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国世界史研究概述——对2014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转载论文和全年索引的统计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界史论文,统计分析论文,年中论文,报刊论文,索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4年,中国的世界史研究发表了一系列成果,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和进展。本文将依据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所转载的学术论文和汇总的世界史论文索引,对世界史研究的进展进行归纳和分析。 一、2014年世界史学术论文转载概况 (一)《世界史》栏目设置及转载论文数量 根据2014年全文转载论文和全年索引的数据统计,国内正式发表的世界史研究论文共计1521篇,比去年增加了127篇,增长了9.11%。其中,研究性质的论文1365篇,书评、研究综述和会议综述156篇。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共计转载103篇,转载比率为6.77%。转载总量和转载比率均有小幅下降。(2013年转载数量为112篇,转载比率为8.03%。)主要栏目转载的数量分别是“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30篇,“世界近、现代史研究”43篇,“理论与方法”7篇,各类“专题史研究”10篇,“动态与综述”4篇,“学术史研究”7篇,“学术争鸣”1篇,“名家访谈”1篇。本年度《世界史》刊物栏目设计更为多元化和精细化,适应了学界研究的多样性发展趋势。总体上,在世界史研究领域中,古代、中世纪史研究占有重要地位,近现代史研究依旧是主要学术力量聚焦所在,学术史、理论方法和研究动态也得到了学术界的密切关注。 (二)来源期刊全文转载量排名 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转载文章来源仍然十分广泛,共计覆盖37种期刊。其中来源期刊所占篇幅较多的依次为《世界历史》、《历史研究》、《史学集刊》、《古代文明》、《中国社会科学》、《澳门理工学报》、《历史教学》和《学海》(见表1)。全文转载的文章来自于历史学专业期刊的共计57篇,综合性期刊的共计56篇。专业期刊凭借其专业的办刊理念和编辑水平依然领先,综合性期刊稳步发展,追求学术前沿,社会影响力日趋广泛。 (三)第一作者所属单位统计 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全文转载论文的第一作者主要来自高等院校和社科院研究机构。在全年转载的103篇文章中,共计有84篇文章的作者来自大陆高等院校,比例高达81.55%,有9.7%的文章作者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另外还有8.73%的文章作者是来自海外(含中国台湾学者)。相较于去年,大陆学者的文章数量有所下降,海外学者的文章选取数量大幅增加。(参见图1) 从2014年《世界史》全文转载论文的第一作者所属单位排名来看,作者的分布比较均衡。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的作者数量相当,占总篇数的46.6%。(参见表2)师范类院校仍是地方世界史研究的重要阵地,华东师范大学(2篇)、上海师范大学(2篇)、华南师范大学(2篇)和福建师范大学(2篇)、广西师范大学(1篇)、华南师范大学(1篇)和杭州师范大学(1篇)等地方师范院校的研究特色各有千秋。相较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卓越的学术贡献,地方社会科学院的世界史研究力量和研究水平均很薄弱。 目前北京地区高校和社科院仍是世界史研究的核心区域,上海、杭州、南京、长春和天津等地高校保持着较强的科研能力。世界史研究集中于东部地区的趋势日趋明显,中西部地区的世界史学科建设任重道远。部属高校对学科整体发较为关注,各地方高校则正在努力建设具有比较优势的学科体系,世界史研究的新局面逐渐显现。目前,学科布局、学科建设和人才流动是世界史研究者不得不面对的新挑战。 图1 2014年《世界史》所转载论文的第一作者所属单位比例示意图 二、世界史研究的新趋势 通过对上述论文的研究主题、内容和方法的分析,可以看出2014年世界史研究具有如下发展趋势。 (一)回应重大理论问题,致力学科建设事业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世界史学科本身的完善,全球史成为学术界共同承认的研究范式。学者致力于发掘已有的思想资源,如羽田正关注东亚概念的发明,顾云深介绍了复旦大学历史系在全球史研究中的贡献,麦孔则青睐观念的世界史的书写,中岛隆博反思了近代东亚哲学话语中被附加了条件普遍性。(羽田正:《东亚与世界史》,顾云深:《全球史研究在中国:传承与创新——以复旦历史系世界史学科发展为例》,麦孔:《观念的世界史是否可能》,中岛隆博:《近代东亚哲学话语中被附加了条件的普遍性与世界史》,《澳门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2014.12) 君主制是前现代社会的主要统治方式,王权和法律的关系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学者考察了希伯来王国神权政治下的有限君权。(张倩红、艾仁贵:《神权与法律之下:希伯来王国的“有限君主制”》,《历史研究》,2013.6,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2014.3)孟广林分析了“王在法下”传统的历史构建和思想渊源,认为在中世纪英国实践中的王权往往不受法律限制,议会根本上是国王的议会。学者应当注意“利益原则”和“实力对比原则”对实际政治的影响。