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筑工程中的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十分重要,关乎到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性。所以在今后的施工中,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进行分析和探索,从而确保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的质量,也确保建筑工程的顺利完成。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以供同仁参考借鉴。
关键词: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
一、建筑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特点
1.1 混凝土浇灌的施工条件复杂
施工的过程中,很多的施工步骤和方式与混凝土的浇灌相比,都是比较简单的。而混凝土的浇筑相比较而言,就会显得更加复杂。一般来讲,最基本的混凝土浇筑是对有一定高度的建筑物进行,这就要求施工单位有较为先进的浇筑技术。
1.2 施工的技术要求高
由于混凝土的浇筑对象由以往的小型建筑物到大型的建筑物。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浇筑的难度也会随之加大。因为对于大型的建筑物来讲,混凝土的浇筑直接决定后续的施工。所以,大型的建筑物由于自身的体积和需要浇筑的空间比较大,因此,在浇筑的过程中需要顾及整体,关注整体的浇筑效果。
1.3 浇筑后的养护成本高
在混凝土浇筑之后,需要对于建筑物进行最基本的养护,来进一步确保后续的施工。因此,在建筑过程中,需要考虑浇筑的技术便于后续的施工。所以,在浇筑过程中一定要保证浇筑的均匀。并且,在浇筑之后也要保证混凝土浇筑的建筑物得到及时和起码的养护。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混凝土浇筑的目的。后续的养护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切不可盲目。
二 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要点
2.1 大体积混凝土分层浇筑施工技术
在进行混凝土的浇筑工作时,为了保证混凝土的质量以及稳定性,施工人员可以采用分层浇筑的方式开展施工。在分层浇筑施工的过程中,有两种较为常见的方式,其分别为:全面分层浇筑以及斜面分层浇筑。首先,所谓全面分层浇筑指的是,施工人员需要对混凝土底层进行浇筑振捣,确定其凝固,并且不存在质量问题后,再进行第二层的浇筑工作,以此保证混凝土的整体质量。此外,该种浇筑方式能够适当地降低裂缝出现的概率,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其次,所谓斜面浇筑指的是,施工人员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逐次浇筑,该种浇筑方式主要用于结构较大、长度较大的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工作中。同时,在此处值得注意的是,当施工人员在开展浇筑工作时,一定要加大对振捣工作的重视程度,在骨料还没有发生沉淀时就开展振捣工作,以此保证能够将混凝土中的气泡全部排出,并能够有效地避免漏振状况的发生。最后,针对于振捣的时间以及深度,施工人员需要通过对施工现场的状况进行分析,然后对其进行严格的把控,以此保证整体工程的质量。
2.2 大体积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优化
在开展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工作时,其中最为基础的环节就是混凝土的配比,同时次环节也是整体工作中十分重要的环节之一。在进行混凝土的配比工作中,施工人员需要严格控制水泥与水之间的比例。倘若水泥成分过多,那么混凝土在凝固的过程中所散发的热量就会明显提升,不仅会造成裂缝问题的出现,甚至会致使混凝土发生断裂的情况。这不仅会影响到整体的施工质量,同时也会对施工人员的安全造成威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但是倘若水成分过多,那么混凝土就会发生过分稀释,进而其自身的稳固性会受到影响。因此,在实际的配比过程中,施工人员一定要加大对该项工作的重视程度。
2.3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表面处理技术
当混凝土的浇筑工作结束后,施工人员也需要对其进行定期的检查以及处理。当混凝土结束浇筑工作后,其自身就会自动发生凝固,在此过程中,其表面会出现大量的水泥浆,倘若不对其进行处理,其就会自动凝固,对表面的光滑性以及美观性造成影响。但是在对此部分进行处理的过程中,施工人员需要严格把控好时间。倘若在混凝土还没有定型期间处理泥浆,那么就会对混凝土稳固性造成影响。但是倘若在混凝土完全凝固后对其进行处理,那么工作的难度也会大大提升。因此,最适宜的时间就是在浇筑工作结束后的第4-5小时之内。此阶段内的混凝土并没有完全凝固,自身还具有一定的柔软性。当施工人员使用刮尺完成表面处理工作后,还需要使用滚筒对其表面进行碾压处理,以此保证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
2.4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温度管理技术
为了保证混凝土施工满足最优化要求,需要及时进行温度监测管理。混凝土温度测量方法包括:热电偶传感器测量,该方法具有便捷度高、应用简便的优势,也可采用电子测温仪进行预埋导线的温度监测管理。测温点的布局规划等需要考虑相应特殊性要求:一般需要布置在基础底板最深处区域、四周角落位置、结构突变区域等,也可在混凝土下部区域、中间部位进行设置,监测部位一般从混凝表面下端测量,一般表面向下5cm~10cm为宜。监测时间需要在浇筑施工后的6h~10h后开始。同时需要引起相关作业人员关注的是浇筑后两天内,需要间隔2h便进行一次测温;浇筑3~7天范围内,测温频率为4h,一周后需要每日监测一次,维持测温周期不超过两周,且每天必须测量当地环境温度。温控指标分析中,需要考虑入模温度要求,一般在入模温度之上的温升大小不超过50℃;且混凝土内外温差控制在25℃较为合理;当地环境温度与混凝土表面温度的差值需控制在20℃之内;当地温度下降幅度不宜超过2℃。
2.5 浇筑后的养护工作
养护工作是保证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正常使用的重要步骤,养护工作主要分为内部养护和外部养护两种。内部养护工作的目标就是采取措施降低混凝土结构的内部温度,以缩小其内外温差,控制开裂,相关部门在进行内部养护时,可采用循环冷却水降温方法进行养护,例如某工程为实现混凝土结构的内部降温,在筏板基础旁边砌筑一个蓄水池,同时使用普通钢管加工制成冷却水用的循环水管,然后将冷却水管分层布置,各层水管安装完毕后,又进行了压水试验,以检验水管连接的严密性。水管铺设工程完毕后,就可以进行水循环了,水循环的频率以每隔半个小时循环一次,每次循环冷却半小时的方案最为适宜。外部养护与内部养护并不是完全分离的,如某工程的养护部门在进行外部养护时先在混凝土表面覆盖一层塑料薄膜,后覆盖湿麻袋一层,再在混凝土表面蓄水20cm水以进行养护,而这些蓄水量就是混凝土内部循环完的冷却水,而这样利用混凝土内部的循环水对混凝土表面进行养护的方案,不仅有效地降低混凝土内外的温差,也节约了对养护水的加热措施的经济投人。除此之外,外部养护工作人员还要在筏板基础中布置适当深度和数量的测温点,然后利用自动测温器分别测量混凝土结构不同深度的温度以及大气温度,测量后技术人员应该作好记录并将每天测温情况及时向项目技术部门汇报,技术部门根据温度变化情况,预测大体积混凝土的裂缝情况,并做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工作中,必须控制好混凝土的配合比,并设立一套科学的动工方案,还应认识到养护工作和浇筑工作是同等重要的,最大化地体现和运用混凝土浇筑技术的优势。
参考文献:
[1]田金书 .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技术分析 [J]. 建材与装饰,2018(08).
[2]张辉军.预拌混凝土质量风险管理[J].工程技术研究,2017(01):189-190.
[3]唐晓晖.论土建工程的混凝土施工技术[J].工程技术研究,2016(08):71+93.
论文作者:张敏1,周会会2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14
标签:混凝土论文; 体积论文; 工作论文; 测温论文; 过程中论文; 施工人员论文; 温度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