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21世纪中国的地缘战略环境_地缘政治论文

论21世纪中国的地缘战略环境_地缘政治论文

21世纪中国地缘战略环境浅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缘论文,中国论文,战略论文,环境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地缘政治环境发生了引人注目的三大变化:一是作为世界地缘政治结构基础的经济力量对比大幅涨落,美国一超强势地位凸显,西方对非西方的优势进一步扩大,由此引起全球及亚太地缘政治力量对比及地缘政治格局明显改观。二是欧亚大陆在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中的重心地位更加突出,美国在欧亚地缘战略竞争中的主导地位也更加突出,欧亚各国地缘战略无一能避开美国的欧亚地缘战略制约。三是世界地缘政治竞争方式发生变化,和平与非战的潮流在上升,但有限使用武力,发动局部战争,仍是美国与西方贯彻其地缘战略意图的基本手段,因地缘利益冲突引发局部战争的危险性明显增大。世界地缘政治环境的三大变化对中国的地缘战略环境有何影响?中国在下世纪将面临什么样的地缘战略环境?本文将就这些问题发表一些个人看法,就教于同行。

中国在亚太及全球地缘战略地位的新变化

冷战时期,中国是美国及西方国家与前苏联进行地缘战略竞争的平衡因素。在美欧日全球战略中,对华政策与其说是目标,不如说是手段。美欧日对华地缘战略通常是其对苏地缘战略的附属物。冷战结束以来,中国在亚太及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中的分量不断加重,角色定位发生质变,美欧日对华地缘战略已从政策手段转化为政策目标,成为独立要素。中国愈益靠拢亚太及全球地缘政治舞台中心,成为国际地缘政治竞争的主体力量之一。1997年发端于泰国的国际金融危机及其后果大大加快了这一剧变过程。

第一,中国在亚太及全球地缘战略格局中的分量大大加重。1998年,全球经济增长率约为2%,中国仍维持7.8%的较高增长率。按汇率计价,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0000亿美元,位居世界前七强;(注:台湾经济研究院编:《国际经济动态指标》,第559号,载《国际经济情势周报》,第1287期,1999年6月3日。)按购买力平价计价,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约47000亿美元,为美国的60%,居世界第二位。(注:Asiaweek,August 13 1999,p.53.)无论哪种计价法,中国综合国力在全球排名大幅跃升都是不争的事实。中国对国际事务的参与度加深,影响力已超出地区范围,大国地位得到国际社会认可。今后几年,全球经济有可能继续处于低迷期,中国经济有望维持6~8%的较高增长率,届时中国综合国力在全球位次将进一步提升,对全球事务的参与度和影响力将进一步增强。

第二,中国是亚太地区的主要力量中心。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环绕中国北、东、南三面巨大的亚太马蹄形地缘实力平台大幅沉陷,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大国地位进一步凸显。1998年,按汇率计价,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在亚太仅次于日本,高于东盟、俄、印、韩等地区力量中心。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则依次为东盟的泰、菲、新、马、越、老、柬、印尼8国之和的2.5倍,韩国的7倍,日本的1.5倍,俄罗斯的7倍以及印度的2.7倍,大体相当于除日本以外的周边国家经济总量之和。此外,截至1999年8月,中国外汇储备已达1466亿美元,12个月出口额约为1800亿美元,均居亚太第二位。(注:Asiaweek,August13 1999,p.53.)一般认为,亚太各国经济未来几年难以恢复高增长,只要中国继续维持6~8%的经济增长率,中国在亚太的经济重要性及综合国力优势就会进一步加强。有人断言:“由于中国所具有的基本条件……中国必然会成为区域性超强。”(注:Asiaweek,July 2,1999,p.64;白礼博、孟儒著,许绶南译:《即将到来的中美冲突》,台湾麦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9月,第90页。)

第三,中国在亚太地缘格局中处于中心地位。中国周边地缘范围与亚太地区基本重叠。中国虽有一定的全球利益,但主要地缘政治利益是在亚太地区。中国国土面积、人口总量皆居亚太第一位;背倚亚洲内陆,面朝太平洋,兼具陆海大国的双重优势;周边有大小国家20余个,是与亚太各主要力量中心发生直接地缘联系的惟一国家。欧亚大陆桥以中国为东端点,欧亚美之间最繁忙的海空运输线经过中国左近水域、空域;中国还控制亚洲内陆丰富资源的东南出口,俄罗斯及中亚的能源、矿物、木材等须经中国过境才能与太平洋沿岸市场发生最便捷的联系。中国本身又是面向亚太,辐射力极大的中心市场,区域内各国已不同程度地对中国市场形成一定依赖关系,各国在考量其经济及安全战略时,不得不以中国发展方向为重要定位点之一。

