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业职业教育萎缩的相关性探讨_农民论文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业职业教育萎缩的相关性探讨_农民论文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职教萎缩的相关性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教论文,相关性论文,产业结构调整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十几年来,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有了长足发展。从1984年到1994年,农村职业高中从4217所发展到5275所,招生数由51.94万增加到82.61万,年递增5.29 %。 而农职高农业类专业却呈反向变化, 从1984 年到1994年,年招生数由32.54万下降到15.49万,十年间绝对数下降17.05万,年递减7.92%。相应地,农村职教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业类专业所占比重从1984年的62.7%下降到1994年的18.75%。 与此同时,农村产业结构在10年间也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针对这种状况,有人认为:纯农学校生源减少的根本原因在于产业结构调整,而有人则认为:目前我国广大农村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的基本格局依然没有改变,这就决定了农村职业中学专业结构必须以种养专业为代表的“农”字号专业为主,否则便不能与农村产业结构相适应。由此可见,对农村产业结构变化与农职教萎缩的相关性进行深入地探讨,是关系到农业职教发展是扩大规模还是继续缩小规模的关键性课题。下面本文将从农村产业结构变化趋势与原因,分析农村产业结构变化对农职教发展的影响,农职教萎缩对农村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

一、农村产业结构变化趋势与原因分析

(一)农村产业结构变化趋势

1.农业产值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的份额变化。据调查, 1984 年到1994年农业产值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的份额,平均每年下降3.81%,截止1994年,农业产值份额已从1984年的63.2%下降到25.1%,与1984年相比,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非农产业已经取代农业而居主导地位。

2.农业劳动力在农村劳动力中的份额变化。从1984年到1994年,农业劳动力在农村劳动力中的份额同样呈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较慢,平均每年只下降1.49%。截止1994年,虽然从1984年占88.1%下降到占73.2%,但农业劳动力在农村劳动力构成中仍居主导地位。

3.农业收入在农民纯收入中的份额变化。从1984年到1994年,农业收入在农民纯收入中的份额也呈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很慢,平均每年下降0.75%。截止1994年,农业收入从1984年占70.5%,下降到63%但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4.农业产值份额、农业劳动力份额、农业收入份额变化之比较。综上所述,农业产值份额下降幅度远远高于农业劳动力份额、农业收入份额,以1984、1992、1994三年做比较其下降速度比为5.08:1.97:1,(农业收入份额下降速度为1 )由此形成农业产值在农村产值结构中位居次席,而农业劳动力在农村劳动力结构中居主导地位,农业收入仍是农民收入主要来源的不协调局面。

(二)原因分析

一般正常情况下,农业产值份额、农业劳动力份额、农业收入份额应该是协调一致、比例相当的。而我国之所以出现如此反常情形,则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

1.人口因素。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自然基数大、且增长较快。严格的户籍制度限制了农业人口城市化的进程,农村二、三产业的未充分发展,又不能很快吸收大量人口就业。据专家推算,按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农村劳动力结构中农业劳动力与非农劳动力之比,到2000年将为58:42,到2010年为50:50。因此在今后十几年内,农业劳动力在农村居主导地位的局面很难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2.资源因素。我国农村人口众多,而农业资源却相对缺乏。1994年全国耕地面积为14.3亿亩,全国人均1.19亩,农村人均1.68亩,每个农业劳动力平均4.29亩,人口对资源相对过剩。据资料分析: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农村劳动力剩余率为10%—20%,经济基础较差的地区则达50%—60%,全国3.33亿农业劳动力实际剩余劳动力至少在1.5 亿以上。如果扣除剩余劳动力,则农业劳动力在农村劳动力中只占41.6%,结构会大大改善。

3.政策因素。长期以来,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往往都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据统计:1985至1992年工农业发展速度比为3.4 :1 ,1993年甚至高达5.3:1。农业生产投入少,农产品价格低,致使农业生产比较效益远远低于其它产业。据测算:现在单位劳动投入到非农产业的收益是3,粮食是1,经济作物是1.5至2。1985至199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增长2%,1994年农产品价格上调后,农民人均纯收入比1993 年增长32%,但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只增长5%,低于城镇居民3.8个百分点。

