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宁[1]2004年在《烷基糖苷的合成及物化性能分析》文中认为烷基多苷(APG)作为生物质表面活性剂除具有传统表面活性剂的优良性能外,还具有无毒、无刺激性、生物降解迅速等独特的性能而优于原有的表面活性剂,因此它越来越受到众多领域的青睐。 本文分别以一水合葡萄糖和葡萄糖浆为糖源采用直接法合成了C_8~C_(14)烷基多苷。产品中残糖含量<0.5%,低聚糖含量<2%,残醇含量<1%。研究了影响葡萄糖转化率、产物色泽、平均聚合度(DP)和α、β-吡喃葡糖苷比例(α/β)的因素。α-吡喃糖苷为热力学控制,β-吡喃糖苷为动力学控制;呋喃糖苷的生成受动力学控制。糖醇量比在(9~3)∶1范围内变化,DP可被有效控制在1.08~1.53。 采用TLC、GC、ESI-MS、HPLC-MS、FT/IR、~1H NMR、~(13)C NMR等技术对APG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分析。提出以重水做溶剂,叁氟乙酸做化学位移试剂,利用~1H NMR计算α/β的方法。该法的优点是用~1H NMR可同时较准确地计算DP和α/β,提出利用C-6的积分计算吡喃糖苷和呋喃糖苷比例的方法。 研究了烷链长度在C_8-C_(14),DP值为1.08~2.32的APG的结构与表面张力、界面张力、发泡力、乳化力、硬水稳定性等性能的关系;探讨了APG的烷链长度及DP值与性能之间的规律性。研究了APG与多种阴离子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复配性能。烷链较长的C_(10)-APG和C_(12/14)-APG表现出了非常优异的的性能和协同增效作用。
温静卫[2]2004年在《松香基葡萄糖苷的合成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松香基葡萄糖苷为烷基糖苷(简称 APG)的一种。目前国内外研究和生产烷基糖苷表面活性剂多以短碳链的脂肪醇为原料。本文以松香醇聚氧乙烯醚代替脂肪醇,和葡萄糖反应合成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松香基葡萄糖苷,合成了一种新的烷基糖苷。以松香的改性物松香醇和环氧乙烷加成得到的松香醇聚氧乙烯醚为原料,和葡萄糖反应合成出一种新型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松香基葡萄糖苷。对松香醇聚氧乙烯醚的合成反应及其物性进行了考察;对松香基葡萄糖苷的合成反应、表面性能及其应用进行了研究。通过实验获得如下结论:1.合成松香醇聚氧乙烯醚的适宜工艺条件:氢氧化钾作为催化剂(用量为松香醇质量的 0.5~0.6%),反应压力为 0.2~0.3MPa;反应温度为 150℃;最佳的脱水条件为:脱水压力 1.33KPa,脱水温度 120℃,需脱水 30 分钟。2.考察了不同环氧乙烷(EO)聚合度对松香醇聚氧乙烯醚物性的影响。随着环氧乙烷聚合度的加大,反应时间延长,产物色泽加深,粘度减小,聚乙二醇含量增加,得率下降。3.以松香醇聚氧乙烯醚、葡萄糖为原料,在酸性催化剂的作用下,采用直接苷化法、间接苷化法两种方法合成松香基葡萄糖苷,探讨了两种合成方法中反应温度、反应压力等条件对合成反应的影响。得到的适宜的工艺条件如下:转糖苷法:对-甲苯磺酸作为催化剂(用量为葡萄糖摩尔比的 0.07),松香醇聚氧乙烯醚与葡萄糖的摩尔比为 1:1,正丁醇与葡萄糖的摩尔比为 4.5:1,生成丁糖苷的温度为 110℃,酯交换温度为 140℃。直接苷化法:葡萄糖分批加入到反应体系中,对-甲苯磺酸作催化剂(用量为葡萄糖摩尔比的 0.1),松香醇聚氧乙烯醚与葡萄糖的摩尔比为 1:1,反应温度为 120℃,在反应过程中需要抽真空度 0.01MPa。对两种合成松香基葡萄糖苷的方法进行了比较得出:用转糖苷法制备松香基葡萄糖苷优于直接苷化法。4.考察了环氧乙烷聚合度对松香基葡萄糖苷表面性能的影响:随着环氧乙烷I
