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论文_汪瑞 综述,, 徐善水 审校

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论文_汪瑞 综述,, 徐善水 审校

汪瑞 综述 徐善水 审校

(芜湖市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神经外科 安徽芜湖 241000)

摘 要: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的发病率正逐年增加,一直以来手术为其首选治疗方式,但术后仍存在一定的复发率。近年来随着对其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血肿外膜的理化分子生物特性成为CSDH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此研究基础上,他汀类,皮质醇类,以及ACEI类等药物逐渐用于CSDH的治疗,其在改善预后,降低复发率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关键词】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病机制;手术;药物

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是指颅内出血,血液积聚于硬脑膜下腔隙,于受伤后三周或三周以上出现症状者。其发生率约占颅内血肿的10%,硬膜下血肿的25%,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病。

1 发病机制

Virchow早在1857年便提出“出血性脑膜炎”的观点。Putnam和Cushing于1925年又提出“血肿外膜缓慢持续出血”理论。Gardner于1932年提出“渗透学说”,后被Ito的研究否定。随着医学影像学,分子生物学,以及神经病理学的发展,现对CSDH发病机制的研究逐步深入。

1.1 CSDH始动因素 多数学者认为硬膜下缓慢出血和积液是CSDH发生发展的始动因素。大部分老年患者存在脑萎缩,脑皮层表面血管张力增高,轻微的头部震动便可使血管,蛛网膜颗粒或囊肿损伤,导致缓慢出血。临床上有部分病人(20%-40%)无外伤史,但该类患者既往的影像学检查却提示存在TSE。

1.2 CSDH的扩大

1.2.1 炎症反应 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指向CSDH属于炎症性疾病。Stanisic等[1]发现CSDH血肿腔内IL-6、IL-8、TNF、CXC趋化因子2浓度显著升高。这些炎性因子可以增大毛细血管通透性,促进不成熟毛细血管的生长,提高纤溶活性。

1.2.2 血肿外膜的形成和新生血管的出血 Shim等[2]对CSDH血肿外膜进行了光镜后发现:外膜分两层,外层主要由胶原纤维及少量的血管成分组成。而内层则血管丰富,其中大毛细血管占主要部分,其基底膜不完整,缺如,其周围分布有红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以上提示有渗出现象。Shono等[3]发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外膜中高度表达。VEGF是一种重要的血管生成因子,对血管内皮细胞有强烈的促分裂和趋化作用,VEGF表达与CSDH血肿腔渗出成正比。血管生成素(AT)受体在血肿外膜上亦成高表达状态。ATl受体能促进VEGF的活化和生成,促血管生成。而AT2受体作用则相反。提示不成熟毛细血管的增殖也可能与AT-1/AT-2高表达及比例失调有关。内皮祖细胞(EPCs)是一类能够自我更新和增殖分化的定向干细胞。EPCs不仅具有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还具有促进血管成熟,维持血管内膜完整性以及生理性修复的作用。EPCs在人体分布广泛,其数量与活力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激素、EPO等可促进EPCs数量增加、活力增强;而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高龄等会起相反作用。EPO数量和功能的影响将会导致毛细血管结构异常,通透性增高,红细胞及血浆渗出,促进CSDH发展。

1.2.3 局部纤溶亢进与CSDH VEGF能提高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的浓度。tPA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分泌,能将降解纤维蛋白(原)和部分凝血因子,血肿内高浓度的tPA是术后复发的标志。Shim等[2]也发现CSDH血肿腔内的凝血因子II、V、Ⅶ、Ⅷ、X水平及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浓度均较外周血显著增高,间接提示血肿腔内呈高凝、高纤溶状态。潜在的凝血功能障碍以及纤溶亢进破坏了硬膜下细胞组织的完整性,导致硬膜下血肿吸收障碍、慢性出血或纤维蛋白积累,促进血肿的进一步扩大。

2 治疗

2.1 手术

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里针对CSDH报道的手术方法很多,从早期的开颅骨瓣成形血肿包膜切除术,到后来的钻孔引流,再到最近的药物。尽管手术效果肯定,但复发率及再手术率仍较高,文献报道为2.7%~30%。手术大体上分以下3种。

2.1.1 钻孔引流术 特点:创伤小、操作简单、治愈率高,住院时程短,成本-效益高。缺点:对于血肿液化不全,或分隔的CSDH引流效果差,复发率高。适应症:血肿液化良好者,适用范围广,临床首选。特别适用于高龄,合并症较多,不能耐受开颅术。该方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手术治疗方式,在此基础上又延伸了几种术式如小骨窗(骨窗直径<3cm)引流术,细孔钻孔引流术,锥颅单纯引流术等。

2.1.2 骨瓣开颅 特点:暴露充分,操作空间大,能剥离外膜及部分内膜,能降低复发率。缺点:出血多,损伤大,需全麻。适应症: 血肿复发,机化型血肿,脑复张不良等难治性CSDH。此种术式在过去曾被广泛使用,源于其良好的暴露,但是一般要求全麻,损伤也大,近年已逐渐被脑室镜所取代。夏大勇[4]曾报道难治性慢性硬膜下血肿15 例,运用骨瓣开颅术治疗效果良好。

