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俚词叙论

唐宋俚词叙论

赵成林[1]2002年在《唐宋俚词叙论》文中研究说明俚词是词史中较少为学者们研究的一个领域。本文欲对唐宋俚词的创作概貌和美学价值进行探讨。俚词作品包括两大类,即民间俚词和文人俚词。从时间上看,又可分为唐五代和宋代两段。敦煌词是唐五代的民间词,它内容丰富、风格朴素,体现出了词体初生时拙朴的特点。唐五代文人的那些语言通俗的艳情词,也可视为俚词。宋代由于城市兴起,娱乐业勃兴,俚词作品本应较唐五代时更多,但由于这些作品大多在历史长河中散佚了,因而数量上较敦煌词要少。从现存作品看,内容也很丰富,风格出现诙谐的特征。宋代文人俚词创作颇成风气。柳永、苏轼、辛弃疾等是创作俚词尤多的词人。从内容上看,宋代,文人俚词可分为叁类,即爱情俚词,戏谑俚词及时政批判俚词。词最初是歌舞伎乐的产物,本属于俗文学范畴。但为文人接受后,渐渐雅化了。俚词一直保持着原生的俚俗性,以娱乐消遣为目的,是市民意识、市民情趣的反映,内容一般不涉及传统的严肃重大题材,即使写严肃重大的题材,也换上了解构的视角。艺术风格上看,俚词质野直率,诙谐滑稽,符合大众的欣赏口味,不同于雅文学的含蓄精致。宋代文人选择俚词,还反映了他们特殊的心态。从整个文学史看,俚词上承汉乐府、南朝民歌的传统,下启散曲之先声。

刘莲[2]2005年在《中日关系的变化对明朝“海禁”政策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明朝建立前,中国政府对海外贸易大多采取开放、鼓励政策,中日关系的发展较为顺利。但明朝建立后,朝贡贸易和倭寇问题构成了中日关系的主要内容,而倭寇问题更成为中日关系的核心。中日关系的曲折发展、倭寇的不断侵扰成为明朝政府实行“海禁”政策的重要原因之一。

张艳红[3]2004年在《肠澼(溃疡性结肠炎)的古代文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的改变,肠澼(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本病治愈难度大,愈后又常易复发,与结肠癌的发病存在一定的关系。中医药在防治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治疗上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从春秋战国时代到清末,历经二千多年,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本文记述了春秋战国时期到清末历代中医文献中有关肠澼(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分为五个部分。第一节为肠澼的范畴。肠澼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又被称为“久痢”、“休息痢”等,且“休息痢”一词使用广泛,中医学将具有“腹痛、里急后重,赤白脓血便”表现的疾病,统归于中医学的“痢疾”范畴内,故本论文所涉及的文献中“久痢”、“休息痢”与“肠澼”当视为同一概念。我们认为,现代临床上具有脓血便症状而缠绵难愈的疾病主要是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在本节中也对溃疡性结肠炎与其他病作了鉴别。由于条件所限,本论文只讨论溃疡性结肠炎较常见的慢性持续型和慢性复发型。主要对病因病机、主要症状(腹痛、里急后重、赤白脓血便)、八纲辨证(主要是虚实、寒热辨证)、治法、方剂等进行深入地探讨。第二节为春秋至秦汉时期对痢疾的认识。从这一时期的医学概述、病名、病因、主要症状等方面来阐述对痢疾的认识。这一时期的医学文献反映出本时期对该病的病因病机、症状的认识比较肤浅,所用药物种类及方剂数量较少,而且缺乏变化。东汉时期的张仲景对休息痢的研究提供了初<WP=5>步的认识和方剂。第叁节是两晋至隋唐时期对痢疾的认识。这一时期对该病的病因病机、主要症状及休息痢有了较深入的认识,由于这一时期大批方书的出现,治疗本病的方剂较为丰富。第四节为宋金元时期痢疾理论的发展。这一时期,生产力水平较高,中医药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出现了进一步进行理论上的探讨与提高的阶段。以金元时代医学流派的产生达到高潮。这一时期对痢疾病因病机的认识比较全面,主要症状分析较明确,促进了辨证论治原则的具体贯彻,在治法方剂方面也得到了提高,由于在这一时期官方对医学事业的重视,官方颁行的方书盛行,治疗痢疾的方剂比较丰富。对休息痢从病因病机方面也有了新的认识。第五节为明清时期对痢疾的论述。这一时期对该病的病因病机的论述更加全面,主要症状的病因病机、八纲辨证、治法、方剂等方面的分析更加明晰,虚实寒热辨证更加分明,辨证论治更加精当,方药运用上更加灵活,尤其对休息痢的病因病机、分类、治疗等方在更加深入、全面、透彻地进行了剖析。这一时期认为休息痢的病因病机有:一是痢疾补塞太早,又加以不慎调摄,以致余邪不尽而形成休息痢;二是过服凉药,以致气血虚、脾胃虚、肾虚;叁是误服涩药余毒不散;四是是肾虚不固,五是寒积在大肠底;六是中气下陷;七是脏寒虚滑;八是冷积日久,竟至药所不到之地,所以多年不愈;九是瘀热伏于膜油隐藏慝之地;十是实因有原虫伏于大小肠曲折之处;十一是非因痢之毒菌未净,实因外感之热潜伏未净,而成休息痢。上述十一条中后叁条为这一时期的新见,都是中西会通的观点,但第十条显然是指阿米巴痢和菌痢。这一时期的贡献以辩证用药的精当为突出,还提出了痢疾治疗中的<WP=6>注意事项、误治及其后果,并分析了其中的原因。临床的实际经验也非常丰富。并对患者的病程及分阶段用药进行了详实地记载。对后人的研究提供了借鉴和指导。附录1、附录2分别为肠澼医案选录和历代治疗肠澼的方剂选录,主要收集了唐、宋、明、清时期针对西医溃疡性结肠炎来说,病程接近、证候表现明确、对当今临床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有指导和实用价值的痢疾的病案和方剂,通过参考这些具体的治疗“久痢”“休息痢”的方剂和病例,我们更进一步了解溃疡性结肠炎的辨证论治和谴方用药,对中医的辨证求因、治病求本等基本原则,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以古为鉴,更好地将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为广大患者服务。

