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市中心医院 湖南邵阳 422000
【摘 要】目的:探析围手术期预见性护理干预降低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的效果。方法:择取2015年9月至2018年9月我院骨科收治的88例大手术患者,随机将所选患者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44例患者行以常规围手术期护理,研究组44例患者行以围手术期预见性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护理满意度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研究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2.27%)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18.18%),P<0.05;研究组总护理满意度(100%)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护理满意度(81.82%),P<0.05。结论:针对骨科大手术患者来说,围手术期预见性护理干预的应用可以避免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临床价值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围手术期预见性护理干预;骨科大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深静脉血栓指的是深静脉腔中血液非正常凝结,使得静脉腔发生阻塞,对静脉回流产生影响[1]。骨科大手术后容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尤其是髋关节周围骨折手术以及髋关节置换术、膝关节置换术,如果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则容易引发急性期非致死性或致死性肺栓塞,这也是导致患者围术期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同时也是院内非预期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2]。基于此,本文择取2015年9月至2018年9月我院骨科收治的88例大手术患者,探析围手术期预见性护理干预降低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的效果,报告见下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取2015年9月至2018年9月我院骨科收治的88例大手术患者,随机将所选患者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44例患者中,男24例,女20例,年龄最大为85岁,最小为19岁,年龄均值为(55.3±5.8)岁,10例患者进行髋关节周围骨折手术、18例患者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16例患者进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研究组44例患者中,男25例,女19例,年龄最大为87岁,最小为21岁,年龄均值为(55.4±5.7)岁,11例患者进行髋关节周围骨折手术、18例患者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17例患者进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两组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提示本研究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行以常规围手术期护理,包括病情观察、饮食护理、用药指导等。研究组行以围手术期预见性护理干预:①术前预见性护理。针对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的患者予以强化护理干预,如老年患者、肥胖患者、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史患者、慢性静脉瓣功能不全患者等,术前鼓励并指导患者练习扩胸运动,并嘱其多食用新鲜果蔬,戒烟戒酒。同时手术之前,护理人员应结合患者身体状况进行功能锻炼,主要包括踝部运动、足部运动,如股四头肌运动、主动踝关节旋转等,并配合被动活动,需要注意的是,功能锻炼的运动量需要根据患者实际状况逐渐增加。②术后预见性护理。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手术结束1小时之后给予翻身护理,并每间隔2小时翻身1次,询问患者感受,观察下肢皮肤血运情况,包括温度、颜色等。如果出现疑似下肢深静脉血栓情况,除做好预见性观察工作之外,还需做血管彩超等检查,以明确诊断,及时给予治疗和处理。因骨科大手术后需要长时间卧床,因此术后可选择平卧位,并垫高患侧足跟,使小腿稍高于床面。如果患者病情稳定,则鼓励其尽早下床锻炼,这对静脉血液回流有促进作用,主要涉及到主动活动,如踝关节运动,同时深呼吸,先进行10次深呼吸,之后由肢体远端开始进行活动,包括踝关节内伸、外伸、内翻等,注意每分钟运动次数在15次左右,之后进行收缩训练,包括股二头肌收缩训练、腓肠肌收缩训练、臀大肌收缩训练等,术后2小时开展被动运动,按照从远及近的顺序按摩下肢肌肉,每次按摩时间为5分钟,最后可以开展踝关节内外翻以及背伸、膝关节屈伸等活动,另外注意健侧肢体活动,避免深静脉中血液淤滞。
1.3临床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通过自制调查问卷调查两组护理满意度,满分为100分,分为满意(90分以上)、一般(60-90分)、不满意(60分以下)三个等级,满意+一般=总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P<0.0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对比
研究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2.27%)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18.18%),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对比
3讨论
本次研究择取骨科收治的大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给予患者围手术期预见性护理干预,并与常规围手术期护理患者作对比,结果发现,研究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2.27%)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18.18%),且研究组总护理满意度(100%)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护理满意度(81.82%),由此可见针对骨科大手术患者来说,围手术期预见性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显著,可以避免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同时可以使护理人员和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围手术期预见性护理干预中,遵循临床护理路径,并与围手术期护理程序相结合,给予患者系统化、全面化的护理服务,针对不同患者的个体化差异,结合手术情况等,为患者提供综合性预见性护理干预,通过术前的一般护理、饮食指导、功能锻炼以及术后的主被动功能锻炼、体位指导等综合预见性护理干预,降低了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率[3-4]。术前预见性护理为手术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术后预见性护理是基于术前预见性护理,对患者病情变化予以密切观察,给予体位指导,并开展护患合作的主被动功能锻炼,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预防作用[5-6]。因此围手术期预见性护理在骨科大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更佳。
结语:
针对骨科大手术患者来说,围手术期预见性护理干预的应用可以避免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临床价值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潘留美.围手术期预见性护理干预降低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风险的效果[J].中国伤残医学,2017,25(14):48-50.
[2]梅永红,谢芬,付艳玲.预见性护理对预防下肢静脉曲张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当代护士旬刊,2017,01(08):27-28.
[3]刘艳.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07):194-195.
[4]庄雅丽.综合护理干预对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7,02(36):122-123.
[5]罗莉芳.护理干预对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J].养生保健指南,2018,01(31):121.
[6]郭华英.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临床护理[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7,14(01):111-113.
论文作者:银玉红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4
标签:下肢论文; 术后论文; 患者论文; 静脉论文; 预见性论文; 骨科论文; 手术论文; 《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