(孟广林:《“王在法下”的浪漫想象:中世纪英国“法治传统”再认识》,《中国社会科学》2014.4,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2014.5;马克?阿莫诺,《中世纪晚期(1250-1450)英格兰国家的形成》,孟广林、汪鹏译,《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1,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2014.3;侯树栋:《对西欧中古早期国家问题的一些认识》,《史学理论研究》2014.3,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2014.9)此外,前现代的其他统治方式也多有涉及。(张巍:《Eunomia:梭伦的理想政制》,《历史研究》2014.1,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2014.5;王忠孝:《提比略隐退罗德岛:罗马帝国早期帝位递嬗机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14.7,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2014.9;刘小青:《觊觎与固守之间——罗马公民权视角下同盟战争爆发的原因》,《古代文明》2013.4,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2014.1;李海峰:《从民间契约看<汉穆腊比法典>的性质》,《史学月刊》2014.3,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2014.6;晏绍祥:《波斯帝国的“专制”与“集权”,《古代文明》2014.3,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2014.11)学者认为埃及水利后于国家且为地方掌控,治水专制主义并不见于埃及。(雷纳特?米勒-沃乐曼:《古代埃及国家与离心化危机管理》,王海利译,《古代文明》2014.3,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2014.9) 民族国家是当今世界的主体,学者既关注民族国家的构建,又反思民族国家带来的问题。(王立新:《在国家之外发现历史:美国史研究的国际化与跨国史的兴起》,《历史研究》2014.1,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2014.4;韩志斌:《地缘政治、民族主义与利比亚国家构建》,《历史研究》2014.4,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2014.11;陈晓律:《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问题》,《世界历史》2014.4,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2014.12;赵轶峰:《民族主义、现代性、东方主义、后殖民主义——晚近西方学术语境中的韩朝历史编纂学》,《古代文明》2014.4,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2014.12) 世界史学科建设一直都是中国学者的共同关切。面对世界史编纂体系亟待更新的学科发展现状,董欣洁提出双主线、多支线的编撰体系和中国史的时间坐标效应。(董欣洁:《变动世界中的世界史编撰》,《史学理论研究》2014.2,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2014.6)不过有的学者也提出了其他体系。(张旭鹏:《西方普遍史传统与大历史》,《全球史评论》第6辑,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2014.7)学者既关注学科的研究和教学,也关注学科的最新动态和学术热点前沿。(张洁:《扩大世界史学科影响,促进横向学术交流》,《温州大学学报》2013.6,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2014.2;柴英、王栋:《2013年中国世界史研究的新趋势》,《历史教学》2014.5;杨盛翔、宁雅:《“欧洲文艺复兴史研究”学术座谈会综述》,《世界历史》2014.1,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2014.5) (二)研究日趋专门化,专门史成为显学 世界史研究日趋专门化,专门史成为学者研究的重要领域。黄洋以摩西·芬利为线索,探索了古代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变迁。在现代派和古代派的争论中,芬利以波兰尼和韦伯为师,创造性地运用社会科学方法,认为古代经济“嵌合”在社会之中。现代学者对芬利进行了历史和现实的双重质疑,但仍无法提出更为有效的解释框架。(黄洋:《摩西·芬利与古代经济史研究》,《学术研究》2013.10,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2014.1)李剑鸣通过考察美国政治史的兴衰,认为政治史研究的概念、领域和内涵都发生了诸多变化,产生了经典政治史、新政治史、政治文化研究、社会政治史、政策史和后现代主义等诸多范式。美国政治史家力图在新的学术语境中建设某种“新”政治史。(李剑鸣:《美国政治史的衰落与复兴》,《史学集刊》2013.6,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2014.1)英国经济的发展和转型素为学界看重,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向荣在西方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大量文献和考古资料,证明敞田制既非日耳曼农村公社土地制度的历史遗存,也不是阻碍中世纪英国农业技术进步的不可逾越的障碍。