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性质初探_民族学论文

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性质初探_民族学论文

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性质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论文,教育学论文,学科论文,性质论文,民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5707(2012)8-0008-04

建立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系统研究对社会成员开展有效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有利于建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建立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首先必须对它的学科性质有一个深刻清醒的认识。为此,就要对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研究对象、学科特点及学科归属做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一、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探讨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要以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建立的内在根据、它所研究的特殊矛盾为基础来展开分析。

(一)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尽管目前还没有这一称谓,但是其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则是由来已久的。

自从民族产生一直到现代,不同民族之间总是在相互交往中发展关系,而且社会愈发展,民族之间交往的范围就愈扩大。在现阶段,特别是在多民族国家,都要制定出一定的民族政策,用以处理民族事务,发展民族关系。民族政策要顺利实施,可以有不同的方式,既可以依靠刚性手段,又可以凭借柔性措施。刚性手段主要是依靠暴力手段或者是政治、经济等政策性措施,柔性措施则是有针对性地对社会成员进行一定的民族观教育,使其形成社会所需要的民族观念和意识,从而使社会的民族政策能顺利实施。为什么对社会成员进行民族观教育可以使民族政策能顺利实施呢?这是因为,民族政策总是在一定民族观的指导下,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情况相适应而制定的。社会成员将一定的民族观内化后,将会转化为贯彻执行民族政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民族政策的实施中,柔性措施能促使社会成员民族观的内化,而且影响更为深远。依靠暴力手段,既使能够使社会稳定,但绝对不会出现社会和谐。依靠经济、政治等政策性措施,也存在对这种政策性措施的认识和实践问题。要使政策性影响深入人心,也需要开展教育。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用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教育社会成员,注意加强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教育。毛泽东曾发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团结起来”[1]的伟大号召;邓小平指出了我国现阶段的民族关系是各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江泽民阐述了“三个离不开”的重要思想,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2];胡锦涛提出了“四个认同”(即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和“两个共同”(即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指明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3]2008年,教育部和国家民委联合颁发了《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2009年,中宣部和国家民委还组织编写了《党和国家民族政策宣传教育提纲》,详细地概括了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正是由于我们党高度重视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民族政策的宣传教育,大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我们党对于社会成员开展的系统的民族政策的宣传教育,实际上也就是对社会成员进行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总之,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历史现象,这是建立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内在依据。

(二)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特殊矛盾

毛泽东指出:“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4]所以,要分析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有没有特殊的研究对象,就要探讨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有没有不同于其他研究领域的特殊矛盾。

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是促使社会成员形成正确民族观的社会实践活动。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前提是社会成员的民族观与社会所要求的民族观之间存在着差异,不能正确认识民族现象和民族问题,不能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只要社会成员的民族观与社会所要求的民族观之间存在着差异,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就有存在的必要。因此,社会成员实际的民族观与社会所要求的民族观之间存在的差异,就是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领域的特殊矛盾。之所以这样认定,是因为:一是该矛盾贯穿于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始终,影响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局,只要这一矛盾不解决,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就没有结束;二是该矛盾是引发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其他矛盾的主要因素,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其他矛盾随着这一矛盾的解决而随之解决;三是这一矛盾规定着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与发展的趋势,这一矛盾的性质、状态和水平规定着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状态和水平。

(三)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特殊的研究对象

“社会成员实际的民族观与社会所要求的民族观之间存在着差异”这一特殊矛盾,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开辟了新的独立的研究领域,构建了特殊的研究对象,即“研究如何按照社会成员民族观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对社会成员进行有效的民族观教育,使其形成社会所需要的民族观念和意识”。其他社会科学,尽管也涉及到对这一对象的研究,但都不是从人的思想意识形态的层面进行的研究。例如民族学,虽然涉及到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但它主要是研究民族社会问题、民族经济问题、民族关系问题、民族文化问题和民族发展问题等;又如思想政治教育学,它虽然涉及到人的民族观形成与发展规律的研究,但它着重研究的是人的思想意识和思想观念的形成与发展规律以及对人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由此可见,探讨解决社会成员民族观的形成与发展规律以及对社会成员进行有效的民族观教育的规律,促使社会成员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探讨如何实现各个民族的社会成员对于本民族、民族共同体和国家的认同,就是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特殊的研究对象。正是由于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有着自身特殊的研究矛盾、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因此可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展开研究。

二、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特点

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特点主要表现为阶级性、实践性、综合性和民族性四个方面。

(一)阶级性

在阶级社会里,各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都集中反映了本阶级的根本利益和要求,都是为了维护本阶级的统治,因此具有明显的阶级性特征。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分支学科,也是如此。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阶级性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自身的内容、任务、目标、目的等都具有强烈的阶级性;二是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为一定的阶级利益服务的。中国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阶级性首先表现在是用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和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来武装人们的思想,形成社会主义社会所要求的民族观。它的目的是要教育社会成员形成正确的民族观念,正确对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二)实践性

