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教学中的手势运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手势论文,故事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故事教学中,我们经常运用手势(用手指和手臂作的各种姿势、动作)来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如用一只手做孔雀,用两只手表演狐狸。我们体会到运用手势能有效地提高故事教学的效果。
一、手势的特点
1.形象性:手势能将故事的角色和情节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幼儿的眼前,从而促使幼儿展开积极的形象思维。
2.动态性:做手势是一种活动,它能从视觉的角度增加动态,使角色和情节在幼儿眼前“活”起来。在故事讲述中,这种视听结合的方式更适合幼儿的接受需要。做手势不仅会帮助幼儿理解、记忆故事,还会有效地发展幼儿手部小肌肉的灵活性。
3.表演性:手势演示实质上是一种生动、活泼、简便的表现形式。当幼儿运用手势讲述故事时,可以满足自己的表现欲望,获得表演的乐趣。
4.象征性:手势表现的是角色的典型特征,它是象征性的。幼儿借助这些象征性的手势进行想象并加工转化成生动的角色形象,因此,手势的运用能调动幼儿记忆、讲述的内在动机,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另外,运用手势时,不需要准备材料,不需要创设太多的情境,可以随时、随地根据需要运用,非常方便。
二、手势的运用
1.用于教师讲述故事
如果教师能边讲述边用手势表演故事内容,使幼儿受到听觉和视觉的双重刺激,那么必然会使讲述更具吸引力。例如第二遍讲《金鸡冠的公鸡》时,教师左手做公鸡状,右手做狐狸状,边讲边演,幼儿兴趣倍增,听得非常专注。一些幼儿还情不自禁地学做手势,学讲故事,提高了幼儿听和学的积极性。
教师在故事讲述中的手势运用应注意几点:①第一遍讲故事时不要运用手势,以便让幼儿专心地欣赏作品,第二遍讲述时可用手势辅助;②教师做的手势要形象地反映事物的典型特征,并让全体幼儿看清楚手势表达的意思;③教师的手势不要成为规定的范式,应鼓励幼儿创造性地运用手势;④教师运用手势讲述时,应以讲述为主,手势为辅,不要喧宾夺主。
2.用于幼儿复述故事
以往复述故事的做法较单一,难以调动幼儿反复讲述的积极性,而加入手势能有效地提高幼儿复述的积极性,有助于他们对故事的记忆。复述时的手势运用一般有以下几种用法:
(1)个人复述:幼儿在集体复述或个别复述时, 先独自伴以手势练习,然后将故事讲给自己、同伴或众人听。
(2)幼儿合作复述:两个以上的幼儿自愿组合, 伴以手势一起合作来复述故事。因为用手势合作复述需要分配角色、协调关系,所以应在幼儿经过个人练习,并对该故事的讲述已比较熟练的基础上进行。
幼儿用手势合作复述可以提高复述的效果,如谁讲述时有困难、说错了、忘记了,就可以相互提示、纠正;合作表演还能促使合作者协商、交往,有益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3 )师生合作复述:教师有时可与一个或几个幼儿运用手势合作进行复述。教师的参与不仅能明显提高幼儿复述的积极性,而且便于对幼儿进行及时的指导。
3.用于幼儿创编故事
创编时运用手势不是辅助现成的故事讲述,而是让幼儿对手势进行创造性的想象和表达。例如,教师单手握拳,让幼儿想象这个手势像什么。经过幼儿的大胆想象,便有了丰富多彩的答案,如石头、面包、锤子、西瓜等。有时教师还可以做一连串的手势,让幼儿对此进行创造性想象,并据此讲出小故事。其进行过程是这样的:在做手势前先让幼儿明确教师的意图,如要求幼儿仔细看教师要做什么手势,手势像什么,是什么意思。然后教师以较慢的速度进行手势演示,让幼儿反复观察、想象该手势所表示的意义,最后由幼儿根据这些手势创编故事情节。
最后,有两点需要说明:①运用手势时应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性,鼓励幼儿为同一个角色创编各种不同的手势,所编手势只要能反映角色的典型特征就行,不必过于追求逼真;②运用手势来讲述,对故事应有所选择,以动物为角色的童话故事一般比较适合运用手势来讲述。
附:几种动物手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