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基于经济增长的经济发展_经济增长论文

论基于经济增长的经济发展_经济增长论文

论经济增长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础上论文,经济增长论文,经济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在传统政治经济学中,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常被混用,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经济增长理论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研究对象,以GNP的长期稳定增长为目标, 经济发展理论则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以整个国民经济现代化为目标。经济发展理论不仅研究经济增长问题,而且研究经济结构、经济体制、人口素质、收入分配、对外贸易等,即“整个社会的向上运动”。经济发展是有结构变革的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本质应归结为社会所拥有知识的增长,换言之,经济发展是社会对自身及所处环境的认识上的改进。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认为经济增长就是“人均或每个劳动者平均产量的持续增长”。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金德尔伯格认为,经济增长是指更多的产出,而经济发展不仅包括更多的产出,而且还包括产品生产和分配所依赖的技术上和体制安排上的变革。

国内有些学者认为,经济增长实质上指的是社会生产力的一个特定的构成形态的变化发展,具体地说,就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外在财富的增长。经济发展实质上指的是社会生产力诸构成形态在其总体上的协调性发展,以及在社会生产力的整体的全面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之间能保持一种良性关系。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也有内在的联系,表现在:(1)两者是西方经济学中研究经济成长问题的两个分支;(2 )增长是发展的基础与前提,没有增长不可能有发展,发展是增长的延续和飞跃。

由此可见,理论界从不同角度或不同出发点对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作了严格的区分。在很多时候,经济增长在理论上经常被混同于经济发展。国内有的学者用我国经济建设中经济增长的情况来分析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的学者也未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作严格的区分。理论上的混淆必然导致实践中的失误,我国40多年经济建设过程中,一直把经济增长作为经济建设的中心指标,经济虽然出现了高速度的增长,但二元经济结构并未消除反而有强化的趋势。这种现象说明了,高速增长并不一定带来相应的经济发展,只强调经济增长而忽视经济发展必然导致增长与发展脱节,没有经济发展的经济增长只会使某些业已存在的问题的严重化,而不会使我国跨入发达国家的行列。增长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适用性问题,有很多人作过论述。“当所谓的增长理论成为经济理论的一个分支时,经济学家们便主要关注不发达经济学,这使增长理论和不发达经济学似乎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我很怀疑是不是这样”。“把发展中国家中的经济增长和发展问题当作纯经济问题对待,似乎不会得到什么效果”。尽管如此,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研究仍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是只有增长而没有发展

由于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着农业比重高、人口出生率高、劳动生产率低、出口增长率低、生活水平低的特点,所以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希望有足够的经济增长以摆脱贫困。从目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情况来看,有些国家的GNP或人均GNP很高,经济增长较快,如印度从50~70年代工业生产年增长率将近10%,但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失业人口过多,农村经济落后,二元结构仍未消除。又如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即欧佩克)的一些成员国,石油的出口增长带来了人均GNP的快速增长, 但贫富悬殊,分配不公,城乡对立的二元结构并未消除,也没有带来经济结构的变化和人口素质的提高。可见经济增长并未带来相应的经济发展,即使在经济增长速度很高的情况下,许多发展中国家并未取得社会经济的普遍进步,出现了有增长无发展现象。

我国经济在过去的16年中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对于中国的经济增长,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L·H·萨默斯根据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提出的购买力平价理论,对中国的经济增长作了全面的评估,即:用官方汇率来衡量,中国人均GNP不足美国的2%,用购买力平价理论来测算,中国的人均GNP相当于美国的10%。如果中国按照8.9%、美国按2.3%的速度增长下去,到2000年中国的GNP将超过美国。 虽然经济增长有着乐观的前景,但这是一种逆不平衡的经济增长,即原来的一些经济中心城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落后于原来经济并不发达的地区,国有大中型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弱于其它类型的企业,传统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落后于新兴产业(或高新技术产业)。这种逆不平衡的出现,是由于只重经济增长,不重视经济发展的结果,也给下一轮从经济增长向经济增长的演进带来了经济阻力。这种只重经济增长而忽视经济发展的误区如不得到扭转将导致:(1)经济增长最终将停滞下来;(2)将重新进行新一轮的资本积累来取代已有的资本原始积累成果。

我国在实现了多年的经济增长之后,经济发展仍然滞后。主要表面在:一是市场体系不成熟、市场机制不健全、市场法规不完善;二是二元经济结构的长期存在,区域差别、产业差别难以缩小;三是教育科技落后,经济增长中的科技进步贡献率相对较低等等。所有这些都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使得经济发展的内在质量和整体素质改善与提高的幅度滞后于经济的高速增长。

三、实现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未来中国经济能否实现高速增长和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从经济增长向经济发展的转变成功与否。为此,必须从优化结构、调整产业、完善机制及加强科技进步等方面着手。

1.从小基数高增长率的经济增长转向结构优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

从1957~1958年,我国GNP年增长率是33.1 %, 但绝对值仅增加532亿元,1988~1989年,GNP年增长率为16.5%,低于1957 ~1958 年GNP的年增长率,但绝对值增加了4930亿元,是1958年增加额的9.3倍。可见,由于GNP基数在逐年增大,即使增长率保持不变,但GNP绝对增加额依然逐年增加,如果这种增长没有经济发展的支撑,只能是一种资源消耗能力的增长。由于一些不可再生资源的稀缺性,这种增长即使可以通过增加投入带来产出的增长。但投入与产出的品种不变,投入与产出比也不变,产出的增加会因资源的枯竭或需求的饱和而停止,从而带来:(1)经济增长的势头不能长期保持;(2 )经济没有实质性的发展。经济发展的本质应归结为社会所拥有的知识的增长,有了知识的增长,才能利用新的资源,设计新的工艺,生产新的产品,提高投入产出比,实现经济发展,否则,经济增长到了一定程度便会自然回落到低速增长,甚至负增长。所以,只有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经济增长才能得以稳定地进行下去。