亚太邻国对中国的地缘战略

面对中国在全球及亚太地缘政治重要性的大幅上升,中国周边各主要力量中心心态复杂,对华地缘战略都不同程度地显露出两重性。

东盟各国一方面视中国为其商品市场,有与中国发展关系的要求,但又对中国过分强大怀有戒心,一些东盟国家与中国还存在领土、领海之争;东盟在发展顺利时,将寻求政治独立,力求在中、美、日之间搞等距外交,在其发展受阻,力量虚弱时,对中国戒心将加强,其政策可能向美、日倾斜,借美、日力量制衡中国。今年菲律宾在南海蓄意制造紧张局势,同时又千方百计加强并渲染与美军事战略关系,是东盟这一政策倾向的极端表现形式。

印度与中国有领土之争,且1962年边界战争创痕未消。在宣传上,印常以中国为假想敌。但印度一向自视为发展中国家领袖,有反西方传统,其发展方向主要面向南亚及印度洋,印中之间因高山阻隔,战略利益重叠处不多,且中印两国对一些重大国际问题立场相近,印潜在战略利益要求与中国长期和平共处而不是相反。印发展核武器主要受向世界大国迈进的诱因驱使,与中国抗衡的动因在其次,印中矛盾不是死结。

中亚五国对俄罗斯重新统合怀有戒心,视中国为平衡俄影响的砝码,其在维护统一、反对宗教极端势力、发展民族经济等问题上与中国有共同利益。因深处内陆,出口不畅,需要与中国发展关系,为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尤其是能源寻求出路。但中亚是伊斯兰极端势力渗透的方向,美欧尤其视中亚为欧亚战略高地,力求加以控制,中亚各国对美欧势力进入该地区持欢迎立场,北约有东扩至中亚国家的迹象,美国与中亚一一些国家的军事战略关系已明显加强,这对中国西北边疆安全是一大隐患。

俄罗斯处在政治经济转型的最艰难时期,其西翼受北约挤压,东翼面对日本收复领土的要求,南方遭遇不断向北渗透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势力,北约向东扩及中亚是对俄腹地的新威胁,民族分裂势力又常在其内部作祟。此次美国联合北约发动对南联盟的战争,更使俄深感地缘政治活动空间日蹙带来的深重危机,俄对美国和西方愈益失去信任感,愈渴望通过加强中俄关系获取地缘力量,缓冲其在西翼所受的地缘政治压力。在经济上,俄也需要扩大与中国交流刺激其经济活力,尤其需要通过中国为其远东能源寻求出路。但俄的人口、幅员、发展潜力及其政策传统规定其不会放弃大国心态,在近期,俄会努力与中国交好,但从中长期看,随俄实力恢复,俄终将视中国为其地缘政治对手。

日本是东亚惟一的发达国家,政治上有意主导亚太事务,与中国存在长期、直接、全面的地缘竞争关系。其积极改善与朝鲜关系、与俄发表莫斯科宣言、在历史认识及台湾问题上坚持顽固立场、以朝鲜发射卫星为由推进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MD)计划、接受日美安保条约涵盖台湾、南海,构成其对中国怀有敌意的总画面。随着中国国力上升,其防华、制华之心将愈益增强。但日本对中国市场已形成一定依赖,其欲成为政治大国,不能不取得中国谅解、支持,其与俄调整关系的努力尚未达成目标,尤其是其对俄罗斯民族怀有天然敌意,故其近期仍将力避与中国直接对抗。

美国对中国的地缘战略

美国以其超强地位、利益范围、战略意图及与亚太的传统关系规定了其对亚太地缘格局的组合起主导作用,其全球战略、亚太战略及对华战略是认识中国地缘战略环境及制定地缘战略时必须考量的关键因素。

