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

黄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

刘亚婷, 罗英, 曾仁杰, 钟金仙, 曾慧芳[1]2017年在《黄瓜种质资源形态学标记和SRAP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旨在探索黄瓜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为今后黄瓜选育优良品种提供可靠依据。以48份黄瓜种质资源为材料,用DPS软件对各品种的13个表型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同时利用SRAP分子标记对其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根据果实性状等形态学标记聚类分析得出,在阈值75.0处,可以将48份黄瓜种质资源分成5大类群。利用UPGMA法对SRAP分子标记结果聚类分析发现,黄瓜种质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52~0.93之间,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64处,可以将其分成5大类群,形态学标记和SRAP分子标记的聚类结果存在较大差异。由此可见,SRAP分子标记较形态学标记能更好地分析品种间亲缘关系的远近,对黄瓜遗传多样性研究更具指导意义。

夏军辉[2]2007年在《丝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丝瓜是一种重要的园艺植物,营养丰富,有较好的保健功能,深受人们喜爱。对丝瓜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研究,有利于丝瓜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鉴定、创新和合理利用。分子标记能直接从DNA水平反映种质之间的遗传差异,是研究植物遗传多样性的有效工具。RAPD标记具有简单、快速和无种属特异性的优点,被广泛地用于遗传多样性和植物分类研究。本研究采用了形态学标记和RAPD标记相结合,运用系统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26份丝瓜种质材料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制定了丝瓜植物学性状观察记载标准;对植物学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参数统计分析结果显示:44个性状变量(18个数量性状和26个质量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32.75%。数量性状中,平均单果重的变异系数最大,为31.57%。最小的是叶型指数,仅为5.27%。质量性状中,瓜棱深度变异系数最大,为107.0%;叶形变异系数最小,为20.28%。44个性状变量的平均多样性信息指数为1.27。数量性状中,“瓜柄长”和“种子厚”多样性信息指数最大,均为1.91;“叶型指数”多样性信息指数最小,为1.00。质量性状中,“首雄节位”多样性信息指数最大,为1.87;“子叶颜色”、“叶裂片尖端形状”、“花色”、“花冠大小”、“瓜棱”和“种皮表面”多样性信息指数最小,均为0.49。2.在基于植物学性状的聚类分析中,26份丝瓜种质材料被分成2类,第一类全部为普通丝瓜,第二类全部为棱角丝瓜;主成分分析得到的第一主成分方差贡献率为35.33%,前叁个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55.87%。系统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所得分类结果一致。3.从200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6条引物用于RAPD标记分析,在扩增出的145条带中,多态性带有125条,多态带比率为86.21%;Shannon多样性信息指数为0.325。RAPD标记聚类分析把26份种质材料划分为2类;主成分分析得到的前叁个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9.03%,第一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76.61%。4.综合两种标记系统的分析结果,26份丝瓜材料存在着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普通丝瓜和棱角丝瓜的种质间遗传距离较远,普通丝瓜种质间遗传距离较近。在分析的同时分别建立了植物学性状和RAPD标记的Ntsys数据库,今后引进新种质可以通过判别分析确定与其他种质的亲缘关系。

