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区位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区位论文,日本论文,跨国公司论文,直接投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日本作为后起的对外直接投资国其对外直接投资在战后发展迅速,已跻身于世界五大对外直接投资大国行列,其跨国公司增长速度也最快。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资料,1995年日本跨国公司(母公司)数量已达3967个,其设在海外的子公司达3290个。在世界最大100 家跨国公司排名中日本跨国公司从1990年的11家增加到1994年的19家,仅次于美国,居第二位。日本跨国公司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广泛开展海外经营活动,在区域上目前主要集中于北美和亚洲的东亚、东南亚地区。日本跨国公司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营活动其目标、战略有着较大的差异,从而形成有鲜明对比的不同区位类型。
1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
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始于60年代末,虽然起步晚但发展却很迅猛。从1968~1995年间,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大致经历了三次高峰,分别出现在70年代初期、80年代初期以及80年代后半期。1993年后再度掀起小高潮,1995年直接投资额达507亿美元,恢复到1989年高峰期的75%。
1.1对外直接投资地区结构的变化
50年代,日本由于贸易收支赤字等原因对外汇进行严格管制,海外直接投资规模极为有限。直到70年代之前的投资主要流向亚洲和拉美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开发领域和部分制造业领域。
进入70年代,日本产业国际竞争力迅速提高、经常收支转为黑字,开始放宽管制,鼓励对外直接投资,海外直接投资因此而急速扩大(出现第一次高峰)。日本企业首先扩大了对亚洲的纺织、电气机械部门的投资。另外,在美欧市场,以美国为首的国家对日本的纺织、钢铁、彩电等产品实施自动出口限制,很多日本企业选择以直接投资方式进入美国市场的战略。
80年代是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大规模扩大的时期,1989年创历史最高纪录,达675亿美元。从1989年到1991年的3年间,连续成为世界最大的对外直接投资国。这一时期投资主要集中于美欧发达国家。在80年代的十年间,对北美的投资占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近一半,对欧洲直接投资占20%左右,两者共占约3/4。在愈演愈烈的贸易摩擦压力和“泡沫景气”下,日本企业对美欧市场进行大规模的具有摩擦回避色彩的制造业投资和金融保险业投资(注:家电行业和汽车制造行业的投资属于典型的贸易摩擦回避投资。自从1982年本田公司在率先在美投资软厂以来到目前为止日本共有8家整车生产企业在北美共设立11 家汽车组装厂(美国8家、加拿大3家),这些汽车制造企业生产的汽车产量已达到240 万辆)。但这一时期日本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停滞不前。制约主要来自东道国方面。在拉丁美洲,因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主要国家的严重的债务危机、恶性通货膨胀直接投资风险加大。尽管80年代前半期对拉美的年直接投资额仍占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10~20%左右,但其中大部分由对巴拿马、开曼等逃税地区(tax hawen, 指税额甚低或不用征收进口税的国家或地区,故对外国投资者颇有吸引力)的金融或海运部门的投资所占据。而在亚洲地区,由于受80年代初期国际市场上初级产品价格普遍上扬形势的鼓舞和受当时世界上掀起的经济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东南亚国家开始对外资强化管制,从而抑制了外国对该地区的直接投资。