冷战结束以来,美国挟其冷战胜利者余威和暂时优势,加紧推行旨在建立单极世界的全球地缘战略。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力量布局新变化促使美加大了建立单极世界的努力。在欧亚大陆西翼,美挟同其欧洲盟国,推出北约新战略,坚持北约东扩,挤压俄罗斯战略空间,在巴尔干甚至公开炫耀武力,对不屈从美国的南联盟施以无情军事打击;在欧亚大陆东翼,美坚持驻军日、韩,强化美日同盟及美韩、美澳同盟,加紧开发部署TMD,威逼朝鲜、染指台海、争取在军事上重返菲律宾并向东盟其他国家渗透、对印度威迫利诱,对中国更是接触与遏制并举;在欧亚大陆南翼,武力打击伊拉克,推进巴以、阿以和谈,加强与土耳其关系,与中亚五国加强军事关系并力图使之纳入北约体系,以控制中东——中亚能源供应带及欧亚交通枢纽和战略制高点。在欧亚大陆以外地区,美积极推动美洲一体化进程,美对非洲战略地有大幅调整。

在美国的欧亚地缘战略中,亚太是两重心之一,而对华战略又是美亚太战略的核心内容。美认为中国在2015年后将发展成堪与美并立的超强国家,届时将对美全球地位提出挑战,因此,美对华怀有遏制意图,这在其亚太地缘战略布局中有明显反映。美驻军韩、日,派舰队在中国附近海域定期巡弋,意在对中国保持前沿军事压力;加强与澳、日、韩、菲、泰的五个双边军事同盟关系,并力图使其向中国西南、西北方向延伸,意在对中国东南朝海方向形成外线包围态势;开发部署TMD,意在削弱中国核威慑能力;维持对台军售及与台的政治联系,意在事实上阻止中国解决台湾问题。北约东扩至中亚国家,也有呼应美日同盟,对中国东压西挤的地缘战略意图。此外,美还不惜疏离巴基斯坦,扶印以制华。

主要地缘竞争对手和受力方向

从地缘政治观点考察,中国军事安全方面的主要挑战来源有二:一是在全球层面上,美综合国力持续增长,超强地位不是削弱而是继续加强,美地缘战略视中国为其最主要的潜在地缘战略对手,因而其对华地缘战略始终不脱遏制倾向;二是在地区层面上,中国综合国力也在持续增长,日本视中国为直接地缘战略对手,美国更是视中国为亚太头号对手。换言之,日本是中国地区层面的地缘政治对手;美国既是中国地区层面的地缘政治对手,又是中国全球层面的地缘政治对手。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继续增长,美日以中国为地缘战略对手的倾向只会加强,难以减弱。

美日间有长期的军事同盟关系,两国经济总量分别居世界第一、第二位,综合国力对中国享有很大优势。冷战结束已经十年,美日同盟不但未解散,反而不断强化,其矛头也由针对前苏联转为针对中国。无论是新修订的日美安保条约,还是美日TMD计划,都涵盖台湾、南海及朝鲜半岛,含有对华挑衅性质,美国对台军售不是依条约义务逐年减少,而是相反。1992年以来,美国对台军售价值已超过200亿美元,年均20余亿美元。(注:因特网:台湾“中央社”网页,1999年3月17日、5月28~29日。)这昭示从南海经台湾到朝鲜半岛的弧形地带,在今后若干年将成为美日与中国进行战略竞争的主战场,是中国军事安全受到威胁的主要方向。

在中国战略边界的北、西、南三面,俄、印、中亚及东盟各国与中国虽存在不同程度的地缘利益竞争,但非竞争占主导地位。它们在近、中期尚无对中国进行战略性挑战的意图和实力,中国战略边界的北、西、南三面将相对平静,其间一些小麻烦虽然以避免,但形成战略威胁源的可能性基本可以排除,而且美国也难动员它们参加对华遏制活动。

获取补给的地缘政治力量源泉

在经济方面,亚太已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基本依托带。1999年1~6月,中国与亚太各国的贸易额约为830亿美元,占同期中国外贸总额的52.5%。(注:《国际贸易》,1999年第8期,第62页。)亚太国家经济低迷已成为影响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新的不利因素,中国对周边国家的相对优势固然在增大,但中国赶超美欧的速度却被迟滞,这对中国经济安全弊大于利。中国地缘经济环境已明显恶化,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努力遇到新挑战,而经济持续发展正是中国改善在全球及区域地缘政治环境的发动机。