刘超[3]2012年在《籽用南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籽用南瓜是葫芦科南瓜属中食用种子的栽培品种的总称,俗称南瓜籽,主要包括印度南瓜(Cucurbita maxima)、美洲南瓜(Cucurbita pepo)和中国南瓜(Cucurbita moschata)叁个栽培种,籽用南瓜是我国特有的种质资源,黑龙江省是我国籽用南瓜的主产区。开展籽用南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分析,为其亲缘关系、遗传多样性分布、亲本选配以及分类地位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有利于南瓜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鉴定、合理利用以及种质创新。本研究利用形态学标记及SSR分子标记技术对76份生态类型不同、地理来源不同籽用南瓜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进行探讨,结果如下:植物学性状遗传多样性参数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44个植物学性状(16个数量性状和28个质量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15.15%,变异系数的变幅为3.79%-37.95%。质量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17.40%,其中瓜型的变异系数最大,为37.95%,变异系数最小的性状为种子周缘颜色,仅为3.79%;数量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16.76%,单瓜重的变异系数最大,出仁率的变异系数最小,分别为21.35%和4.18%。44个性状变量的平均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1.26,数量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大于质量性状,分别为2.08和0.82。质量性状中老瓜瓜皮颜色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最大,为1.72,瓜梗质地最小仅为0.21;数量性状中,各性状的多样性指数的变幅为1.22-2.57,性状瓜脐直径多样性指数最大、子叶长最小。基于植物学性状的聚类分析将76份供试种质美洲南瓜和印度南瓜2个类群,每个类群内种质又按照地理来源进行了进一步分类,聚类分析结果比较好地反映了南瓜种质间的形态相似性及其与地理区域之间的关系。主成分分析前叁个坐标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41.86%,主成分分析对供试种质的分类结果与聚类分析基本一致。利用35对SSR引物对76份生态型不同、来源不同的籽用南瓜种质资源进行SSR检测,共扩增出85条带,多态带为73条,多态率为85.89%,平均每对SSR引物扩增出2.43条带和2.09条多态带。35对引物的平均Shannon多样性信息指数为0.86,其中引物CMTp208的Shannon多样性信息指数最大为1.77,CMTp177、CMTm8、CMTm66、CMTm170的Shannon多样性信息指数最小,仅为0.39。基于SSR分子标记的聚类分析,供试的76份种质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幅为0.24-0.99,种质按照生态类型被分为2类,即印度南瓜和美洲南瓜,与形态学标记聚类分析结果相同,对于类群内部,SSR标记能够准确地将种质依据来源进行分类。SSR标记的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第一、第二、第叁主坐标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50.97%、9.14%和5.61%,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5.72%,前叁个主成分基本上可以代表原始变量的全部信息。此分类方法亦将供试种质按照生态类型不同进行划分,对于美洲南瓜没有明显地区分出来源地不同的种质资源,对于印度南瓜很好地区分出了中国本土和俄罗斯种质资源,来源相同的材料遗传相似系数较高,说明亲缘关系较近。将形态学标记和SSR分子标记聚类分析结果用NYSTS软件中的进行Mantel(一致性)检验,相关系数r为0.7295,说明两种标记在本研究中对供试材料的分类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综合两种标记系统的分析结果,供试种质的亲缘关系表现为:不同生态类型种质间的亲缘关系较远,同一生态型中来源不同的资源间的亲缘关系较远,反之则较近。

李虹[4]2008年在《中国黄瓜推广品种亲缘关系分析与特征特性》文中研究说明黄瓜是目前栽培区域最广、总产量最高、经济效益最好的大宗型蔬菜之一,消费者喜欢吃,栽培者喜欢种。黄瓜起源于喜马拉雅山脉热带东印度森林潮湿地带,对环境条件要求严格,病害是威胁黄瓜生产、造成产量降低、品质下降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自然侵蚀和品种的杂优化,使得黄瓜栽培品种的遗传背景日渐狭窄。目前,对品种资源的筛选及生产的技术体系的研究较少,如何提高蔬菜商品的商品性,是广大蔬菜育种工作者和生产者面临的严峻问题。从育种者的角度看,选育一个新品种总是比现行市场消费的变化需要更长的时间,对现有的品种资源进行评价、筛选是育种工作的基础也是一种快捷选育品种的方法。对中国目前黄瓜264份主要推广品种的基本信息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的黄瓜的主产区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及河北,占黄瓜总播种面积的36.67%。主要的生态类型仍然为华北型黄瓜。从主要的农艺性状包括种子、果实、植株、叶片以及与熟性有关的第一雌花节位等表现看,我国的黄瓜资源的多样性丰富。对其深入研究可为我国黄瓜的生产和育种提供物质支撑。对调查的形态性状与抗病性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与熟期有关的第一雌花节位与其他调查的形态性状几乎没有相关性。果实性状,叶片性状及植株长势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农艺性状与抗病性的关系来看,抗病性与形态性状相关较少。本文通过对中国黄瓜现行推广的233份品种进行霜霉病、白粉病、细菌性角斑病和枯萎病的抗病性鉴定分析,以期全面系统了解中国黄瓜现行推广品种资源对这四种病害的抗性表现。总体上看,目前中国黄瓜推广品种的复合抗病性差,缺少抗叁种以上病害的优良品种,比如在鉴定的233份黄瓜种质中,抗四种病害的品种仅有4份,占1.7%,抗叁种病害的品种有20份,占8.58%;就单一病害而言,现有推广品种对白粉病抗性较好,其次是霜霉病、角斑病,最弱的是枯萎病,但高抗枯萎病的品种相对较多。可见,多抗性品种选育是中国黄瓜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创新和选育多抗性及高抗霜霉病、白粉病和细菌性角斑病的优良抗源亲本材料是今后抗病育种工作的重点。结合形态特征、农艺性状及抗病性鉴定,对这些264份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和抗病性进行分析鉴定,筛选出74份具有代表性的优良推广品种,利用形态学标记方法对已筛选好的74份优质黄瓜材料进行聚类分析,结果74份材料被聚成3大类,从结果来看可以很好的将华南型黄瓜、华北型黄瓜及腌渍型黄瓜区分开来。从地理分布来看,基本可以把不同地理分布的黄瓜种质区分开。北型黄瓜大部分来自山东和天津,华南类型黄瓜大部分来自东北及广东,腌渍类型黄瓜主要来自美国,通过聚类分析结果得知华北类型黄瓜品种间的遗传距离是叁个生态类型中最近的,华南类型黄瓜的遗传距离次之,腌渍类型黄瓜的遗传距离最远。此外,本试验筛选出36份适宜生产推广的优质黄瓜品种。

