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太极拳运动中出现膝关节疼痛现象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探讨
□ 任天麟 李昊(焦作大学 河南 焦作 454150)
摘要: 太极拳作为中华武术中的传统流派,从古代延续至今,是一种极富中国文化特色的人体文化形态,自伏羲创立《易经》之始,太极便出现,此后世代相传,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太极拳运动之所以历久不衰,原因在于练习太极拳的门槛很低,无关年龄,男女老少皆宜。如今,很多中老年人都以强筋健骨为目的,练习太极拳。多有练习者反映在太极拳的过程中出现了关节疼痛的现象,所以研究太极拳练习当中产生关节疼痛的原因就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本文从太极拳练习过程中引起关节疼痛的几大原因出发,提出预防措施和减缓疼痛的方法,同时分析了练习太极拳对发展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特点 原因 预防 意义
引言
太极拳除了具有修身养性、强筋健骨的功能以外,还在于其创立之初便融入了中国传统儒道文化的精神内涵,基于太极拳强大的健身功能和源远流长的文化魅力,随着现代社会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全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太极拳竟越发呈现出历久弥新之态,在新时代中焕发出勃勃生机和迷人光彩。太极拳的健身效果和文化魅力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而练习者也在练习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关节疼痛现象,这大大影响了人们练习太极拳的热情,因为关节疼痛放弃继续练习太极拳的也大有人在,因此,如何才能有效预防太极拳练习当中出现的关节疼痛现象,接下来从太极拳特点、流派和产生关节疼痛原因分析入手,进一步提出预防和缓解疼痛的办法。
1、太极拳运动中产生膝关节疼痛的原因分析
1.1、太极拳功力练习的缺失以及练习者自身原因导致练习中产生膝关节疼痛
太极拳运动中产生的关节疼痛跟由练习者自身年龄、身体特征有很大关系,青少年比成年人负重能力强,年龄小的人比年龄大的人膝关节负重能力强;一些身体肥胖的练习者本身腿部的承重负担较重,练习过程也会增加下肢负重从而造成膝关节疼痛或损伤,每个人膝关节负重能力不同,在超出自己膝关节承重限量时,就会引起膝关节受伤、疼痛。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语言学家约瑟夫·H·格林伯格打开了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新的领域——语言类型学。该理论主要的观点是在对人类语言的机制和规则进行概括总结时,必须要进行跨语言验证,而要研究任何一种语言的特点都离不开跨语言比较出的共性和类型分类的基础。我国著名英语学者许国璋也提出:“过去的研究太过于强调汉语和欧洲语言之间的差异,而忽视了两者之间的相同点。”[1]近年来,语言类型学逐渐风靡,挖掘汉语和英语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掌握两者之间的普遍特征成为潮流。