闫芳[3]2010年在《烷基糖苷类浮选起泡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年随着洁净煤技术的蓬勃发展,选煤工业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选煤厂处理能力的迅速扩张,使得其主要的副产品-细粒煤泥增多,且采煤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原煤中煤泥含量显着增加,导致大量煤泥对选煤厂的闭路循环造成威胁。传统药剂浮选细粒难,选煤效果大多较差,出于对环境污染和石油短缺的忧虑,高效、廉价、环境友好的生物基起泡剂正受到广泛的重视,世界各国都在研制利用天然原料合成的浮选药剂代替石化产品生产的浮选药剂。表面活性剂-烷基糖苷的加入可以降低药耗量,提高精煤产率,改善精煤质量,且无毒无害,操作简便,符合当今研制浮选药剂的主要趋势。本文以葡萄糖和天然高级脂肪醇为原料,采用两步法工艺合成烷基糖苷(Alkyl Polyglucoside简称APG)。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最佳反应工艺条件为:采用复合催化剂其与葡萄糖的比0.015:1、醇糖比(5-6):1、反应时间3.5h、反应温度(118℃),减小葡萄糖粒度且葡萄糖分批加料,二次醇交换后萃取再进行高温蒸馏。对实验合成的APG红外图谱分析可见,1500cm-1—1650cm-1和1200cm-1—1000cm-1附近有C-O-C键的骨架振动峰、C-O键和C-O-C键的伸缩振动峰,其官能团基本符合商品APG。通过GC-MS也分析得出合成APG有十二烷基-α-D-吡喃葡萄糖苷和吡喃半乳糖苷。并检测APG的表面活性、临界胶束浓度、乳化性能、起泡和泡沫稳定性、浊点、硬水稳定性等性能,结果表明APG具有良好起泡剂的一般性质对淮北五沟、海孜、百善、刘二和任楼矿五种不同煤种的原煤分别以杂醇、合成和商品APG类浮选剂为起泡剂进行可比性试验,说明合成的APG类浮选起泡剂的煤种适应性及精煤选择性好。考察了捕收剂和起泡剂作用于百善矿浮选时的最佳用量,以烷基糖苷为起泡剂和柴油为捕收剂采用正交实验通过评价精煤的可燃体回收率,得到最佳组合为矿浆浓度80g/L、起泡剂100g/t,捕收剂1200g/t。图[10]表[36]参[72]
籍海燕[4]2010年在《烷基糖苷APG的合成及其在纺织印染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烷基糖苷是一类新型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是由天然脂肪醇(天然油脂水解后加氢)和葡萄糖(或淀粉水解产物)在酸性催化剂的作用下制备而成。此类表面活性剂具有表面张力低、活性高、起泡和泡沫稳定性好、去污力强、配伍性能好、无毒、无刺激,可提高酶活力,易生物降解,对环境无污染等优良的特性。本文对烷基糖苷的合成制备进行了研究,采用一步法合成工艺,即以月桂醇和葡萄糖为原料,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合成反应。本实验对其催化剂的催化效率进行了探讨,实验结果表明以十二烷基苯磺酸与吡啶复配的二元催化体系比单一催化剂具有更好的催化效率,能有效缩短反应时间,改善产品的色泽。本文采用大量正丁醇作为活化剂直接用高碳醇进行反应,避免了在反应结束后大量高碳醇的脱除,从而避免了最终产品中高温后处理导致的副产物而限制产品的用途。过量的正丁醇经处理后可以重新回用,降低了生产成本。本文对合成APG的反应温度、醇糖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进行了四因素叁水平的正交实验。通过极差分析表明醇糖比对糖苷得率的影响最大,反应时间对糖苷得率的影响相对较小。本文对合成工艺进行了优化实验,结果表明:在二元催化剂(酸与碱的摩尔比为4:1)作用下,反应温度为120℃,反应时间为2.2h,催化剂用量为2%,丁醇糖摩尔比为6:1,辛醇葡萄糖摩尔比为1:1,真空度6.0~7.0kPa。在上述最佳工艺条件下,合成了C_8APG、C_(10)APG、C_(12)APG,并利用HPLC,IR对其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实验合成的APG用红外光谱检测,在1500cm~(-1)-1650cm~(-1)和1100cm~(-1)-1000cm~(-1)附近都有C-O-C键的骨架振动峰和C-O键及C-O-C键的伸缩振动峰,证明了糖苷结构的存在。在对所得样品进行HPLC分析后,可以清楚的看到所得样品是一个混合物,以烷基单苷为主。本文研究了烷链长度在C_8、C_(10)、C_(12)APG的表面张力、起泡性、乳化性、以及添加各种电解质对表面活性剂性能的影响,探讨了APGs的烷链长度与性能之间的规律性,并对比研究了APGs与多种阴离子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活性。结果表明,随着APGs分子疏水链长在一定范围内的增加,其表面张力随之减小,CMC值也减小,且疏水碳链的长短是决定APGs的CMC值大小的关键因素。辛糖苷由于较小的碳链长度,其CMC值最大。元明粉以及烧碱等电解质的添加使APGs溶液的CMC值略微下降,这主要是由于电解质对其碳氢疏水链的盐析作用造成的。