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现实社会丰富幼儿经验--面向儿童自主发展的特色课程开发_社会经验论文

模拟真实社会,丰富幼儿体验——指向幼儿自主性发展的特色课程开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幼儿论文,自主性论文,特色论文,真实论文,课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模拟真实社会”社团活动的创新突破

      社团活动的创新突破点一直是我园在研究过程中经常思考的问题。社团的活动形式如何区别于一般兴趣班?既然是低结构、指向幼儿自主性发展的活动,教师又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由于社团活动实质上是“自主性”理念实施的载体,所以对活动定位、形式的分析与理解也直接影响了理念是否能够得到很好的贯彻。

      1.社团之间横向链接

      案例一:今天的社团活动中小朋友们都表现了很高的热情,原来经过一个月的社团活动,到了第一次“发工资”的日子。饰品店里,“哇,我拿了好多钱啊!”明明说,“嗯,我也是,可是这么多钱拿在手里好不方便啊,要放在哪里呢?都没有东西装。”露露说,这时,站在一旁的茜茜说“我妈妈的钱都放在钱包里面的,出门只要带钱包就行了!”露露说“对呀,我妈妈也是。”“我们去做钱包吧,这样就可以把钱装起来了,还可以卖给其他的小朋友。”茜茜大声的说,于是,两个小家伙蹦蹦跳跳地回到饰品店,开始着手做起钱包来了。过了两天,饰品店的钱包上架了,款式还非常多,吸引了很多其他社团的小朋友来购买,“我正在想前两天发的工资放哪呢?我要买一个!”直播间的玲玲高兴地说。

      每一个社团都类似于社会中的不同组织与机构,拥有一定的功能,而且彼此互动联系。这种联系可能是合作、竞争或提供产品与服务等等。在横向互动联系中,每个社团都可以展现自己、扩大自己、让幼儿能够领略到不同社团的差异,同时也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了解“小社会”中“供”与“需”的关系,锻炼幼儿了解他人需求,与组内、组外成员进行沟通与协商的能力。

      2.教师幼儿共同探索

      案例二:学期初,是社团活动重新招生的时候了,上学期的活动中,我发现在我负责的“造型空间”里,第一个月就有两三名幼儿提出要换社团,这样对社团活动开展的连续性会造成一定影响,而我觉得最大的问题是这对于幼儿责任心的培养不利,他们还没有意识到要对集体负责任,于是我想怎样的方式是有助于幼儿培养责任心的,即使要离开,也要有适当的理由。所以,我想到了以“合同”的形式来起到约束的作用,但是这样会不会降低“自主性”的表现呢?于是,我在造型空间的“每月会议”上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没想到得到了一些幼儿的支持,“我爸爸是律师,他跟我说合同是很重要的!”叶叶说,“如果和我搭档的小朋友突然走掉了,就会耽误完成时间,我觉得合同是有用的。”飞飞也加入了讨论,没想到小朋友们都非常看好合同制度的出台。

      在一个生态化的“小社会”中,每个社团应该完成的任务都在不断发生变化,教师与幼儿一样无从知道怎样的做法是最好的,由此形成了共同探索的关系。这时,教师需要对某一项规则或者形式进行探索,从而能更好地引导幼儿进行判断、选择、探索,教师从“组织者”、“教学者”转变成为“幼儿的共同探索者”、“幼儿需求的观察者”,使幼儿能够在更低结构的活动中体验真正的自主。

      3.着眼幼儿未来发展

      案例三:燕燕站在布衣布舍的展台前仔细地看着社团招聘的海报,还跟社团的店员美美咨询“店员要做什么啊?”,“我们的店员就是跟客户介绍店里的衣服,要让她们买!”“哦,那你们有没有什么要求啊?”“我们需要对衣服了解,会跟人介绍的店员”,燕燕站在一旁思考了一下,请负责的老师在自己已经制作好的名片上加上了一行字“燕燕有很多漂亮的衣服,知道穿什么衣服好看。”并将新的名片递给了美美,希望可以加入布衣布舍,“我们会尽快给你回复的。”美美高兴地说。这种按照公司要求给自己定位,向来应聘的人介绍自己公司的经验不正是孩子们将来走入社会非常需要的吗?

