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与启示--1998年和1997年高考汉语“考试解释”比较探讨_高考论文

变革与启示--1998年和1997年高考汉语“考试解释”比较探讨_高考论文

变化与启示——1998年1997年高考语文《考试说明》比较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化与论文,启示论文,语文论文,考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家教委考试中心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说明》对考试的性质、内容、能力要求及考试的形式和试卷结构,作了明确的规定和解说。它的权威性和规范性,为克服考试工作中的盲目性,实现考试的科学化、标准化,创设了前提条件;对于指导考生复习备考、减轻不必要的负担,也是十分有利的。《考试说明》年年颁发,既不是全新的面孔,也不是一成不变。每年的《考试说明》都会在稳定中包含着一些变化。这些变化,反映了考试研究的新成果和考试工作的新发展。研究这些变化,领会变化的原因和意图,从中得到启示,会使我们的复习备考工作更加理智,更为有效。

语文学科1997年《考试说明》(以下简称《’97 说明》)较之1996年《考试说明》,最显著的变化是增加了“能力层级”。1998年《考试说明》(以下简称《’98说明》)在《’97说明》的基础上作了一些调整,并有所发展,体现了“保持稳定,稳中有变”的原则。就“稳定”而言,《’98说明》与《’97说明》在以下七个方面是基本或完全一致的:

1.关于考试性质的表述基本一致;

2.考试能力的五个层级完全一致;

3.学科主体能力的五个板块完全一致;

4.“写作”的考试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完全一致;

5.考试形式完全一致;

6.题型基本一致;

7.各类题型的占分比例完全一致。

这表明,在选拔性考试和以能力为主的考试这两个根本问题上,《’98说明》保持了绝对的稳定性。对此,不能有丝毫的怀疑和懈怠。

当然,我们研究的重点应该放在“变化”上。《’98说明》与《’97说明》相比较,变化还是不少的。这些变化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非实质性变化,主要指结构性或技术性的调整;一类是实质性变化,主要指条目内容的增删,概念词语的更换、表述文句的修改、试卷内容占分比例的变动等。下面试分类加以说明。

一、非实质性变化

1.《’97说明》由考试性质、考试内容及能力层级、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题型示例等四个部分组成。《’98说明》有五个部分,是将原第二部分一分为二,变成“考试能力要求”及“考试内容”两个部分。

2.表述考试性质的语句有一点修改。将“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由高等学校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改为“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显然,原“句”只是一个短语;修改之后,便把招生主体“高等学校”给“解放”出来了。

3.《’98说明》明确提出“高考语文要求测试识记、理解、分析综合、应用和鉴赏评价五种能力”。这里所说的“能力”指的是某种能力的“层级”,与我们通常所说的“语文能力”属不同范畴的概念。而《’97说明》只提“高考语文能力的要求可划分为五个层级”。

4.“语言知识和运用”部分的变化是:《’97说明》的能力层级标在小条目之后,而且一个大条目中的多个小条目可以有不同的层级。例如“词语”之下的两个条目分属B级和D级;“句子”之下的三个条目有两个是B级,一个是D级。《’98说明》的能力层级一律标在大条目之后,不管这个条目之下有多少个小条目,均属同一能力层级。这个变化当然和内容的调整有关。

5.“现代文阅读”部分,《’97说明》使用“阅读材料”这个概念,《’98说明》则改为“文章”。这样更符合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实际,又可与给材料作文的“材料”相区别。关于“鉴赏评价”的表述,文句虽不同,但无实质性变化。

6.“写作”部分,有一处小改动,将“文面”改为“卷面”,更通俗易懂一些。

二、实质性变化

(一)一般变化

1.解释能力层级的词语有变化。例如:B.理解。《’97说明》的解释是“指懂得并能加以解释”;《’98说明》改为“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领会”的要求要比“懂得”高一点,但“解释”的前边用“简单的”加以修饰,难度又降了下来。D.应用。《’97说明》的解释是“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灵活运用”,《’98说明》删掉了“灵活”二字。这似乎并不表示难度的降低,因为“运用”本身就应该是灵活的。另外,《’97说明》认为分析综合“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的能力层级”,《’98说明》将“深化”改为“提高”,这显然属于纠正用词不当。《’97说明》还说“五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难易”系“难度”之误,《’98说明》予以改正。这一点重在强调,五个能力层级考查的难度并非逐级增大,A 级考试的难度并非一定就比B级试题的难度小。对此,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2.“语言知识和运用”部分的一些变化也属于一般变化。例如:①将“根据汉语拼音方案正确认读”改为“正确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从语言实际运用的角度明确提出“普通话”,而不是立足于“拼音方案”。②将“书写正确”改为“正确识记现代汉语的字形”,表明关于“汉字”考查的是识记字形而非书写。③“词语”条下删掉了“根据语境辨析词语的音义”,只保留“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这也是重在运用的表现(“根据语境辨析词语的音义”应属阅读范畴)。④将原属“修辞”条下的“变换和选择句式”改属“句子”条下,并把“选择”改为“选用”。⑤将“做到语言简明、清晰、连贯”“根据表达方式、目的和交际场合、对象的差异,做到用语得体”合并为“语言的运用简明、连贯、得体”,这样表述显得更为简洁、清晰。

3.“文学常识和文学鉴赏”部分有两处一般变化:一是将“文学常识侧重于识记”中的“识记”改为“记忆”;“识记”的概念大于“记忆”,说明对文学常识只要求记忆,而不要求识别。二是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范围上删掉了“其他”,减轻了负担。