冷战终结以来,美日与中国在贸易、投资、技术转让等领域迭起摩擦,这昭示在以中国为地缘战略对手的情形下,美日很难像冷战结束前那样对中国大开国门。中国与美日经济关系的活动空间正受到双方地缘政治关系愈益严重的制约。只要美日不放弃以中国为主要地缘政治对手的基本战略,不论中国单方面如何努力,中国与美日贸易投资关系即使不会全面倒退,也难保持冷战结束前的发展势头。

韩国、东盟是中国重要贸易伙伴。中国与俄罗斯、中亚国家及印度的经贸关系有待挖潜。1999年1~6月,中国与东盟、韩国的贸易额分别约为120亿美元和110亿美元,但与俄、中亚五国及印度的贸易额分别仅约为27亿美元、6亿美元、9亿美元。(注:《国际贸易》,1999年第8期,第62页。)虽然亚洲金融危机使中国与这些国家的经贸关系暂时萎缩,但这些国家的经济终究会恢复与发展,中国与其经贸关系也终究要恢复与发展,且发展速度将高于与美日经贸关系发展速度。届时中国与东盟、韩国等周边国家的贸易量之和应能分别赶上、超过中国与日或美贸易量,如能乘势拓展与欧洲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关系,则中国对美日市场的依赖就可减轻。而在技术上,中国还可通过引进俄、欧技术,平衡对美、日技术的依赖。

此外,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中国对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要求迅速增加,供需缺口不断扩大。有专家估计,20世纪末中国石油净进口将增至4000万吨,到2010年将增至1亿吨。(注:徐小杰著:《新世纪的油气地缘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4月第1版,第170页。)当前国际石油价格低迷,根据供求变化规律,几年以后,将呈涨势,且与中国石油进口高峰期交会,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受国际石油供给制约程度将日益增大。目前中国进口石油一半以上来自中东地区,中东主要石油产区恰好处于被称作欧亚巴尔干的巨大政治破碎带,石油供应的稳定性受地区形势影响极大。除中东以外,与中国相邻的中亚及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石油天然气贮藏极为丰富,且正在酝酿大规模开发,可望成为中国更稳定的能源供应地。

综而论之,中国北、东、南三方各国权力分散、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有经济发展潜力,可为中国提供日益难得的海外市场、技术及能源补给,因而是有助于中国实力增长的、新的地缘战略平台。

有关中国地缘战略选择的几点思考

中国地缘战略目标有三:(1)安全上确保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及领土主权不受侵犯;(2)经济上确保稳定并不断扩大海外市场份额、资金来源、原材料供应及交通线安全;(3)政治上确保有利于发展的国际环境和国际地位不断上升。为达成此三大目标,应从大综合的观点,全面规划地缘战略。

1.政治上,中国地缘战略应放眼全球,继续推进多极化,反对美国的单极企图,维护世界和平。中国雄踞亚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规模大且在持续高速发展,有数千年的独立文化体系,奉行社会主义制度,国际社会普遍视中国为有世界性影响的大国,中国地缘战略思考不能不超出周边和地区范围,打上全球印记。虽然中国在战略上无意称雄世界,但中国生存发展要求长期的国际大和平和世界多样化。大国称霸世界或使世界单极化、西方化,都是对国际大和平及世界多样化原则的破坏,是对中国生存发展的威胁。中国地缘战略在全球层面的基本任务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多样化原则,坚决反对单极化、西方化逆流。

在近、中期,美国是坚持单极化的惟一超级大国。中国与美力量对比悬殊,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与美正面冲突。但美国单极化企图也不符合俄、欧、日利益,这为中国提供了地缘战略活动空间。在当前情势下,继续利用美与俄、欧、日之间的地缘利益矛盾,推进多极化,遏制美单极企图,不失为一步好棋。在坚持多极化、反对西方化问题上,中国与俄、印及广大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太多数新兴市场国家和伊斯兰国家有共同利益,与日等某些西方国家也有一定的共同语言,坚持西方化的美欧也非铁板一块。中国一方面应坚持独特的发展道路,不为西方化迷惑,同时应鼓励支持东亚国家坚持亚洲价值观,鼓励俄、印独立自主,鼓励广大发展中国家及伊斯兰国家寻求符合本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并利用美与欧日之间的矛盾,阻遏西方化潮流。

