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社会公德缺失的哲学救赎-基于全国伦理道德发展状况调查论文

当前社会公德缺失的哲学救赎
——基于全国伦理道德发展状况调查*

黎 松

(西南大学 哲学系,重庆 400715)

摘 要: 社会公德作为一种公共性的道德,当前缺失的现状表现为社会公德问题严重、个体公德知识欠缺和行为表现差。究其哲学根源,在于人们对公共性、利他性和向善性的意识不够,执着于自身的利益、个别利益,忽视社会利益、普遍利益和大众权益。哲学救赎之路是公共性的理性认知、公共行为的利他性取向、人格尊严的理性维护、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的互生性,以此从根本上回答社会公德的内容及其缺失的努力方向。

关键词: 社会公德;公共性;公共领域;公共利益;理性

社会公德是一种公共性的道德,更为深刻的理解是人在公共领域、公共场所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行为的公共性、向善性和利他性成为其固有的内在特征。这是从内涵上来简单解读社会公德的含义,而最为重要的是社会公德的实践性。人作为一个社会性的人,马克思曾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这个公共的空间就是人得以存在的前提。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公共领域中才能够获得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由社会是人存在基础的逻辑推演,社会公德也是人存在的前提,是人生活于公共领域所必须要具备的道德品质。这样,社会的公共领域得到维护,个人的权利也得到保障。但近些年,许多公共场合的不妥行为也经常被各种媒体曝光。当前中国社会公德素质的缺失已经比较明显。如何厘清当前社会公德的现状,从理论和实践上给出问题的规避之策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深刻话题。

一、当前社会公德缺失的现状

当前我国社会出现了不少社会公德缺失的现象,如见死不救、公共场所的低素质行为等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问题,这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国民素质的低下,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社会公德的严重缺失。我国国民的社会公德缺失到什么程度,内在包含着哪几个方面?根据调查数据的显示,可以从社会公德的问题、个体知识和行为表现三个方面进行概述。

(一)社会公德的问题严重

在被问及“您认为目前社会公德中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时,“关系冷漠,见死不救”,江苏有61.6%的人认同,新疆、广西有61.9%的人认同;“诚信缺乏,社会信用度低”,江苏有67.1%的人认同,新疆、广西有58.1%的人认同;“公共场所缺乏道德”,江苏有27.3%的人认同,新疆、广西有34.1%的人认同[1]。可见社会公德中的问题是非常突出的。同样的回答在2013年全国伦理道德发展状况调查中亦有体现(见表1)。

表 1 2013年全国伦理道德发展状况调查表 [注] 数据来源于东南大学人文学院中国伦理道德发展状况调查数据库。表中数字1、2、3、4、5代表的是对该调查表中某一问题的不同严重程度的回答,依次递减。

在此问题中涉及社会公德问题的回答,坑蒙拐骗的平均值为3.47;生活奢侈、铺张浪费的平均值为3.44;诚信缺乏,社会信用度低,公共场所缺乏公德,如大声喧哗、不排队、随地吐痰等的平均值为3.43。此类回答的数据虽然介于一般严重和比较严重之间,但实际上属于比较严重的范围。由此可以看出,社会中很多人的社会公德观念是非常薄弱的,许多人根本就没有公共道德的概念,凸显出社会公德问题的严重性。

他终于要离开J市,登上前往河遥县的火车。半月之前,河遥县姑家的大表哥来了信,劝他再来河遥,看看十年未见的姑姑。

(二)个体的公德知识欠缺

就这两次的个人道德素质情况调查来看,2017年有69.33%的人是“有道德知识,但不见诸行动”,14%以下的人可以说是处于道德知识的无知状态,完全不具有道德知识;2013年有66.7%的人是“有道德知识,但不见诸行动”,30%左右的人处于道德知识的无知状态。两次调查都鲜明地指出,虽然多数人认为自己具备道德知识,但为什么在实践行为中又不愿意付诸道德行为,这说明很多人并没有完全地掌握道德知识,只是表面上具备一点道德知识而已。而剩下的少数人是完全不具备道德知识,处于道德知识的空白状态,在实践中期待他们做出一些公德行为几乎是不可能的。由此看来,当前中国的个体公德知识是很缺乏的。