80年代末起,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地区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从以发达国家中心转向亚洲发展中国家。引起变化的主要背景,一是这一时期东南亚国家和中国全面实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积极鼓励外商直接投资。二是巨大的日元升值压力使日本企业急于在国外寻找低成本出口产品生产基地。日本企业的意愿和东道国工业化要求不谋而合,日本企业对亚洲国家的直接投资掀起高潮。从1986年低谷期的10.4%上升到1994年的23.6%。1994年亚洲超过北美成为日本最大的制造业投资区。这一时期,对亚洲的直接投资在空间上出现了投资目标国以NIEs→ASEAN →中国的顺序不断扩展,并进一步开辟越南、印度等新兴投资对象。日本对欧美的投资进入90年代后徘徊不前。国内泡沫经济的崩溃和欧美经济疲软是抑制日本对发达国家直接投资减少的客观原因。1993年以后,日本企业对欧盟、北美、亚洲太平洋地区的投资扩大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对未来一体化市场的前瞻性投资。
总体上,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在地区上呈北美、东亚与东南亚、欧盟的三极结构(表1)。
表1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地区结构(单位:%)
88—91年 94年95年
世界
100.0 100.0100.0
美国51.6
34.5 39.1
欧盟22.0
15.8 14.4
NIEs NAEAN
9.8
19.2 23.0
中国 1.2
10.0 14.0
[注]①88—91年为平均
②95年欧盟成员国为15国,之前均为12国。
资料来源:JETRO《1997世界と日本の海外直接投资》
资料来源:根据日本进出口银行统计,作者制图。
图1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部门结构变化
1.2 对外直接投资部门结构的变化
1968年以来日本对外直接投资部门构成的变化呈现以下几方面特征。
表2 日本制造业产品产量、 出口与对外直接投资的结构性变化(占制造业%)
劳动密集型轻型产业
年 份 食品、纺织品、其它制成品总计
饮料 服装
195542.5
11.9 20.3
74.7
197017.47.6 21.4
46.4
198014.46.1 18.4
38.9
1990 9.13.5 15.6
28.2
1955 6.2
37.3
.. 43.5
1970 3.4
12.5 11.8
27.7
1980 1.24.8
9.5
15.5
1990 0.62.5
9.6
12.7
对外直接投资
第一次高潮
1969—73年
5.0
23.8 14.7
43.5
第二次高潮
1978—85年
4.35.2 10.5
20.0
第三次高潮
1986—90年
5.23.3 17.9
26.4
资本、装配、技术密集型产业
年 份化工与石油、 钢铁与机械、运输设
总计
煤制品 有色金属 备与电气机械
1955 7.210.7 7.3
25.2
1970 14.016.622.8
53.4
1980 13.816.331.1
61.2
1990 13.712.445.7
71.8
1955 5.119.2 .. 24.3
1970 6.419.746.3
72.4
1980 5.316.562.7
84.5
1990 5.5 6.874.9
87.2
对外直接投资
第一次高潮
1969—73年
18.914.722.9
56.2
第二次高潮
1978—85年
16.625.238.2
80.0
第三次高潮
1986—90年
12.2 8.952.5
73.6
资料来源:联合国跨国公司与投资司,《1995年世界投资报告》,第335页,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第一,对制造业投资的消和长。制造业投资在70年代的大部分时期曾占总投资的约30~40%;80年代其比例下降,谷底出现在1986年(仅占17.1%)。此后恢复增长,到1994年达33.6%。
