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评价系统建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学生论文,语文论文,评价论文,能力论文,系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1999年第三次全教会提出推进素质教育以来,教育部先后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实验稿),其中对教学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课程改革的推广和深入,如何实施教学评价日益成为教学人员、研究者关注的热点。然而,当前教学评价的研究基本从理论层面展开,没有深入到针对学生的评价展开研究,对“纲要”和“课标”所提出的教学评价理念的实施帮助甚少,无法满足教学一线的实际要求。教学一线的教师从理念上理解和领悟了新课程评价理念,但在教学实践中却不能转化为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得新课程评价理念无法贯彻实施。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一线特别是实验区的教学人员迫切需求改革现行的基础教育阶段教学评价的内容和方法,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能够促进学生不断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新的评价系统。因此,本文拟从解读“课标”出发,从上而下地构建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评价系统,尝试教学实践中新课程评价理念实施的有效途径,为教学一线理解与实施新课程评价理念,展开针对学生的有效评价提供借鉴,从而使新课程评价理念真正地走入学校、走进教师,使其融入校本教学与教师日常教学中。
二、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教学评价部分的体会
(一)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评价依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评价教育工作成效的基本依据。从基本的意义上说,教师为特定的教学目标而教,学生为达到这些目标而学,因此教学评价也就是以同样的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评价。因此,教学目标是教、学、评的共同基本依据。确定了教学目标,就意味着确立了评价的目标。
通过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求的归纳、分析,当前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包括:
1.培养学生的理解、评价和发散阅读等能力
(1)理解阅读材料的词句表达的内容,并根据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对遣词用语做出评价;
(2)理解作者对文章的构思,布局谋篇,基本脉络,并根据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对文章的构思做出评价;
(3)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信息,并对文章所表达的信息的合理性,实用性等做出评价;
(4)通过理解文章,产生一种与文章有关的,新颖独特的,有意义的联想与领悟。
2.培养学生阅读的认知与非认知素质
(1)认识阅读,喜欢阅读,惯于阅读,对阅读具有浓厚而持久的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行为模式;
(2)掌握多种阅读的方法、形式与阅读的策略、技巧,能够熟练运用不同阅读方式与策略满足不同的阅读需求与任务。
3.形成必要的阅读积累
(1)增大阅读量,课外阅读的总量不少于400万字;
(2)诵读古诗文,背诵优秀古诗文不少于240篇(段)。
(二)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评价基本原则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教学评价要求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语文课程评价建议,基础教育阶段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评价的主要功能是:了解学生的阅读学习起点;评定学生的阅读学习结果;教师了解语文阅读教学的得失;诊断学生的阅读学习困难;激发学生阅读学习的动机,通过语文阅读能力的评价,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和教师的阅读教学,同时也使家长了解子女在学校的阅读学习程度,以便进行家庭辅导,从而全方位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语文阅读能力的评价按照以下原则进行:
1.全面的语文阅读能力评价
语文阅读能力评价要突出整体性和综合性,评价学生语文阅读学习的整体过程和整体表现,评价学生语文阅读知识和语文阅读能力,评价学生的阅读中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观。
2.过程的语文阅读能力评价
语文阅读能力的评价不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重视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具有相同的重要性。
3.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语文阅读能力评价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评价不仅限于运用测量进行量的记录,也要运用多种非测量的手段进行质的记述。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测量的结果要结合该生的日常阅读学习的过程进行分析,尽可能客观地描述其语文阅读学习的成就和不足。
4.360度的语文阅读能力评价