      在国外,生活技能(Life Skills)课程广受欢迎。在这类课程中,儿童可以了解社会各个基本的组成部分,并知道这些机构的功能,学会一些与这些机构有关的基础知识,而这些并没有系统的教育。因此,社团的开展是将大量的生活经验引入幼儿园,让幼儿能够近距离地进行体会,从而增长自己的社会生活经验,为将来的社会发展做好准备。从知识上,让幼儿了解一些社会基本组成部门的重要性及其中可能开展的一些工作;从社会技能上,让幼儿了解如何与他人沟通,培养同理心,并建立一定的责任感。

      二、“模拟真实社会”的源起

      为了让每个进入本溪的孩子能够获得几种不同的经历,我们将现有的社团活动定位于“模拟真实社会”,一方面是基于对我园不同时期特色活动的传承和发展,如歌舞表演特色、提供幼儿自主选择的环境、以及“社团—大舞台”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另一方面则是怎样真正落实“让幼儿自主发展”的教育理念:

      1.幼儿发展层面

      在我国的学前教育课程中,生活技能的课程教学相对较少,有研究表明,尤其是来自于拥有较高社会经济地位(SES)家庭的孩子,虽然拥有比较强的学习能力与思考水平,但是十分缺乏基本的生活技能。我园教师也在日常的实践中发现幼儿普遍缺失社会交往能力以及社会适应性,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自我中心意识强,对自己的意见与想法十分坚持,比较难以倾听或理解他人的想法。

      2.教师意识层面

      我们发现,教师在指导社团活动时,总是希望能够尽可能多地“给予”。而如果让幼儿自主地进行探索、试误,教师往往不知道如何根据每个幼儿不同的表现与需求给予恰当的支持。在这种状况下,教师自身的效能感很低,远不如在高控的集体教学活动中那样得心应手。另一方面,教师缺乏对幼儿心理特征的了解以及观察、解读的意识与方法,无法通过幼儿的表现看到幼儿在自主性方面的提高,就只能转而关注显性的技能目标。

      3.管理组织层面

      在课程管理方面,为了追求有序,就需要建立一定的机制,保证课程的常规开展。这种管理就要求清晰地回答各类问题:开展哪些社团?在哪里开展?上一些什么内容?……这些问题的答案规定了社团活动的各个要素,形成了一刀切的局面。同时,出于管理的需要,教师必须拿出社团的计划与目标,否则难以衡量教师对社团的指导是否有效。然而,正是这样的管理与组织,使得社团活动成了目标明确的高结构活动。

      由此,为改变原有的社团状况,丰富幼儿真实经历,我们着手开展模拟真实社会的社团活动。

      三、活动的设置与实施

      在确定“模拟真实社会”的课程定位后,我们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始终把握课程领导力的主旨,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着力解决:

      1.活动目标的定位

      我们认为幼儿社团活动作为对社会关系的模拟反映,其课程目标的指向应是多元化的;社团活动作为一种幼儿自己的活动,不再仅是幼儿个体游戏、活动的需要,可以被理解为幼儿社会化发展的需要,因此,社团活动的目标着眼于对幼儿未来发展有帮助的重要经验,即:

      幼儿体验、感知、了解其行为给自身以及他人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在真实的任务情境中,不断提升:

      (1)自主意识与能力:包括自主选择,自主探索,自主决策,自主交往与自主表现;

      (2)责任心与自信心;

      (3)社会交往能力,社会适应性以及同理心。

      同时,活动打破了班级、年龄界限,衍生出很多生成的规则与情况,所以具体落实到每次的社团活动,并没有刻板而固定的目标,多是根据师幼的协商与互动应运而生,这给予教师和幼儿充分的自主权。

      2.活动设置的选择

      为了使幼儿社团活动课程目标有效落实,我们对具体的社团内容和时间安排开展了实践研究。

      由于社团活动倡导的是低结构、发展性的课程,因此幼儿园并不固定社团的种类,允许教师与幼儿根据活动开展的实际情况增添、关闭、变更原有的社团。社团的种类是有多种因素综合决定的,一般在设立社团时会考虑如下因素:

      

      ●有一定数量的幼儿感兴趣,能形成社团;

      ●活动内容没有安全隐患,难度上适合幼儿;

      ●能够提供相应的场地与活动材料;

      ●有相关的教师能够进行指导;

      ●社会上有相关组织机构的原型,幼儿对其具备一定的相关经验;

      ●社团活动的内容有利于幼儿自主性的发展;

