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经济结构改革面临的问题_农业发展论文

我国农村经济结构改革面临的问题_农业发展论文

我国农村经济结构变革面临的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结构论文,农村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80年代以来,在我国农村经济结构变革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现实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向我们展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障碍所在,而且昭示了农村经济结构变革需要优化的方向。

一、农业结构及其变革中的问题

1.农业结构中的问题

(1)在种植业结构中:①粮饲不分,粮食既作口粮, 又作饲料,不仅既不经济,又不科学;而且增加了对土地和粮食供给的压力,妨碍养殖业的发展,甚至会抑制农产品质量的提高。(注:参见韩俊、姜长云:《三高农业发展的基本任务》,《经济研究参考》1995年167期。 )②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的矛盾问题较为突出。当前,部分农产品销售不畅,出现“卖难”,除了流通渠道方面的原因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这些农产品的生产出现了相对过剩。档次低、质量差的农产品如早稻价格出现了大幅下跌,品种不对路的农产品,如桔子出现了大规模“卖难”。(注:农业部农研中心:《主要农产品供求形势与政策选择》,《中国农村经济》1998年第6期。)当然, 这些农产品的相对过剩,只是结构性、局部性的。总体来看,农产品的品种平衡仍是有余有缺,农产品的品质结构仍然呈现出品质不高、高档产品缺乏的特征。市场畅销的优质品种、优质产品中,品种更新赶不上品种退化;产品加工处理薄弱,(注:《经济日报》1998年10月14日。)等等。

(2)在养殖业(包括畜牧业、 渔业等)结构中:①养殖业长期依附于种植业,缺乏独立化的格局未能根本改变,导致其饲养水平难以提高,管理方式难以改善,生产规模难以稳定扩大,产品质量难以稳定提高。②对养殖业产品的开发利用不充分,主要局限于食品类,而对蕴藏着巨大效益潜力的非食品类养殖产品的开发利用则严重不足。③畜牧业结构长期偏重于耗粮型的养猪业生产,对节粮型的食畜牧业和饲料报酬率、蛋白质转化率高的禽类生产发展不足。④渔业生产也有个资源开发利用不足、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3 )在农林牧渔业结构中:林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状况长期难以根本改观。改革以来在农林牧渔业产值结构中,林业的比重虽然一度有所提高,但其后又逐年下降。林业的比重1978年为3.4%,1997 年仍然维持在这一水平。林业的发展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更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因此,林业的发展是农业稳定增长的保证,林业发展的滞后影响的不仅仅是林业自身。

2.农业结构变革中的问题

(1)市场信息不灵,导致决策选择失误。一方面, 农产品价格反映供求关系具有即时性,并且可能存在一定的价格失真;另一方面,农业生产调整需要经过一定的周期,小规模兼业农户对于价格走势和市场潜力的反映较为迟钝,其经营结构的调整往往表现出较强的模仿和从众倾向。上述两个方面的共同作用,往往导致农业结构的调整此时一哄而起、彼时一涌而下的结局。甚至出现农民根据市场需求按排生产,什么赚钱就生产什么,生产什么就赔钱的矛盾格局。(注:之所以如此,主要原因是,农民在某项农产品价格较高时按排生产,但由于从生产到产出需要一个周期,到该项生产形成产出时,价格已经走低。)从而形成农业结构调整的障碍和调整过程中的资源浪费。

(2)行政干预多、示范引导少, 农业结构调整的过程难以转化为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积极参与的过程。

(3)由于农村中介组织发展不足, 农业结构调整缺乏服务体系的有效支持。

(4)政府对乡镇企业发展支持硬,对农业结构调整支持软, 农业结构调整得不到税收、信贷、政策等方面的有效配合。

二、乡镇企业结构及其变革中的问题

1.乡镇企业结构中的问题

(1)在乡镇企业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中, 传统产业和产品所占比重畸高,新兴产业和产品所占比重畸低;产品质量低、档次差,产业产品结构调整滞后于市场需求结构调整的矛盾问题相当突出。