李翔, 张颖, 许俊强, 宋婷, 李文璐[5]2016年在《基于EST-SSR标记的云南黄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文中认为本研究从87对黄瓜EST-SSR引物中筛选出64对多态性引物,对39份云南地方黄瓜材料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分析,281个观察等位基因被检测,平均检测每对引物4.40个,平均Shannon's信息指数为1.08。PIC在0.07~0.84之间,平均为0.55,Ho在0.05~0.92之间,均值为0.56,表明云南地方黄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较丰富。采用非加权类平均法(UPGMA)聚类,聚类分析表明39份云南地方黄瓜材料,当SM为0.665(L1)时,分为3大类群;当SM为0.738(L2)时,分为5个亚类群。二维图主坐标分析方法将其分为4大类群,而叁维图主坐标分析方法分为6个亚类群。聚类分析和主坐标分析所获得结果基本一致,叁维图主坐标更能较为真实的反映39个云南地方黄瓜材料间的亲缘关系,研究结果可为黄瓜种质资源保存和新品种选育提供依据。

司旻星, 关媛, 潘俊松, 何欢乐, 蔡润[6]2007年在《黄瓜(Cucumis sativus L.)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利用18个SSR标记和3个SCAR共显性标记,分析了177份不同生态类型的黄瓜种质资源,旨在阐明其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为遗传和育种的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所有种质中共得到等位基因51个,平均每个位点为2.42个。177份种质资源的相似系数变化范围0.24~1。聚类分析的结果将资源划分为5大类,大部分旱黄瓜被划分在第1类中;多数的华南类型和加工型黄瓜被划分在第2类中;Concombre vert long和西双版纳本地山黄瓜被单独划为第3类;另外,1个收集于韩国和2个收集于美国的种质,分别为韩3,Burpless Hybrid,Muncher为第4类;大部分华北类型种质为第5类。欧洲温室型没有单独被划出来。在育种上,有利于鉴定有价值的优良亲本的亲缘关系,为现阶段黄瓜育种实践中减少杂交组合选配盲目性,提高品种质量及育种效率提供了依据。