学生的自我评价、同学的评价、教师的评价与家长的评价相互结合,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全方位的语文阅读能力评价框架。
5.及时反馈的语文阅读能力评价
语文阅读能力的评价活动要及时的反馈。首先反馈可以反映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的进步、优点;其次,它能帮助学生设计下一步的学习计划,改进学习。
6.激励、积极的语文阅读能力评价
评价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在评价中重视学生的进步和闪光点,及时通过评价手段肯定学生的行为与成就,使学生获得成就感、自豪感,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爱好,通过非智力因素推动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
三、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评价系统的建构
(一)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评价系统的构成
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评价系统由两种功能、性质的评价模式组成: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1.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决定给定的学习任务被掌握的程度、未掌握的部分,一般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评价,重在对现有的评价资料进行分析。形成性评价直接面对正在进行的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实际学习结合紧密。在日常的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中进行形成性评价有利于减轻教师的工作强度,调动教师开展评价活动与改进教学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获得激励、改进学习。
形成性评价可以采用多种的方式,比如:晨读诵读,课堂提问,课堂练习,课堂观察,学生自我评价,同学之间评价,语文阅读专题活动,课外活动,课后作业练习,专项阅读调查问卷等,当然也包括了阅读课文测验或者单元的语文阅读测验。
2.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的主要目的指向更一般的等级评定,也就是重在对阅读教学的效果进行判断,一般是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评价,重在对评价材料进行较高的概括。终结性评价一般会在某个特定的时间进行,比如学期结束,学年结束或者学段结束。终结性评价要对学生整体学习效果和教师整个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显示出学习和教学效果。
终结性评价的主要形式是语文阅读能力标准化测验或者语文阅读能力量表测验,也可以把语文阅读能力量表测验结合到语文科目的各阶段考试中。
(二)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评价手段
小学生阅读能力是指:学生运用语言知识及其经验,重新建构阅读材料意义的能力。从外在的可观察到的表现形式说,语文阅读能力既是通过阅读活动学生建构阅读材料的意义,又是学生阅读活动过程中的具体行为表现。因此,语文阅读能力评价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一个方面是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测验,另一个方面是学生的语文阅读行为评定。两方面在语文阅读能力评价中占有相同的地位,但各自具有独特的作用,前者解决“做得怎么样”,后者解决“如何去做”。
语文阅读能力测验是运用科学的教育、心理测量技术编订阅读能力量表对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进行量化评定,属于作业型评定,一般的方式是语文阅读能力标准化测验或者语文阅读能力量表。这种方式是通过对学生所完成指定的作业任务的结果进行评价,从而达到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评价的目的。这种评价的方式的优点在于比较客观,便于量化评定。在评价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达到一定的水平才能完成相应的作业任务,也就是说学生的作业任务的完成水平就是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的水平。这种评价的不足之处在于它无法对学生的语文阅读过程进行评价,而且无法有效明确地揭示学生语文阅读中所存在的问题。鉴于语文阅读量表的这些特点,它在语文阅读能力评价中可以用来进行终结性评价,如利用测验成绩评定等级的学期考试或者学年考试等,也可以用来进行形成性评价,如安置性评价(即摸底考试),单元测试等。
语文阅读行为评定是指对学生的阅读活动中的行为表现进行定性或定量的描述及价值判断,属于自陈型评定与评估型评定,一般的方式是调查问卷与专家(即语文教师)评估。这种形式的评价注重了学生阅读过程的评价,一方面是通过学生自我描述阅读过程的行为进行评价,另一方面是通过专家对阅读活动过程的行为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的优点在于便于发现学生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缺点在于客观性不够强,对阅读能力的评价更为间接。鉴于它的这些特点,在语文阅读能力评价中可以用来进行形成性评价,如教师日常教学中通过观察、提问进行学生阅读能力的描述和判断、家长的家庭观察、学习档案的记录、阅读活动的表现等等。
语文阅读能力测验与语文阅读行为评定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在实际使用中往往综合交错在一起,但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从不同的途径描述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共同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评价系统的框架如下图所示:
