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美清 福建沙县翠绿小学 福建 三明 365050
【摘要】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思考,让学生掌握适合于阅读本身特点的思考方式和方法,抓住形象的关键词和句子,借助语言产生情感,运用联想去理解含义比较深的句子,通过推理想象文章中没有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
【关键词】构图想象、内心体验、展开联想、推理想象并体会含义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11-152-01
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思考是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大部分的小学生在阅读时不善于思考,而是善于死记硬背,这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原因也很多,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没有掌握适合于阅读本身特点的思考方式和方法。
一、启发式进行构图想象
读文时,思考文中所描绘的事物及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在头脑中构成一幅鲜明的图画,然后又回到文中进一步认识语言,形成文——图——文的思考方式,把认识语言同了解世界结合起来。例如:学生没有去过颐和园,却要他们通过看图和读文去想象颐和园的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景色是什么样子的,并在头脑中把他们联系起来,浮现出一幅美丽景色的画面,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种思考的境界?“读文”功夫必须下的深,关键的词语要理解得透,句子的意思要读得出来,反映生活画面的句子要联系起来想。这样,词句意思理解得越深,形象就越鲜明。有经验的语文老师常常引导学生多次读课文,读一遍,思量一遍,这样反复几次,就能引起形象的关键词和句子,想方设法让学生瞻文见貌。
二、启发学生进行内心体验
边想边读,把自己置身于语言所描绘的事物和环境中,运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去体会语言所描写的事物的形、声、色、味,人物的外表和内心,从而获得感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语言到情感,中间通过体验把他们联系起来。例如:《草地夜行》一文,第一段“茫茫的草原,一眼望不到边,大队人马已经过去,留下一条踩得稀烂的路,一直伸向远方,干粮早就吃完了,皮带也煮着吃了,我空着肚子拖着两条僵硬的腿,一步一步地向前走着,背上的枪和子弹就像一座山似的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唉!就在这稀泥的地上躺一会儿也好啊!”学生反复阅读,把自己“摆进去”,把内心置于作者所描述的境地,就如自己在这茫茫的草地上,踩着稀烂的路,拖着两条僵硬的腿一步一步地走着一样。这样自然就有一种“饥饿”、“疲劳”的感受,从而产生对小红军的崇敬的感情。内心的体验是以形象、生活为基础,学生阅读虽然不是直接接触生活,但是借助语言重视生活,回忆生活,进入生活,才产生情感,以达到披文而入的境界。
三、启发学生展开联想
阅读通过语言不仅认识一个个事物,而且要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一个事物,从而达到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文章用“比喻、拟人、衬托”等等手法,要学生学会联想,要达到这点,必须凭借教材进行训练。有的教材中作者通过比喻、拟人等手法明白地表达联想的语句为例,让学生认识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并懂得有实在的事物的什么特征引起联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例如:《威尼斯小艇》中写道:“小艇成了重要的交通工具。”古诗《枫桥夜泊》中写道:“露似真珠月似弓”,教学主要让学生懂得这些语句是分别从事物的作用、形状、动态引起的联想。还有的教材有些象征、衬托的意思都没有明白地写出来,要学生运用联想去理解,这恰恰是文章的重点。这样的训练,就把它和理解紧密结合起来。
四、启发学生推理想象
推理想象是根据一定目的或已知材料寻其规律,测其发展的一种思维形式。阅读时常把文章没有交待的部分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通过推理想象加以解释。例如《月光曲》中贝多芬听了盲姑娘说“弹的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这句话后是怎样想、怎样做的?《我的心事》中,“我低着头进了门,溜着墙根往里走,眼睛往他们屋里瞟了一眼,偏偏让弟弟撞见。”让学生阅读这一段话后可这样提问:“我为什么低着头?溜着墙根往里走?我是怎样想的?”推理想象关键在于“理”,这个“理”必须符合文章的逻辑,不能胡思乱想。
五、启发学生体会含义
教材中开始出现了许多含义比较深的句子,课文后面也安排了“说说这个词的含义或这句话的含义”等类似的思考题,这些思考题要求学生运用“体会”考虑方式,体会不能机械地停留在某个词或某句话中,孤立地思考它包含的意思,而是要由表及里地进行抽象的思维和语言概括,这就要启发学生联系有关词句、段和中心思想去考虑。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鲁迅先生在为黄包车工人包扎伤口后回到屋里。“我”问他的话他回答得深奥不易懂,“我”要求他给“我”解释。他没回答,只是把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文章仅用“深深地叹口气”表示,如果学生只是孤立地抓住这个句子去理解当时鲁迅的心情的话,是根本想不出什么名堂的,那么,只有联系上下文,联系鲁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感情和无限的爱才能理解鲁迅先生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无比憎恨的复杂心理过程。从中领悟语言表达的妙处,这种体会含义是小学阶段中的教学难点,有的句子学生是无法体会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要时要给予指点,帮助学生理解。
六、启发学生对文章内容及中心进行鉴别评价
在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已有的本领对文章的内容和写作特点进行初步鉴别评价,这点也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难点,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例如:我在教学《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时,有的同学认为:老太婆向金鱼提出的那些要求是金鱼对她的老头儿把它放回大海的报酬,老太婆的这些要求是热爱美好生活的表现,针对学生这些笼统片面的评价,我设计了三个思考题让学生边思考边议论:1、老太婆对金鱼提了哪些要求?这些要求一次比一次怎样?2、她对老头儿的态度越来越怎样?3、金鱼最后怎样教训老太婆?学生通过读读议议终于明白了:老太婆对金鱼的要求越来越高,说明她贪心不足,最后金鱼收回一切,这是对老太婆应有的教训,从而使学生懂得贪得无厌不劳而获是没有好结果的。
在阅读中培养学生学会思考是培养人才的需要。因此,我们语文教师不但在教学中要善于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思考,而且还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考。
参考文献
[1]姚晓群.浅析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02):184.
[2]张曼玲.提高国民阅读兴趣是传统出版的不竭之源[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1,(01):7.
论文作者:廖美清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11月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9
标签:学生论文; 事物论文; 句子论文; 老太婆论文; 语言论文; 含义论文; 文章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11月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