4.地区差异。

(1)农村产值结构的地区性差异。据1993 年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年度报告显示:1993年我国中西部地区农村非农产业总产值只占全国比重的33%,占全国面积较少的沿海发达地区则达67%,在全国非农产业总产值中居主导地位。而即使是东部沿海地区内部差异也十分显著。以江苏省为例,据统计,经济发达的苏南15县(市)1992年农村社会总产值2068.93亿元,占全省的58.9%,农村人均国民生产总值6004.7元, 比全省大致高出2.5倍。

(2)农村劳动力结构的地区性差异。据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 农业部联合组织的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对农民职业分化的调查显示,全国东、中、西三大地带农民职业结构为:从事农业生产的东、中、西部分别占57%、65.6%,70.8%。从事二、三产业的东、中、西部分别占30.4%、20.3%、16.7%。由此可以看出,按东、中、西的顺序,农业劳动力份额逐步增加,而非农劳动力份额逐步减少。东西部农业劳动力份额相差14%,差距明显。

(3)农民收入结构的地区性差异。据统计,我国东、中、 西三大地带农民人均收入比为:1985年1.44:1.21:1,1989年1.66:1.15 :1;1993年1.85:1.22:1;1994年1.89:1.27:1。从1985—1994 年地区差距逐步拉大,而且日益显著。

二、农村产业结构变化对农职教的影响

(一)产值结构变化的影响

从1984年到1994年,农业产值份额从63.2%下降到25.1%,农村社会总产值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二、三产业取代农业而居于主导地位。但由于地区差异显著,相对少数的人口创造了绝大多数产值,平摊到全国,掩盖了绝大多数人口的贫穷落后。因此,全国范围内的产值结构变化,对具体地区的农职教发展来讲,其参考价值是相当有限的。即便是本地区的产值结构变化,也应视人才需求状况而定。

(二)劳动力结构变化的影响

从1984年到1994年,农业劳动力份额呈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较慢,截止1994年,农业劳动力在农村劳动力构成中仍占60%以上。但其中1/3以上属剩余劳动力,亟待向非农产业转移。很显然,职业教育应该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根据二、三产业发展要求,加大培养二、三产业人才的比例。不过要注意适度原则,以免造成人才的积压。总的来讲,农业职教在农村职教结构中的比重逐步下降是一种必然趋势。以农业劳动力份额占60%以上,而认定农业职教的主导地位,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三)农民收入结构变化的影响

从1984到1994年,农业收入份额也呈下降趋势,但在三个指标中下降速度最慢,约为劳动力份额的1/2,产值份额的1/5,十年间仅下降了7.5%。截止1994年农业收入份额仍占63%。据此, 有人认为农业收入是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要来源。而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决定了农业收入份额越高,农民脱贫越困难。不是说农业不能致富,而是阻碍农业生产发展的一系列问题,诸如农业投入、农产品价格、土地规模经营与劳动力相对过剩的矛盾等等在短期内难以解决,靠农业进入高收入层的比例太低。据中国农科院农经研究所预测:到2000年,农民实现小康目标的难度很大。因此,农业收入份额占60%以上,恰恰不是农职教重归主导地位的依据,而是农职教萎缩的原因。

因此,目前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的农职教萎缩,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就外部因素而言,产业结构的明显变化,只在少数发达地区存在,因而不是直接原因,农业劳动力相对过剩,农村劳动力亟待转移的状况,决定了农职教下滑的必然趋势,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驱动机制,农业生产比较效益的低下,使这种趋势变成了现实。因此农职教萎缩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三、农职教萎缩对农村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

当前,我国农村工农业发展存在比例失调问题。从社会发展的一般趋势来看,农业决不可能成为效益最佳的产业,但它在国民经济中却处于基础地位,起保障作用。因此在大力发展二、三产业的同时,必须处理好与农业的协调发展,确保农业生产的基础地位,使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那么,农业职教作为教育系统的一个部类,在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更确切地说,在确保农业生产基础地位的过程中,其培养人才的规模下降,会对农业生产基础地位造成多大影响呢?

