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视野下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论文

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视野下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陈建武

(莆田学院管理学院,福建 莆田 351100)

摘 要: 推动学校转型发展,建设应用技术大学,已经成为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未来发展的方向。然而,当前国内许多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课程建设上仍存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无法满足用人单位需求、对实训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专业课程内容更新迟缓等问题。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以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为导向,厘清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构建基于岗位胜任能力的专业课程体系,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打造“三位一体”的仿真模拟教学平台,这对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应用技术型人才;人才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已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2013年,教育部推动国内多所高校发起成立应用技术大学联盟,该联盟以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为目标,致力于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分类办学和特色发展[1]。推动学校转型发展,建设应用技术大学,成为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未来发展的方向。对地方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而言,这意味着其人才培养目标在于培养一批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过硬,能够帮助用人单位发现和解决人力资源管理实际问题的实用型人才。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构建以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强化专业课程间的衔接与联系,帮助学生系统掌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同时改变当前专业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在课程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和管理技能的锻炼,使学生在实践中灵活地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本文围绕高校转型发展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建设所提出的要求,以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为导向,厘清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构建基于岗位胜任能力的专业课程体系,这对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发展历程较短,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实践环节设计等内容还处在探索之中。为了更好地了解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现状,发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课题组对福建省四所高校12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和多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进行了深度访谈,了解他们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设计的看法及建议。从访谈情况看,当前国内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上存在以下问题。

(2)从现状年(2013年)至2030年,不同情景组合下的水资源能隶属度均有所增加,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资源承能力在增大。说明农业技术不断发展的前景下,调整当地的种植结构,加强山塘的整治,节约用水,山塘的水资源仍然具有一定的开发潜力。

(一)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无法满足用人单位需求

课题组在访谈中发现,目前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程具有较高的相似度,核心专业课程均涉及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招聘与配置、绩效和薪酬管理、员工培训与开发、劳动关系管理等人力资源管理主要职能,但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专业课程设置及具体教学内容与用人单位的实际工作要求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例如,课题组在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访谈中了解到,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新聘员工录用、社会保险办理、劳动争议处理时不仅需要了解相关的劳动关系法规与政策,熟悉具体的办理流程,同时在办理相关业务时,还要求从业人员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谈判能力等。而目前许多高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较少考虑到学生未来工作中可能面试到的业务实操环节,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更是有所缺失。

(二)对实训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

目前各地方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都包含了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部分高校还具体规定了实训课程的实施方式及所占的比例。而实际情况是,许多高校的专业实训环节是以课程实践体现出来的,即在专业理论课程中安排一定的实践学时。尽管理论课程的实训环节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实训模式,但许多教师在执行中往往存在偏差,如未真正按要求实施实训教学,或是把课堂的案例分析、问题讨论也视为实训,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即便是在单独开设的实训课程中,也很难真正达到通过训练学到实践技能的目的,很多教师在实训时安排学生进行辩论、撰写论文等,未能通过模拟仿真、岗位实操等方式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目的。这种现象导致许多人力资源管理毕业的学生“只会说不会做”,课题组在访谈时发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普遍认为自己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技能的掌握还不够扎实,“毕业即就业,上岗即上手”的难度很大。

(三)专业课程内容更新迟缓

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大部分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教学内容都直接沿用自国外的研究成果。近年来,许多国内学者致力于人力资源管理本土化的研究,但目前仍较缺少有影响力的成果。国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引进国内需要一个过程,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的一线教师往往无法及时跟踪人力资源管理学科前沿理论,导致大部分高校在专业教材选用、课程教学内容上都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不仅如此,由于许多人力资源管理教师本身缺乏相关工作经验,未能及时掌握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动态及发展趋势,也导致了专业教学与企业实践存在一定的脱节。当前,我们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正广泛影响着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也不例外,高校需要不断更新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保持与时代发展同步,才能确保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专业实训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安排学生参与人才获取、保留、发展与协调等各项职能的综合模拟训练,打破不同课程模块间的樊篱,使学生在专业技能的掌握上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实施该实训课程时,指导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企业进行实地调研,了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并让学生模拟人力资源管理专员的角色,开展工作分析、人力资源规划、人才招聘、员工培训与开发、员工薪酬与福利制度设计、绩效考核体系设计等实训活动。

钢筋本构可采用理想弹塑性模型,双线性(二折线)模型和三折线模型。理想弹塑性模型比较简单,只考虑弹性阶段和屈服阶段,不考虑屈服后的强化阶段。而三折线模型同时考虑了屈服平台和强化阶段的情况,模型相对比较复杂。而二折线模型在钢筋屈服后的曲线比较平缓且呈现一阶线性,本文采用的是二折线模型。如图2所示。模型关键参数由材性试验获得,钢筋的材性试验结果见表1。

(一)明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课程实训环节指的是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安排一定学时的实训教学的环节,其目的在于有效地将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实施课程实训环节时,可以把各门专业课程中的实训教学内容分解为若干个模拟情境单元,每个单元在教学内容上都对应着一个教学目标,根据每门课程的独特性质和用人单位实际需求设计实训内容和实训方式,以保证实训教学内容的有效性和针对性[3]

(二)构建基于岗位胜任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2.专业实训课程

(3)教师要合理整合教学资源。“植物的生殖”一课中,教师呈现了大量教学实物:学生用于枝接、芽接的材料,嫁接植株的展示标本,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水果花卉等。虽然每项实物都服务于教学设计,特别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水果花卉,意在让学生领悟到植物多种多样的繁殖方式在生活中的应用。但课堂40 min容量有限,大量实物堆砌,易让人混淆,教师应当根据课堂设计,合理删减部分实物,力求清晰明朗呈现课堂主线。