      ●在活动推进的过程中,“小社会”中需要有新的社团加入,提供新的产品或服务。

      结合二期课改和真实社会中的实际情况,我们从幼儿经验出发,对社团的内容进行定位,主要有三大种类,即“小溪帮帮团”、“小溪淘宝社”和“小溪文化传媒”(“帮帮团”为公益服务性质,可通过走进社会和“大手牵小手”等途径开展;“淘宝社”为制作生产性质,产品和收集品可拍卖和义卖:文化传媒则是表演和宣传性质,可结合安全、健康、节日等主题开展对外宣讲和表演等活动)(见表1)。在每个社团中,幼儿还将体验社团招聘时的自主选择,社团活动中的自主探索、自主表现、自主交往,同时在社团管理中还能体验到自主决策的环节。

      另外,由于教师对于真实社会中各个组织及其相互之间的供需关系并不都了解,所以,教师会先对一些规则和形式进行探索,如货币的流通与管理,这就可能会形成“第四类社团”。教师和幼儿共同进行探索,为幼儿的“自主”发展提供有营养的土壤。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我们只在中班和大班开展幼儿社团活动。社团活动每周1~2次,每次一小时。由幼儿自主选择加入有一定组织形式的小组,并能在社团活动过程中提出合理的理由更换社团,一般以一学期为周期,但主要根据幼儿自身需要为周期开展社团活动。

      3.活动实施的保障

      基于社团活动低结构的运行方式,由幼儿自主生成和选择,并结合需要,各社团间可自主协商,自发联动,形成了社团间多元、开放的活动形态。这些独有的社团特性给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要求,因此,为保障社团活动有效开展,我们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做了如下的管理策略思考:

      ●资源整合

      一方面整合幼儿社团课题领导小组、先导小组和教研组三个研究小组的实践研究,及时总结幼儿社团活动开展的点滴经验;另一方面发挥我园一园三部中的人力资源和环境资源,整合同部异龄、同龄异部的相同幼儿社团间的经验,通过及时切磋、小组教研讨论、大组交流分享等途径,针对幼儿社团实践情况畅谈设想、构想方案,听取大家的意见,逐步改进和完善。同时,活动还邀请小班教师担任各社团志愿者,为各社团做好观察记录、摄影摄录资料等工作,更为来年进入中班开展社团活动作好各方面准备。

      ●巧用外力

      面对实践中遇到的难点和焦点问题,除了自我反思、自我诊断,借用团队智慧研讨外;我们还邀请不同专长的专家进行“特色门诊”,开展对相关专题的诊断和研讨,指导和引领教师开展社团活动,避免教师走不必要的弯路,推进教师进行更有价值和意义的实践与思考。同时,我们聘请有相关专业经验的家长志愿者为教师提供学习机会和丰富认知经验,并可邀请家长共同参与社团活动,当好教师的参谋和助手。

      ●及时介入

      管理层注重观察了解和整体化分析判断,深入社团活动的现场,亲身参与实践,发现问题和亮点,及时组织研讨解决问题和推广经验;并创设各种途径听取教师的意见、建议和困惑,剖析和解决教师当下的问题,思考必然会遭遇的瓶颈,使幼儿社团活动的构想在实践中调整,在调整中提升。

      4.活动评价的思考

      课程评价一直是幼儿园比较薄弱的环节,特别是这样强调幼儿体验式参与的社团活动,幼儿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自主性”的提高上,较为隐性,如果使用外显、客观、量化的指标来进行评估,反而会模糊课程本身的理念与意义。因此,我们将社团活动中幼儿发展评价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幼儿的自我评价;另一部分是教师对幼儿的评价。

      ●幼儿自我评价:教师可以使用访谈、对话的方式进行了解,主要内容包括:

      幼儿的自主选择(是否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选择本社团)

      幼儿的自主参与(是否了解“小社会”对本社团的需求,对如何做好任务有想法)

      幼儿的自主决策(对是否持续在本社团服务有思考,明确自己的分工)

      幼儿的自主交往(能否清晰介绍自己的社团,是否了解不同社团在开展的工作)

      幼儿的自主表现(是否愿意参与社团的表演,能否用各种形式表现社团的产品与服务)

      ●教师评价幼儿:教师主要通过观察幼儿的行为对其做出评价,主要内容包括:

      幼儿对社团活动的参与度(客观:出勤率;主观:积极性)

      幼儿的适应性(朋友的数量,对他人需求的了解等)

      幼儿与社团活动相关的生活经验(了解本社团在“小社会”中的功能)

      幼儿的责任心(参加活动的长度与坚持性,对工作与任务的关心程度)

      幼儿的自信心(幼儿在沟通、协商、宣传时的表现)

标签:;  ;  ;  

模拟现实社会丰富幼儿经验--面向儿童自主发展的特色课程开发_社会经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