司旻星[7]2006年在《黄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分析》文中认为黄瓜作为世界十大重要的蔬菜作物之一,也是遗传研究的一个模式植物,但因其遗传基础狭窄,品种间的遗传多态性远远低于同属的甜瓜,为其遗传图谱构建、基因定位和育种亲本的选配提供了难题。所以寻求与利用多态性丰富的种质资源,开辟新的基因源对黄瓜遗传育种及生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分子标记技术为主要方法,对黄瓜种质资源的遗传亲缘关系进行了分析,在育种上,有利于鉴定有价值的优良亲本的亲缘关系,为现阶段黄瓜育种实践中减少杂交组合数目及提高育种效率提供依据,并对分子标记方法和形态学方法的聚类分析结果进行了比较,为以后分析种质遗传亲缘关系提供了参考价值。本文利用18个SSR标记和3个SCAR共显性标记,分析了177份不同生态类型的黄瓜种质资源,旨在阐明其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为遗传和育种的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所有种质中共得到等位基因51个,平均每个位点为2.42个。177份种质资源的相似系数变化范围0.24-1。聚类分析的结果将资源划分为五大类,大部分旱黄瓜被划分在第一类中,多数的华南类型和加工型黄瓜被划分在第二类中,Concombre vert long和西双版纳本地山黄瓜被单独划为第叁类;另外,一个收集于韩国和两个收集于美国的种质,分别为韩3, Burpless Hybrid,Muncher为第四类,大部分华北类型种质为第五类。在育种上,有利于鉴定有价值的优良亲本的亲缘关系,为现阶段黄瓜育种实践中减少杂交组合选配盲目性,提高品种质量及育种效率提供了依据。此外,又对162份黄瓜种质资源的23个形态学性状进行了调查。包括成株叶形,成株习性,主蔓叶数,成株叶纵径,成株叶横径等等。根据形态学性状的调查,对这162份黄瓜材料进行了聚类分析。最后,162份种质资源的形态学聚类结果与162份的分子标记聚类结果,进行了比较,得出分子标记的聚类分析结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根据形态学的调查结果和通过分子标记聚类的结果有一定的相似性。

王佳, 徐强, 缪旻珉, 梁国华, 张明志[8]2007年在《黄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利用ISSR技术对46份黄瓜材料分析,结果表明,8个ISSR引物在46份黄瓜种质中共扩增出42条带,多态性带的比例为85.71%。由Jaccard方法计算遗传相似系数可知,这些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的变化范围是0.3030~0.8750,其中23(ZN1)和42(四川寸金子)的遗传距离最小(0.3030),其遗传距离最远,34(Edipse)与43(杨泾黄瓜)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最高(0.8750),其遗传距离最近。由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若以相似性系数为0.52为阈值时,可将46份黄瓜品种聚为两类,一类以较强的雌性表现为特征,另一类则多表现为普通性型。若以0.54的相似系数为阈值,46份黄瓜材料可以被分为四大类,虽然不能完全按照生态型将现有黄瓜资源完全聚类,但总体而言,来自于同一生态型的多数资源可以聚在不同的类或亚类中。

吕婧[9]2011年在《黄瓜种质资源群体结构分析与核心种质集筛选》文中指出黄瓜是世界上的十大蔬菜之一,目前在世界黄瓜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亲缘演化关系和核心种质构建方面缺乏系统性的研究。为了评价收集资源的群体结构和遗传多样性以用于育种实践,本研究采用来自世界各地的3318份黄瓜种质资源做为材料,利用从黄瓜高密度遗传图谱995对SSR引物中筛选的23对高多态性标记进行群体结构、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的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黄瓜高密度遗传图谱的995对SSR引物中筛选出在黄瓜7条染色体上均匀分布且能扩增出清晰稳定单一条带的多态性引物23对,对3318份种质资源进行了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分析,结果显示23对引物具有高多态性,能够区分不同地域的黄瓜种质。2)鉴定出和地理分布相关的叁个亚群。基本上能够将所有供试资源按照中国与东亚类型、欧美与中西亚类型以及印度、中国西双版纳类型分为叁类。采用Neighbor-Joining方法对SSR数据进行了聚类分析。3)基于SSR分析结果,在分子水平上探讨了亚群之间的亲缘演化关系:欧美和中西亚类群、中国和东亚类群可能是由印度亚群演化而来。同时进一步证明了黄瓜的起源以及传播路线。4)在所分析的亚群中,亚群叁(印度和中国西双版纳类型)虽然资源数目最少,但是基因多样性与杂合度均高于亚群一(中国和东亚类型)和亚群二(欧美和中西亚类型),这为栽培黄瓜起源于印度提供了分子证据。亚群一、亚群二的平均扩增片段长度大于亚群叁,这为亚群一、二起源于亚群叁的假设提供了证据。5)选择最能代表资源多样性的材料,构建核心种质资源库,最终确定了120份材料作为黄瓜核心种质资源,以3.6%的全部资源可以代表80.8%的遗传多样性。本研究讨论了世界范围黄瓜资源的遗传结构,为进一步了解黄瓜进化提供了依据,构建的核心种质可以较大程度代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这些核心资源可用于重测序和优良基因的鉴定。