敞田制适应了英国中世纪早期的经济环境,并使英国农业保持了数世纪的繁荣。(向荣:《敞田制与英国传统农业》,《中国社会科学》2014.1,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2014.3)此外,学者对现代英国的经济政策也多有讨论。(柴彬;《英国近代早期的商业投机及其国家治理》,《历史教学》2014.16,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2014.10;吴必康:《变革与稳定:英国经济政策的四次重大变革》,《江海学刊》2014.1,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2014.5) 德国独特的历史道路吸引了学者的兴趣,并出现了一系列的专题讨论。学者深入探讨了德国的治理结构演进、民族文化塑造和历史政治意识构建等问题。(孟钟捷:《国家演进史中的治理结构重建——德国“独特道路论”再思考》,《学术前沿》2014.5;洪亮:《凡登布鲁克与“俄国神话”》,《俄罗斯研究》2013.6,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2014.5;吕一民、范丁梁:《“克服过去”:联邦德国如何重塑历史政治意识》,《人民论坛》2014.10,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2014.8)有的学者也关注到宗教改革在德国的发展,普遍认可宗教改革对德国国家建构的积极作用。(周施廷:《斯宾格勒与纽伦堡的“路德小组》,《贵州社会科学》2013.11,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2014.1;朱孝远:《国家主权与现代政治秩序之基——德国的宗教改革与国家教会关系演变》,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2014.8;钱金飞:《宗教改革对德意志近代早期国家构建的影响》,《世界历史》2013.6) 学者也讨论了外交史、英国史、苏联史、韩朝史和法国社会史的一些变化。(王晓德:《全球视野下的新外交史学在美国的兴起》,《世界历史》2014.4,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2014.10;沈汉:《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史学转型一瞥》,《史学集刊》2014.4,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2014.10;叶书宗:《苏联史研究中的几个分歧问题辨析》,《探索与争鸣》2013.12,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2014.2;赵轶峰:《民族主义、现代性、东方主义、后殖民主义——晚近西方学术语境中的朝韩历史编纂学》,《古代文明》2014.4,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2014.10;乐启良:《当代法国社会史的革新——热拉尔·努瓦利耶的社会历史学探析》,《历史研究》2014.4,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2014.10) (三)治史不忘家国,现实关切强烈 学术研究不仅仅是回答历史问题,也是在回应当代人的关切。2014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一百周年,学术界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总结,反思战争,吁求和平。有的学者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国际格局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它动摇了欧洲对世界的统治,推动殖民地尝试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并影响到新的世界格局和交往方式逐渐形成。(梁占军:《国际关系理论视角下的一战起源研究》,《历史教学问题》2014.3,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2014.8)一战给人类带来了惨重损失,反思战争责任,谋求世界和平,成为永恒的思考主题。对一战的反思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它既是现代外交的重要议题,也是人类反思战争的重要节点。(徐蓝:《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欧美和平运动的发展》,《世界历史》2014.1,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2014.5)有的学者考察了一战对民族国家的影响。他们认为各参战国为获得胜利,在战争期间进行了大量的军事、社会改革,这些措施影响了国家的运行方式,也给其他后发国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刘成:《一战前英国对欧政策的演变》,《历史教学》2014.6;李莉:《一战时期美国联邦政府的劳工住房计划探析》,《世界历史》,2014.3.) 2014年,日本右翼势力抬头,试图否认侵略历史,学者对此多有批评。除了常见的殖民史和侵略史研究外,(崔世广:《日本人历史观的深层分析》,《东北亚论坛》2014.5;李理:《日本“吞并琉球”计划出台始末》,《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2014.3;赵德宇:《日本“扭曲神道”与极端民族主义》,《日本学刊》2014.4,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2014.9;宋成友:《中日甲午战争:日本历史的拐点与东亚国际格局》,《日本学刊》2014.5,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2014.11)德日两国不同的认罪表现引发了学者的深度研讨(朱成山、卢彦名:《二战中的国际大屠杀与民众受难》,《东北亚论坛》2014.5)。