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数学推导思维,提升地理学习素养论文_喻志安

湖南省华容县第二中学 414215

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部分学生空间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感到很吃力。我认为利用数学推导思维方法来解决自然地理有关问题最为有效。

现以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中“地方时、区时计算”的“正午太阳高度计算”为例予以说明。

一、 地方时、区时的计算

例1:(地方时计算)已知75°W的地方时是17时,求120°E的地方时是几时?

可这样教学生推导:

∴ 120°E的地方时为次日6时。

推导:

1.经度差可利用“同减异加”即“两地在0°经线的同侧,则两地的经度数相减(大数减小数);在0°经线的两侧,则将两地的经度数相加的办法计算:120°E+75°W=195°。

2.地球自转一周360°,是一个太阳日(24小时),则角速度为15°/h,所以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以此类推,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经度相差15’ ,地方时相差1分钟;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秒;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秒;由此可得出两地经度相差195°,即时间相差13小时。

3.所求地时间:根据“东加西减”即依据“相对位置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加相差的时间,即为所求地的时间;所求地在已知地的西边,减相差的时间,即为所求地的时间”,7时+13小时=30时>24时;依据计算的结果若>24小时,则为次日,原日期加一天,该时间减24时,就为所求地的时间;若为负数,则为前一天,原日期减一天,改时间加24时,就为所求地的时间;若为0至24时之间,则为当日时间。因此,120°E的地方时为次日6时。

例2:(区时计算)雅典当地时间(东二区)2008年3月24日11时44分24秒,阳光点燃女祭司手中的火炬。此时北京时间(东八区)是几时?

同样可教学生推导:

∴ 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为2008年3月24日17时44分24秒。

推导:

1.用已知经度计算时区:已知经度÷15°,若所得余数<7.5°,相除所得的整数为时区数(去余留整);若所得的余数>7.5°,时区数为所得的整数+1(去余留整加一)。

2.时区差也同样利用“同减异加”即“若两地同为东时区(同为西时区),则两地时区数相减为所求时差;如两地分别位于东、西时区,则两地时区数相加为所求时差(同减异加)”,东八区-东二区=6,说明两地相差6个时区,地方时就相差6个小时。

3.所求地时间:也根据“东加西减”的办法,求出时间,东八区相对位于东二区的东边,则加相差的时间,即11时44分24秒+6小时=17时44分24秒;计算的结果为0至24时之间,则为当日时间;因此,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为2008年3月24日17时44分24秒。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例:求夏至日时40°N和20°S的正午太阳高度。

规律:

1.正午太阳高度向两侧变化的幅度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向两侧减小的幅度,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的纬度向两侧变化的度数相同,即纬度相差1°,正午太阳高度也相差1°。当地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相差多少度,正午太阳高度就相差多少度,则有:纬度差(大数减小数)=正午太阳高度差。即:太阳直射点纬度-任意点纬度=90°-任意点H。

2.太阳直射点纬度与所求点纬度位于同一半球,则该纬度差为两地纬度之差;反之,则该纬度差为两地纬度之和,即为同减异加。

推导:夏至日时40°N(A点) 的正午太阳高度为:

由此,推导出20°S(D点)的H为:90-43°26′=46°34′。

总之,利用数学推导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构建科学的地理学习思维模型,可解除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畏难学习情绪,并大力提升他们地理学习的思维素养。

论文作者:喻志安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26

标签:;  ;  ;  ;  ;  ;  ;  ;  

运用数学推导思维,提升地理学习素养论文_喻志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