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减负”工程困难重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困难重重论文,工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背景】导火索:中学生“杀母事件”
2000年伊始,教育部召开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工作电视会议,并下发了《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2月中旬, 被媒体披露的一起浙江中学生杀母事件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这起悲剧没有被当作普通的刑事案件来报道,而是连同春节前发生的另外两起中学生犯罪案一起,成为国家颁布新一轮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命令的导火索。
【现状】几组沉重的调查数据
据一项调查显示,13岁的中国学生每年上课的天数为251天, 高居世界榜首;而俄罗斯为210天,英国为192天,美国为180天,法国为174天,就连学习竞争十分激烈的日本也不过240天。 日本小学生每天在家完成作业时间为30分钟,而中国小学生则是其3倍。 美国一年级儿童娱乐和运动时间为每周18.4小时,而中国的孩子只有9.2小时。
据另一项调查显示:某地级市小学各年级学生的书包普遍在5到8公斤之间,初中学生书包在10公斤以上的现象相当普遍,其中面临毕业的初三学生书包最重。在南方某城市甚至还出现了小学生拖着带轮子的大书包上学的情景。
据最新一次的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抽样调查,城市小学生近视率为22.78%,初中生为55.22%,高中生为79.34%; 农村小学男生近视率为11.6%,女生为15.7%,初中男生为35.5%,女生为44.6%,高中男生为53%,女生为64%。某省在对中小学生健康状况的调查中发现:中小学生在视力、耐力、速度、力量、柔韧性等指标上已经出现下降趋势,近几年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中体检完全合格的仅占15%。
【警钟】学生负担过重的危害
我国教育事业的目的是为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发展,培养独立、健全、有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但中小学生沉重的学业负担,严重损害了教育的初衷。我国的中小学生面对的是书本多、课程多、作业多、考试多、补习多、竞赛多,沉重的负担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有专家认为,这种严重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状况,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以及社会的发展,已经造成以下四个方面的危害:(1 )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窒息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学习兴趣,把有益的学习活动变得枯燥乏味,令学生望而生畏。(2 )摧残了正处于成长发育期的青少年的身心健康。(3)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增加了人民群众的经济负担,特别是使经济困难的学生家庭不堪重负,引起大众对教育界的不满,最终导致党的教育方针无法落实,也延缓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4 )直接影响了健康融洽的师生关系以及教师和家长的关系。
【探源】“减负”为何困难重重
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育部部长陈至立认为,造成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根本原因是:我国教育总体水平偏低,教育观念落后,教育结构、教育规模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劳动人事和招生考试制度存在着缺陷,就业竞争引发了升学竞争。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使我国的孩子背上了沉重的负担。
许多人认为,社会用人制度推动人们对高学历的追求,而相对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造成学生负担过重的根源。
有人认为,应试教育是导致学生负担过重的最直接原因。应试教育带来的以考试为教育效果的主要评估目标、以升学和考试成败来考核和评价学生的方法,促使教师、家长和学生产生一致的共识:学生就是要多花时间、多用精力在课业学习上,以便在激烈的升学考试中取胜。
也有人认为,校长是搞好“减负”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校长负责制,一校之长责无旁贷。一些学校的校长和教师虽也表示出减轻学生负担的愿望,但是由于担心学生在考试中失利,而不敢贸然采取减轻学生负担的举措,担心一旦考试失败,学校的拨款、教师的待遇、生源都会受到影响。一位校长说:“学生家长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让他们的孩子考上大学几乎是我们学校的全部责任”。这也使得对于“减负”虽然理论上人人赞同,但真正推行起来却阻力重重。
一些教师反映,现行中小学教材的内容偏难、偏多,是造成学生负担重、补课多、作业多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教材内容太深,数量太多,教材不变,负担减不下来”。“老师总得完成教学计划吧,规定每周课时只有这么多,课上讲不完,只好补课。”有的教材只适合于不足三分之一的好学生使用,三分之二强的学生感到难。由于教材难度在年级之间跨度大,低年级教材中知识点太多,也造成学生学习吃力。实行双休日后,课时减少了,但教材内容却没有减少。同时,教材缺乏统筹也是一大弊端,重复教学现象严重。教材编写不能综合管理,各自为政,也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教师素质低也是造成学生负担过重的一个原因。据一项对某省初中专任教师的教学业务素质进行的调查发现,能够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不足40%。一些地方由于教师素质差、教学辅助设备缺乏,导致“满堂灌”、“题海大战”。还有一些教师教学方法陈旧,课堂教学效率低,缺乏因材施教的能力,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根本不能理解教材上的学习内容。
