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丽华
玉溪市江川区人民医院妇产科 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区 652600
【摘 要】目的:研究妇产科患者手术后疼痛护理的方法及效果。方法:从2016年8月-2017年8月期间于我院妇产科收治的住院治疗患者中,选取其中110例需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根据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实施分组,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根据所行手术不同,实施临床常规护理,实验组则在常规护理实施同时,还加强对患者的术后疼痛护理,观察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术后疼痛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妇产科患者术后加强疼痛护理,有助于减轻疼痛程度,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关键词】妇产科;术后;疼痛护理
手术治疗属于妇产科最为常用的治疗方法,但患者术后常伴有术后疼痛,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体康复。为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改善患者预后,本次研究中于患者术后实施疼痛护理,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6年8月-2017年8月期间于我院妇产科收治的住院治疗患者中,选取其中110例需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根据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实施分组,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5例,实验组患者年龄介于20-59岁,平均(36.54±2.43)岁;对照组患者年龄介于19-57岁,平均(36.26±2.37)岁,将两组患者年龄、所患疾病、手术方式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则加强对患者的疼痛护理,方法如下:(1)体位护理。指导患者术后采取正确体位,以免牵拉切口。术后常用的体位为半卧位,并将头部垫高20°,以减轻腹部切口压力。术后早期患者下床活动或如厕时,需由护理人员或家属搀扶,以免动作幅度过大引起切口牵拉疼痛。(2)切口护理。切口定时更换敷料贴,保持切口周围清洁。观察切口愈合情况,以及有无红肿、流血、流液情况,如有异常及时行消毒等处置。(3)疼痛护理。术后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应鼓励其尽早活动,以促进身体恢复,并根据患者具体手术类型及疼痛原因,实施个体化指导。如剖宫产术后子宫收缩疼痛患者,可指导患者按摩腹部,促进子宫收缩,并可采取听音乐、看视频、呼吸训练等方式转移对疼痛的注意力。(4)心理护理。评估患者心理状况,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以缓解患者心理压力,指导患者家属多关心患者,使患者感受来自家人的关爱及支持,如患者疼痛剧烈,可酌情应用适量镇痛药物。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疼痛程度:采用主诉疼痛分级法对患者疼痛程度采用0-3级进行评价,其中无疼痛为0级;轻度疼痛,可耐受且不影响睡眠疼痛为1级;不可耐受疼痛,影响生活且需应用止痛药物方可睡眠为2级;不可耐受疼痛,严重影响睡眠,甚至伴有植物神经紊乱或被动体位为3级。
(2)护理满意度:采用护理满意度调查量表,于出院前由产科患者评价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调查表共包括20个题目,每个题目用0-5分进行评价,满分100分,以患者具体评分为标准,将患者的护理满意程度分为非常满意(90-100分)、满意(80-89分)、不满意(0-79)。总满意=非常满意+满意。
1.4统计学分析
本组研究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及护理满意度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患者例数及所占比例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疼痛程度
实验组患者的术后疼痛程度较对照组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疼痛属于术后常见的表现,严重的术后疼痛感受不但给患者造成了痛苦,还会引起患者出现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影响了术后机体康复。以往临床在治疗术后疼痛患者时,多应用镇痛药物缓解疼痛,但女性患者往往对疼痛耐受程度较低,镇痛药物停用后,疼痛易反复。本次研究在常规护理同时,强化对患者术后疼痛护理的实验组患者,疼痛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减轻,且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更高,说明疼痛护理的实施有效减轻了患者术后疼痛,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妇产科患者术后加强疼痛护理,减轻了患者手术后疼痛程度,提升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有利于提高我院整体护理质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杨安平.妇产科患者手术后疼痛的综合护理方法研究[J].四川医学,2013,34(5):769-770.
[2]刘宏艳,王亚芬.护理干预对妇产科患者手术后疼痛及生活质量的作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1):77-78.
[3]曾慧丽,赵苏丽,欧阳勇华等.探讨妇产科患者手术后疼痛的护理[J].包头医学,2016,40(3):157-158.
论文作者:史丽华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8年1月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5
标签:患者论文; 疼痛论文; 术后论文; 实验组论文; 妇产科论文; 切口论文; 程度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8年1月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