4.“文言文阅读”部分,《’97说明》列有2条, 即“理解文句”和“把握文章并进行分析,评价”,但“理解文句”中实际上主要要求的是词语和句式。因此,《’98说明》改列3条, 即“理解词语和句式”“理解文句”和“文章分析”。

5.“现代文阅读”部分,《’97说明》列有4条, 即“理解语句”“把握文意”“分析文章”和“对阅读材料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作初步的评价,鉴赏”。《’98说明》调整为3条, 即“理解文章”“分析文章”和“鉴赏评价”,呈现出明晰的B、C、E三个能力层级。 “理解文章”的3条要求中第①条是词语,第②条是句子, 这是把理解词语和句子当作理解文章的基础来看待。

6.“题型示例”只是些例子,但例子的增减也能说明一些问题。《’97说明》的“词语中字音、字义全都正确”“成语中读音、字形全都正确”的选择题在《’98说明》中没有出现,关于字、词的综合考查要求有所降低。属于选词填空性质的例题在《’97 说明》中有两个(第8、第25题),《’98说明》中只有1个(第7题)。考查“上下文衔接”的试题,《’97说明》的例题是选择填空(第23题),《’98说明》的例题是比较选择(第24题)。前者只需对一个句子加以辨析,后者则要辨析两组句子,(也可看作两个句子),做题的思维量加大了。

(二)重要变化

1.《’98说明》在“句子”条下删去了“理解结构复杂的长句”这一条。所谓“理解结构复杂的长句”,其着眼点在“结构”上,这与“语言知识着眼于应用,不考名词术语”的宗旨相背离。回顾多年来的高考试题,凡要求考生理解的“结构复杂的长句”,大多是极为少见或专门杜撰的,应属于“专家题”或“怪题”之列,很有些“刁难”的味道。所以,这一条删得好。

2.“文言文阅读”所列出的常见文言虚词,《’98说明》比《’97说明》少了4个虚词:夫、盖、即、惟, 并且删掉了全部固定结构的虚词:得无、否则、何况、何其、然后、然则、虽然、无乃。这一改动的目的在于减轻负担。

3.“文言文阅读”部分的第3 条“文章分析”的表述比原来更为简洁、明了,而且删掉了“对文章内容作出初步评价”的要求,这就把能力层级的要求控制在C(分析综合)之内,而不要求达到E(鉴赏评价)。

4.“现代文阅读”删掉了过去被认为很重要的一条,即“对内容作出阐释——具体的能加以概括,抽象的能加以阐发,含蓄的能加以解说”。这一条实际上是对表达能力所作的具体要求,要达到清晰地表述理解结果的目的。但这个要求在其他要求中已经包含了,重复似无必要。加之表述过于理念化,无形中增加了复习应试的压力。

5.试卷内容的占分比例有所调整。《’97说明》第三项“文言文阅读”约占20%,《’98说明》调整为约占15%。第四项“现代文阅读”相应地由1997年约占15%调整为1998年约占20%。现代文阅读“升值”已成定局。

三、新的启示

《考试说明》的上述变化,能够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呢?我想,下面五点是值得注意的:

1.非实质性变化,可以不去管它;不要让一些结构性、技术性的调整干扰我们对《’98说明》的整体把握。

2.五个能力层级并不是孤立存在、互不相干的。《考试说明》在解说各个层级的内涵时特别强调了较低一级能力与较高一级能力的内在关系,即低一级能力是高一级能力的基础,高一级能力是低一级能力的提高和发展。实际上,就一个具体的考生而言,他的语文能力是一个整体的、综合性的表现,在操作上很难也没有必要把能力层级划分得很清楚。因此,关于能力层级的分析更具有研究的价值,而对于复习应试的实际意义并不太大。

3.《’98说明》更加体现了“着眼于应用”的原则。这不光指语言知识,也包括其他各项考试内容。过去虽然也说“不考名词术语”,但是有的题目仍然是从概念出发,搞文字游戏,使得师生无所适从。“着眼于应用”的方向是完全正确的。现实的、生动的语言现象应该成为试题设计者和复习应试者的共同资源。

4.减轻负担、降低难度,是《’98说明》的特点之一。考试内容的局部有所删减,复习应试工作的负担自然会减轻一点。考查《考试说明》的变化,的确会得到“降低难度”的印象。但“难度”问题历来不好把握,难以说清楚。试题的难度,不只与试题本身有关,而且与考生的实际状况相联系。难度的大小,最终得以考试的通过率来作结论。如果能站在“选拔性”考试的基点上来看待难度问题,可能会更稳妥一些。千万不可一听说降低难度便盲目乐观,闹出个“老实人吃亏”的尴尬来。

5.《考试说明》的作用在于宏观控制试题的编制工作,同时给复习应试以宏观指导。我们可以把《考试说明》看作是命题的“纲”,却不能把它完全当成复习的“纲”。如果按照《考试说明》的条目去组织复习训练,那不仅有悖于语文学习的规律,也会遇到操作上的诸多困难。因为,《考试说明》基本上是用来检查教学结果的,而复习训练基本上还是一个教学过程。所以,各项语文能力和各个能力层级的训练应该以综合训练为主,单项训练为辅。整体能力提高了,单项能力也会包含在其中;而单项能力的简单相加未必会形成一个整体的能力。

标签:;  ;  

变革与启示--1998年和1997年高考汉语“考试解释”比较探讨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