在被问及“您认为当前中国社会个人道德素质的主要问题”时,2013年的全国调查显示,66.7%的人认为是“有道德知识,但不见诸行动”,17.2%的人认为是“道德上无知,也不见道德行动”,12.3%的人认为是“道德上无知”,3.8%属于其他[注] 此数据来源于东南大学人文学院中国伦理道德发展状况调查数据库,以下所有数据均如是。 。2017年的全国调查显示,69.33%的人认为是“有道德知识,但不见诸行动”,16.68%的人认为“既无知,不行动”,13.19%的人认为是“道德上的无知”,0.8%的属于其他。2017年的年龄结构主要分布在18岁以下至50岁以上人群,学历层次7.58%的人是本科,1.2%的人是研究生以上,7.04%的人是大专,24.21%是高中,59.97%是初中以下,学历主要分布在大专以下。2013年的年龄结构主要分布在26岁以上,学历层次初中及以下占64.6%,大专占13.9%,高中占13.5%,本科占7.3%,研究生以上占0.67%,学历主要分布在大专以下,以初中以下学历为主。两次的调查基本上涵盖了社会中的所有人士,具有很大的客观性。

2014年12月,日本电力开发公司(J-Power)向规制委提交大间1号机组安全升级申请。拟实施的措施包括海啸应对措施、电力供应保障措施、堆芯余热排出措施以及严重事故响应措施。根据最初的计划,这些措施将在2020年年底之前完成。

公德的知识指的是人们内在地掌握了公共性的道德知识,而不是私域性的道德知识,在面对社会公德的问题时能够做出合理的行为。我国社会在近现代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后,传统的社会公德思想受到西方思想的冲击已经渐渐地被很多人忽视,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文化的引入,私域性的问题得到了人们更多的关注,社会公德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就被忽视了。

(三)社会公德的行为表现差

2013年的伦理道德发展状况调查提出了这样两个问题,一个是“现在社会上有些人不守道德反而讨了便宜,您会不会为了得到好处而仿效?”73.1%的人认为从来不这么做;13.6%的人认为通常不这么做,关键时刻会这么做;12.0%的人认为说不清;1.3%的人认为经常这么做。另一个是“如果您所在的单位有一项举措可以提高集体福利并使您个人得到利益,但会造成环境污染或社会公害,您会举报吗?”全国有56.3%的人回答“会”,43.7%的人回答“不会”。第一个问题问的是一个常见的问题,不受道德、不受社会公德而获利的情况,很多人认为不会这么做,但仍有差不多1/3的人认为可能会做,极个别的人会经常做。第二个问题问的也是一个常见的问题,为了本集体和个人的利益而违背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的情况,会举报和不会举报几乎持平,各占一半。这种社会公德的现实行为表现是完全站在个人的利益基础上,没有考虑到社会的利益,公共环境的利益。社会公德的现实行为表现依这样的调查看来是很差的。

各地政府需要严格按照国家现行相关制度,因地制宜结合各自地区的差异问题和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基层农机推广制度,尤其是针对那些发展较慢的偏远乡镇,需要给它们提供特别的帮助,最大限度的减少差距。为保持各地基层农机推广服务可以实现平衡发展,首要任务就是解决地区差异问题,在政府的引导和制度支持之下,建立激励机制,从根本上提高推广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奖优罚劣促进推广体系有效的发展。

社会公德在实践中的表现行为近几年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原因在于在公共场所中,不少人都漠视社会公德,甚至有些是公然地违背社会公德。当前社会中的道德冷漠现象、公共场所的不守规则现象、各种公共场所的不雅行为大量存在着,人们似乎只关注自身的利益,不在乎他人和社会的利益。以上对于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不排队、随地吐痰”的调查显示,当前社会公德的现实行为表现确实不理想,在日常的一些公共场合中,大声说话等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时常发生。