在经济结构方面,以国有企业为基础,以沿海、沿江、沿边一些地区及部分内陆地区的非国有企业为补充,进行整体推进,保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同时,根据国家宏观发展战略,引导非国有企业的投资方向转向技术和效益先导型行业,从而带动经济结构的优化。这样,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结构的优化又为下一轮经济增长奠定了更高的起点和更有力的支撑。

2.增量调整与存量调整相结合,实现经济发展的整体推进。

产业结构调整是实现从高投入高增长的经济增长向高技术高效益的经济发展的关键。发达国家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服务经济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物质生产部门的比重逐渐下降,如1965~1987年,美国农业比重由3%降至2%,工业比重由38%降至30%,服务业比重由59%上升至68%;同期日本农业比重由9%降至3%,工业比重由43%降至41%,服务业比重则由48%上升到57%。但是,发达国家的物质消费水平并没有降低,由此可见,物质生产部门的效益仍在逐渐提高。中国要实现经济发展,必须重视物质投入转向重视非物质投入,从劳力资源型转向智力资源型。

如果将经济增长定义为物质财富增加的话,那么经济要得以发展必须重视物质财富的增长和精神财富的增长,同时要重视经济增长中服务经济增长。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有一半以上源自于服务经济的增长。

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失衡一方面表现为一、二、三产业之间的比例失衡,即第一、第三产业滞后;另一方面表现为产业内部比例失衡,即工业内部的轻重工业比例失衡、基础工业和加工工业失衡,同时交通、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成为经济发展中的“瓶颈”。这种状况的存在,虽然能够实现一定程度的经济增长,却无法实现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只有在合理的结构上才能实现。调整产业结构,均衡产业发展,首先从产业之间来讲,要使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与产业政策紧密协调一致,无论是倾斜政策还是限制政策,都应以产业为导向,尤其与国家总体产业目标相一致。其次从产业内部来讲,应限制同一产业内无规模经济优势、低投资效益、低水平企业的重复建设,限制同一产业的盲目过度扩张,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是调整产业固定资产结构,产业固定资产结构调整有两个途径,一是增量调整,另一是存量调整。我们过去采取的主要是行政性的增量调整,作用有限,而且偏差较大。实现产业固定资产结构调整,必须把增量调整与存量调整相结合。增量调整要采取政府倾斜投资与企业风险投资相结合,并引导其集中于基础性的短线部门和战略主导产业。存量调整要在明确产权关系的基础上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权制度,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3.完善经济运行机制,强化政府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

亚洲“四小龙”的经验表明,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有利于实现经济高速稳定增长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因为只靠投资推动的经济增长是低劳动生产率下的增长而无发展。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实现劳动生产率、投资效率、技术进步贡献率的全面提高,也就是有利于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发展。随着市场机制的进一步完善,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将逐渐减少,特别是行政干预的逐渐减少,代之以强调经济手段的间接宏观调控,即通过经济参数(如财政收支、税种和税率、货币供应、再贴现率、国家直接投资等等),将宏观调控信息传导给企业,使企业行为符合国家的宏观调控意图和目标,符合经济发展整体推进的要求。

4.在强调技术进步的同时,加强技术选择和技术结构性能的提高。

据估算,目前我国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50%以上,可见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但是,在强调技术进步作用的同时,必须加强技术结构性能的提高,即调整好不同类型技术(如劳动节约型技术、资金节约型技术等)和不同层次技术(如尖端技术、中等技术等)的比例关系。如在既可以选用先进技术、又可以选用中等技术时,应以先进性与适应性(即适应劳动者的素质)相结合;在既可以选用劳动节约型也可以选用资金节约型技术时,要根据实际的投资需求和投资约束来定。不管是哪一种,都应以提高产出效率和有利于经济发展为总的原则。

5.制定切实可行的经济发展战略,防止急于求成而带来的经济过热和经济周期性波动。

由于存在着一个经济发达的外部世界,我国实行的一直是赶超型的经济发展政策,这种政策容易导致资源的超限度利用。我们必须看到,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有不同于发达国家早期经济发展的特点。当不存在更发达的外部世界时,一国的经济发展更多地取决于国内因素,是内源的;但如今存在着一个更发达的外部世界作参照系,则中国的经济发展更多地受到外部世界的影响,更多地受到外部世界的推动或制约,即是外源的。因此,应提高对世界经济的参与程度,扩大经济上对外部世界的交流与开放,从指导思想上,克服急于求成思想,把经济发展目标建立在国力允许的范围之内。

四、结束语

通过经济增长来带动经济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制定更高起点上的经济增长,这是中国经济健康成长的保证。增长是发展的基础,经济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经济发展而不是经济增长。这就要求中国经济建设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为实现经济发展奠定基础,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应及时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及各种制度的变革和完善,为经济发展顺利实现创造条件。

标签:;  ;  ;  ;  ;  ;  

论基于经济增长的经济发展_经济增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