第二,制造业内部投资结构大体经历劳动密集型轻型工业→资本密集型材料工业→技术密集型装配工业的升级(表2)。 日本制造业主要投资部门的消长与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各部门出口竞争力结构变化有着密切关系。一般看来,日本向海外发展的部门正是那些已经确立了较强的产品出口竞争力的部门。但这些主力产品的持续出口却面临了一些障碍因素,迫使其改为选择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这些障碍有些来自国内,如劳动力成本急剧上升以及汇率变动而引发的日元升值等;另一些属于国际性原因,如阻碍其产品出口的贸易摩擦等各种贸易壁垒等。海外直接投资成为日本维持产品成本竞争力和继续确保海外产品市场的最佳途径。
第三,对服务业的投资变化同制造业相反。80年代在直接投资中地位迅速提高。1986年达到最高峰(占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77.1%);90年代以来比例有所下降。在服务业内部,金融保险业以及房地产的投资曾主导了80年代的强劲增长,1985—1987年这三年间,仅金融保险业的投资就曾超过制造业投资。90年以后,服务业投资中商业所占比重相对扩大(主要用于建设为海外制造业子公司服务的销售、流通网络)。
第四,对资源开发的投资在石油危机后急剧减少。这主要与对矿产资源开发的投资减少有关。
2 日本跨国公司海外直接投资的动机
跨国公司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是国际国内区位条件与企业战略共同作用的结果。分析跨国公司这一对外直接投资主体对不同国家投资动机对研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区位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据日本通产省海外事业活动基本调查资料显示(表3), 在日本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动机中(共计8项),最重要的投资动机是“扩大在当地市场的销售”。 这一项在各区域均为最重要的投资动机。据统计,实际上近三分之二的日本企业是以扩大当地市场销售为投资目的。其余的7 项涉及的国别差别非常显著,主要体现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差别。
表3 日本跨国公司分国别投资动机(%)
中国 泰国 印尼
1 维持、扩大东道国市场 46.2 59.0 50.9
2 开拓新市场
56.7 33.6 42.7
3 对日本逆进口 35.2 32.8 26.4
4 向第三国出口 29.1 33.6 40.9
5 向海外分散生产基地
27.9 29.5 32.7
6 获取廉价劳动力
61.9 39.3 56.4
7 向组装企业(包括日系企业)供应部
23.5 36.9 22.7
8 回避汇率风险 12.6 12.3 12.7
菲律宾
马来西亚
新加坡
1 维持、扩大东道国市场
26.9 58.9 68.8
2 开拓新市场 32.7 24.7 28.1
3 对日本逆进口
32.7 31.5 12.5
4 向第三国出口
30.8 37.0 37.5
5 向海外分散生产基地 23.1 23.3 31.3
6 获取廉价劳动力 63.5 34.2 15.6
7 向组装企业(包括日系企业)供应部 30.8 28.8 18.8
8 回避汇率风险
11.5 16.4 18.8
美国英国印度越南
1 维持、扩大东道国市场 78.783.356.122.1
2 开拓新市场33.337.561.461.1
3 对日本逆进口 24.1 8.324.625.3
4 向第三国出口 18.520.829.828.4
5 向海外分散生产基地30.629.221.124.2
6 获取廉价劳动力 1.9 4.259.665.3
7 向组装企业(包括日系企业)供应部21.316.717.512.6
8 回避汇率风险 29.633.312.3 8.4
资料来源:日本输出入银行海外投资研究所,[1995 年度海外直接投资アケン一ト调查结果报告],海外投资研究所报,1996年1月。
2.1对发达国家的投资动机
对美欧发达国家的投资动机中居第二位的是收集信息(主要为市场信息),欧美共同的投资动机还有回避贸易摩擦(注:因贸易摩擦对应型投资在80年代末已达到高潮,故在1992年投资动机中所占比重并不很高。),这两个动机同第一大动机即占领当地市场相结合,反映对欧美的投资具有典型的市场指向型投资的特点。
在发达国家内部欧洲和北美之间也有差异,主要表现在对第三国市场的出口上。对欧投资动机中向第三国市场出口占较高比重,说明欧洲的经济一体化影响较大,共同市场的形成使域外跨国公司进入共同市场内部国家创造条件。这一动机的重要性北美不如欧洲的主要原因是当时NAFTA尚未正式启动,而且即使启动因NAFTA成员国数量有限,故向第三国出口的重要性相对较低。