然而,在强碱体系下APGs分子葡萄糖部分去质子化使得形成的胶束带负电性导致NaOH的盐析效应相对较弱。C_8APG、C_(12)APG、K12、1227和MOA-9四种表面活性剂中,MOA-9拥有最低CMC值,C_8APG拥有最低表面张力值。电解质能够明显降低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CMC值,对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CMC值影响较小,随着浓度的增加也有降低趋势。尿素能够提升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CMC值,但对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影响较小。实验表明,APGs有优良的发泡性和泡沫稳定性,电解质的添加对其泡沫性能影响略微。硫酸钠和氢氧化钠能够增加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起泡力,但不能增加其泡沫稳定性。纵向比较,APGs、K12和1227的对石蜡的乳化能力相当,MOA-9的乳化性能最佳。阴离子表面活性剂MOA_3PK防沾污性能最好,APG相对次之,仍处于中上游水平。
卓先振[5]2010年在《淀粉糖苷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淀粉糖苷作为生物基表面活性剂除具有传统化学基表面活性剂的优良性能外,还具有无毒、无刺激性、生物降解迅速等独特的性能,因此它越来越受到众多领域的青睐。本文以红薯淀粉、乙二醇及高碳醇为原料,采用转糖苷法合成了烷基链长为C8~C10、C12淀粉糖苷表面活性剂。精制后产品中残糖含量<0.5%,残醇含量<1%。研究了合成工艺条件的改变对淀粉糖苷类表面活性剂的转苷率、产物色泽、平均聚合度(DP)的影响因素,对合成的淀粉糖苷表面活性剂进行了性能分析和表征,最后对合成的淀粉糖苷表面活性剂进行了羊毛洗涤剂和农药除草剂的复配应用研究。研究了反应温度和催化剂浓度对产品色泽的影响,淀粉糖苷表面活性剂的色泽对反应温度和酸浓度敏感,一般反应温度控制在110~120℃间,pH控制在3~6时产物色泽良好。淀粉与高碳醇的质量比在1:1左右,催化剂的含量为体系总重量的1.0%左右,反应温度控制在110~120℃时可以使转苷率达到98%以上。研究了高碳醇与淀粉的加入比例,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等反应条件改变对产品聚合度的影响,高碳醇与淀粉的比例在1:2~4、反应温度在115~5℃、反应时间在3~5h时,可以得到符合标准要求的聚合度产品。对样品进行衍生化条件的摸索,当硅烷化试剂叁甲基氯硅烷为0.1ml,在70℃下加热60min为最佳的衍生化反应条件。考察了淀粉糖苷表面活性剂的烷基链长对产品性能的影响规律。当淀粉糖苷表面活性剂产品DP值一定时,淀粉糖苷表面活性剂的起泡性随烷基链的增长而降低,泡沫的稳定性却随烷基链的增长而增强;烷基链越长,乳化力越好。研究了C12淀粉糖苷表面活性剂的平均聚合度变化对其性能的影响,当淀粉烷基糖苷表面活性剂聚合度在1.10-1.40范围内,起泡性能随平均聚合度的升高而下降,而稳定性随聚合度的增高稳定性增强;其乳化性能随着聚合度的增加先增强后稍有减弱,在聚合度在1.20左右时,C12淀粉烷基糖苷表面活性剂的乳化性能最好。洗毛剂由阴离子/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而成,经过最佳洗涤配方的筛选,选取3%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AES)、5%脂肪醇聚氧乙烯醚(AEO-9)、5%烷基醇酰胺(6501)、7%淀粉糖苷类表面活性剂和4%渗透剂组成时洗涤效果最佳。当洗涤剂用量为7g/L、洗涤温度为55℃、洗涤时间为5min时洗毛效果最好。其白度可达70%,残脂率为0.83%,毡粘小,洗毛后洁白、蓬松、柔软,羊毛手感得到提高。为淀粉糖苷表面活性剂在羊毛洗涤领域的应用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和必要的技术支持。根据C8/10淀粉糖苷产品优良的表面活性及润湿化性将其取代传统的化学基表面活性剂进行草甘膦药液的复配,10%的C8/10淀粉糖苷及2%助剂复配而成的草甘膦药液经过室外杀草实验效果及复配药液性能测定,得知淀粉糖苷表面活性剂好的润湿性及独特的低起泡性和高泡沫稳定性等优良性能是其良好的除草效果的基础。红薯淀粉糖苷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为糖苷类表面活性剂的研究开发出了新的原料途径,性能实验研究表明淀粉糖苷表面活性剂与烷基葡萄糖苷表面活性剂有着某些方面的不同,为不同领域的应用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及石油化工原料的日益枯竭,淀粉糖苷表面活性剂必将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