(一)从教育在农村产业结构优化中所起的作用来看,它是通过为农村各产业培养适当数量的人才,促进各产业适度增长,从而间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与政策因素相比,教育的作用具有迟效性、长效性、附属性,因而也是一项保障性的基础工程,不起决定作用。

(二)从农业职教在农业教育系统中所处的地位来看,农业职教只是农业教育系统中很小的一部分。据统计,1992年农业教育系统招生规模为4742.45万人,其中农职教为25.13万人,农成教为4707.92万人,农普教为9.40万人,农职教只占0.53%。而这里所指的农职教只是职高部分,不包括农职初中和农职高校。据统计,1994年农职初中招生30万人。如果考虑这些要素,农职教高中部分所占比例更低。

(三)从农业教育整体发展态势来看,农职中农业类专业呈萎缩趋势,而农业教育整体发展态势则不然。据统计:成人教育中农业教育所占比重,1990年为87.02%,1992年为86.36%,1994年为87.02%, 呈稳定发展态势。从总体上来讲,由于农业成人教育在农业教育中居主导地位,且呈稳定发展态势,实际上已经抵消了农职中农学专业的下滑趋势。据统计,1992年农业教育在全国教育系统中所占比重为33.25%,与农村产业结构中农业生产地位相比,绝对不居劣势。而从本质上讲,农业成人教育、农业中等专业教育均属职教范畴,在这个意义上,农职教并未萎缩。

因此,无论从教育对经济的作用,还是从农职教在农业教育系统中的地位来看,农职教萎缩对于农业基础地位的冲击都是相当有限的。而如果把农职教放在农业教育的大背景下来考察,则根本不存在萎缩现象。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目前我国广大农村普遍存在的农职教萎缩,并非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而是农村产业结构内部农业资源短缺与农业劳动力的相对过剩,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驱动机制与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下等诸多矛盾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地区性贫富差异则造成了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假象。因而它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反过来,农职教萎缩根本不可能对农村产业结构造成多大冲击。从严格意义上讲,农职教除了农职高外,还应包括农成教,农业中专、农职初中和农职高校。在整体规模上,农职教并未萎缩。基于此,农村职高农业类专业应考虑作如下调整:

(一)目前全日制三年制农职高农业类专业不宜扩大办学规模。从社会发展的一般趋势看,二、三产业是较农业更为先进的产业,教育投资效益较农业为高是必然的。农业教育比重下降不但是长期的,而且是必然的。而目前农业教育整体比重并不低,因此不必再扩大。

(二)对农职高农业类专业进行改造嫁接。目前农职教萎缩是市场经济观念冲击的产物,而农业的低效益和基础地位,决定了农职教缺乏竞争力但却必不可少,因此必须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考虑到目前我国的国情,在确保培养足够数量的中级农业技术人才的基础上,可对少数办学效益好的纯农学校或农职高农业类专业实行农业中专待遇。而大多数办学条件差、办学效益不高的纯农职校或农职高农业类专业,则应在培养人才的规格层次、办学形式等诸方面进行彻底地改造。如办学形式上打破三年制全日制形式,向灵活多样的长短期技术培训形式过渡,培养人才的规格上,将中级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逐步调整为初级技术人才。

(三)逐步实现农职教、农成教、农普教在中等教育阶段的并轨。从本质上讲,农业中专教育、农业成人教育均属职教范畴。长期条块分割的教育体制,既不利于从整体上规划人才培养,也不利于发挥教育的规模效益。因此,重新构建农职教的合理体系,势在必行。

标签:;  ;  ;  ;  ;  ;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业职业教育萎缩的相关性探讨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