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涪陵中心医院麻醉手术科 408000
【摘要】麻醉手术病人的体温受周围环境温度、手术时间长短、手术过程中暴露的体表面积、低温液体的输入等多方面的影响。低体温会导致心律失常、凝血机能下降、心动过缓及PR、QSR和QT间期延长等并发症。临床上一般将中心体温在34-36℃称为低体温。50%-70%的手术患者会出现低体温现象,低体温是麻醉和外科围术期常见的并发症。本文通过探讨麻醉手术病人体温降低的原因,在术中如何更好的维持麻醉手术病人的体温以及当手术病人体温降低后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以期对广大工作在临床一线护理工作者有所裨益。
【关键词】麻醉手术 体温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6-175-02
一、麻醉手术病人发生低体温的原因分析。
1.手术室环境温度过低。
手术室的温度一般在18℃-25℃。麻醉下病人非手术部位的体表暴露,术前皮肤消毒、冷消毒液刺激及手术部位暴露体腔的时间过长,易导致出现低体温。据统计下降可达0.6℃-0.7℃,一般在手术l小时左右降最快,所以对病人的保温非常重要。
2.麻醉用药对体温的影响。
麻醉用药的影响也是手术病人低温的重要因素,麻醉剂以剂量依赖方式抵制温度调节,无论是全麻还是局麻,都会对对体温调节系统产生抑制作用。麻醉剂的使用既影响中枢温度调节、又影响周围温度调节,尤其全身麻醉阻断了身体大部分的神经传导,使温度调节系统错误地判断,被阻滞区皮肤温度异常升高,从而出现了无寒战的低体温。
3.输血、输液、及冲洗液应用的影响。
大量输入冷液和未加温的库血均能使体温明显下降。大量快速输注冷晶体或库血可使体温下降,据观察在室温下输人1单位4℃冷冻库血或1L冷晶体液可使体温下降0.25℃,大量冷盐水冲洗胸腹腔,可使机体热量丢失致低体温。
4.手术时间长短对患者体温影响。
当室温在24℃,手术时间超过4h,体温下降幅度增大,手术时间越长,机体在低室温下累积散热增多,全身代谢随体温下降呈线形减低,每下降1℃,代谢率降低6%-9%。因产热少、散热增加,使体温下降幅度增大,体温下降与手术时间延长呈负相关。
5.患者本身个体差异的影响。
患者本身有着不同的性别、年龄、体质等,个体特征也是影响围术期体温的因素之一。小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健全,体温易随室温下降而下降,如1岁婴儿常温下手术1h体温可下降0.5℃,手术2h体温可下降3-4℃。老年人基础代谢率低,体温调节功能差,体温下降的发生率也较高,年龄增长以及体重和心率的下降是术中发生低体温的危险因素。
二、术中低温患者身体机理特征
手术中体温过低可引起患者寒战,使代谢剧增,若体温低于35℃会出现以下症状:
1.呼吸系统起初有呼吸反射刺激,继而速率及潮气量下降,出现低氧血症。体温24℃以下时呼吸停止。
2.神经系统:体温每降低1℃,大脑血流量减少7%,出现意识模糊,反射迟钝,缺乏随意运动。血液粘稠度增加和缺氧,纪而出现肌强直。
3.血液系统:血小板减少症、凝血症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潜在的并发症。
4.心血管系统:开始时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随着体温降至28℃-30℃时,出现心动过缓,心房、心室纤颤。体温低于20℃时心搏停止。
5.肾脏:体温降至32℃-35℃时,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心输出量增加,引起多尿。随着体温的进一步降低,会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小管代谢衰竭,水钠丢失。
6.胃肠道系统:体温降至34℃以下时胃肠运动减弱,可导致呕吐和吸收障碍。
7.代谢:可出现代谢性酸中毒、高血糖、高血钾,甚至低氧性肝损伤。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因此,从手术患者低温出现的种种生理机能的各项指标可以得知,手术病人的低温现象在某种程度上会决定手术的成败。另外,手术创面越大、麻醉范围越广、手术时间越长、输液、输血量越多、室温越低、患者体温降低的可能性和降温幅度越大,患者发生低体温可能性就越大,对患者造成的危害就越大。围手术期低体温十分常见,并能引发一系列不良后果。为此,我们应积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以维持体温稳态,预防重于治疗。
三、麻醉手术病人术中体温的维持及护理措施
1.体温维持的方法
1.1注意保暖
用手术平板车接送手术病人时,应该密切关注环境的温度,选择合适的保温遮盖物。术中注意遮盖病人,冲洗胸、腹腔时使用热盐水,并用热盐水垫遮盖暴露的脏器。重点是全麻手术病人要注意保暖,因为全身麻醉药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功能,使机体难以根据环境温度的变化来调节体温。