学者通过追索近代中日交往、中日关系等史实,呈现出日本对华意识和观念的曲折变化,为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源做出文化备注。(唐利国:《日本武士道论视野中的中国儒学》,《世界历史》2014.1,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2014.5;徐静波:《昭和中期日本自由派知识人对中国和中日关系的认识——以作家掘田善卫为例》,《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2014.6;杨栋梁:《甲午战争后日本对华知行的演变(1895-1905),《东北亚论坛》2014.5,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2014.11) 国际关系史方面,学者尤为关注冷战时期各国外交政策,既揭示过去对现在的复杂影响,也试图为现代外交提供镜鉴。学者们聚焦香港问题、核政策、美国苏联学和俄乌关系。(孙晨旭:《美国政府香港政策起源刍议》,《四川大学学报》2014.2,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2014.6;张泽宇:《核间谍与苏联原子弹研制——基于苏联解密档案的研究》,《军事历史研究》2014.1,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2014.6;王子晖:《论冷战时期美国苏联学与政府决策的关系》,《史学月刊》2014.6,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2014.7;杨恕、朱倍德:《后苏联时期俄乌关系中的历史、文化因素,《俄罗斯研究》2013.5,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2014,4)学者同时致力于完善国际关系史学科理论体系的相关研究。(任东波:《从国际社会到国际体系——英国学派历史叙事的转向》,《史学理论研究》2014.2,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2014.7;巴里·布赞:《重新思考国际关系中的基准时间》,颜震译,《史学集刊》2014.1,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2014.7) 现代社会日趋复杂,学者批判性地引介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试图为当今中国提供一定的借鉴。如美国的经济政策近几年得到学者持续关注,土地开发管理、财产税和移民政策更是美国史研究领域的重中之重。(孙群郎:《当代美国增长伦理的转变与城市增长管理运动》,《世界历史》2013.6,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2014.2;王旭:《加州宪法第13条修正案与美国财产税改革》,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2014.8;张荣苏、张秋生:《20世纪后期美国与澳大利亚移民政策差异性的政治理论分析》,《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4.2,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2014.12)与此同时,学者也清醒地意识到美国政治制度发展历程中的不足之处,提出要辩证地、历史地认识美国政治生活。(王心扬:《19世纪美国政府对待社会暴力的双重标准》,《史学集刊》2014.4,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2014.9;张扬:《二十世纪中叶美国冷战社会动员与思想灌输活动探析》,《历史研究》,2014.3,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2014.9;黄文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南方黑人和“塔斯克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14.8,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2014.10;谢国荣:《美国联邦调查局对民权组织的监控——以学生非暴力协调委员会为中心》,《历史研究》2014.3,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2014.10)此外,后发国家的改革问题也吸引了一些学者的目光。(田瑾:《略论奥斯曼帝国晚期社会文化领域的现代化变革》,《西北大学学报》2014.2,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2014.5;毕健康:《从巴列维王朝的突然倾覆看伊朗社会变革与社会稳定问题》,《史学集刊》2014.4,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2014.10) (四)传统史学研究转向,新史学不断扩展 学者追求学术创新,不断采取新方法,发现新问题,开拓新领域,尝试给出新答案。由于新史学的不断渗透扩展,传统史学如史学理论、政治制度史、经济社会史、思想文化史、环境史等领域的一些重要问题得到全新的阐释。如有的学者以新文化史的视角考量了历史、记忆和神话相互纠缠的历程,断言历史研究和历史书写都面临着复杂的挑战。