韩志国[6]2015年在《糖苷类表面活性剂与季铵盐复配体系的协同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由于表面活性剂分子间的协同作用,相对于单一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往往表现出更为优异的物化性能。糖苷类表面活性剂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被广泛应用于洗涤剂、化妆品、农药及医药等领域。季铵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具有较强的疏水作用和吸附作用,被广泛用作杀菌剂、柔顺剂、抗静电剂等。糖苷类表面活性剂/季铵盐复配体系可以结合二者的优良性能,对多功能化洗涤产品和消毒杀菌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C8/10烷基糖苷(APG)及糖苷的多官能团衍生物——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C12/14醇醚糖苷(AEG)、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C12/14醇醚糖苷柠檬酸单酯二钠盐(AEG-EC)和季铵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双癸基二甲基氯化铵(DDAC)、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1227)为研究对象,通过表面张力、泡沫、润湿、乳化、去污和相图等手段考察了糖苷的多官能团衍生化对其与季铵盐复配体系的物化性能和相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1)对于APG/季铵盐复配体系,APG/DDAC体系的表面张力、泡沫性能、乳化性能有增效作用,润湿性能和去污性能无增效作用;APG/1227体系的表面张力、乳化性能有增效作用,泡沫性能、润湿性能和去污性能无增效作用。(2)对于AEG/季铵盐复配体系,AEG/DDAC体系的泡沫性能和乳化性能有增效作用,润湿性能和去污性能无增效作用;AEG/1227体系的表面张力、泡沫性能、乳化性能有增效作用,润湿性能和去污性能无增效作用。(3)对于AEG-EC/季铵盐复配体系,AEG-EC/DDAC体系的表面张力、润湿性能和乳化性能有增效作用,泡沫性能无增效作用;AEG-EC/1227体系的表面张力、润湿性能有增效作用,泡沫性能和乳化性能无增效作用。(4)糖苷类表面活性剂含量为80%时,糖苷类表面活性剂/季铵盐复配体系的物化性能较好。与糖苷类表面活性剂/1227复配体系相比,糖苷类表面活性剂/DDAC体系的性能较好。(5)对于糖苷类表面活性剂/DDAC复配体系而言,复配体系在混合吸附层中的协同作用大小满足:AEG-EC/DDAC>APG/DDAC>AEG/DDAC;在混合胶束中的协同作用满足:APG/DDAC>AEG-EC/DDAC>AEG/DDAC。(6)对于糖苷类表面活性剂/1227复配体系,复配体系在混合吸附层中的协同作用大小满足:APG/1227>AEG-EC/1227>AEG/1227;在混合胶束中的协同作用满足:APG/1227>AEG/1227>AEG-EC/1227。(7)APG/DDAC/H2O、AEG/DDAC/H2O和AEG-EC/DDAC/H2O体系的叁元相图比较类似,均出现胶束溶液相、胶束-液晶共存区和层状液晶相。与前两者不同的是,AEG-EC/DDAC/H2O体系的叁元相图出现一部分“双水相区”。(8)在所研究的浓度范围内,APG/1227/H2O和AEG/1227/H2O叁元体系都是胶束溶液相,而AEG-EC/1227/H2O体系的叁元相图包含胶束溶液相和一部分“双水相区”。