以乡镇企业发展水平和产业现代化水平相对较高的江苏省为例,据1994年前后的资料,“有1/5的乡镇企业面临着被淘汰的危险,原因就是产品老化、档次低,技术含量少,在市场上无人问津。”(注:《工人日报》1994年7月25日,第5版。)近年来,乡镇企业的产品质量水平虽然得到稳步提高;但是现实情况仍然是,“乡镇企业产品质量的总体水平还不高,乡镇企业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注:《中国乡镇企业报》1997年6月26日,第1版。)以1996年为例,乡镇企业产品结构不合理,突出地体现在出口产品上,即纺织品、服装、玩具占大头,附加值高的机电、精细化工等产品少,而且出口产品的质量、档次不高。(注:韩俊、陈劲松:《1997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展望与对策》,《中国农村经济》1997年第2期。)

在我国乡镇企业的产业结构中,上述问题不仅构成了我国提高工业资源利用效率、加快改造传统产业的现实障碍;而且是妨碍我国乡镇企业拓展市场空间、提高产品质量、市场竞争力、经济效益和发展后劲的直接原因。我国仍有不少乡镇企业在市场战略上,迟迟未能实现由适应需求、填充市场向引导需求、发掘市场的转变,很大程度上即与此有关。

(2)按要素密集程度分类,在我国乡镇企业逐年增长的同时, 乡镇企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金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之间的结构调整,存在着资本替代劳动过快、不利于充分利用经济发展中的比较优势的倾向。

本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演进和乡镇企业投入能力的增长,在乡镇企业的产业结构演进中,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下降、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上升,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资本替代劳动,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问题是,在我国乡镇企业的产业结构演进中,①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重下降、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上升,是与资金有机构成提高、资本替代劳动过快相联系的。全国乡镇企业人均占有固定资产净值,1985年为953.0元,1991年、1996 年分别提高到2482.8元和9811.6元,1985~1991年、1991~1996年间分别年均递增17.3%和31.6%;1985~1991、1991~1995年间全国乡镇企业人均占有流动资产分别年均递增15.6%和36.5%。②某些地区尤其是一些乡镇企业发达的地区,为了追求乡镇企业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出现了轻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过分追求发展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倾向。苏北、苏中、苏南是江苏省乡镇企业发展渐次提高且梯度差较为明显的三类地区。杨东涛、熊立新对这三类地区乡镇企业产品类型现状与偏好的问卷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全国西部、中部、东部地区的相应情况和全国乡镇企业发展中的总体趋势。详见表1。

表1 各地区乡镇企业产品类型现状与偏好对比

产品类型 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

苏南 现状 42.0% 34.0%24.0%

偏好

6.5% 69.1%24.4%

苏中 现状 49.4% 31.6%19.0%

偏好 30.3% 49.6%20.1%

苏北 现状 58.5% 29.3%12.2%

偏好 46.6% 40.3%13.1%

上述现象的存在,固然反映了乡镇企业发展的阶段性转变,尤其是对乡镇企业发达、开始出现劳力不足的地区、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来说,具有一定的相对合理性;但是,就全国来说,尤其是就乡镇企业较不发达、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任务特别重的广大中、西部地区来说,却会导致乡镇企业发展难度的增加,弱化了乡镇企业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鉴于就我国现阶段的总体情况来说,劳动力资源丰富、资金极为短缺、劳动力的相对成本较为低廉,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上述现象的存在,又会妨碍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劳动力相对成本低这一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进而加大工业化、非农化和乡镇企业发展的推进成本。此外,就我国乡镇企业发展的阶段性现实而言,轻视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还不利于充分发挥其在乡镇企业扩大出口创汇、拓展国内市场、尤其是国内农村市场方面的举足轻重的积极作用。

(3)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产业和产品结构的同构性。

①在工业方面,90年代初期,在全国乡村工业的行业结构中,产值比较稳定地居于前列的建材及其他非金属制品业、纺织工业、机械工业、食品制造业,在全国工业的行业结构中,同样居于前列。1990年,全国乡村工业分行业的产值结构与全国县以上工业分行业产值结构的相似系数达0.83。此外,全国东、中、西三大地带,乡村工业分行业的结构相似系数高达0.9以上。即使是到1995年,在全国工业的约40个行业中, 乡村工业、全国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分别有7个行业和6个行业,其所占产值的比重在5.0%以上。其中有非金属矿物、纺织工业、 食品加工业和化学工业4个行业相同,这4个行业所占产值比重的合计数,在乡村工业和全国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中,分别为33.6%和22.4%。②在乡镇企业第三产业的某些传统行业中,由于区域之间产业结构的相似性,出现生产过剩、低水平过度竞争的局面。如在乡镇第三产业的传统交通运输业中,运力的发展多集中于短途客运和内河运输业之上,运力增长大于运力需求和道路容量的现象较为严重。