也有人认为,“减负”难减,重要的一关不在学校和老师,而在于家长。尽管家长们也意识到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却对“减负”不上心,甚至还出现了老师给学生“减负”反遭家长投诉的现象。一位家长坦言,现在的就业形势是,一个清华毕业生有至少8个职位任他选择,而普通高校的毕业生找一份工作都很困难。今天不“加码”,将来怎样参与竞争?今天给孩子轻松,明天社会就可能淘汰他。
【展望】“减负”工程任重道远
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强调,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从根本上讲要在确保“两基”的前提下,调整现有教育体系结构,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规模,拓宽人才成长渠道,减缓升学压力;改革中小学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减少课程门类,建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课程体系;改革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招生考试制度和教育评价制度;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校长管理水平。
对于如何“减负”,人们可以说三道四,但如果学校、家庭、舆论、社会的教育观念没有根本的转变,种种具体措施终将经不住时间的考验。
“减负”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教育部门可以靠硬性的行政措施推动“减负”,但并非那么简单。一位中学校长认为,“减负”不是单纯地早早放学、少做作业,如何缓解学习成绩和升学造成的压力,才是“减负”亟待解决的大课题。
教育界一位学者指出,改变应试教育是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根本。我国目前存在初中上高中和高中上大学两个“瓶颈”。一项调查显示,44.5%的城市父母希望子女将来拥有博士以上的学历。与此形成反差的是,目前有三分之二的学生无法接受高等教育。虽然近年高校扩招每年增幅达到20%以上,但即使到2010年,我国同龄人中的高等教育入学率,也只能从现在的9%提高到15%左右。在这样的背景下, 倘若“应试教育”一日不变,许多“减负”措施到头来也只能是“按下葫芦又起瓢”。
也有人认为,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积极改革课堂教学,是“减负”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的内容应关注知识内在的创新要素,以及与社会实际、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在教学策略与方法上,应倡导“主体参与,合作学习,差异发展,体验成功”。
提高教师素质是“减负”的必要条件之一。一位专家坦言:有的学生负担确实是老师造成的。实际上,探索教学技巧本身并不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只不过需要冒巨大的风险。年轻教师的尝试往往被认为幼稚或“异类”,很多人因此慢慢放弃了新的尝试,只是“按部就班”地教书。从某种意义上说,“减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要钻研教材,告诉学生最基本的原理和思维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让学生根据核心的原理、概念去探索发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也有人认为,教育部的硬性规定对学校和老师具有约束力,但要让家长给孩子“减负”则比较困难。事实上,家长也知道孩子课业负担重,但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的情况下,父母望子成龙强烈,在分数和就业的压力下往往是行动与思想相背离。为此,如何给家长“减负”,也是“减负”工作面临的一个难题。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董奇认为,要想真正将“减负”工作凿实,必须先明确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的含义是什么。他认为,过重负担来自于学习任务及心理压力两方面,而后者更应引起关注。一个人学习任务多、难度大,加之竞争激烈,无法不产生恐惧、焦虑等过重的心理负担。他建议,应该科学教学,让孩子有所学、有所不学,给他们以创造发展的空间与时间。
一些人士还呼吁,对已经出台的减轻学生负担的有关规定,一定要加强检查,要真正贯彻落实,不能有章不循,有禁不止。通过加强管理和监督,在规范教育秩序的同时,严肃查处加重学生负担的行为,坚决制止一切把学校当作“推销市场”的行为。
说到底,“减负”不是给孩子“放羊”,而是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接受真正的素质教育。可是素质教育到底是什么,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要系统、深入地研究有关素质教育的课题。
【小结】
减轻中小学生的过重负担,意义重大而深远。它是提高民族整体素质,使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提高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我国在21世纪的竞争能力的需要;是巩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果,提高教育普及水平和质量的需要。归根结底,教育的对象是为社会服务的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需要什么样的人,就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其实历史地看,国人“减负”的呼声已长达半个世纪。值得庆幸的是,在即将跨入新世纪的千禧年,“减负”问题再次成为社会各界的热点。对此能否实现突破,以利于21世纪中国的发展以及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我们将继续关注着。
标签:升学考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