二、社会公德缺失的哲学分析

社会公德的行为是一种公共德性的行为,就是一个公共的行为,而不是一种私人性的行为。它涉及的是行为的第三方性,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他,他既是一种间接性的方面,同时也是一种普遍性的方面。如张建英所言:“公德主要是个人以社会成员身份与他人的交往中体现的德性,个人在公共场域的行为中体现的德性,个人在利他行为中体现的德性。私德主要是个人以私人身份与他人的交往中体现的德性,在私人领域行为中体现的德性,在利己行为中体现的德性”[4]。即公德是个人在公共场域里体现出来的德性,其公德行为具有利他性的特征,私德是个人私人的场域里体现出来的德性,其私德行为具有利己性。社会公德是在不涉及当事人双方的利益纠葛下,在一个大家都平等共有的环境里产生出来的道德需要或道德行为,其道德行为的产生必然注定了利他性和向善性的价值取向。而属于人的公共场所正需要的就是社会公德的这种利他性和向善性行为。

历史上,很多哲学家都认为,哲学是关于思维、关于本质的学问,它探讨的问题往往涉及的是人的一些根本性问题和世界的根本性问题。就世界的一些根本性问题来说,古希腊早期的哲学家们,纷纷从自然物质的角度来思考世界的本原,分别提出了水、火、气的世界本原学说,后来的哲学家们也从灵魂和精神的角度进行思考。中国的道家思想就把世界的本原说成是“道”,认为万物都是道的化生,最后又归于道。而就人的一些根本性的问题来说,主要探讨的是人生存、生活的一些普遍性的问题,让人得以很好的存在,幸福、自由、有尊严、有权利地活着。如亚里士多德就把幸福说成是人实践行为的最高善,而如何取得幸福,就是理性地过有德性的生活。康德、黑格尔就把人的自由、权利和尊严说成是人得以很好地存在的基础,人之优于禽兽、人之为人就在于人能够享有自由、权利和有尊严的生活。

社会公德作为一种公共性的道德,涉及的是人在公共的场所里所需要遵从的道德规范,而不是个人在私人场域里的私德规范。由此看社会公德关注的是人的现实行为问题,从哲学而言,关注的是人的生存和生活问题。社会公德是基于人对于公共场域和公共空间的维护而产生出来的道德规范,所处理和涉及的问题是人的公共性行为问题。哲学追求的是问题的真知性和普遍性。社会公德的问题就必然涉及哲学的追问问题。因此,社会公德的缺失从哲学上来说,就是人们对于公共性、普遍性和利他性的忽视,只关注于自身的个别性和特殊性。同时还忽视人的自由和尊严,甚至践踏人的自由和尊严。

公共性作为社会公德的一个内在的特征,或内在的一种普遍的要求,这是社会公德之所以为社会公德的一个基础。当前社会公德的缺失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对于公共性的忽视,并在自身的思想意识里加以冷落,使得很多人看似具有了道德的知识,但依然不会有公共道德的行动。而从哲学上来理解,公共性指的是什么,从表面的意思来看,公共性的核心当然在于“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公是与私相对的概念,公就具有公有、全体和普遍的含义。在西方,“公”是用public来表示,来源于拉丁文publicus,原意是属于全体的、属于人民的。西方的“公”同样指的是全体、普遍的意思。公共性指的就是全体性和普遍性的意思。而公共性所涉及的场域就是公共领域,而不是私人领域。公共领域是“个人与公共财产或无特定关系人所构成的共同场域。这个场域包括两个部分:其一,公众使用的空间;其次,个人行为对私人关系圈外所能造成影响的范围”[3]。公共领域实际上就是与个人直接无涉的共同场域,是一个公众共处的公共空间。公共领域是社会公德存在和发挥作用的场所,公共性是社会公德的内在规定。当前社会公德的缺失在于大众根本没有认真地理解社会公德的公共性,公共场域、公共空间的作用性。