王永安[7]2014年在《十二烷基糖苷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评价》文中研究说明十二烷基糖苷(APG-12)具有优良的表面、界面及乳化性能,是一种绿色环保且无污染的表面活性剂,未来的发展前景较广泛。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的研究和阅读,本文主要研究了APG-12的合成和性能评价,并对其乳化性能做了详细分析。本实验采用直接苷化法(一步法)合成了APG-12。通过对APG-12合成条件的优化及影响条件的分析,得出了合成APG-12的最佳反应工艺条件:醇和葡萄糖摩尔比7:1;体系反应温度为115℃;二元催化剂对甲苯磺酸与磷酸的最佳摩尔配比及用量分别为3、1.3%;压力控制在3~4kPa;反应2.5-3.0h。并用红外光谱仪对合成产物APG-12进行红外光谱分析,确认合成物是目的产物APG-12。对APG-12的临界胶束浓度(CMC)、表面和界面张力、生物降解度和毒性、乳化性能进行了测定和评价,证明了APG-12性能比普通的直链烷基苯磺酸钠(LAS)和烷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表面活性剂更加优异。界面张力值达到10-3数量级;温度的升高以及NaCl的加入可以降低APG-12的CMC和表面张力;APG-12的最终降解度可达到94%,对皮肤的刺激指数为0.3(无刺激),优于LAS和OP-10的绿色环保性能;得出APG-12浓度大于1.5g/L时,乳化性能比较稳定,并从微观方面对乳状液进行了详细分析。在管输模拟应用中,稠油经APG-12处理可使流动过程中的阻力减小,流动相形成水包油(O/W)乳化液。
孙勇伟[8]2009年在《烷基糖苷的物化性质及在硅丙乳液聚合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烷基糖苷(APG),100%用再生性天然原料生产,在生物、药理和生态方面高度安全,具有优越的表面活性和应用性能,可用于许多领域,代表了下一代表面活性剂的发展方向。在酸性催化剂存在下,用C_8~C_(14)单羟基醇和低碳醇与一水合葡萄糖反应,一步合成较高纯度,在大多数应用场合不经分馏而直接使用的浅色烷基糖苷。研究了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等因素对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催化剂用量为0.020,反应温度控制在110℃为最佳反应条件。采用IR、~1H NMR、~(13)C NMR等分析手段对烷基糖苷的结构与组成进行分析,提出利用~1H NMR、~(13)C NMR有关数据有效计算APG聚合度DP,实验所制得APG的DP在1.37左右。研究了实验所制得APG结构与物理性状、表面张力、临界胶束浓度、油/水界面张力、粘度、泡沫等性能的关系,探讨了烷基糖苷碳链长度与性能之间的关系,研究了烷基糖苷与其它表面活性剂复配性能,发现复配后会产生协同增效,提高表面活性,改善应用性能,烷基链较长的C_(10)APG和C_(12)APG表现较好复配性能。采用烷基糖苷与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复合乳化剂合成高有机硅含量硅丙乳液,研究乳化剂用量、聚合温度、单体比、引发剂浓度、有机硅含量对乳液聚合的影响。通过IR、TG等手段表征合成硅丙乳液,验证硅丙乳液的热稳定性随着有机硅含量的增加而升高。
胡立红[9]2006年在《棕榈酸基葡萄糖苷的合成及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棕榈酸和葡萄糖为主要原料,采用创新工艺合成了水溶性棕榈酸聚乙二醇单酯葡萄糖苷,采用转苷法合成未见文献报道的油溶性棕榈酸单乙醇酰胺葡萄糖苷,并应用红外、~1HNMR、~(13)CNMR、电喷雾质谱等对产品进行结构鉴定。主要研究结果归纳如下: 1.运用红外、~1HNMR、~(13)CNMR、电喷雾质谱等分析仪器对合成产品进行了结构鉴定,证明试验已经达到了预期所要合成的产品。 2.采用转苷法合成了文献未见报道的棕榈酸单乙醇酰胺葡萄糖苷,其适宜的合成条件为:丁基糖苷与棕榈酸单乙醇酰胺摩尔比1:1,反应温度145℃,反应时间1h,催化剂用量3%(基于反应物总量),用异丙醇提纯,真空度2Kpa。测定了棕榈酸单乙醇酰胺葡萄糖苷的表面物理化学性能:接触角23°、界面张力21(mN/m)(均为1%的四氢呋喃溶液)。其乳化效果和强乳化剂硬脂酸单甘酯相当,可以用作化妆品乳化剂。 3.采用聚乙二醇先和棕榈酸反应生成棕榈酸聚乙二醇单酯,再和丁基糖苷反应的新工艺合成了棕榈酸聚乙二醇单酯葡萄糖苷。其适宜的合成条件为:棕榈酸聚乙二醇单酯和丁基糖苷的摩尔比为1:1,反应温度130℃,反应时间1.5h,催化剂2%(丁基糖苷的质量百分数),真空度2Kpa。测定了棕榈酸聚乙二醇单酯葡萄糖苷的表面物理化学性能:表面张力:32.6—39.2(mN/m)(浓度0.1%),HLB值:11.5—16.8,钙皂分散力(%):8.4—4.3,乳化力:60—108(s),泡沫性能:40—50(mm),临界胶束浓度:在10~(-4)数量级。 4.通过棕榈酸聚乙二醇单酯葡萄糖苷吸湿性能和其溶液的保湿性能测试,表明其吸湿性能虽不及甘油,但7—10%的糖苷溶液和同浓度的甘油溶液的保湿性相比,前者性能优于后者,是一种理想的保湿剂。并通过棕榈酸聚乙二醇单酯葡萄糖苷在润肤霜和香波中的保湿性能研究,可以看出其在体系中的保湿性能优于甘油,因此可望代替价格昂贵的甘油、透明质酸,成为化妆品领域中的又一新成员。