2.1.3 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 特点:创伤小、视野好,直视下止血、切除内膜,安全可靠。缺点:昂贵,普及率不高,技术操作要求高。适用:分隔型CSDH。随着神经内窥镜技术的不断成熟,该技术已经越来越多地运用于各类手术中。由于可在直视下清除血肿腔内纤维沉淀物,可清除分隔状CSDH,直视下止血。比盲目置管引流更加安全可靠。但该术式对操作技能要求高;内镜镜头需要反复冲洗或擦拭,影响了手术的连贯性;硬式内镜工作通道狭小,处理机化型血肿操作耗时过长;价格昂贵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 药物治疗

随着CSDH发病机制的不断深入研究,药物治疗现已然成为CSDH的研究热点。

2.2.1 糖皮质激素类:地塞米松、泼尼松 早在1962年糖皮质激素类就用于CSDH的治疗过程中,但由于缺少RCT研究,其疗效一直备受争议。糖皮质激素能够抑制淋巴因子和前列腺素等炎性因子,减少VEGF的表达,诱导纤溶酶原的分泌,刺激炎性抑制物如脂皮质素的生成,从而阻抑新生外膜和新生毛细血管的生长,促进血肿吸收。Delgado[5]指出手术辅以地塞米松治疗CSDH,能显著提高疗效,降低病死率。当然激素使用存在一定的副作用与禁忌症,如消化道出血或溃疡,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等。目前一项有关激素治疗CSDH的 DRESH研究 [6]正在进行。对于合并症较多,不能耐受手术的高风险老年患者而言,以激素为主的非手术治疗,将是一种可行的治疗方式。

2.2.2 他汀类:阿托伐他汀 VEGF虽然能促进血管生成,但持续性高的浓度却能抑制血管的成熟。Sobrino [7]等发现他汀类药物能动员循环血中的内皮祖细胞(EPCs),抑制VEGF表达和上调Notch1/Jagged1 信号通路——此信号通路在新生血管形成和成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阿托伐他汀能调整血肿腔及外膜的炎症水平,促进新生毛细血管的成熟,减少渗出,促进血肿吸收消退。 Wang等[8]指出阿托伐他汀具有高效及副作用小的特点,相比于激素而言,其副作用小,禁忌症少,适用范围更广。目前一项关于手术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CSDH的RCT研究(即ATOCH 实验[9])也正在进行。随着研究的深入,阿托伐他汀有可能成为CSDH治疗的一线用药。

2.2.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卡托普利、培哚普利 CSDH以血肿外膜异常血管化为特点,不成熟的毛细血管有着异常通透性。血浆、红细胞的缓慢渗出参与了血肿的发生发展,CSDH也被认为是一种血管生成性疾病。Weigel等[10]在其一项回顾性研究报告中就指出ACEI类药物能保护毛细血管内皮,促进血管成熟,降低其通透性的作用,显著减小患者术后的殘余血肿量和复发率。综上所述,尽管手术治疗对于大多数CSDH患者有效,但CSDH仍存在较高复发率。随着对CSDH研究的深入,治疗正朝着微侵袭的方向发展。相关药物的使用将进一步降低复发率,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 Stanisic M.Chemokines as markers of localinflammation and angiogenesi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a prospective study [J].Acta

Neurochir(wien),2012,154(1):113-120.

[2] Shim YS.What are the causative factors for a slow,progressive enlargement of a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J].Yonsei Med J, 2007,48(2):210-7.

[3] Shono T.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in chronic subdural haematomas [J]. Clin Neurosci, 2001, 8(5): 411-415.

[4] 夏大勇.难治性慢性硬膜下血肿15 例临床分析 [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5,5:388-391.

[5] Delgado-López PD.Dexamethasone treatment in chronic subdural haematoma [J]. Neurocirugia,2009,20(4):346–59.

[6] Stephan Emichl. The efficacy of dexamethasone on reduction in the reoperation rate of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 the DRESH study: straightforward study protocol for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Trials,2014,15: 6.

[7] Sobrino T. Increased levels of circulating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in patients with ischaemic stroke treated with statins during acute phase. Eur J Neurol, 2012,19(12):1539–46.

[8] Wang D. Effects of atorvastatin on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a preliminary report from three medical centers [J]. Neurol Sci,2014,336(1-2):237–42.

[9] Jiang R. Effect of ATorvastatin On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ATOCH): a study protocol for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 Trials,2015,16(1):528

[10] Weigel R.. 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ion for arterial hypertension reduces the risk of recurrenc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possibly by an antiangiogenic mechanism [J]. Neurosurgery,2007,61(4):788–92

论文作者:汪瑞 综述,, 徐善水 审校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2月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8

标签:;  ;  ;  ;  ;  ;  ;  ;  

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论文_汪瑞 综述,, 徐善水 审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