乡镇企业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产业结构的同构性,一方面会强化企业之间在能源、原材料、资金、市场等方面的对立性竞争关系,弱化其互补、互助、互促关系,形成乡镇企业之间、乡镇企业同城市企业之间在狭小的经济空间进行低水平过度竞争的格局。另一方面它所体现的乡镇企业发展中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又会导致或加剧国民经济中产业、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格局,影响资源利用效益的提高,妨碍区域比较优势的发挥。此外,乡镇企业产业和产品结构和同构性,还会强化乡镇企业运行环境的不稳定性及其发展的波动性。因为,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乡镇企业产业和产品结构的同构,很容易导致不同区域的乡镇企业之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乡镇企业的产业发展时而一哄而上、时而一涌而下。

(4)在乡镇工业内部,加工工业超前,能源、 原材料工业滞后基础产业薄弱的状况长期难以得到根本改观。

(5)在乡镇企业的三次产业中, 不仅第一产业(农业)极其薄弱,其所占比重自1986年以来一直低于2.0%;而且第三产业总量不足、 内容和结构难能完全满足需要。

近年来,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速度和出口交货值大大低于“八五”时期,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速度趋于减缓、亏损面进一步扩大,诸如此类的问题,很大程度上都与上述结构性问题有关。

2.乡镇企业结构变革中的问题

主要是乡镇企业发展及其结构变革的外部环境趋于恶化。根据马晓河等人的研究,乡镇企业发展环境的恶化,主要表现在5个方面, 即:①国有企业经营困难,直接影响到乡镇企业发展。②乡镇企业筹资成本提高,筹集资金更难。③乡镇企业税费负担加重,自我发展能力减弱。④企业改制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⑤加强环保,导致乡镇企业进入门槛提高,关停治理暂时增多,(注:参见马晓河等:《当前乡镇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思路》,《中国农村经济》1998年第4期。 )也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乡镇企业发展。除此之外,我们认为,乡镇企业发展、乡镇企业结构变革外部环境的恶化,还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随着市场格局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有效需求不足、结构性相对过剩对于乡镇企业发展及其结构转变的制约日益凸显。其二是,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至少在近期内,乡镇企业产品出口受阻程度要比其他非农产业更大。(注:农业部政策法规司综合分析处:《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影响》,《中国农村经济》1998年第5期。 )其三是,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力度加大,至少在近期内,城市下岗人员增加,就业形势趋于严峻,由此导致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将是难免的。这种情况可能会驱使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屈从于解决城市就业压力、加强近期稳定的考虑,不顾效率原则和经济发展的长远要求,采取某些相对歧视乡镇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三、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偏差问题

一般而言,在向工业化过渡阶段,农村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差通常都会增加,即农业的产值份额比其就业份额下降得更快,而工业则完全相反。(注:农村经济年度分析课题组:《1992年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年度报告兼析1993年发趋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因此,上述偏差在一定范围内是正常的,称为正常偏离度。超过一定范围,则称非正常偏离度。1990年以来,中国农村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度情况,详见表2。

表2 1990年以来中国农村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度

年份1990

1994

1995

19961997

人均GNP(美元) 121.1 142.8 149.5 161.4

167.9

总偏离度(%) 67.6

95.1

95.1

95.695.5

正常偏离度(%)

42.1

43.1

43.6

44.044.0

非正常偏离度(%) 25.5

52.0

51.5

51.651.9

注:本表中人均GNP为按1964年价格计算的美元值。资料来源:《1997~1998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112页。

从表2可以看出,1994年与1990年相比, 中国农村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总偏差迅速扩大,但在总偏差中,正常偏差却变动不大;导致总偏差迅速扩大的主要原因是非正常偏差的更快增长。这表明,与1990年相比,1994年中国农村经济结构的总体状况相对恶化。农业劳动生产率相对低下、农业劳动力剩余及农村非农业资金增密、劳动就业吸纳弹性下降问题趋于严峻。但1994年之后,中国农村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总偏离度、正常偏离度、非正常偏离度都基本稳定,仅有小幅波动。这表明,上述问题,一方面,仍是比较严重和严峻的;另一方面,其恶化和严峻化的势头得到了有效抑制。