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是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产物,离开实践活动,就没有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在社会生活中,它又与其他实践活动相结合,共同作用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具有强烈的实践属性。同时,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又是以实践着的人的思想政治意识为作用对象的,它从实践活动中产生,并在实践活动中发展。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践,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又是为一定阶级的利益服务的。不为实践服务,不能用来指导实践,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如何,不能用主观认识来检验,只能用实践来检验。

(三)综合性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分支科学,也具有综合性的特点。综合性学科是指以既定的自然客体或社会活动为研究对象,运用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进行综合性研究的学科。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要综合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政治学、教育学、伦理学、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进行综合研究,才能揭示出人的民族观形成发展的规律和对人进行民族观教育的规律。

(四)民族性

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民族性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和现实形态具有民族性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政治思想、哲学思想、道德思想等方面的内容,从人类历史发展来看,民族正是这些思想内容及其教育得以产生发展和借以实现的重要形态。同时,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借以实现的民族形态对全体社会成员,包括少数民族和主体民族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道德思想、心理等又有着深远的影响。不仅如此,民族还是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现实存在的重要载体。民族学和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表明,在现实生活中,不同民族、不同民族地区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文化背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都有其鲜明的特性,即民族性。作为以这些思想、观念等为教育内容,并致力于培养社会成员适应现实的政治生活、法律制度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也就必然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第二,民族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具有民族性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在发挥其社会教育功能的过程中,由于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教育和引导功能,以及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有其特有的政治认同、思想导向和道德自律等规范调节机制,从而能达到教育、引导和约束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促使其形成正确民族观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民族个体和民族群体既是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规范和调节的组织者,即教育的主体;同时也是接受这些教育的受教育者,即教育的客体。在现实中,各国政府都是根据本国各民族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制定相应的民族政策、法令和思想道德规范来教育和约束各族公民,正确处理本民族内部、本民族与其他民族关系的。因此,在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其规范和调节功能的过程中,各具特点的民族是民族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关系矛盾运动的载体,这使得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三、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归属

所谓学科归属,是指某一科学知识分类体系的类别归属、特质和学科边界。学科归属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学科存在的现实合理性,也关系到学科体系的构建问题。

(一)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类别归属

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类别和归属问题,主要是要分析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归属于民族学还是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问题。要厘清这一问题,需要从学理和现实两个研究层面展开。

从学理研究层面来看,要分析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主要是知识教育还是价值教育的问题,这是解决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类别归属的深层问题。民族学尽管也包含着价值引导的成分,但其侧重点主要是民族知识的传递和研究;而思想政治教育学尽管也包含有知识教育,但其侧重点却是价值教育。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是对社会成员进行民族观教育,促使其形成正确的民族观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成员由于自身生理、心理、思想、知识储备、文化背景、经历等不同,要使其民族观与社会所要求的民族观相符合,就必须研究社会成员民族观形成发展的规律,并研究对社会成员进行民族观教育的规律,在社会成员民族观形成发展过程中对其思想进行价值引导,实现其民族观从“现有”水准向“应有”水准的提高和转变。由此看来,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主要是对社会成员进行民族观的价值引导与教育,在社会主义国家,则是要教育引导社会成员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学会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来分析、解决现实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所以,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主要是侧重于价值教育。

从现实研究层面来看,民族学界习惯于研究民族问题相关的知识溯源,而思想政治教育学界则习惯于研究民族问题的价值探求。从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成果来看,几乎都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由此可见,研究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界的学术研究旨趣,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学术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这正契合了两个学科的学术侧重点问题。从学理层面和现实层面相结合分析,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应该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领域。

(二)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特质

从上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类别归属的分析可知,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应该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领域。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能不能作为一个分支学科而独立存在?这还要取决于其是否有不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其他分支学科的地方。前面的分析表明,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有自身独特的研究矛盾、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除此之外,还要看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有没有自身的学科特质。很显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和民族学的交叉学科,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和民族学的学科交融性。这种学科交融性,主要体现在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阶级性、实践性、综合性和民族性”等学科特点上。这种学科交融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其他分支学科所不具备的。当然思想政治教育学其他分支学科也具有学科交融性,但是其他分支学科的学科交融性都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与民族学的学科交融性。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学与民族学的学科交融性,正是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特质。正是这个学科特质,将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学其他分支学科区分开来,使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学科。

(三)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边界

建立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是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原理与方法来研究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现象,构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和学科集群。既然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独立分支学科,就必须弄清楚其学科边界。一是要划清与民族学的边界。关键点在于思想政治教育,是将民族学的研究成果为其所用,作为本学科的知识基础,而不是直接从事民族问题的研究。二是要划清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边界。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属”与“种”的关系,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其研究边界限于民族观教育、宗教观教育、国家观教育、历史观教育和文化观教育等。三是要划清与思想政治教育学其他分支学科的边界。这主要是从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特质,从思想政治教育学与民族学的学科交融性上来把握其边界。在把握边界的基础上,同时还要做好与其他分支学科之间的科际“互动”与资源的“共享”。

标签:;  ;  ;  ;  ;  ;  

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性质初探_民族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