高校教育体系中,体育学科所占据的地位十分显著。尤其是在国家推行全民运动政策以来,高校十分关注大学生的体能素质建设。而体育作为重要的学科载体,受到了高校的高度重视。
1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中运动风险现状分析
在高校教育领域,体育是一门耗能较强的学科,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具有严格要求,同时因为教学环境比较复杂,运动强度较大,所以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性。高校体育教学环境下,经常会有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出现意外损伤,给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损害。首先,闭合性的伤害[1]。有些学生在一些球类运动过程中,准备活动不充分,或者运动动作和技巧不规范,就会导致在运动过程中出现肌肉拉伤、踝关节扭伤等风险隐患。同时,人身风险,此类风险比较严重,很有可能威胁学生的生命安全。
2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中运动风险识别
2.1体育运动场地、设施存在安全隐患
在高校体育教学领域,硬性设施安全是否,是决定运动安全的重点要素。然而,目前学校在体育硬性设施建设方面,还存在诸多不合理现象。首先,部分院校在体育场地建设方面,未能满足国家规定的场地建设标准。体育场地规模较小,无法适应生源扩招背景下的教学要求,导致学生在体育场地上运动空间比较拥挤,所以相应的运动风险也会因为场地的限制而有所增加,并且,运动场地地面的材质也与运动风险隐患存在直接的关系。
2.2学生运动基础、学情了解不充分
体育学科比较特殊,对学生运动天赋、潜能以及基础具有严格要求[3]。如果教师在组织运动训练活动之前,对学生运动基础以及学情了解不清楚,盲目设计训练任务,很有可能导致部分学生因为超出运动负荷承受能力,而出现运动损伤等不良反应。
2.3体育教学实施不规范
高校体育教学领域,之所以存在一定运动风险,主要原因体现在,教师在体育教学实施方案设计方面,呈现出明显的不规范现象。导致学生所接受的训练任务设计不合理,训练环境也存在着较大的风险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出现运动风险的可能性。首先,高校学生在运动之前普遍没有进行准备活动。比如说,肌体肌肉、关节未能得到有效的舒展活动,当学生突然进入到一个运动负荷较强的训练活动中时,很容易出现关节损伤。其次,体育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时,在训练负荷设定方面也缺乏一定的规范性。比如说在田径训练活动过程中,对训练时间、频次未能进行合理的训练,致使学生很容易在运动过程中,身体肌肉或者关节出现损伤。同时,体育教师在组织游戏或者竞赛类型的活动时,所宣传的思想也存在一定偏差,过于强调比赛的输赢,导致学生忽略了自身和其他同学的人身安全。
2.4实践课评价反馈的弱化
在教育体系中,教学评价发挥的作用十分显著,能够有效实现教学反馈,并为教学反思提供重要依据。但是,目前高校在体育评价体系设定方面,还需进一步调整和更新。首先,评价体系过于关注学生运动成绩,而忽略了学生主观体验需求的考查。比如说,部分学生因为所承受的运动负荷过于繁重而出现身体不适。同时,在课程评价体系中,体育教师未能够将运动风险作为重要指标纳入到考核体系当中,导致考核反馈效果呈现出弱化发展趋势,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运动风险。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5高校体育理论课内容或占比不合理
目前,高校在体育课程模块设定方案,理实模块设置比例存在着明显的失衡现象。体育教师过于关注高校学生运动技能培养,所以更多以实践课的方式开展体育教学。相对应地,理论课程在高校体育教学体系中,所占比例较少。因为理论课程安排不合理,或者课程内容比较匮乏,导致学生对运动与健康理论基础知识掌握不充分,不能有效地调整自己在运动过程中的状态,导致运动风险增加。由此可见,在当前的高校体育教学领域,造成运动风险的因素有很多。对此,体育教师需要提高思想重视程度,并合理地优化体育课堂教学,有效地对运动风险进行识别与防控,为高校学生营造健康、稳定的体育运动环境。
3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中运动风险的防控
3.1加强体育运动场地、设施建设与更新
为了进一步规范体育课运动风险,高校必须重点加强硬性设施体系建设[4]。首先,进一步规范运动场地建设。针对运动场地不规范之处,按照国家规定标准进行改进。伴随着扩招体制下生源数量的增加,学校需要进一步调整场地规模,并且对场地材质进行优化建设,为保证学生运动安全,提供重要的条件支撑。其次,学校需要引进先进的体育设施和器材。保证体育设备数量充足,并且品质具有一定保障,从而为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提供良好的设施支撑。同时,高校需要专门成立维修小组,定期对运动场地、设施进行功能检测和维修,针对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及时的处理与维修,确保学生运动环境安全。而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组织运动训练活动之前,需要做好运动设施功能检测,在检测无误之后方可让学生参与运动训练当中。
3.2全面了解学生学情,建立运动档案
为了最大限度降低运动风险、隐患,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对学生学情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了解。并且根据学生的运动基础和身体功能指标,建立运动档案。首先,院校可以在新生入校时设置调查问卷,就学生之前参与过的体育训练、竞赛,自身在运动领域的兴趣、爱好,以及个人身体上是否存在心脏病等类型疾病,并提供医院的诊断证明。以便学生根据调查信息,建立学生档案,了解不同学生运动基础,并且分层设计训练方案。同时,体育教师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关注学生的运动表现,不断对学生档案信息进行调整和完善,从而保证运动档案对体育教学设计,更具有参考价值。
3.3建立安全性的体育教学体系
高校为合理防控运动风险、隐患,不妨根据高校学生实际运动需求,构建安全性的体育教学体系,要求体育教师对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创新,从而保证学生 的体育训练环境更加安全,学生体育训练表现更加优越。
3.4构建体育课风险防控效果评估系统
为了有效控制运动风险、隐患,体育教师需要高度重视教学评价体系的合理构建。首先,在评价理念上,教师要形成学生本位思想,重点关注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学习体验,并站在学生运动安全的角度,合理设计考核和评估体系,从而为凸显教学反馈效果,奠定良好的条件基础。同时,体育教师需要围绕体育运动风险,制定风险防控评估系统。
3.5丰富理论课内容并严格考核
为了降低运动风险隐患,体育教师需要对课程体系模块分配比例做出调整。首先,体育教师要提高对理论模块教学的重视程度,增加理论模块比例,丰富理论课程内容。搜集体育与健康、运动风险预估与防控等相关资料,整合到理论课程当中。让学生在学习理论课程的过程中,能够对运动风险形成正确认知,并合理地进行规避与预防,实现运动过程中的自我保护。
结论:综上,在高校教育领域,体育学科一直承载着重要的学科地位。尤其是在学生身心素质以及品格塑造方面,发挥的作用尤为显著。但是体育也是一门运动风险较高的学科。归咎原因,主要在于教师在教学思想,缺少对运动风险的监控重视。导致体育课堂教学环境以及训练设计存在较大的危险因素,给学生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体育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需要提高运动风险识别与防控的重视程度。
参考文献:
[1]宋法明,崔进.大学生运动风险感知现状及对其体育消费的影响[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43(12):130-138.
[2]刘洋.高校开展定向运动优势及运动风险调控[J].福建体育科技,2018,37(06):51-53.
论文作者:孙浩东
论文发表刊物:《科技新时代》2019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9
标签:风险论文; 学生论文; 高校论文; 体育论文; 体育教师论文; 过程中论文; 防控论文; 《科技新时代》2019年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