四、农村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的问题

农村经济结构变革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一个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的过程。从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来看,世界各国的城市化主要有3 种模式,即同步城市化模式、超前城市化模式和滞后城市化模式。国际经验表明,城市化既不能超前,也不能滞后,必须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适度同步。只有同步城市化,才有可能实现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与城市化的协调发展和良性循环(注:参见简新华:《论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的适度同步发展》,《经济学动态》1997年第7期。 )同时规避“农村病”和“城市病”的不利影响。但是,对于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关系的大量研究却表明,改革以来,我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恰恰不是同步城市化,而是滞后城市化,即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罗乐勤所作的国际比较研究表明,我国产业结构发展水平大大超前于城市化发展水平,城市化发展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发展,尤其落后于经济发展的要求。(注:罗乐勤:《国内市场需求与城市化和产业结构分析》,《经济研究资料》1998年第3期。)199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与同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相比,要低7个百分点,中国社科院农发所将中国产业结构、就业结构、 城市化比率与钱纳里标准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表3。 我国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情况,从表3中可略见一斑。

迄今为止,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经济结构变革的过程中,由于农村非农产业发展中的布局分散性,农村城市化滞后于农村工业化的问题得更为突出。陈吉元、韩俊的研究表明,在我国,县域范围内农村人口向小城镇的集聚过程,与全国范围内的人口城市化进程相比,是更加滞后于农业劳动力的非农化进程的。(注:陈吉元,韩俊:《农民收入增长与农村经济结构变动关系的研究》,《中国农村观察》1995年第1期。)乡镇企业是农村非农就业的主要载体, 因而从乡镇企业的布局现状,可初步看出我国农村城市化的发展现状。但是,目前在我国的乡镇企业中,集中到建制镇和县城以上城市的,分别仅占7%和1%(注:《经济研究》1995年第7期,第41页。)。截止到1996年, 全国乡镇企业单位数为2336.3万个,而同年全国5.6万个乡镇建成小区4万个,仅聚集和吸引企业不足100万家。(注:《农业经济问题》1998年第5期,第32页。)

表3 中国产业结构、 就业结构及城市化比率与钱纳里标准结构之间的偏差单位:%

GDP结构偏差 就业结构偏差 城市化

年份 Ⅰ Ⅱ Ⅲ ⅠⅡⅢ比率偏差

1978-25.0 153.2 -45.4

17.1 25.1 -53.2-41.2

1980-19.0 152.3 -50.9

15.0 29.3 -50.1-37.3

1985-20.5 112.8 -35.28.6 35.9 -38.5-28.1

1987-23.3 111.2 -33.86.4 39.4 -35.7-25.6

1988-25.5 109.0 -32.06.7 36.8 -34.7-25.6

1989-27.1 103.0 -28.18.4 31.6 -34.9-24.8

1990-20.9 95.4

-29.69.0 28.9 -34.4-24.8

1991-27.5 95.0

-25.19.6 26.2 -33.8-24.6

1992-33.9 98.4

-23.69.8 23.3 -32.0-24.8

1993-38.1 108.8 -27.68.5 22.5 -28.6-25.8

1994-35.2 105.1 -29.87.3 19.4 -24.2-26.9

1995-32.5 104.3 -32.95.7 16.9 -19.8-27.8

1996-31.6 100.6 -33.14.8 15.7 -17.4-29.0

1997-36.6 97.2

-29.64.4 13.8 -15.4-29.4

资料来源:中国社科院农发所等著:《1997~1998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86页。

农村城市化滞后于农村工业化,不仅妨碍了农村工业聚集优势的发挥和农村经济效益的提高,使乡镇企业和农村农产业布局分散的弊端与局限(注:关于这种弊端与局限的分析,参见朱文根主编:《走向繁荣—世纪之交的中国乡镇企业》,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52—154页。)日益凹显;而且使农村第三产业丧失了大量的发展机会,使农村非农产业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相对下降,进而加剧了农村经济结构变革过程中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差。

标签:;  ;  ;  ;  ;  ;  ;  ;  ;  ;  ;  

我国农村经济结构改革面临的问题_农业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