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职业会计师审计制度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会计师论文,制度论文,职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战后的经济复兴与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导入
1945年日本将美国30年代证券市场的改革模式引入到日本。
日本1948年证券交易法颂布的同时也设置了证券交易委员会。在这之后,开始了外部审计证明制度,但这还不是正规的审计,而只是一种对财务报表形式上的审计。真正正规的审计是从1957年(昭和32年)才开始。也就是说,正规的审计从昭和32年1月1日以后开始的事业年度具体实施,从那时开始有5年间的准备期间:(1)开始年度审计;(2)次年度审计;(3)第3次审计;(4)第4次审计;(5)第五次审计,这就是实施所谓的“制度审计”。
可是,证券交易法上的财务公开制度是不能保护投资者及保证企业发行的有价证券自身的价值的,投资者自身有价证券的价值的判断基础应是该企业公开的财务资料。但对于该企业财务资料的信赖性是引起导入新的注册会计师审计直接原因。
二、昭和40年代的粉饰决算和虚伪证明
1964年日本经济出现了不景气。进入1965年,企业破产和粉饰经营不断发生。如山阳特殊制钢、日本特殊钢、富士车辆等10多个公司的粉饰经营和注册会计师审计的
虚伪证明被大藏省(财政部)发现并被处理。日本最大规模的山阳特殊制钢公司粉饰事件引起了日本对商法、证券交易法、审计基准全面的修订,同时也引入了连结财务报表(合并财务报表)的审计。
在山阳特殊制钢公司事件的前后发生了10多个公司的粉饰经营和注册会计审计的虚伪证明被大藏省(财政部)发现,引起了对公司经营者和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批评和不满,在这种情况下,对各种制度进行改革成为必要。
其结果,在强化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体制的同时新设了日本注册会计师协会的特殊法人化和审计法人制度。对审计准则实施改进,特别是扩大了对存货资产的实地盘存,销售额的确认,有实际支配权的子公司的往来等的审计手续。同时严厉的追求粉饰决算公司的经营者的责任和对出具虚伪证明的注册会计师进行严厉的处罚。为了强化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在1966年(昭和41年)对注册会计师法进行了修订,审计基准、准则也全面的改订,并强化了审计业务的责任。
现行的注册会计师及审计法人的法定审计所,受理的企业范围是以下的这几个方面(证券交易法施行令第32条):(1)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2)零售有价证券的发行公司(3)发行价额5亿日元以上的有价证券的募集及卖出,向大藏大臣呈报的公司(4)第(3)呈报发生效力的公司
三、泡沫(bubble)经济的崩溃和经济不景气
80年代后半期到90年代的日本出现泡沫经济,1991年6月以野村证券、山一证券、日兴证券、大和证券等四大证券公司对大批顾客的损失补偿问题为引子,日本进入了经济不景气的隧道。
为了达到审计的强化目的,日本导入了美国的审计损失责任和聘请公司外审计官。但引入别国的制度,还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审计环境,如果这个根本问题不能解决,其结果,引入制度或者对原有法律、法则修定之后,事件可能仍然会发生。
日本的审计制度是由注册会计师审计,审计官(监查役)审计及内部审计构成。在这之中的审计官的审计很容易出问题,因为审计官是公司内产生的又在公司内工作,缺乏独立性,在已发生的一些粉饰事件中,有些是有审计官参与的。因此,在平成5年的商法修订时导入了公司外审计官的规定。
所谓审计损失责任是指审计人对财务报表的意见表明时,审计人觉察到重大的虚伪及错误存在而又没有在审计证明中表明时应负的责任。它的基本目的,在于提高对财务诸表的重大虚伪记载发现的可能性。
四、金融危机时代的审计
20世纪末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日本的金融机构的经营破绽和不祥事件相继发生。如东京协和信用组合及安全信用组合的违规融资(不良债权1500亿日元),木津信用组合的事实上的破产,兵库银行不良债权问题(750亿日元赤字),大和银行纽约分行的汇兑不正交易事件等。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日本企业的情报开示(财务公开)的不透明性。日本的常识违反了国际惯例。美国对企业的透明性非常重视,企业情报的迅速开示是基本理念。日本认为“企业是经营者和从业员的命运共同体”,而美国则彻底贯彻“企业是股东的财产”的原理。当金融事件发生后,美国追求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监督责任和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日本追求大藏省的监督责任,对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的社会批判则没有见到。
综上所述,日本的财务公开制度和审计制度发展的各阶段的共同点是:(1)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不祥事件就出现,就应追问审计官审计的有效性,注册会计师的社会责任,那么,就提出了对财务公开制度和审计制度的强化的要求。随后,法律、法规、基准进行修定。但是,不祥事件仍然不断出现。历史不断的重复。这个意思是说,审计的发展与粉饰事件相关,但社会的批判声也是不可忽略的。(2)存在财务公开的扩大的倾向,每逢经济不景气和发生重大事件,制度上的会计情报开示和对经营者的监督、监视就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