社会公德涉及的是社会公共领域的道德,它有着自己的产生条件,“一个是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的存在,一个是人际交往的需要”[2]。这第一个说明了人必然要生活在一定的公共领域中,人才能够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和存在的价值;第二个说明了人是一个有灵魂、有思想的动物,需要与他人进行交往,才能够使自己的生活变得美好。社会公德的缺失在于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它的前提性和重要性,从源头上不明白社会公德为何物,社会公德能够为人、为社会的公共秩序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或者为人自身贡献什么;而专注的是私人的狭隘利益,漠视公共不良行为的发生,或者是自己不经意地制造不良行为的发生。如何解决当前社会公德缺失的问题,复归社会公德本来的面貌,哲学的救赎之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思考。

本研究使用一个自行录制的实验语料库应用于四个语音识别工具包的对比分析中。为了使得本文的对英语识别结论具有较好的普遍性,因此使用阅读式语料而不是对话式的语料。研究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开源语音识别工具包的全面评估,为提高英语语音识别系统的口语理解能力提供参考。

三、社会公德缺失的哲学救赎之路

具体来说,为什么社会公德的缺失漠视了行为的普遍性、社会的共同利益性,只关注自身的特殊性和利益性。从人这个基本的存在样态而言,亚里士多德说人是政治的动物,天生就要过政治的生活,但人同时也是一个社会的动物,人只有在社会的活动中才能真正成为一个人。无论人天生是政治的动物,还是社会的动物,政治的生活和社会的生活都是让人过普遍的生活,让人成为一个具有普遍属性和普遍价值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使自己过上了有自由、有尊严的生活,行为具有利他性和理性的向善性。当前社会公德的缺失,从内在的本质来说,就是行为人只注重自身的利益性,完全忽视行为的普遍性和利他性。从很多现实的调查情况看来,行为人对于设置问题的回答,往往都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对自己有利的,很多人会义无反顾地选择私人的利益而抛弃公共的利益、违背公共的道德规范。这深刻地反映了当前中国社会的有些人没有集体主义的观念和共同主义的内涵,利他主义、为人的善良性、对他人人格尊严与基本生命的尊重性、社会秩序的共同维护性意识严重缺乏,导致人们在公共场域的行为丧失了基本的德性修养。从外在的层面来说,就是人们思想行为的感性化,使得行为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偶然性,社会公德缺失的那些人可能不会理性地去思考他人的利益、公共环境的良好秩序,更多的是处于一种比较麻木的无所谓状态。

所谓“三师”,即是将思政课教师队伍打造成为一支集“教学良师、时政讲师、思政导师”于一身,能忠实履行教书育人职责,政治业务素质过硬的教育教学团队。这里的“教学”是指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时政”是指时事政治、政策宣传,“思政”是指“大思政”,即包含政治、思想、德育、意识形态等方面。

(一)公共性的理性认知

本文的被解释变量为农户购买种植业保险的意愿,是取值范围为1~5的有序离散变量。为了实证分析农户保费补贴政策的认知度和邻里是否参保对其购买种植业保险意愿的影响,本文在参考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如下Ordered Probit计量模型:

如何唤起他们对于社会公德公共性的认知,公共场域的感悟,就需要理性的作用。理性是什么,很多的情况下,是一种思考、推理、判断的综合能力。在西方的历史上,自从古希腊提出人是理性的动物后,理性就构成了人的基本属性,如果一个人丧失了理性的能力,或不具有理性,那么他就不能称之为人。而与理性相对的就是人的感性,西方很多哲学家都认为人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体,人的高贵之处就在于能够用理性引导、克制感性的作用,而动物就只依感性而行动。社会公德作为一种公共性的道德,它是人们在公共场域活动的基本规范。人是一种社会的动物,必然要不时待在一定的公共环境中,公共环境维护的内在尺度就是社会公德。当前社会公德的缺失,很多人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肆意抽烟,遵照的就是人感性任意性,随时随地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完全忽视公共场合的公共道德性。这就需要人们进行理性的公共认知,社会的公共场所同样是人们需要爱护的地方,同样也关系到每个人的利益,社会公德是维护这一公共秩序的基本保障。