王杰[10]2007年在《生物基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和应用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烷基糖苷是一类新型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具有表面张力低、活性高、起泡和泡沫稳定性良好、易生物降解,对环境无污染等优良的特性。随着全球性环保意识的提高,以及石油资源的日益枯竭,迫使人们不得不去寻找一种新的、可持续发展的表面活性剂。同时,煤是世界主要的不可再生能源,因此对于提高其有效利用率是很重要的,浮游选煤是回收细粒煤的有效手段。浮选用浮选起泡剂,其性能是决定浮选效果的重要因素。目前,所用的浮选起泡剂大部分来自各化工副产品或不可再生石油产品如:杂醇、仲辛醇、脂化油等。理想的浮选起泡剂应符合价廉、无毒、无污染等要求。因此,以淀粉和天然高级脂肪醇为原料合成的烷基糖苷就是所要寻求的一种新型的绿色表面活性剂。本文以淀粉和天然高级脂肪醇为原料,采用两步法工艺合成烷基糖苷。对催化剂种类和用量、温度、醇糖质量比、反应时间、产物色泽影响因素以及加料方式进行了优化。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最佳反应工艺条件为:采用复合催化剂其与淀粉的比0.018:1、温度125℃、醇/糖质量比3:1、时间4h、PH值以调节在3~6之间,加入淀粉方式为分批加料(每次为总量的20%)。用红外光谱检测糖苷的结构性能,结果显示在1500 cm~(-1)—1650 cm~(-1)和1100 cm~(-1)—1000 cm~(-1)附近都有C-O-C键的骨架振动峰和C-O键及C-O-C键的伸缩振动峰,证明了糖苷结构的存在。并检测表面张力、临界胶束浓度、乳化性能、起泡和泡沫稳定性、浊点、硬水稳定性等性能,结果表明烷基糖苷具有良好的表面活性。为改善谢一矿煤泥浮选工艺,以烷基糖苷为起泡剂和柴油为捕收剂进行正交试验,通过评价煤的可燃体回收率得出其最佳药剂量:捕收剂1111g/t、起泡剂125g/t。
参考文献:
[1]. 烷基糖苷的合成及物化性能分析[D]. 于宁. 大连理工大学. 2004
[2]. 松香基葡萄糖苷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 温静卫. 南京工业大学. 2004
[3]. 烷基糖苷类浮选起泡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 闫芳. 安徽理工大学. 2010
[4]. 烷基糖苷APG的合成及其在纺织印染中的应用研究[D]. 籍海燕. 东华大学. 2010
[5]. 淀粉糖苷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应用研究[D]. 卓先振. 兰州理工大学. 2010
[6]. 糖苷类表面活性剂与季铵盐复配体系的协同作用[D]. 韩志国.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 2015
[7]. 十二烷基糖苷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评价[D]. 王永安. 东北石油大学. 2014
[8]. 烷基糖苷的物化性质及在硅丙乳液聚合中的应用[D]. 孙勇伟. 武汉理工大学. 2009
[9]. 棕榈酸基葡萄糖苷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 胡立红.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6
[10]. 生物基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和应用性能研究[D]. 王杰. 安徽理工大学. 2007
标签:有机化工论文; 烷基糖苷论文; 表面活性剂论文; 起泡剂论文; 棕榈酸论文; 葡萄糖苷论文; 表面张力论文; 乳化作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