另外,初学者和经常参加锻炼的人膝关节的负重能力也不同,初学者没有熟练掌握各个动作的要领,动作僵硬、架势过低,在练习过程中就会引起膝关节疼痛;身体关节紧张,不能以腰为轴,劲力没能达到要达到的力点,引起血海瘀滞,气血不畅达,也会产生膝关节疼痛;部分练习者原有下肢伤病未痊愈,运动产生膝关节疼痛,再加上不科学的锻炼方式,会加重原来的伤病。一些太极拳爱好者本身膝关节就有滑膜炎、风湿等关节炎等症状,不正确的练习方式也会加重病情。我们知道,太极拳运动的下肢负重要比一般体育项目大很多,再加上练习当中运动量大、运动前准备工作不充分,不重视太极拳的功力和功法练习,往往会引起膝关节疼痛。传统太极拳练习者都是以中医理论作为指导思想,以中药的药性作为拳术的辅助,再加上太极拳练习是以功法练习和和拳架练习为主要练习手段,功法并不是套路里面的招式分解,而是顺应人体各关节的运动规律,疏导人体气血、经络的练习,套路中的力点分布也是按照中医理论来布局的,力点不对就会导致身体异样,比如:膝关节疼痛、呼吸急促等等。身体各关节部位的神经系统和肌肉处于紧张状态,此时进行太极拳运动,会加重膝关节负担引起膝关节疼痛或损伤,若无内修,进而外练,伤身是轻,毁五脏是大。
1.2、没有掌握太极拳这种圆形运动中的练习要点
太极拳的圆形运动具有化劲之法。化劲,在太极拳中是一种很重要的劲,所谓化劲,是由粘劲和走劲合成的随感随化的一种劲力。其要点,全在我顺人背。如用太极拳的采劲来说,以半圆招架对方进攻,或以半圆攻击,即为顺采。太极拳的圆形运动和一切物体的运动状态一样,都受力学定律所支配,太极拳的化劲之法亦然。太极拳运动中包含各种力学原理,但作为人体的运动形式,则是重心的移动和围绕重心的运动形成的力的合成。其力的组成有大小、方向和着力点三个要素。拳谚曰:欲知环中法何在,发落点对即成功。此发落点即为力的着力点,所谓发点,既是先通过移动、旋转或滚动使对方之落点落空,然后再打击对手。所谓落点,即对方劲力着手自身之部位,力点正确或失误,直接关系到成功与否。在太极拳练习中,主要表现为在上步前的身法转换和下蹲三个环节的动作把握上,比较难以把握动作尺度和着力受力点。上步前,支撑腿没有向外摆脚尖,或者不摆脚就上步,支撑腿摆脚的角度不合适,开步的角度不正确,忽略了每个人自身身体要素对动作的适应程度不同;摆脚上步或开步后,胯部僵硬,支撑腿膝关节蹬得太直,支撑腿没有及时松胯,支撑腿受力过重、受力时间过长,尤其在摆脚和开步不正确的时候,膝关节紧张,对支撑腿造成了不可避免的伤害。
虽然太极拳受到大多数人的喜爱,但工业化、全球化、文化速食化的发展导致人们对太极拳保护传承意识逐渐淡薄,如今,太极拳丰富的文化内涵也在逐渐弱化。太极拳按照中医气血运行原理,养内脏、练五气,外有金、木、水、火、土五行,内有心、肝、脾、肺、肾五脏,五行之间相生相克,五脏之间也相互制衡。太极拳顺应人体经络的走向,调气血、通经络,领五脏之气通中气之道走遍身体络脉,促进人体周身阴阳平衡。气足身柔,身柔体灵,久习应周身轻便,四体百骸皆通。太极拳,依靠先天之气催动后天之气,又以经络为气道,在先天之气的引领下将人体气劲运用自如,成为内家拳中的劲。运用在实战之中,变化多端,踢打摔拿,四击八法兼施为上,包括了擒、打、摔、拿、滚法等技击技术。其中的步法包含了古代军事技术里的布阵之法。手法包涵有中医的经络、穴位、骨骼和气血学说。当对方攻击我时,我可采用化劲、卸劲的方法,避其锋芒,击其弱点,绝不是双方较力这么简单。
练习太极拳的的正确流程是先摆脚、再上步,在学习初期就要明确动作步骤要领,步型要松胯圆裆,避免膝盖超过脚尖;转身变换身法时自然松胯、摆、扣脚尖,屈膝下蹲时注意腰胯的劲力转化。对于基本的动作演练也不能随意,要将动作做到位;开步或者上步时,两腿要处于自然协调的状态,同时旋转膝盖,使腿部转动与转身协调起来,支撑腿要适度伸展,上步过程中,防止重心前移加大膝关节压力,避免直接挤压半月板造成损伤。
1.3、练习过程缺少专业性指导
从养生角度来说,进行太极拳练习,其动作与气血经络的运行相对应,通过调吸吐纳和肢体运动相结合,可加速气血在体内的运行速度,使营养物质通过气血传送到身体的各个所需部位,起到通络活血、强身健体的良好效果。气,是构成、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为阳、血为阴,气与血有阴阳相随,互为滋生、相互依存的关系。而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合称,经络外络肢节,内属于脏腑,是人身气血运行的通路,经络阻隔,则气滞血瘀,太极拳上肢动作通过两臂和两腕的旋转、缠绕、折叠可对上肢的三阴、三阳经有一定的刺激,对强心益肺有良好作用。