(二)公共行为的利他性取向

从以上社会公德缺失的现状可以看出,我国当前社会公德的现状一方面表现在很多人社会公德知识、社会公德意识的缺乏,另一方面体现在很多人在现实的实践行为中忽视社会公德,甚至糟蹋社会公德。我国作为一个传统的文明古国,拥有很多社会公德的深刻思想,为什么时代发展到今天,我国的社会公德现状会表现成这样。这其中有传统文化的因素,有市场经济文化的因素,也有信息化时代的因素。但从实质上来说,社会公德是一种公共性的道德、公共性的德性,面对的是社会公共领域的一些问题,社会公德的行为具有很大的社会普世性。当前社会公德的缺失必然有其哲学上的深刻根源,同时现实很多社会公德问题也只有从哲学上来进行分析,才能明白它的症结所在,使人们深刻地认识到社会公德的本质。

当前社会公德不论从以上数据的调查,还是从现实的行为表现,社会公德的整体素质是比较差的。差的原因尽管有很多层面,但社会公德的哲学本意来说,它体现出一种公共行为的利他性、向善性特征。当前中国很多社会中的人,他们并不明白什么是社会公德,在公共场所应该怎样行为,往往关注的是与自身相关的利益,社会行为中与自己有利益关系时才会干预,没有利益关系的他们会置之不理。这样的行为一方面是在纵容那些破坏公共环境、公共秩序的人,另一方面也是在纵容自己继续冷漠无知。不理解公共场所是每一个人的公共场所,实际上与自己的切身利益处于相关性之中。社会公德的公共行为倡导人们共同遵守和维护社会秩序,行为虽然从表面上来说,是只具有利他性的取向,自己讨不到什么样的利益,但从深刻一点的角度来说,它保护的是整个社会秩序的稳定和每一个人的身心健康。社会公德的缺失,人们就必须要明白社会公德的利他性,以此才能做出符合社会公德的道德行为。

(三)人格尊严的理性维护

社会公德是一种公共领域的道德,或公共领域中要求遵守的道德规范。社会公德产生和发挥作用的基础就是公共领域、公共场所,而公共领域是向所有人平等开放的场所,同时公共领域的和谐有序也需要所有人来共同维护。公共领域向所有人平等开放,尊重了每一个人的人格尊严,所有人也必须要维护好公共秩序,才是对每个人人格的尊重。社会公德内在地维护了每一个人的人格尊严。龚群认为:“公德所保障的是公共领域里的个人自主性或个人人格价值在公共领域里的实现。没有相应的道德保护,个人的人格不可能得到尊重。对个人人格的尊重,只有在公共领域里才能成为现实。个人的人格不能脱离公众的态度而独立存在”[5]。这说明了社会公德还保障了个人人格价值的实现,因为人格的价值、尊严不能脱离公众而存在。社会公德既可以维护人格的尊严,同样也可以实现人格的价值。

社会公德缺失的现状说明,很多人并没有真正地理解社会公德的本意,它不是一味地要人们去遵守似乎属于他们外在的东西,而是遵守社会公德就是尊重他们自身。这可以从很多现实的事例得到说明,当一个人在一个公共场所抽烟时,首先迎来的就是其他人的藐视,因为这是对公共场所的污染,给他人的身体健康带来直接的伤害,是对他人直接的不尊重。但依当下很多人的观点,我有自由活动的权利,在公共场所抽烟不管他人的事。而这就是对他人人格尊严的侵犯,公共场所是要靠大家来维护的,同时它也是维护大家的,没有公共场所的存在,人的很多价值都很难得以实现。当前社会公德缺失的拯救,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让人们通过社会公德和社会公德的遵守,明白社会公德是对人人格尊严的维护,运用理性的作用割裂那些任意性的冲动。

(四)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的互生性

社会公德在很多人看来,往往指的是对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陈弱水认为:“公德最核心的内涵就是,公民在日常生活中应该避免损害公众的集体利益以及其他个别社会成员的权益,公德是一种不作为性、消极性、有所守的行为,它要求人们不要为自己的利益或方便而伤害陌生人与社会”[6]。社会公德的核心就是维护公众的集体利益和每个社会成员的权益,内在地不要为了个人的利益而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这种社会公德的定义可以把它叫作消极的社会公德,而积极的社会公德不但要求不伤害、不损害社会利益和他人利益,还要求积极地去维护社会的利益、保护他人的权益。社会公德在完成的意义上,应该同时包括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这样在公共场所看到有人需要求助、公共利益需要保护的时候才有理论上的准备。要不然,消极的社会公德容易走向冷漠主义。社会公德对社会利益的维护和他人权益的保护是内在的方面,但是否社会公德就只属于社会利益的范畴,还是同时包含着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

