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小儿腹泻的原因及临床治疗效果,为儿童患者和工作人员提供治疗措施和指导。方法:随机在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来我院儿科治疗的小儿厌食症的儿童患者中选出60例进行资料回顾性分析,观察并记录患者的住院天数、治疗情况和满意度等数据。结果:在0~3岁的患儿中,非感染性因素在导致小儿腹泻的影响因素中占大多数,占78.3%;在3~6岁的患者中,感染性因素在导致腹泻的影响因素占大多数,占 6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非感染是导致小儿腹泻的主要原因,正确分析腹泻的原因,并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小儿腹泻的治疗极其重要。
【关键词】小儿腹泻;原因;治疗效果
The causes and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of children diarrhea
Abstract:objective:this study aimed to analyze the cause of infantile diarrhea and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of patients and staff to provide treatment for children and guidance. Methods:random in July 2014 to July 2016 to our hospital pediatric treatment of infantile anorexia children choose 6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observe and record the patient's hospitalization days,data treatment and satisfaction. Results:in children aged 0 to 3,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non-infectious factors in leading to infantile diarrhea in the majority,accounting for 67.4%;In 3 ~ 6 years old patients,most infectious factors in influence factors that cause diarrhea,accounting for 68.4%.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 0.05);Conclusion:the infection is a leading cause of infantile diarrhea,correctly analyze the cause of diarrhea,and take timely and effective treatment method,for the treatment of infantile diarrhea is extremely important.
Key words:children with diarrhea;The reason;Treatment effect research
小儿腹泻,是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腹泻为主的一组疾病。主要特点为大便次数增多和性状改变,可伴有发热、呕吐、腹痛等症状及不同程度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病原可由病毒、细菌、寄生虫、真菌等引起。肠道外感染、滥用抗生素所致的肠道菌群紊乱、过敏、喂养不当及气候因素也可致病。是2岁以下婴幼儿的常见病。主要可以分为非感染性腹泻和感染性腹泻两大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本研究对我院在2014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60例腹泻的小儿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临床治疗的方案和效果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在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来我院儿科治疗的小儿腹泻的儿童患者中选出60例进行观察,儿童患者中男孩35例,女孩25例,年龄0.5-6岁,平均(2.1±0.7)岁;病程1-7d,平均(3±0.6)d。儿童患者的在院治疗时间多为10天到20天。经过相关诊断,所有患儿均符合《小儿腹泻》(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9)的相关诊断标准。所有小儿症状表现的轻重不等,大便的次数在3~11次,且粪便的性状不一。其中黏液便10例,水样便12例,稀软便16例,脓血便10例。腹泻伴脱水的患者6例,腹泻伴发热、腹痛的患者6例。组间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以及体重等一般资料方面具可比性(P >0.05)。
1.2方法
随机在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来我院儿科治疗的小儿厌食症的儿童患者中选出60例进行资料回顾性分析,对 60例患者的粪便标本进行直接涂片,然后进行格兰染色的镜检。同时采用对患者的粪便按照微生物学的常规方法进行细菌培养。培养的目标菌包括致病性大肠杆菌、志贺菌以及沙门菌。采用胶体金法对粪进行便轮状病毒的抗原检测。综合以上检测的结果,分析小儿腹泻的原因。既定疗程结束后观察患儿的食欲情况有无改善并记录其食量,检测血清锌浓度并同时对患儿的腹部皮下脂肪厚度进行测量。观察并记录患者的住院天数、治疗情况和满意度等数据。同时本研究的相关人员对儿童患者的健康报告进行具体分析,为研究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持。
1.3统计方法
对实验中的所有数据都采用了spss17.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比运用 t 的检验原理,计数资料主要采用X2进行检验,以 P <0.05,则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通过统计学检验我们得出P<0.05,本研究数据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随机在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来我院儿科治疗的小儿厌食症的儿童患者中选出60例进行资料回顾性分析,进行状况分析和资料对比,主要得出了以下结果:直接涂片进行格兰染色镜检的结果在0~3岁的患儿中,非感染性因素在导致小儿腹泻的影响因素中占大多数,有47例,占78.3%,感染性有13 例,占 21..7%;在 3~6 岁的患儿中,非感染性因素在导致腹泻的影响因素中大多数,通过统计学检验我们得出P<0.05,本研究数据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小儿腹泻的愿意有很多,如肠道内感染可由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引起,以前两者多见,尤其是病毒。还有病毒感染寒冷季节的小儿腹泻80%由病毒感染引起。病毒性肠炎主要病原为轮状病毒,其次有诺如病毒、星状病毒、科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冠状病毒等。很多小儿腹泻患者都是细菌感染引起的,包括致腹泻大肠杆菌、弯曲菌、耶尔森菌,沙门菌、嗜水气单胞菌、难辨梭状芽胞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等。非感染因素包括饮食护理不当 多见于人工喂养儿。喂养不定时、不适当或以淀粉类食品为主食,或饮食中脂肪过多以及断奶后突然改变食物品种,均能引起轻~中度腹泻(消化不良)。气候突然变化,腹部受凉使肠蠕动增加;天气过热,消化液分泌减少;由于口渴,吸乳过多,增加消化道负担,均易诱发腹泻。大便为稀薄或蛋花汤样,无脓血和酸臭味,如不及时控制,易并发肠道感染。天气过热消化液分泌减少或由于口渴饮奶过多等都可以诱发消化功能紊乱导致腹泻。由于各患者之间病情存在着细微的差距,患者临床表现很复杂,在治疗工作开展时一定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相关的分析。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数据进行严密的监控,根据病情的变化为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综上所述,造成小儿腹泻的因素主要为非感染因素和感染因素两大类,在治疗时,一定要先弄清楚患儿腹泻的原因,然后对症治疗,提高腹泻的临床疗效。药物,能够有效的促进患儿对于药物的吸收,同时对患儿的肠黏膜加以保护,发挥抑制肠道内的病原体的作用,具有十分强的临床实用性。
参考文献:
[1] 刘艳. 小儿腹泻的原因及临床治疗效果研究[J]. 中国医疗前沿,2016,12(8):54-55.
[2] 杨光伟.小儿腹泻病诊治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6):153-154.
[3] 董立静,李滟. 小儿腹泻病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J].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34):118-119
论文作者:付雪雁
论文发表刊物:《世界复合医学》2017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7
标签:小儿论文; 患者论文; 因素论文; 感染性论文; 患儿论文; 统计学论文; 病毒论文; 《世界复合医学》2017年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