表1 基于岗位胜任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三)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贯穿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对提高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实践教学方式具有灵活性、多样性的特点,按照实践教学功能和教学方式的不同,可以把实践教学分为课程实训环节、专业实训课程和社会实践活动三种。

小虫骑在摩托车上,一路狂奔,一路乱想,不知不觉到了凌源,到了许沁的抛光部。许沁的抛光部有十来个员工在挥汗如雨地干活,热烘烘的车间里飘荡着青腊和汗水的味道,机器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刺耳的嘈杂声大得连对面说话都听不见。

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需要思考的首要问题,也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前提与基础。不同类型、层次的高校,其服务面向的范围是不同的,这种服务范围的不同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2]。地方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应定位于在全面掌握人力资源管理基本理论的前提下,致力于各类组织中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发现与解决,在现有的理论框架内寻找最佳的解决手段与方法。因此,课题组认为地方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具备管理、经济与法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全面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应用技能,具备分析和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尤其是在地方中小企业从事人力资源规划设计、招聘配置、培训开发、绩效考核、薪酬福利、劳动关系管理等方面工作的现代应用型人力资源管理人才。

在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背景下,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的任职资格要求是高校设置专业课程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高校应在充分了解人力资源管理岗位胜任能力特征的基础上,围绕岗位所要求的知识、技能与综合素质调整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使专业课程的设置能够充分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根据上述的课程设计思路,课题组将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的能力要求分为管理基础能力、专业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等三类,其中专业技能不仅包括人才的获取、保留、发展和协调等四大职能的具体操作技能,也包括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所必须具备的专业通用技能。与此相对应,课题组将专业课程分为基础类课程和专业类课程,通过基础类课程使学生具备管理基础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通过专业类课程培养学生面向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岗位的专业实践技能。基于岗位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各高校应深入了解和分析用人单位的需求,着手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专业课程设计的新思路、新方法。当前,高校转型升级方兴未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顺应这一发展趋势,重新审视自身的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建构基于岗位胜任能力的专业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多元化教学,打造“三维一体”的仿真模拟教学平台,从而真正实现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目标。

3.社会实践活动

1.课程实训环节

由图6可知,随再生骨料取代率的增大,屈服荷载后,骨架曲线斜率略有减小,峰值荷载后,骨架曲线下降段略有变陡,表明节点延性随取代率的增加而降低;轴压比对节点试件的骨架曲线影响较大,试件开裂后,骨架曲线开始出现明显偏差,随轴压比的增大,曲线上升段刚度明显减小,峰值荷载后,骨架曲线下降段变得陡峭,延性明显变差,节点承载力衰减严重。试件延性通过位移延性系数μ表征(μ为极限位移与屈服位移的比值),由表4可知,除高轴压比试件外,其余节点试件位移延性系数均大于3.0,所有试件位移延性系数均值为3.29,表明该组合框架节点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

1.课堂教学平台

(四)构建“三位一体”的仿真模拟教学平台

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是保证专业课程有效实施的必要条件。高校需要加强教学投入,搭建课堂教学平台、校内实训平台和校外实践平台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仿真模拟教学平台,为学生创设基于岗位胜任能力要求的教学环境,确保学生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技能训练实现有机结合,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岗位胜任能力的目的。

社会实践活动意味着让学生真正走出校门,身临其境体验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场景,参与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实务。根据不同的实践目的,可以将社会实践活动分为认知性实践和应用性实践,认知性实践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基本情况,具体活动安排包括社会调查实践、企业参观等;应用性实践则强调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应用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具体活动安排包括专业见习、毕业实习等[4]

随着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广泛运用,教师在课堂中引入互联网工具已经非常普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转变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模式,适时配置适合专业教学特点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围绕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引进标杆企业的经典案例,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条件,使教师可能在平台上组织学生开展案例分析、专题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提高学生分析、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能力。

2.校内实训平台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加大对校内实训平台的投入和建设,建立符合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训教室,配备各大模块的教学模拟软件、人才测评软件、人力资源管理竞争对抗平台软件等,打造行为观察实训系统,使学生可以在仿真模拟的环境下参与实训活动,最大限度沉浸于人力资源管理从业人员的角色,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动手解决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真正成为专业实训活动的主体。

3.校外实践平台

e.g. When he was blamed for his mistake, he was as red as a turkey cock.

在学生完成专业课程学习和校内实训的基础上,学校应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共建长期稳定的校外教学实践基地,为学生参与校外实训活动创造条件,同时组建一批专业经验丰富、热衷教学的兼职教师队伍,对学生的实训活动给予专业化的指导,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掌握人力资源管理各项职能的业务流程,同时增强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业务的直观感知,切实提高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5]

参考文献:

[1]于洪良.对当前高校联盟化发展的审视与展望[J].中国高等教育,2013(18):34-36.

[2]陈建武.地方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1):4-5.

[3]苏兴华.基于校企合作视角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J].职业时空,2015,11(11):31-33.

[4]陈建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与创新[J].中国电力教育,2010(30):141-143.

[5]张敏娜.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地方应用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8(12):391-392.

基金项目: 莆田学院2015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视野下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课题编号:JG201505)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陈建武,男,福建莆田人,莆田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责任编辑:李晓杰)

标签:;  ;  ;  ;  ;  

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视野下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