(三)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评价工具的编制
按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关于阅读能力的要求,编制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评价系统,该系统包括《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示范性测评量表》和《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形成性评价工具》。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评价系统的构成如下表所示:
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评价工具结构
评价系统评价内容评价工具评价方式适用类型
示范性
终结性
测评量表阅读能力成就量表作业型
评价
形成性 调查问卷自陈型
形成性
评价工具阅读行为与评估表评估型
评价
(四)中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评价的操作
由于地区、学校、教师及学生群体等之间的差异,所以在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时,必须根据课程标准与学生学习的现状和发展状况,结合实际的教学条件,做出详细的语文阅读能力评价计划,我们提倡建立以地区为单位或者以学校为单位的评价系统计划的建立。评价系统计划一定要与课程的学习目标相一致,必须制定出明确的评价重点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方式、评价的时间和评价结果的记录方式。学校、教师制定的评价计划必须清晰、具体、操作性强,任何评价方式必须制定出客观、明确的评价标尺或指针,不需要对所有教学目标进行评价。
评价可以灵活地采用多种方式,通过设计语文阅读能力评价活动部分代替学生的测验、考试。但不能用评价代替教学,要注意评价的密度,评价必须适时、恰当,避免评价过于繁琐,教师的评价记录以反映学生的发展为主,不需要每次记录评价结果,无谓地增加教师的工作量。
重视形成性评价在日常教学中的运用,对于评价活动的反馈方式必须明晰,特别是对于评价结果不佳的学生如何在教学中如何进行补救必须是评价的有机组成部分。
四、反思与结语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要求:“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教育部于2002年印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更是明确提出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系统。毋庸置疑,发展性教育评价的理论将是当前阶段我国教育评价研究与实践的主导趋势。发展性教育评价指的是“在发展的整个过程中进行的,旨在促进被评价者不断发展的评价。”那么建构发展性的教育评价系统必须要处理好与传统的选拔性评价和水平性评价的区分与传承关系,实质上也就是要探讨、解决实证化评价与人文化评价两种评价方法的结合问题。因此,课题组在建构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评价系统的过程中,尝试了众数标准与精英标准相结合、现实标准与发展标准相结合、能力标准与行为标准相结合和共通标准与差异标准相结合等手段,试图探索一条建立发展性教学评价模式的现实可能途径。
当然建构小学语文阅读能力评价系统不是建立一种规范,一套标准,而是一种解读、一种尝试,即力图将理论的探讨与教学的实践更为有机地结合,为一线教师建立起适合本地区特点的完整的课程评价系统提供一种思路,一点借鉴,以便于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转化为有效地教学生产力。
但是,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评价系统真正地在教学实践中发挥效力还需要解决两个重大的难题:一是实施科学、准确的语言能力测试;二是一套完整、准确的学生阅读行为发展进程的描述。第一个问题有两条解决的途径。首先,可以通过引进现代教育与心理测量理论如项目反应理论、概化理论等建立由计算机管理的自适应测验并建立相应的试题库;其次,教师转变语言测试观念,改变以前考试中重视知识测试、技能测试,重视语言点、重视语言结构的测试观,形成以交际能力为核心的测试观。第二个问题的解决可以依靠研究阅读及其发展的心理学家和语文教学的研究者的理论与实证性研究的结论,但更为主要的是依靠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长期观察获得的经验,教师的这种经验不仅可以验证理论与实验的结论,更重要的是它既包括了儿童发展过程中共性的行为表现,也包括了特定区域与群体的儿童阅读行为发展的特点,因此它更适合于校本评价,更贴近儿童的现实表现。
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评价系统的建构在评价的内容、方式和类型等方面进行较大的改变,特别是提出了对学生阅读行为进行评价,并把其作为了进行形成性评价的主要内容。客观地讲,这样就淡化了原有评价系统中对学生危害较大、制约素质教育发展的考试、分数和名次等形式的不良影响,并且以此提出了进行形成性评价的具体措施和步骤,将形成性评价具体化、可操作化。虽然这仅是理解与实施新课标评价理念,建立发展性教学评价系统的一种尝试和理论构想,其科学性、可行性、效度、信度还有待于来自教学一线的实验证明。但是这种评价系统的建构思路特别是评价系统中将抽象的形成性评价具体化,有利于教师理解领会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有利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形成性评价(包括教师正确看待和运用学生成长记录册进行评价),有利于教师以此为契机在教学实践中创造出更加科学、符合教学要求的形成性评价手段,从而在教学实践中建立起科学的、实用的、为公众认可的、完整的发展性课程评价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