太极拳练习者的学拳途径和练拳方式缺少科学指导,一些教练本身专业程度不高,理论水平欠缺,也会使接受其指导的练习者在练习过程中造成膝关节疼痛,生活中绝大部分练习者对待太极拳练习的态度比较随意,在没有专业指导的情况下自己跟着太极拳视频、图书自学,有的跟着业余太极拳组织学习,虽然这样的练习方式看起来省时省力,但因为方法不正确,不但起不到强身健体的效果,还会因为动作不标准,力度掌握不好而引起关节疼痛,反而间接的浪费了时间和精力,为身体增加了更多负担和痛苦。一些练习者过分追求“形似”,自认为太极拳对发力的身法力度表现足够,就是标准的太极拳动作,比如在练习发力的时候,憋气、呼吸不畅,动作僵硬。类似这些动作不到位的情况还很多,如果不接受专业的指导,不经过长时间的领悟和研究,根本无法领会太极拳众多动作的精髓,练习过程引起膝关节疼痛也就不足为奇了。
1.4、没有领悟太极拳精神内涵,练习流于皮毛
在身法转换、重心移动的时候,膝盖超过脚尖,半月板缺少滑动余地而受到挤压,膝关节前面髌骨和韧带受力过大,松胯圆裆动作不到位,使膝关节与脚尖方向不一致导致膝关节部位紧张而造成膝关节疼痛或者损伤。下蹲动作力度过大,膝关节受力不均局造成骨膜、肌肉、韧带或半月板损伤,这些原因都会引起膝关节疼痛。
本文根据乡村地区特点,结合文献和专家意见,构建乡村植被群落保护评价体系。并利用该指标体系对长三角平原水网地区植被群落进行评价,得到长三角平原水网地区乡村植被特征与生境类型、发展阶段的关系,并提出保护与修复建议。
很多练习者重“形”轻“神”,对太极拳中所蕴含的拳术与导引养生、武术攻防含义与中医经络学说、气血论,以及太极拳所遵循人体生理特点和运动规律,以及中国古典哲学等丰富文化内涵知之甚少,太极拳传授也缺乏全面、系统、准确的挖掘整理,同时针对太极拳的科研项目也少之又少,人力和机构、经费都比较缺乏。太极拳流派的拳经、拳谱、口传和手抄本拳诀的逐步遗失,太极拳传承人年事已高,有些拳谱在流传当中发生变异,使得很多太极拳精髓后继无人,这一系列原因都使得太极拳逐渐失去了完整的修身养性功能,难以形成完整系统的学习体系,无法为太极拳爱好者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对太极拳形神合一的要旨领会不到位,自然会产生膝关节疼痛的现象。
3) 如果港口货运收益是投资收益的一部分,则根据式(2)和式(3)可知:投资主体的收益函数既是自身投资额的函数,又是其竞争者投资的函数。各投资者会对其竞争者的投资做出反应,即针对竞争者的每次投资都制定对应的投资优化策略。
2、太极拳运动中出现膝关节疼痛现象的缓解和预防措施
2.1、根据自身原因进行规范的太极拳练习
其次做到动作的节节贯穿,浑然一体。在腰脊和关节的带动下回旋缠绕,使肩、肘、膝等各个关节的运动达到贯穿统一。这样就有利于关节韧带、软骨组织的功能正常发挥。
人到一定年龄会出现退行性骨关节炎的发作,尤其是中老年女性肥胖者更甚。中老年人注意自己关节的保养和保暖,肥胖人群要一边练习太极拳,一边注重合理膳食,在不影响身体健康的前提下适度减肥。
由于个人身高、体重的不同,导致各自耐力、柔韧性也不尽相同,还有每个人掌控平衡的能力和健康程度不同,因此对动作的要求要符合练习者的生理基础。不用强求统一,合理安排练习内容和强度,以及运动量的控制也要考虑到初学者和长期练习者的不同。全方位考虑,才能避免练习对膝关节造成损害,引起疼痛。
2.2、掌握太极拳练习要点
膝关节的结构不是万向节,而是胫骨和腓骨与股骨相连接之处,前面是髌骨,中间有两块月牙形软骨,即两块半月板,周围由多条韧带和肌肉固定包围成的囊状腔体。膝关节这种结构,决定了它的主要功能是向着胫骨和股骨方向向后弯曲,侧向扭动的方向不大,膝关节侧向转动主要是依赖两块半月板滑动来实现的,这就要求该部位受力要均匀并且受力不宜过大。
要根据自身个体差异制定适合自己的练习方案。注意动作正确性,将每个动作做到位,不贪多求快,多增加自己单独练习的机会。不论是新学者,还是专业教练,只要确保动作姿势正确就可以,对于动作幅度、高度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有所不同。比如有人可以直接跌岔,但有的人却不一定能以同样的幅度和标准去要求,要经过逐步训练达到动作要求。
“陵川式”铁矿:如陵川张寸铁矿[16],产于太原组底部,其底板为本组底部砂砾岩,有时为本溪组铝土质页岩或细砂岩,顶板为铁质砂岩。