刘丽娟[10]2009年在《黄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分子标记和细胞学研究》文中指出黄瓜(Cucumis sativus L.)是一种重要的蔬菜作物,在世界各地广泛栽培。我国黄瓜种质资源丰富,对黄瓜种质资源进行系统分析,对指导育种实际工作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本文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不同生态型的黄瓜种质资源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分析,构建了22个黄瓜品种的RAPD指纹图谱;对4个不同生态型品种进行了核型分析及遗传多样性研究并探讨其遗传变异规律,为进一步挖掘黄瓜的种质资源及新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对酶解去壁低渗法制片中酶解过程的相关因子进行了研究,以确定最佳的酶解效果,以期为进一步对黄瓜染色体进行荧光原位杂交研究奠定基础。1黄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1.1黄瓜基因组DNA RAPD-PCR反应体系优化以“沪杂6号”为试材,对影响RAPD-PCR反应的主要因子-Mg2+浓度、dNTPs浓度、Taq DNA聚合酶用量和引物浓度进行优化,建立起适合黄瓜基因组DNA的RAPD反应体系。结果表明:最适的RAPD反应体系(20μL)含模板DNA量30ng,Mg2+浓度2.0mmol/L, dNTPs浓度0.2mmol/L, Taq DNA聚合酶用量0.75U,引物浓度0.6mmol/L。1.2黄瓜品种RAPD指纹图谱构建及遗传相似性分析以22个代表广泛遗传基础的黄瓜品种为试材,利用RAPD技术对其进行了指纹图谱构建及遗传相似性分析。从240条RAPD随机引物中筛选出27条具有稳定多态性的引物。27条引物共扩增出163条带谱,其中多态性带70条,平均多态性比例为43.10%。9条RAPD引物产生的12个特异性标记可以单一地鉴别9个品种,利用不同引物的组合可以将其他的品种鉴别开来。通过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当GSC=0.6888时,可将22个黄瓜品种分为四个群。22个品种间的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8004。2黄瓜种质资源的核型分析以4个不同生态型的黄瓜品种为试材进行了核型分析及比较,四个品种的核型公式分别为:北京截头2n=14=14m、沪杂6号2n=14=10m+4sm (2SAT)、EC5 2n=14=14m、7011A 2n=14=12m+2sm (2SAT)。其中沪杂6号、EC5、7011A的核型为首次报道。核型结果表明,北京截头、沪杂6号和EC5叁个品种的核型都是1A型,属于对称性核型;7011A的核型是2A型,属于较对称的核型。3黄瓜酶解去壁低渗法制片技术以宁佳3号种子为试材,对酶解去壁低渗法制片中的混合酶液浓度、酶解温度和处理时间进行了一系列梯度实验。结果表明:0.5%的酶混合液(1:1)在37℃下消化50 min时效果最佳,细胞壁消化完全,背景干净,染色体形态良好。

参考文献:

[1]. 黄瓜种质资源形态学标记和SRAP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J]. 刘亚婷, 罗英, 曾仁杰, 钟金仙, 曾慧芳. 中国农学通报. 2017

[2]. 丝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D]. 夏军辉. 华中农业大学. 2007

[3]. 籽用南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D]. 刘超. 东北农业大学. 2012

[4]. 中国黄瓜推广品种亲缘关系分析与特征特性[D]. 李虹. 东北农业大学. 2008

[5]. 基于EST-SSR标记的云南黄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J]. 李翔, 张颖, 许俊强, 宋婷, 李文璐. 分子植物育种. 2016

[6]. 黄瓜(Cucumis sativus L.)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分析[J]. 司旻星, 关媛, 潘俊松, 何欢乐, 蔡润.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2007

[7]. 黄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分析[D]. 司旻星. 上海交通大学. 2006

[8]. 黄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J]. 王佳, 徐强, 缪旻珉, 梁国华, 张明志. 分子植物育种. 2007

[9]. 黄瓜种质资源群体结构分析与核心种质集筛选[D]. 吕婧.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

[10]. 黄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分子标记和细胞学研究[D]. 刘丽娟. 南京农业大学. 2009

标签:;  ;  ;  ;  ;  

黄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