2.2 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动机
当地劳动力因素占重要地位,尤为亚洲国家为高。可以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亚洲劳动力不仅工资低廉、而且平均受教育水平和受职业训练程度较高,具有良好的素质。重视对东道国政府产业政策的对应,也是发展中国家共同的特点(注:实际上一个国家产业政策所包括的内容非常广泛,可以肯定的是这与东道国政府近年来对外资采取的积极鼓励措施以及兴建出口加工区等自由经济区的一系列措施有密切关系,另外,发展中国家旨在保护国内民族工业的贸易保护主义也是引发日本企业进入东道国的一个重要的政策性因素。)。对亚洲的投资中,扩大对第三国市场的销售和向日本逆进口也较重要,说明日本企业对亚洲的投资具有较强的出口指向型性质。可见,利用廉价的劳动力开展企业内国际分工,向世界市场供应低成本产品是投资于亚洲的日本跨国公司重要的竞争战略。
3 日本跨国公司海外生产基地的市场与产品结构特征
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的产品结构、出口市场结构状况是跨国公司战略的反映。跨国公司设立于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海外子公司的生产与出口活动特点,为分析跨国公司国际区位问题提供可靠的依据。下面主要利用日本通产省关于日本企业海外事业活动动向的调查资料进行分析。
3.1 海外生产基地的市场结构特征
日本海外生产基地的现在和未来销售市场状况如表4。 总体上有以下几方面显著的特征:
表4 日本跨国公司海外生产基地的最重要销售市场(1995 年调查)
最重要的销售市场
制造业全行业
销售地日本NIEsASEAN中国其它亚洲国家
NIEs15.072.5 4.0 1.5 0.2
ASEAN
17.5 5.072.1 0.6 0.8
中国23.4 6.9 0.364.1 1.0
其它亚洲国家 5.5 0.0 0.0 7.385.5
北美 2.8 0.2 0.2 0.0 0.0
拉丁美洲 3.5 0.0 0.0 0.0 0.0
EU(欧盟) 1.6 0.0 0.0 0.0 0.0
销售地北美拉丁美洲EU合计(企业数)
NIEs 6.3
0.2 0.4 480.0
ASEAN3.0
0.0 0.9 657.0
中国 3.8
0.3 0.0 290.0
其它亚洲国家 1.8
0.0 0.0
55.0
北美96.8
0.0 0.0 527.0
拉丁美洲14.0 83.2 0.0 179.0
EU(欧盟) 0.9
0.0 95.7 346.0
合计 2,534
今后最重要的销售市场
销售地日本NIEsASEAN中国其它亚洲国家
NIEs12.870.2 4.3 6.4 2.1
ASEAN
11.8 3.978.7 3.1 0.0
中国16.6 2.6 1.375.0 1.3
其它亚洲国家12.8 2.1 2.1 0.083.0
北美 0.0 0.0 0.0 0.0 0.0
拉丁美洲 0.0 0.0 0.0 0.0 0.0
EU(欧盟) 4.3 0.0 0.0 0.0 0.0
销售地北美拉丁美洲EU合计(企业数)
NIEs 4.3
0.0 0.0
47
ASEAN2.4
0.0 0.0 127
中国 0.7
0.0 2.0 151
其它亚洲国家 0.0
0.0 0.0
47
北美
100.0
0.0 0.0
38
拉丁美洲13.3 86.7 0.0
15
EU(欧盟) 0.0
0.0 95.7
47
合计 472
资料来源:日本输出入银行,海外投资研究所报,1996年1月。
(1 )无论哪一个地区的海外生产基地其最重要的产品销售市场均为东道国以及东道国所在的区域市场。可见,市场区位在跨国公司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但东道国所在区域市场的重要程度在各地区间有较大差异,北美和欧盟比例很高,而亚洲、拉丁美洲发展中国家相对较低。
(2 )设在亚洲的生产基地销售市场比欧美的生产基地更加多元化,说明跨国公司在亚洲地区开展的海外经营战略更侧重全球化。
(3)与1994年相比, 在以当地市场为最主要销售市场的生产基地中,认为东道国国内市场最重要的企业所占比率各区域均有所降低。尤其在欧盟该比率1995年比1994年减少10.6个百分点,说明,在一体化区域市场内部,跨国公司更加重视域内国际网络建设,从而增加向域内其它国家的销售。
(4)在现有的生产基地中,销售市场地位居其次的情况为, 设在中国、ASEAN、NIEs的子公司均为日本;设在拉美的子公司是美国、 加拿大。说明亚洲和拉美的制造业子公司分别发挥着对日和对美、加出口基地的作用。反映在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网络下,距离相近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间逐渐建立起生产地与消费地间分工关系。
