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与“语文素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养论文,语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任教了两届高三、取得了高考“辉煌”成绩、主编了百万字高考复习资料的我,再回过头来教高一,情不自禁地以“高考专家”自居。于是,我的口头禅里“高考”横飞,学生一开始还精神抖擞,慢慢地便有些厌倦甚至开始暗地里计算我的“高考”频率了。学生和我或许都有些不适应,彼此不免有些隔膜。
走过了高三,再到高一,我的“高考情结”挥之不去了:我总觉得自己又在指挥新一场高考战斗。课堂上总是不由自主地联想起高考,就是连课文中的汉字读音,都要告诉学生特别注意哪些字音的辨识,还要不由自主地列举起高考题来例证,更不用说文言文、现代文阅读,古诗词鉴赏和作文教学的同样是“高考阴魂”不散。我发现,我真的变了,变得那样理直气壮,变得那样“高屋建瓴”。我简直是在用高考的眼光和思维来教育我的学生,尽管我还一直自诩是一个有教育理想和改革精神的语文教师。我开始觉得我对不起我的学生,也对不起我的语文情结了,心里不免有些困惑。
记得他们刚上高一时,有几个学生的作文很有灵气,我打心里喜爱和佩服。可是在我的快速作文和创新作文指引下,特别在我的高考模式作文训练下,他们开始不敢越雷池半步了,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地写作,写作的风格慢慢靠近我的训练模式了,考试的分数也不断在“丰收”。但他们飞扬的写作个性难得表现了,即使有点创新的风味,也总是有着那么一点似曾相识的感觉。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悲凉和歉疚,甚至不敢再去实施我的语文教学,我怕我是教育的罪人。我怕我是扼杀学生语文天性的刽子手!
后来,我和几个多年战斗在高三的语文老师谈起我的这种感觉,想不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他们深有同感,纷纷谈起自己作为“高考奴隶”后可悲的语文教学。我一直对学生说,语文素养决不是靠“题海战术”能提高的,旗帜鲜明地反对“题海战术”,但学生们没了训练题,心里就发慌。我们随便拿一本高一的语文同步训练,就会发现,训练书里到处都充斥着最新的高考试题和解读,充满了语文教学的无序性和“高考意识”。看来,不是我一个人的专利,举国上下或许都在和我一样为高考准备着,或许比我更为厉害!因为,我们学校办学一直规范,高一年级一周只有4节语文课,而有的学校已经是一周8节了,他们把大量的语文教与学的时间花在高考训练上。听说有的学校高一年级就开始人手一册高考复习资料了!我的语文教学还远远地跟不上高考的节奏呢!
我不知道我这样的高中语文教学还要多久,“高考”注定要成为我课堂的高频率词语,我一天不说“高考”二字,学生和我都不习惯了,但它总在一个不知名的角落伤痛着我,让我不停地反躬自问:语文教学的真谛果真如此吗?夺个高考高分就是语文素养高吗?
但愿我们的语文教育不要辜负“语文素养”这个时髦名词,也但愿有一天我们的语文教育不再因“高考”而伤痛。
摘自《湖南教育·语文教师》(长沙),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