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技术的更新换代,近些年来工程越做越大,甚至出现超大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在所难免,由于水泥水化过程中释放大量的水化热,使混凝土结构的温度提升过大,从而导致混凝土结构出现温度裂缝。因此,计算并控制混凝土硬化过程中的温度,进而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是保证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质量的重要措施。本文分析了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防治措施,以期给同行业者以参考。
关键词:混凝土;温度;裂缝控制;措施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对于地面空间资源的开发越来越深入,大量大型、高层建筑涌现而出,大体积混凝土被普遍应用到这些建筑当中,但是由于大体积混凝土的特殊性,带来了许多安全问题,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裂缝问题是既普遍又核心的问题,笔者通过理论研究并结合实践经验,分析了裂缝产生的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防治措施。
一、概述
大体积混凝土是指最小断面尺寸大于1m以上的混凝土结构。与普通钢筋混凝土相比,具有结构厚,体形大、混凝土数量多、工程条件复杂和施工技术要求高的特点。大体积混凝土在硬化期间,一方面由于水泥水化过程中将释放出大量的水化热,使结构件具有“热涨”的特性;另一方面混凝土硬化时又具有“收缩”的特性,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将直接破坏混凝土结构,导致结构出现裂缝。因而在混凝土硬化过程中,必须采用相应的技术措施,以控制混凝土硬化时的温度,保持混凝土内部与外部的合理温差,使温度应力可控,避免混凝土出现结构性裂缝。
二、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
大体积混凝土墩台身或基础等结构裂缝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各类裂缝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如下:
(一)收缩裂缝
混凝土的收缩引起收缩裂缝。收缩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混凝土中的用水量和水泥用量,用水量和水泥用量越高,混凝土的收缩就越大。选用的水泥品种不同,其干缩、收缩的量也不同。
(二)温差裂缝
混凝土内外部温差过大会产生裂缝。主要影响因素是水泥水化热引起的混凝土内部和混凝土表面的温差过大。特别是大体积混凝土更易发生此类裂缝。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一般要求一次性整体浇筑。浇筑后,水泥因水化引起水化热,由于混凝土体积大,聚集在内部的水泥水化热不易散发,混凝土内部温度将显著升高,而其表面则散热较快,形成了较大的温度差,使混凝土内部产生压应力,表面产生拉应力。此时,混凝龄期短,抗拉强度很低。当温差产生的表面抗拉应力超过混凝土极限抗拉强度,则会在混凝土表面产生裂缝。
(三)材料裂缝
材料裂缝表现为龟裂,主要是因水泥安定性不合格或骨料中含泥量过多而引起的。
三、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措施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是现代建筑工程中的主要施工材料,其浇注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土木工程技术性能的高低。因此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要对大体积混凝土材料的性能检测予以重视,严格控制混凝土工程的质量,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施工质量,保证安全。由于温差的作用,裂缝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在施工期间出现的裂缝数量和危害远远超过其使用期间,因此应该在施工中采取如下适宜的措施,能够避免有害裂缝的出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一)降低水泥水化热
包括:混凝土的热量主要来自水泥水化热,因而选用低水化热的矿渣硅酸盐水泥配制混凝土较好;精心设计混凝土配合比,采用掺加粉煤灰和减水剂的“双掺”技术,减少每立方米混凝土中的水泥用量,以达到降低水化热的目的;选用适宜的骨料,施工中根据现场条件尽量选用粒径较大,级配良好的粗骨料;选用中粗砂,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并充分利用混凝土的后期强度,减少用水量;严格控制混凝土的塌落度。在现场设专人进行塌落度的测量,将混凝土的塌落度始终控制在设计范围内,一般以7~9cm为最佳;夏季施工时,在混凝土内部预埋冷却水管,通循环冷却水,强制降低混凝土水化热温度。冬季施工时,采用保温措施进行养护;如技术条件允许,可在混凝土结构中掺加10%~15%的大石块,减少混凝土的用量,以达到节省水泥和降低水化热的目的。
(二)降低混凝土入模温度
包括:浇筑大体积混凝土时应选择较适宜的气温,尽量避开炎热天气浇筑。夏季可采用温度较低的地下水搅拌混凝土,或在混凝土拌和水中加入冰块,同时对骨料进行遮阳、洒水降温,在运输及浇筑过程中也采用遮阳保护、洒水降温等措施,以降低混凝土拌和物的入模温度;掺加相应的缓凝型减水剂;在混凝土入模时,还可以采取强制通风措施,加速模内热量的散发。
(三)加强施工中的温度控制
包括:在混凝土浇筑之后,做好混凝土的保温保湿养护,以使混凝土缓缓降温,充分发挥其徐变特性,减低温度应力。夏季应坚决避免曝晒,注意保湿;冬季应采取措施保温覆盖,以免发生急剧的温度梯度变化;采取长时间的养护,确定合理的拆模时间,以延缓降温速度,延长降温时间,充分发挥混凝土的“应力松弛效应”;加强测温和温度监测。可采用热敏温度计监测或专人多点监测,以随时掌握与控制混凝土内的温度变化。混凝土内外温差应控制在25℃以内,基面温差和基底面温差均控制在20℃以内,并及时调整保温及养护措施,使混凝土的温度梯度和湿度不致过大,以有效控制有害裂缝的出现;合理安排施工程序,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应均匀上升,避免混凝土堆积高差过大。在结构完成后及时回填土,避免其侧面长期暴露。
(四)改善约束条件,削减温度应力
在大体积混凝土基础与垫层之间可设置滑动层,如技术条件许可,施工时宜采用刷热沥青作为滑动层,以消除嵌固作用,释放约束应力。
(五)提高混凝土的抗拉强度
包括:控制集料含泥量。砂、石含泥量过大,不仅增加混凝土的收缩,而且降低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对混凝土的抗裂十分不利。因此在混凝土拌制时必须严格控制砂、石的含泥量,将石子含泥量控制在1%以下,中砂含泥量控制在2%以下,减少因砂、石含泥量过大对混凝土抗裂的不利影响;改善混凝土施工工艺。可采用二次投料法、二次振捣法、浇筑后及时排除表面积水和最上层泥浆等方法;加强早期养护,提高混凝土早期及相应龄期的抗拉强度和弹性模量;在大体积混凝土基础表面及内部设置必要的温度配筋,以改善应力分布,防止裂缝的出现。
四、结语
大体积混凝土的裂缝控制是一项比较复杂的技术,但只要切实贯彻好“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思想,就能有效地减轻大体积混凝土的裂缝问题。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时,准确计算混凝土拌和温度、混凝土出机温度、混凝土绝热温升、混凝土内部实际温度、混凝土表面温度及混凝土内部与表面温差,有利于选取适宜的施工工艺、采取相应的降温与养护措施,从而避免出现混凝土温度裂缝,以保证混凝土结构的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路璐,李兴贵.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的研究与进展[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2,(1):146-150.
[2]侯兴华,李健,程旭东,等.高层建筑筏板基础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措施研究[J].森林工程,2016,(5):101-105.
[3]杨占坡;吕剑峰;;论大体积混凝土常规温控防裂控制措施[J];内蒙古水利;2011年04期
论文作者:陈日斌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4
标签:混凝土论文; 裂缝论文; 体积论文; 水化论文; 温度论文; 温差论文; 措施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