在此应该注重两个群体的护理,第一是6周岁以下的幼儿。主要是小儿的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健全,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更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第二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老年人代谢机能减退,麻醉后更易引起体温下降。
通过保暖病人体温尽快恢复,增加了机体的代谢率,加快了麻醉药物的排泄,缩短了病人完全清醒的时间,明显减少和减轻了麻醉恢复期躁动的发生率;又由于低体温造成寒战与躁动使氧耗增加心率增快,通过保暖减少和减轻了寒战和躁动的发生,降低了氧耗,使心率趋于稳定。
1.2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温度一般控制在24℃-26℃之间,湿度控制在50%-60%之间。虽然手术室温度高于21℃,工作人员会感到不适,但在手术第一个小时中保持手术室温度会明显减少病人热量的散失,这种简单的护理措施常常会由于为了工作人员的舒适而被忽视。研究表明,外科手术病人热量丢失最多的时刻是在手术室的第一个小时内,其原因是由于暴露、等待铺巾、冰冷潮湿的皮肤消毒液、血管扩张剂、局麻药的使用和环境温度低。另外,病人在低于21℃的环境中散热更快。
1.3保持术中输血,输液的温度
应对体腔冲洗液加热,因为体腔冲洗液可带走大量热量,冲洗体腔的液体应加热到40℃为宜。输血、输液加温可显著降低术中和术后低体温和寒战的发生率。有资料表明,50ml的冷血液5-10min内输入人体会使体温降低0.5%-1.0%,所以不能给手术病人输入未加温的液体,尤其是术中体腔开放的病人,如剖腹探查术、肠切除术,使输注的温度保持37℃。
2.患者低温的护理对策
2.1加强体温监测
对低温患者使用多功能监护仪体温监测探头,持续监测鼻咽部温度,及时发现体温动态变化。对小儿、老年人术中体温监测尤为重要,因为他们体温调节功能较差,适应环境变化能力低,容易发生低体温,对手术患者常规监测体表温度,做到早发现、早处理、防止低体温发生。
2.2保持术间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手术室温度对保持病人体温非常重要,增加手术室温度可减少人体辐射和对流防止体温下降,但一般在成人不宜超过23℃,婴幼儿不超过26℃否则会引起工作人员的不适感。
2.3做好患者入室保暖工作
病人术后入PACU时,及时给病人覆盖保温遮盖物,减少身体暴露面积,更换潮湿的衣服,防止体表温度流失,传统复温方法是使用热水袋,电热毯保暖,但容易烫伤,尤其是老年病人。
2.4保持术中输血,输液的温度。输入冷晶体液或库血可使体温下降,据观察,在室温下输人1单位冷冻库血或0.25℃,所以术中应使用输血,输液加温器,将输人的液体血液加温至35-42℃。这样既不会对药品、血制品产生不良影响,也不会使机体的热量丧失,有利于体温的恢复。另外,使用加热37℃静脉液体、血液等有助于维持正常体温,应该尽量将这些液体加热,慢速滴注的药物如硝普钠、硝酸甘油等不宜加温,术中使用毛毯、棉被、头巾、空调等能减少术中热量丢失。
2.5温盐水纱布覆盖。器械护士应积极配合手术医师,在不影响手术视野的情况下,用温盐水纱布覆盖暴露的内脏、擦拭器械。温盐水以手背试温不感觉冷为度,不仅可直接保温而且减少了由于体液蒸发而丢失的热量。
2.6呼吸器加温。用干燥、寒冷的空气进行通气时,经呼吸道可带走约10%左右的代谢热量。因此,热化气体,利用呼吸蒸发器加热吸人氧气,预防呼吸道散热,可减少深部温度继续下降。在全麻患者中应用人工鼻,能保持呼吸道内恒定期温度和湿度。因为人工鼻具有适度湿化、有效加温和滤过功能。
2.7控制各项操作时间
充分做好各项操作前准备,备齐操作所需的各类用物及器械,避免浪费不必要的时间,执行各项操作时及时遮盖相应部位,并尽量减少暴露部位。
四、结语
维持术中患者的体表温度是对手术成败有着重要的影响。对全麻术后送入复苏室的病人不仅要监测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还要监测体温,低体温病人在常规状态下体温恢复较慢,不利于机体的康复。只有全面评估低体温的影响因素,才能更加完善低体温的预防措施,避免低体温的发生,减少麻醉恢复期的并发症,保障患者的医疗安全,减少医疗费用支出。复苏室的护士必须重视和加强对低体温病人的保暖措施,使体温尽快恢复正常,使病人安全舒适地渡过麻醉恢复期。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手术护理人员,一定要密切关注手术患者的体表温度,了解术中患者体温变化的原因,及时、正确地处理,防止低体温的发生,有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作者简介:潘玲,重庆涪陵,出生于1987年02月,毕业于中南大学,护理学。研究方向临床护理学。
论文作者:潘玲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6年第2卷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23
标签:体温论文; 手术论文; 病人论文; 温度论文; 患者论文; 体表论文; 体腔论文; 《中西医结合护理》2016年第2卷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