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价格改革的深化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价格改革的深化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价格改革深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方式论文,价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九五”时期和2010年的奋斗目标,全会认为,实现上述目标的关键是实现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即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两个转变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价格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价格改革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谈点个人的认识。

一、“两个转变”的内在关联

从一般意义上理解,经济体制是指处理社会再生产活动的组织方式和运行方式,它的首要功能是有效地配置资源。经济增长方式是各种生产要素组合、使用的方式方法,通过这种方式方法在一定时间内达到产品和劳务的增加。从这两个定义中可以看出,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两者有着内在的联系,核心点均是要使资源的投入带来更大的产出。但这两者又是在不同的层面上讨论着同一个问题,经济体制所要研究的是经济增长的制度环境,不同的经济体制之间,以及同一经济体制的不同发展阶段之间,均存在着一个如何发挥体制绩效,以最大限度地促进经济增长的问题。经济增长方式所要研究的是经济增长的诸种因素如何配合,以什么样的因素为主促进经济增长,增加产出数量,提高产出质量,改善产出构成,是经济增长方式研究的核心问题。

从经济学研究宗旨来看,采取集约型经济增长方法是理所当然的,但是粗放型增长方式应该说是经济增长过程中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集约型增长只能建立在粗放型增长的基础之上,是粗放型增长到一定时间所产生的必然要求和趋势,能否满足这种要求,并不仅仅取决于增长方式本身,而是与它所赖以存在的经济体制密切相关。

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由中央计划机关安排资源在不同部门、不同地区和不同生产单位之间配置,上级主管机关直接掌握企业的人财物和产供销,由于中央计划机关不可能对全社会的一切经济活动拥有完全充分的信息,因而计划指标不可能完全正确。同时由于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不同的利益主体,即使完全正确的计划也不可能使各利益主体均严格地执行,所以,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低效率是难以避免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点是,稀缺资源配置是通过市场实现的,各独立的经济主体通过市场交换建立联系,它既能克服传统经济体制决策权力过度集中的缺点,又不致出现混乱无序的状况,因而这种资源配置方式是有效的。市场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是根本一致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前提。

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是市场机制,在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居于基础地位,调节着资源的配置和整个经济的运行。价格机制在市场机制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我们知道,在市场机制中,市场价格是最灵敏最有效的指示器和调节器,市场价格具有传导信息、配置资源、调节供求、经济核算、奖优罚劣等多种功能。通过价格机制的作用支配着众多经济主体的行为,使它们根据市场供求所引起的价格变动来决定其资源的投向和规模,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产品生产出来以后怎样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使得整个社会经济得以运行,同时实现市场主体所追求的利益最大化。

包括价格改革在内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体制作为社会生产关系的综合反映,其作用在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增长方式实质上就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方式。理解这一点是十分有意义的:第一,它规定了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选择,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形成一方面是一个市场过程,另一方面又是一个宏观诱导过程,通过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的作用,优胜劣汰,提高效益;通过宏观诱导,建立明确的产业导向、技术导向,辅之以一定的价格政策,保证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合理配置,因此,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只能是建立一种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第二,它规定了价格改革的路径选择,先改什么,后改什么,如何改,并不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愿望,而应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第三,它规定了价格改革成败得失的标准,价格改革成功与否,标准只能看是否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二、价格改革促进增长方式转变的微观分析

市场价格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是通过市场价格的功能对企业的引导作用来实现的,同样,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础也在企业。因此,深化价格改革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首先在于为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提供良好的价格环境和正确的定价原则。

市场经济是以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成为独立的经济主体为前提的,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必须是价格决策的主体,具有自主定价权,只有企业有自主定价权,才能谈得上自负盈亏,从而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才有可能。但必须认识到,企业自主定价权并不是一种随心所欲的权力,企业不能从本单位的个别劳动耗费或个别成本出发,任意自定商品价格,而必须以经过市场竞争形成的市场价格为依据,来决定企业的商品价格水平,所以不能混同市场价格和企业定价。从理论上讲,市场价格是企业定价的本质,企业定价则是市场价格的表现形式。前者依据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而形成的市场价格水平,具有社会性、客观性。后者则是企业自主决定的,具有个别性、主观性。

为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要对企业定价机制进行改革。目前,多数企业还是沿用计划经济的模式,即商品价格=企业生产成本+利润,这种模式的商品价格随企业成本增加而增加,不利于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价格的确定要首先确定社会可接受的价格(市场价格),应是商品价格=市场(社会)成本+利润,即社会可接受的商品价格-利润=社会允许的成本。邯钢实行“模拟市场,成本否决”就体现了这种价格决策机制,这样可以促使企业实行规模经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减少消耗,增加效益。

