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电视剧市场的几点思考_电视剧论文

对电视剧市场的几点思考_电视剧论文

关于电视剧 走向市场的若干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走向论文,电视剧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回首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历程,从没有象今天生机盎然。初创阶段(1958年—1966年)9年中生产电视剧74集,到94年年生产电视剧6000 集,这足以展示我国电视剧生产的强大阵容。然而,市场经济的强烈冲击,各个领域正经受着一场严峻的改革,电视剧生产部门也不例外,在生产和交换机制上也同样面临着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考验。

一、适应市场 不迎合市场

电视剧作为附着在电视媒介上的一种节目样式,它首先是一种精神产品,它具有审美愉悦,教育激励,知识补偿的积极作用。勿庸置疑,电视剧可以产生难以估量的社会效益;其次生产电视剧需投入资金,要付出大量劳动,生产的成品需要交换,在这种意义上电视剧又是一种商品,它当然又能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缺一不可。准确把握电视剧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辩证关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电视剧生产沿着健康轨道运行的重要条件。

目前,我国的电视剧生产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阶段,电视剧市场机制仍处于建立培育时期,如果一味强调“电视剧市场化”必然欲速则不达,得不偿失。相反,如果执拗地固守一隅,不主动地研究市场,适应市场形势,也很难掌握电视剧向市场迈进的主动权。在这方面,河南电视台电视剧生产走了一条制片人性质的公司、室内剧独立承包和小剧组承包并存的层次化管理的改革之路,探索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时兼顾的良性循环。完全推行制片人制度的亚太影视制作公司,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经理承包制,电视台、电视剧部、公司三者组成的董事会只负责电视剧播放监制权和政治性把关,即加强宏观调控的管理,拍摄经费由公司自筹,自收自支,公司生产的影视片有权进入市场,自办发行,台里只保留有偿首播权。室内剧独立承包剧组专职拍摄“系列现场室内剧”。在管理上推行制片人制度,台里只保留监制权,它是为了减轻台里开支压力,化大为小,所采取的灵活多变的电视剧生产方式。这种形式简便灵活,花钱少,产量多,又能迅速反映生活,与观众直接交流感情,易产生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小承包剧组的方式是由台里和承包人共同筹措拍摄经费,实行承包人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或制片人制,生产的片子版权归台里所有,它既可以随时完成各级下达的宣传拍摄任务和一些交换任务,又可以解决一部分实际困难。在小承包剧组里,因为导演和制片人有一定的自主权,可以根据剧组人员工作量的大小,工作的优劣,在奖金分配上拉开档次,有利于克服平均主义所带来的弊端。

二、讲求效应 不忘主旋律

效应指一部电视剧播出后的反响程度。轰动效应不仅能给电视剧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也可以为它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因而,大踏步走向市场的电视剧生产者,为了把握竞争的主动权,纷纷寻找轰动效应的最佳途径。多数创作人员,在艺术上大胆创新,把触角伸入社会最底层以把握时代的脉搏,创作出质量上乘,观众喜欢的优秀作品,这是值得肯定的;也有一部分创作人员,因无技可施,只有不择手段,追求猎奇、庸俗以换取观众的青睐,把电视剧艺术引向畸形发展的歧途;还有一些作品,虽在国际上捧回这奖那奖,可是在国内观众中并没有市场,甚至有的片子播出后,造成人们心理上的迷惑不解,无所适从。这些作品违背了党、国家和人民的意愿,不利于安定团结,引起舆论导向和价值观上的混乱,产生的轰动效应愈大危害愈深。因而千万不能不加分辨地把有轰动效应的电视剧就视为优秀作品。我们认为那些真正能起到教育群众,为群众提供健康向上的审美愉悦,增长群众知识,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轰动效应,才是我们提倡的。

