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考试题的再利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浅谈论文,再利用论文,高考试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地理高考试题具有组题材料新颖、立意深刻、构思别致、益智功能强、纰漏较少等优点,所以,便易成为人们制作习题的取用对象,但由于或生搬硬套,或取舍不当,很难发挥原题的功用,难以达到训练学生能力的效果,以致浪费了这个很好的资源。笔者就试题的再利用方式做了如下思考。
一、改设问内容
由于高考试卷的时效性、综合性以及教材的变动,其中大部分试题是不能单独地、直接地作为某一章节练习题的。因此在取用时,有必要对不符合新大纲要求的,不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内容进行删改,并适当增加符合学生某阶段学习目标任务和新大纲要求的内容。例如,1992年地理高考卷35题,现已被不加增删地选入高一第五单元“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练习篇”中。因该题中的①小题不但与该单元知识内容不配套,也太超前;②小题中的“极地大陆气团”已明显不适合新教材的知识要求;③小题的答案(如“木材加工、造纸业”),从可持续角度来看也欠合理。所以不能达到应有的练习效果,如果能适时作一些删改,效果就会完全不同,如经过增删后的下例。
例1,图1是吉林省西部改造沙荒地的“林____草____田复合生态系统”景观图和简化的系统框图。该系统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读图1,完成下列要求。
图1
(1)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写在图2的空白框内,使系统成立(每字母限填一次)。
图2
A.增加粮食产量 B.喂养牛羊 C.防风、固沙、增加土壤腐殖质 D.提高经济效益 E.肥料
(2)该系统的建立,减轻了当地受____天气系统控制时的____等灾害。
(3)该系统有利于____、____、经济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4)该地位于我国自然环境的过渡地带,也是我国____业的过渡地带,迫于人口压力,这里曾遭到____,土地荒漠化严重。(农牧业、过度垦殖)
此例经过对原题题干和题支中的(2)(3)(4)增删改动,孰优孰劣与原题一比较便知。而且原题应该放在高一“8.4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或地理选修(二)第四单元“沙漠化的防治”习题中,才是较合适的。
二、改背景材料
以图表做信息载体,并做设计题目的背景材料,对考生进行各种能力检测是文综试卷的一大特色。而且读图能力也是学生地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设计高质量的读图习题来提高学生读图能力,应当是地理教师的重要任务。文综试卷中这类题材和题型很多,只要巧做修改,就可变换出许多高质量的新习题来。
例2,对2002年文综(新)试卷“图2”里的“M”和“N”进行位移修改后所设计的试题:
读图3,回答8-10题:
图3 某时海平面平均气压(单位:hpa)
8.M处的气压数值可能为:(D)
A.>1017.5
B.1012.5
C.1015D.<1015
9.N处最不可能的是:(C)
A.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东北风
10.图示地区6月份因大陆气团与海洋气团交绥而降水较多的地方为(C)
A.① B.② C.③ D.④
再如,2000年文综(旧)第4~7题,“读中心点为地球北极的示意图,若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判断”。如果改“北极”为“南极”,或增加或减少阴影部分的面积,同样可不断翻新,变换出许多新题目来。这种“一鱼多吃”的制题方式,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对集中训练学生某一能力有很大的功效,也可使原试题得到最充分地利用。
三、改设问形式
2002年文综(新)41(4)小题设计巧妙,立意深远,能较好地测试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智慧的灵敏度。但难度较大,考生回答出来的比例偏低(尤其是“风沙埋没”这条)。但学生在看了答案之后,都有恍然大悟,懊悔不已之状。假如,直接搬用它于平时的练习之中,大部分学生同样会答不出来。那么原题的功用就得不到有效的发挥,这对学生的自信心也有打击,这样选取习题显然是失败的。对这样的好题目,在修改时要扬长避短,做到既不损害原题风貌,又能符合大部分学生实际能力。这一点尤其重要。因对高考试题的再利用,不是为了选拔人才,而是用它作为训练和提升学生能力的一个资源、一种手段。如用选择题的形式来替换原来的问答题形式(如例3)。这样,能给学生一个启发思维的引言,使难度有所降低,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利学生能力的正常发挥。当然,对学生毫不费劲,一眼就能看出答案的高考选择题,把它作为能力训练题显然也不合适,这时就可以把它改成问答形式,适当提高难度,增长能力。
四、改组题形式
高考试题有许多题型是共用某一个背景材料进行组题,然后要求从政治、历史、地理三个角度分别进行回答。若舍弃政、史内容而单独选取地理内容时,会出现题干大,题支小,大头小脚的现象。还会遗漏了许多原本要测试的目标内容,使试题支离破碎、残缺不整。尤其是以地理材料做背景切入的,但考核的却是政、史问题的内容。这种试题的组题材料新颖别致,平时是很难搜集得到的,如果弃之不用实在可惜。为了克服这些问题,在取用时,可以把政、史考核内容整改为地理内容,或新增加一些地理内容。例如,2002年文综(新)41题,经过对①、③、⑤等小题有关政、史内容的修改,又重新编成一组较好的地理内容习题(如例3)。本题能紧紧围绕“丝绸之路”和“亚欧大陆桥”这两个主题组题,在突出地理性的同时,也关注了历史和政治内容,能较好地符合原试题的立意,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原题的效用。
五、多题整合
有些试题题干较好但题支不好,或与之相反。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所需,或学生认知特点要求,按最优原则对其进行取舍、重组、整合,再加工成一个完整的题目,这也是一个不错的再利用手段。例如下例的第5小题,题干取自2002年文综(新)41(5)题,但题支①中的问题是取自2001年上海地理高考卷28(3)题。本题虽是由两题拼接而成,但联结自然,浑然一体,有珠联璧合之感。
例3,经过整改的2002年文综(新)41题: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今天的“亚欧大陆桥”被誉为“现代丝绸之路”。读图4回答:
图4 丝绸之路示意图
(1)西汉和唐朝,在现今的____山脉南北,曾先后设置了西域、安西、北庭等都护府,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2)古代的“葱岭”相当于我国今天____市附近的____高原和____山。
(3)位于“丝绸之路”上的敦煌莫高窟所反映的主要是隋唐时期,哪种宗教的艺术成就,该宗教主要是通过哪种文化扩散途径传播到我国的?