此外,要营造一个有利于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价格环境,重要的是逐步实现主要由市场形成要素价格的目标。利率是资金价格的表现形式,在市场经济中,利率水平是由市场上资金的供求状况决定的。只有反映供求变化的灵活的市场利率,才能促进资金的有效配置,也才能防止由于利率偏低而导致的忽视资金成本的粗放式投资和粗放型增长。1994年我国汇率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在新的汇率制度中,汇率水平主要是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所决定,中央银行通过适度的干预,保持人民币汇率水平的基本稳定。目前,需进一步完善汇率形成机制,逐步使人民币成为可兑换货币,真正使汇率成为有效配置外汇资源的杠杆。由于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滞后,工资的形成仍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只有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工资的市场化形成才可能有实质性的进展,而只有工资形成真正实现市场化,才能使劳动力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除此之外,像土地价格、技术价格等等均实现了市场化,才能保证资源的合理配置。

三、价格改革促进增长方式转变的宏观分析

从宏观层面上分析价格改革对增长方式转变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加强对价格的宏观调控,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上。

前面分析过我国所要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国家对价格的宏观调控,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宏观调控的重点是防止通货膨胀。目前,虽然我国通货膨胀的势头得到基本遏制,1996年上半年全国物价涨幅为7%左右,是近几年来最低水平,但应清楚地看到,通货膨胀的因素依然存在,防止通货膨胀仍然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目前,关于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分析很多,我认为深层次的原因就在于粗放型增长,粗放型增长是形成通货膨胀的经济基础,而在通货膨胀的基础上又必然引致粗放型增长,两者互为因果。

粗放型增长的表现形式是:产出的增加依赖资源投入总量的增加;产量或批量在规模经济以下;继续在传统技术基础上扩大生产;生产能力集中于资源采掘或初加工阶段的增长等等。粗放型经济增长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经济和社会根源,本文暂不作探讨。需要指出的是,通过铺新摊子、上新项目来促进经济增长,使得各经济主体具有强烈的需求冲动,一旦中央政府放松经济和行政控制,经济环境宽松,各主体的需求扩张就有条件得以实现,结果必然导致投资和消费需求的膨胀,出现经济过热,产生严重的通货膨胀。另外,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和规模效益低下也会产生通货膨胀。目前,资产存量的调整十分困难,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经常是一些部门的产品供不应求,一些部门的产品却供过于求;一些先进的企业和行业得不到优先发展,大量落后企业继续存在,甚至重复建设;一方面资源供给紧张,另一方面资源大量闲置,浪费严重。结果,经济的增长只能通过总量的扩张和需求的刺激加以实现,通货膨胀难以避免。

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必然引致的是粗放型增长。其结果是:(1)导致经济秩序混乱,资源配置效益下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商品的比价是引导资源配置最重要的信号。当通货膨胀发生时,并非所有商品的比价都会等比例上升,有的上升快,有的上升慢,这种变化较正常情况下的变化有两个明显的不同。首先,这种变化的幅度较正常情况下要大得多;其次,这种变化并非经济运行本身所决定的,其中有许多偶然性因素,包括人们在通货膨胀时的不合理预期。正是由于商品比价的这种非正常变化,导致了经济秩序混乱,资源配置效益下降。(2)影响经济发展的质量,在高通货膨胀条件下,由于未来的不稳定因素增加,人们躲避风险的本能使得长期投资比重下降。而消费或囤积商品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却会增加。我们知道,长期经济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劳动力、固定资产积累和技术进步,而直接影响固定资产积累的固定资产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的下降,无疑会使国民经济的长期发展失去动力。(3)影响外资的流入,国外的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效益评估时,投资风险(即投资预期收入的稳定与否)是其首先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较高的通货膨胀必然影响外资的流入,在目前发展中国家纷纷采取优惠政策吸引外资,我国经济发展又亟需外资的条件下,外资流入的减少会给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带来严重损失。

综上所述,通货膨胀会造成经济的频繁波动,影响社会稳定,阻碍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扭曲价格信号,误导资源配置,扰乱社会秩序,使市场机制难以发挥有效配置资源的功能;造成国民经济的虚假繁荣,使企业缺乏优化产品结构、促进技术进步、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竞争压力,以致助长经济的粗放型增长。为此,控制通货膨胀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前提条件。

应当指出,国家对价格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间接调控,但并不排除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中的直接调控。在对价格调控的手段上,必须综合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行政的手段。运用经济手段一是要建立健全价格调节基金制度。对关系工农业生产和群众基本生活的产品,政府宜运用专项调节基金,使其在发展生产、平抑物价中发挥重要作用;二是要建立重要的商品储备制度,在必要时吞吐调剂;三是要建立完备的价格预警系统,及时搜集和了解宏观经济信息和市场价格的波动趋势,准确把握经济运行态势,增加价格调节管理的预见性和科学性。运用法律手段是要尽快出台包括《价格法》在内的有关法律,规范价格主体决策行为,规范价格秩序,规范政府价格调节和管理,为市场价格机制的正常运行和价格的宏观调控和管理提供法律依据。运用行政手段是要根据不同阶段、不同情况,掌握好实施力度,对市场调节价格保持适度的行政干预,可采取差率管理,规定作价原则、临时作价原则、临时最高限价和保护价等措施。

标签:;  ;  ;  ;  ;  ;  ;  ;  ;  ;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价格改革的深化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