朱姗[4]2013年在《〈万历野获编〉的史料来源与“小说家笔法”研究》文中提出《万历野获编》是明代学者沈德符的史料笔记,在明史研究中有重要地位,历来颇受文史研究者所重视。本文分两部分,对《万历野获编》的史料来源和“小说家笔法”进行考察。在上编中,本文全面总结了《万历野获编》征引史料的来源及特点,并分析沈德符家族、交游、个人经历对《万历野获编》史料来源的影响。下编则对《万历野获编》的“小说家笔法”及其性质进行界定,并在此基础上,对《万历野获编》中的叙事、志人、记言类条目所反映的“小说家笔法”进行论述。《万历野获编》的史料来源体现了作者的个人化倾向,历史叙述中的“小说家笔法”亦使《万历野获编》在叙事、志人、记言时,比官方史志更能容纳作者的想象、夸饰和主观议论,呈现出浓厚的文学色彩,是《万历野获编》不同于官方史志的特点。沈德符在辩证史料、记述传闻时的审慎态度,又使《万历野获编》不同于小说创作的虚构和野史笔记的浮夸风气。审慎态度与个人化倾向,在《万历野获编》文本叙述层面构成了一定的叙事张力,理应得到关注和重视。本文附考《<顾曲杂言>的成书与版本问题初探》对《万历野获编》的重要别裁本《顾曲杂言》的成书及版本问题进行考察,并指出,《顾曲杂言》作为《万历野获编》的别裁本,其刊行和流播已形成了与《万历野获编》版本流传相平行的系统。对《顾曲杂言》的版本研究不仅可以厘清这一曲学着作自身的流播过程,还可以为《万历野获编》的版本考察提供新的旁证和视角。

参考文献:

[1]. 唐宋俚词叙论[D]. 赵成林. 湘潭大学. 2002

[2]. 中日关系的变化对明朝“海禁”政策的影响[J]. 刘莲.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3]. 肠澼(溃疡性结肠炎)的古代文献研究[D]. 张艳红. 河北医科大学. 2004

[4]. 〈万历野获编〉的史料来源与“小说家笔法”研究[D]. 朱姗. 北京大学. 2013

标签:;  ;  ;  

唐宋俚词叙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