在地区层面,应坚持全方位和平外交。美日与中国的地缘利益冲突植根于结构性矛盾,中国固然不应对改善与美日关系过分悲观,但对与美日关系中冲突面的长期性、复杂性甚至在一定时期明显恶化应有准备。

2.经济上,中国地缘战略应立足亚太,在争取与美日继续发展经济关系的同时,有意识地向北、西、南拓展经济活动空间。美日是中国一、二号贸易伙伴,中国与美日贸易额已占中国外贸总额的1/3以上。1999年1~6月,中国与美日贸易额合计为562.2亿美元,约占同期中国外贸总额的35.6%。(注:《国际贸易》,1999年第5期,第62页。)美日也是中国主要的外资和高技术来源。中国对美日市场的依赖程度已相当高,不能冒从美日市场退缩的风险,因而要千方百计维持、发展与美日经济关系。因拓展与美日经济关系的难度增大,且对美日市场过分依赖也使中国政治上颇受掣肘,应另辟蹊径,避免把经济安全的鸡蛋置于美日一个篮子里。为此,应从战略高度出发,大力拓展与韩国、东盟、俄罗斯、中亚国家及印度的经贸关系,多从俄、欧引进技术。在能源领域,一方面要确保中东石油供应量稳定增加,同时要积极参与俄及中亚国家的石油、天然气开发,并以此带动中国与这些国家其他关系的全面发展。

3.战略上,应确保自朝鲜半岛经台湾到南沙这一地缘战略线的安全,谋求亚太和平,防止美日合谋构筑以中国为对象的战略包围圈,为台湾顺利回归创造条件。台湾问题与其说是中国与美日冲突的原因,不如说是中国与美日冲突的结果。中国与美日在亚太及全球地缘利益冲突的大背景下,规定了美日对中国推进两岸统一的事业必然要设置障碍。如两岸顺利统一,台湾就是中国的战略资产,中国不但有效综合国力大增,而且能获得进入太平洋的最近通道,海洋战略环境大大改善,并增大对美日的威慑力。反之,台湾就是中国的战略负担,中国相当一部分国力将继续受牵制,海上力量难以在外洋展开,成为海上强国的希望就会落空。目前美日皆公开声言反对中国武力解放台湾,日美安保条约及TMD计划都把台湾纳入其中,其实质是阻止中国尽快实现两岸统一。受美日立场鼓励,台湾岛内台独势力有上升趋势,台湾当局对两岸政治谈判能拖则拖。李登辉“新台湾人主义”及“两国论”的出台,国民党“十五全”第二次会议,明确以“特殊的国与国关系”定位两岸关系,更是给两岸互动关系增加了新的不确定因素,增大了两岸和平统一的难度。台湾问题久拖不决显然对中国不利,中国战略利益要求尽快实现两岸统一,美日介入又成为实现两岸统一不易逾越的外部障碍。中国一方面应在国家统一的旗帜下,继续推进两岸政治谈判,坚决挤压一切台独“活动空间”,反对任何台独阴谋。同时通过各种渠道,努力拓展两岸经济文化交流,使台岛民众对大陆的民族认同感不断加强而不是削弱;另一方面,对美日使TMD及美日同盟军事活动范围扩及台湾的任何动向应坚决反对,并使美日及台湾方面得到明白无误的信息:实现两岸统一是中国的根本国策,在迫不得已时,中国将毫不含糊地行使武力。

南沙问题是领土主权之争,直接涉及中国与东盟关系能否稳定发展。中国地缘战略利益要求与东盟不断改善关系,谨防美以南沙问题为由,挑拨中国与东盟关系,把东盟纳入其对华战略框架中。在战略上,中国应视朝鲜半岛、钓鱼岛、台湾、南沙四处为整体,在策略上则应视南沙问题为中国与东盟有关国家之间的问题。应努力防止因南沙问题损害与东盟关系,同时又使主权不至受损。在现阶段,应立足于重申主权、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如争端浮出水面,应与具体当事国寻求协商解决办法,防止产生连锁反应,尤其要谨防美国直接插手。

标签:;  ;  ;  ;  ;  ;  ;  ;  ;  

论21世纪中国的地缘战略环境_地缘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