这个问题回答得好与不好,就直接关系着当前社会公德的缺失问题。社会公德关注的是社会的公共利益和每一个人的权益,由此并不能说明社会公德就不关注个人的利益。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是人的整体,个人是社会的元素,两者相辅相成。社会公德关注社会公共利益的同时,也是关注个人利益的。试想没有一个良好的公共环境,个人的权益就会时刻遭受到威胁。有了一个良好的公共环境,个人的权益才会得到很好的保护。当前社会公德的缺失,很多人忽视社会的一些公共行为,见危不救、大声喧哗的事时有发生,认为这些事的发生与他们无关,其实就是只站在个人利益的立场,没有站在社会利益的立场来进行考虑。社会的公共利益得不到维护,个人的利益也将会得不到维护。拯救当前社会公德的缺失必须要坚持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互生性的哲学思考。

结 语

当前社会公德的缺失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根据全国伦理道德发展状况的调查,社会公德的缺失表现为知识的欠缺、意识差和行为表现差。这一事实的呈现虽然有着很多方面的原因,但从哲学上来说,就是行为人对于公共性、利他性和向善性的意识不够,只执着于自身的利益,忽视社会利益和大众的权益。由此也成了社会公德缺失的本质性问题。而如何恢复社会公德的原貌,哲学的救赎之路包括公共性的理性认知,公共行为的利他性取向,人格尊严的理性维护,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的互生性。从内在的公共性、人格尊严、社会利益,外在的利他性、个人利益的保障性来论证了拯救社会公德缺失的哲学道路。但是不是意味着当前社会公德问题就得到了很好的解决,答案显然不是,哲学探讨的是社会公德的一些基本性的问题,明白社会公德缺失问题存在和解决的一些基本指向。人们沿着这样的方向思考,社会公德的意识就会扎根于身。

〔参考文献〕

[1]樊浩.中国伦理道德报告[R].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405.

[2]余玉花.论社会公德的价值内涵[J].江海学刊,1999(6):99.

[3]肖群忠.关于社会公德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J].河北学刊,2007(6):35.

[4]张建英,等.公德与私德概念的辨析与厘定[J].伦理学研究,2010(1):86.

[5]龚群.论公共领域与公德[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1):89.

[6]陈弱水.公共意识与中国文化[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32.

Philosophy Redemption of Current Absence of Social Morality :A Survey of the National Ethics Development

LI Song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 :As a public morality, the social morality is absent at present, which is manifested as the severe problems on social ethics, the poor awareness of the individual public moralities and the poor behaviors. Going deep into its philosophical roots, we find that people’s consciousness on public, altruism and goodness is not enough, and they are obsessing with their own interests, ignoring the interests of society and the public. The roads of philosophy redemption include rational cognition of public nature, altruistic orientation of public behavior, rational maintenance of personal dignity, co-originality social interests and personal interests. In this way, the content of public morality can be answered in essence, and find the seriving direction of the public morality.

Key words :public morality; public property; publicity; public interest; reason

*收稿日期: 2019-03-11

基金项目: 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应用伦理视阈下德性与德行的关系问题研究”(2018BS19)、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学术期刊“名栏建设”项目“应用伦理学研究”(NJMZ1705)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黎松(1983-),男,贵州铜仁人,博士,西南大学哲学系讲师,孔学堂签约入驻学者,主要从事西方道德哲学和当代伦理前沿研究。

中图分类号: B82-0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1869(2019)05-0087-06

〔责任编辑 王 宇〕

标签:;  ;  ;  ;  ;  ;  

当前社会公德缺失的哲学救赎-基于全国伦理道德发展状况调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