(彭刚:《历史记忆与历史书写——史学理论视野下的“记忆转向”》,《史学史研究》2014.2,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2014.9;吕厚量:《希罗多德波斯史及其对古希腊知识精英波斯观的塑造——〈历史〉卷三与〈贝希斯敦铭文〉比较研究》,《历史研究》2014.1,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2014.4;徐晓旭:《古代中国和希腊族群祖先谱系研究方法评述》,《史学史研究》2014.3,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2014.12) 受到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史料和作品变成了文本,对文本的细读、解释和解构成为学者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新史学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得到众多学者的追捧。学者关注文本背后的利益争夺、身份构建、自我认知、文化心理和身份争夺,学者在历史中发现神话,也通过神话理解历史。(陈文海、王文婧:《墨洛温王朝的“国土瓜分”问题——〈法兰克人史〉政治取向释读》,《历史研究》2014.4,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2014.12;陈志强:《末代帝国民众的精神状态》,《历史教学》2013.12,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2014.2;王晓德:《布丰的“美洲退化论”及其影响》,《历史研究》2013.6,马克?希恩:《在澳大利亚书写民族:澳大利亚的历史学家们和民族的叙事神话》,《学术研究》2013.12,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2014.3)通过新史学的再造性阐释,思想家的思想和形象被进一步发掘。乐启良对世界范围内的托克维尔热进行了反思,认为文学政治不是抽象构建的产物,而是扎根于18世纪社会现实的理想。托克维尔的思想存在误区,他过于恐惧平等和中央集权。(乐启良:《18世纪的法国“文学政治”何以成为可能——对托克维尔的一点批评》,《世界历史》2013.5,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2014.1)在医学史研究中,卢梭的急性间歇紫质症和被害妄想症被发现,他的多重形象获得了新的理解。(徐前进:《卢梭的病:医学与史学的综合解读》,《历史研究》2013.5,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2014.2)思想家和大众文化的关系被逐渐勾连。(彼得·S.奥努夫:《塑造一个民主的自我:托马斯·杰斐逊与美国民主的起源》,《史学月刊》2014.2,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2014.4)此外大众的符号、形象和声音日趋鲜明,其背后的权力争夺也为人知晓。(汤晓燕:《“三色徽之争”与大革命中的女性》,《世界历史》2014.1,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2014.4;陆启宏:《从仪式到抗议:近代西欧的“大声喧哗”》,《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2014.11) 环境史方面,学者既讨论宏观的环境政策,又借助生物和神话来理解环境。(徐再荣:《里根政府的环境政策变革探析》,《学术研究》2013.10,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2014.1;梅雪芹:《英国环境史上沉重的一页——泰晤士河三文鱼的消失及其教训》,《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3.6,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2014.2;王海燕:《从神话传说看日本人的灾害认知》,《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4,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2014.8)学者也意识到地理因素在历史解释中的作用。杨巨平对帕提亚王朝的“爱希腊”情结进行了梳理,认为这既源于其对希腊文化的认同,又因为现实地缘政治的需要。(于逢春、冯建勇:《论马克思恩格斯对19世纪德法两国“自然疆界论”的剖解》,《中州学刊》2014.1,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2014.5;杨巨平:《帕提亚王朝的“爱希腊”情结》,《中国社会科学》2013.11,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2014.2) 2014年度的中国世界史研究成果丰硕、进展显著。学者致力于学科建设,积极回应重要的理论命题,试图给出具有说服力的解释。同时学者关注时代、国家和民众,用历史解释现实,也为现实出谋划策。学者借鉴和使用新方法,提出新问题,开拓新领域,着力建设中国世界史研究的话语体系,努力推进平等的国际学术对话和交流。历史研究既需要宽广的学术视野,又需要具体研究中的切实勤恳,在中国学者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世界史研究正在逐步走向优质化、多元化、国际化。标签:世界历史论文; 中国社会科学论文; 东北亚论坛论文; 美国政治论文; 世界政治论文; 英国政治论文; 中国学者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学科排名论文; 史学理论研究论文; 古代文明论文; 历史研究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学术研究论文; 史学月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