大凡能够产生轰动效应的电视剧包含有许多因素,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故事内容触及全社会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具有较深刻的意蕴,艺术视角新颖独到。如:广东电视台录制的《情满珠江》,它之所以产生那么大的反响,是因为贴近现实生活,把镜头直接对准汹涌澎湃的城市改革大潮,时代感极强;河南电视台录制的《颖河故事》,则是把视角伸向变革中的农村经济,触到了农民的骨子深处,气势恢宏壮观也呈现出强烈的时代感。还有象《篱笆·女人和狗》等一些震撼人心的电视剧,揭示了中国劳动妇女在封建夫权思想支配下,从精神到肉体上所受的折磨,主题意蕴很深。第二,电视剧描绘出社会共同向往的理想境界,入情入理,扣人心弦。1990年,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录制的长达50集的大型室内电视连续剧《渴望》即属这一类。据媒介报道,电影院因《渴望》播出而冷落许多,达到了人们对电视剧从没有过的热恋程度,原因何在?除了它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重最要的就是,它塑造了一个善良、贤淑、质朴、憨厚的东方女性——刘慧芳的艺术形象,凝聚在主人公身上的美德,正是我们这个社会不能遗忘并且热情呼唤的东西,是人们共同追求的理想境界,因此才能使观众产生如此强烈的共鸣。第三,反映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名著被搬上屏幕,也容易产生轰动效应。象1987年被搬上屏幕的古典名著《红楼梦》,以及后来的《西游记》,曾一度掀起过“红学热”和“西游热”的轰动效应。还有1990年根据著名学者钱钟书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围城》使沉默许久的小说《围城》再版不衰,连年轻人的文化衫上都是《围城》中的名言警句。中央电视台在黄金时间推出的《三国演义》其轰动效应更是空前的,版权销售香港、日本、台湾、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电视台,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第四,有一定的文化品位,并能给人带来娱乐和轻松的电视剧,其中喜剧占大多数。如《编辑部的故事》、《我爱我家》等,看这类电视剧,近乎欣赏小品,语言幽默,内涵深刻,情节轻松。认真分析一下,它们之所以受人欢迎,主要的原因是迎合了市场经济大潮中人们的普遍心态,为工作、生活疲于奔命的人们不愿再受电视剧“深沉”的重负,他们需要的是神经的放松,精神上的愉悦。

三、追求品位 不脱离观众

电视剧艺术毕竟是群众的艺术,一部作品在屏幕上播出,并不能说它已经完成,只有通过观众的欣赏、消化、内孕,并外化为不同的态度反应,这才算一部电视剧宣告完成。因而我们认为观众是一部电视剧的最终决定环节,创作人员在追求作品品位的同时,还要考虑到是否能被观众接受。通俗一点说,如果电视剧都成了“阳春白雪”的“高雅”之作,那么众多的“下里巴人”也只能望“剧”兴叹了,话又说回来,如果一味迎合观众的口味,把俗不可耐的东西塞入电视荧屏,对电视剧艺术也是一种糟踏,也等于污染了观众的眼睛,且不可两极分化。

因而,我们认为,真正的精品是深邃的思想内涵与观众的喜闻乐见和较好的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真正的电视剧精品,是能起到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准、欣赏水准,审美水准和觉悟水准的作品,我们常常列举的精品都体现了这一点,只不过所反映的侧重点不同罢了。河南电视台、中央电视台联合录制的《乡里故事》,把变革的农村经济放在深厚的传统文化背景里去揭示深刻的主题意蕴,产生了一定的轰动效应。最近受社会普遍关注的《孽债》、《年轮》等作品以清新的视野,唤起一代人的怀旧心理,在历史的闪回里捕捉现实生活生动镜头体现了创作人员独到的艺术视角。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时期就提出文艺要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原则。其实,“飞天奖”也好,“五个一工程”奖也好,不是某几个专家的奖,而是党和国家按优秀作品的标准为老百姓设的奖,之所以让专家专门评判,是因为专家们能代表老百姓的欣赏水准,不是专家按自己的欣赏标准为评判优劣的。因而,电视剧工作者始终不能脱离群众,脱离生活,如果忽视了这一点,闭门造车,脱离生活,戏玩深沉,置观众于不顾,那就只能把电视剧引向危险境地。河南电视台在近年的电视剧生产中非常注意这一点,不把获奖作为拍电视剧的唯一目的,不盲目模仿“京味”、“海味”、“江南味”,保持自己的地域文化特色,尊重河南观众的欣赏习惯,不管是长篇连续剧《颖河的故事》、《乡里故事》、《常香玉》,还是中篇连续剧《花巴掌·鼻烟壶·拨浪鼓》、《人生天地间》,单本剧《阴阳宅》等。甚至一些戏曲电视剧《孤男寡女》、《桔子红了》和《陈家湾的新故事》等等,这些作品都散发着浓郁的中原乡土气息,展示了中原人的开拓进取、中原的经济风貌,以及中原的风土人情、文化品格。不仅为河南人所喜欢,也得到了全国观众的认可。

综上所述,在我国电视剧市场机制没有完全确立的时期,尤其在目前的转折阶段,电视剧生产且不可盲目大谈“电视剧生产完全市场化”的高论,违背社会主义电视剧艺术的自身发展规律,偏离文艺的健康发展的轨道。

标签:;  ;  

对电视剧市场的几点思考_电视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