3.2 海外生产基地的产品结构特征
表5 日本跨国公司海外生产基地的产品内容
已建生产基地
投资部门NIEsASEAN其它亚洲国家
制普及性产品 32.9 39.939.2
中档产品46.6 43.546.8
造高附加价值产品 20.5 16.613.9
材料等 17.9 21.615.2
业部件36.8 35.238.0
终极产品45.3 43.246.8
投资部门 北美EC 拉丁美洲
制普及性产品
20.5
19.9 37.1
中档产品 39.7
38.2 41.2
造高附加价值产品
39.7
41.9 21.6
材料等
21.5
17.3 25.8
业部件 28.1
26.7 23.7
终极产品 50.5
56.0 50.5
预建生产基地
投资部门NIEsASEAN其它亚洲国家
制普及性产品 28.6 37.441.0
中档产品45.1 38.932.1
造高附加价值产品 26.4 23.726.9
材料等 14.3 22.120.5
业部件37.4 27.534.6
终极产品48.4 50.444.9
投资部门 北美EC 拉丁美洲
制普及性产品
19.0
22.6 37.5
中档产品 32.5
28.6 40.6
造高附加价值产品
48.4
48.8 21.9
材料等
23.8
16.7 21.9
业部件 25.4
23.8 34.4
终极产品 50.8
59.5 43.8
资料来源:同上。
表5 为按附加价值水平和按生产工程分类的产品在不同地区海外生产基地的生产现状及未来趋势。从表中可看出日本跨国公司海外生产基地的生产活动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有着明确的分工。这种分工关系具体表现为:
(1)设在发达国家的生产基地侧重于生产高附加价值产品, 而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基地更偏重于附加价值水平较低的普及品和中档产品生产。普及品、中级品、高附加价值产品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产品生产周期不同阶段。因此,可以认为跨国公司按着产品生命周期不同的竞争优势条件,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组织相应的企业内分工。
(2)在所有地区终极产品生产具有重要地位, 尤其在欧美国家最终产品地位更为突出,而亚洲国家在部件生产上所占比重较高。说明在欧美的生产基地属于典型的市场区位型,而亚洲的生产基地兼有市场区位和成本区位两种性质。
(3)各地区有着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向, 即海外生产基地所产产品普遍向高附加价值方向和终极产品方向转移,尤以亚洲转移幅度较大,说明亚洲国家和欧美国家间差距趋于缩小。
总之,由于区位条件国际差异的存在,跨国公司设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海外生产基地生产的产品在附加价值水平和产业关联中的位置均有较大差异,但两者间差距正在逐步缩小。
3.3 海外生产基地产品市场结构特征
日本海外生产基地所产产品对日本的再出口情况可以反映跨国公司母国与东道国之间的国际分工关系。这里以设在NIEs、ASEAN和EC (欧共体)的海外生产基地作为对象进行分析(表6)。
设在亚洲的生产基地向日本出口的产品中高附加价值产品所占比重低,且高度集中于部件。相反,设在欧共体的生产基地主要向日本出口高附加价值产品和终极产品。从高附加价值产品和终极产品所占比例情况看,日本—亚洲间贸易具有较强的垂直分工性质,而日本—欧洲间贸易则以水平分工为特色。
但从未来趋势看,亚洲向日本出口的产品中,高附加价值产品和终极产品所占比率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因此,可以认为日本与亚洲之间的水平分工关系将得到加强。但亚洲国家因受高水平人力资源、技术及资本积累水平的制约,在高附加价值产品的生产方面与欧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不会在很短的时期内得以消除。
表6
日本海外生产基地所产产品销售市场结构现状(制造业)(单位:%)
1、投资地区:NIEs
销售市场 日本 NIEs ASEAN 其它亚洲国家
普及性产品34.0 27.7 41.4 53.8