第一,思想准备。各级政府及其水行政主管部门要达成共识,真正转变观念,切实将思想认识统一到使市场在水资源微观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上来。同时,在全社会也要达成共识。
2.3、专业的太极拳指导
在太极拳集体练习中,对于初学者和经常习练的人员,要分别制定不同的动作标准,对于初学者,要注重动作的标准以及流程的正确执行,标准要因人而异,让练习者深刻领悟技术要领,合理安排练习内容,要将动作分解做详细的演练,做到每一个动作都能准确到位,初学者腿部承重力较弱,姿势要高一些,适当减少随队练习次数;练习不能图快,要循序渐进,运动量要由少到多逐步增加,运用相对自由演练的方法来演练所学动作。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减轻膝关节部位的紧张程度。
对于已经产生膝关节疼痛的练习者,要找出膝关节疼痛的原因,不能忽视轻微疼痛的缓解和治疗措施。无论是初学者还是经过长时间练习的人员,在太极拳练习指导过程中,要从一开始就注重程序正确,内容合理,进行膝关节劳损预防措施指导,引导练习者重视膝关节的损伤预防,从而可以减轻膝关节疼痛、避免膝关节损伤。
2.4、理解太极拳精神实质,由内而外融汇贯通
如果说各种太极拳流派的不断演变铸就了太极拳文化强健的血肉和骨架,那么中国传统儒道文化则是太极拳文化的灵魂气质,太极以阴阳辩证为核心理念,练习太极拳则讲究意气神形的和谐统一,不仅是人体自身的和谐,也是人与自然和一切身外之物、之境的和谐。在动作要领上,不要贪多求快,而要深刻理解其动作要领,如发力的动作对于初学者来说,比较难以做到位,初学者对于腰部的力度无法合理发出,而是将力度都转移到了肩膀的摇摆之上,而正确的方法是上身中正安舒,放松肩部,以腰部和脊椎的力量带动肩部,在动作的细节处理上下功夫,就能体现出学习者对动作精华的吸收和理解程度。
太极拳讲究内外兼修,刚柔相济。身心的调理要同步进行,将中国传统儒道精神集为一体,掌握太极拳练习流程,首先要用意念统领全身。接下来入静放松,然后以意导气,最后以气催形,熟练了流程,加以反复练习,才能达到行云流水,出神入化的境界。
3、结束语
太极拳是全世界参与人数最多的项目,不分年龄,老幼妇孺皆宜,成为最受人们喜爱的武术项目和健身活动,已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对于太极拳运动中出现的膝关节疼痛现象应该得到广大太极拳爱好者的重视,同时,积极探索引起疼痛的原因和预防的探讨,对太极拳的普及都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太极拳种类众多,因此,爱好者应该根据自身年龄、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流派,太极拳本身动作并不难学,而练习精要在于领略其圆融内敛,刚柔相济、意、气、形、神浑然一体的特点,以中国传统儒家道学和中医阴阳辩证为核心理念,因此,练习者要掌握科学要领,重在悟其内涵要义,心领神会,同时内外兼修,一方面能达到减轻膝关节疼痛的效果,更能体会到太极妙理的至高境界。学习太极拳对于促进人类身体健康,构建和谐社会,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相信在我们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中,一定能将太极拳运动发展到更高的阶段和水平。
参考文献:
[1]李露,杨国凤.浅析太极拳对老年人的健身机制[J].武术研究,2018(02).
[2]贾勇丽.太极拳文化传播浅探[J].武术研究,2018(06).
中图分类号: G8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902-(2019)-03-ZQ
作者简介: 任天麟(1981-),男,回族,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与高校体育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