(4)读图5判断,敦煌许多文物经历千余年保存比较完好的自然地理原因有:(A、B)
图5
A.当地气候干旱,空气干燥
B.位于地广人稀之处,受环境污染少
C.保护严格,措施得当,方法科学
D.被沙土覆埋,隔绝了文物与空气的接触。
(5)亚欧大陆桥东起连云港,西至鹿特丹。它既是横贯我国东西的大动脉,又是联结亚欧大陆的新纽带。它加强了我国东西部的联系,也加强了我国同中亚及欧洲一些国家的友好往来。
①西部大开发重点是依托交通干线,发挥中心城市作用,以线串点。亚欧大陆桥在我国境内的名称是____铁路。该铁路干线将西部的几个省级行政中心城市串连起来,它们分别是:____。
②古丝绸之路和亚欧大陆桥都经过的绿洲农业区是:(A)
A.河西走廊
B.河套平原
C.渭河平原
D.宁夏平原
六、改纰疵
高考试题也存在着小毛病,若要取用这些病题时,应对这些设计不够严谨的地方进行修订,消除易使学生产生歧义与误解的隐患,以确保试题的有效利用和学生能力的正常发挥。例如,2003年文综(新)40(2)提示内容“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过程中,气压与风的强弱也发生变化。”可改为“在季节的变化过程中,气压与风的强弱也发生变化。”这样的提示才具有针对性,才有助于学生思考。又如2002年文综(新)40(4)“北宋后,黄河屡次泛滥,汴河河道淤浅。试分析黄河该段经常泛滥的原因。”这题的问题表述需要在原因前再增加两字“自然”,才不至于让学生误答。再如2001年文综(旧)第7题的题干“北京为:”最好订正为“北京时间为:”,第36题图4中的“房屋图例”最好订正为“学校图例”,使题目中的“某山区学校”“学校图例”“该学校”三个事物含义相同,所指明确。
七、模仿
如何才能提高教师的习题设计能力和水平,笔者认为从模仿高考试题做起,不失是个好途径。高考试题有许多值得模仿的地方,如题材的选取,问题的立意,测试能力的方式等等。
例4,模仿1993年的一道高考试题而设计出的试题:
读图6“地球绕日公转局部示意图”,判断:
图6
(对地球做夸张处理)
(1)此时最有可能的是:(D)
A.地球在近日点附近
B.太阳直射在赤道上
C.地球公转速度最快
D.在夏至日左右
(2)此时:(C)
A.尼罗河进入枯水期
B.“硅谷”为雨季
C.西双版纳多吹西南风
D.南半球某国境内有极夜现象
(3)此时,在晴朗的夜晚可见的月相是:(C)
A.新月
B.半个月亮
C.一轮满月
D.凸月
(4)当月球运行到如图位置时,又恰遇大暴雨。此时东南沿海地区将可能出现什么灾害?为什么?(可能出洪水泛滥。因为,大潮会阻滞洪水的入海量,使江河下游的水位暴涨。)
上图裁取了原题“地球公转示意图”的一部分,只保留了“地轴的倾斜方向”,意欲能打破学生日常的思维定式,为学生提供思考地理问题的一个新视角。再创造性地在图中嵌入“月球”,加大了原题的检测容量。该图虽由多图综合加工而成,但简明不繁琐,且信息量大,同时还增加了动手能力,如果在图上再添加日地连线和赤道线,就能很好地解答本题。本题还预留了调整难度的余地:例如增加图中的日、月、地三者连线和赤道线;或改变地轴倾斜方向与教材的画法相同,难度就会降低。这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该题通过设计一组追问式的设问,可有效地检测学生的读图分析、空间想象、动手、求异思维、综合运用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