中档产品 52.8 47.6 41.4 30.8
高附加价值产品13.2 24.7 17.2 15.4
原材料17.0 18.1 37.9 30.8
部件 45.3 38.0 24.1 53.8
终极产品 37.7 44.0 37.9 15.4
销售市场 EC 北美 拉丁美洲
普及性产品 27.8 46.40.0
中档产品38.9 46.40.0
高附加价值产品 33.3 7.10.0
原材料
5.6 0.00.0
部件22.2 28.60.0
终极产品72.2 71.40.0
2、投资地区:ASEAN
销售市场 日本 NIEs ASEAN 其它亚洲国家
普及性产品45.3 26.3 40.3 50.0
中档产品 34.4 52.6 45.1 37.5
高附加价值产品20.3 21.1 14.6 12.5
原材料28.1 26.3 19.4 50.0
部件 40.6 52.6 31.9 12.5
终极产品 31.3 21.1 48.6 37.5
销售市场 EC 北美 拉丁美洲
普及性产品 44.4 35.7 100.0
中档产品38.9 50.00.0
高附加价值产品 16.7 14.30.0
原材料 22.2 3.60.0
部件16.7 35.70.0
终极产品61.1 60.7 100.0
3、投资地区:EC
销售市场 日本 NIEs ASEAN 其它亚洲国家
普及性产品18.2 50.0
0.0
0.0
中档产品 27.3
0.0
0.0
0.0
高附加价值产品54.5 50.0
0.0 100.0
原材料18.2
0.0
0.0 100.0
部件 18.2 50.0
0.0
0.0
终极产品 63.6 50.0
0.0
0.0
销售市场 EC 北美 拉丁美洲
普及性产品 20.6 8.30.0
中档产品40.0 33.30.0
高附加价值产品 39.4 58.30.0
原材料 16.4 25.00.0
部件27.3 25.00.0
终极产品56.4 50.00.0
资料:同上。
4 日本跨国公司的区位类型及其企业内分工性质
从上述日本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结构的变化和海外生产基地的产品和市场结构的实际状况分析,日本跨国公司的区位指向大体可分为两大类型,一是市场指向型区位,二是成本指向型区位。
在市场指向型区位驱动下,跨国公司首先选择发达国家,在区域上以北美和欧盟为代表。决定性区位因素是接近市场的利益因素(大规模市场的存在、收集市场信息、回避贸易壁垒)。在成本指向型区位驱动下,跨国公司选择发展中国家,在区域上集中于亚洲,特别是NIEs 、 ASEAN和中国。低廉的要素费用因素(尤其劳动力费用), 是决定性区位因素。但仍然存在如基础设施不完备、配套企业发育不充分等障碍因素。而东道国政策鼓励外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这些缺陷。
90年代以来,日本跨国公司的区位上出现了新的特征,那就是市场指向和成本指向相互融合的迹象。最典型的区域是东亚、东南亚地区,越来越多的日本企业选择这一地区并非仅仅考虑费用因素,受市场高速成长刺激的市场指向型区位开始占据重要地位。两种区位相互融合的倾向也出现在北美和欧盟,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向跨国公司展现了巨大的区域性市场,而一体化区域内部要素费用和集聚因素的地理差异(欧盟内部各国间对外资的政策也有差别),促使跨国公司除差别化战略外还实施成本战略,跨国公司向域内部分国家进行集中投资(如英国、西班牙、德国东部等)。
在成本指向型区位下,跨国公司的企业内国际分工多为垂直分工,在发展中国家的子公司从事劳动密集型中间产品(电气机械部件或汽车部件等)的生产,主要用于出口,因而具有出口基地性质。终极产品生产也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低附加价值产品领域,所以,即使存在企业内水平化国际分工,也是低水平的。而在市场指向型区位下,跨国公司的企业内国际分工多呈水平分工形式,设在发达国家的子公司主要生产高附加价值的终极产品。成本指向型区位和市场指向型区位在部分国家和地区相互融合的倾向,使跨国公司在某一特定国家或区域内的企业内国际分工向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的混合型发展,结果,跨国公司的区位向全球网络型区位方向扩展。
标签:对外直接投资论文; 附加价值论文; 海外投资论文; 国外宏观论文; 区位因素论文; 产品价值论文; 国家部门论文; 发展中国家论文; 投资论文; 发达国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