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产力标准与道德标准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标准论文,生产力论文,道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用生产力标准还是用道德标准衡量社会的进步,曾经是我国理论界和伦理学界讨论的一个热点。时至今日,我国已进入了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这个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甚至有人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以牺牲道德为代价。为了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朝着健康、有序、规范的方向发展,我们认为,有必要对生产力标准与道德标准的关系进行继续探讨。
一、生产力标准和道德标准是衡量社会进步的不同方面
衡量一个社会的进步,不仅要看该社会的物质文明发展水平,而且还要看该社会的精神文明发展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衡量该社会的进步程度。那么,以什么来衡量社会的物质文明发展水平又以什么来衡量社会的精神文明发展水平呢?我们认为,生产力标准是衡量社会物质文明的标准,道德标准是衡量社会精神文明的主要标志。这是由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包括的具体内容所决定的。
物质文明包括很多方面,可以将之概括为社会的物质生产和人们的物质生活两大部分。因此,衡量社会的物质文明的程度,就要衡量该社会的物质生产水平和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高低。人们的物质生产水平越高,物质生活越丰富,该社会的物质文明就越发达。然而,无论是社会的物质生产水平还是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都是以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为尺度的。社会的物质生产水平,是直接通过生产力标准体现出来的,一个社会的生产力越发达,其物质生产水平就越高。同样,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是生产力是否发达的直接或间接的反映,生产力越发达,向人们提供的物质生活资料就越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就越高。正因为如此,我们说,生产力标准是衡量社会物质文明的标准。
那么,为什么说道德标准是衡量社会精神文明的主要标志呢?这也是由精神文明所包括的具体内容所决定的。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的决议》精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两大部分。由此可见,道德本身就是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体现着社会精神文明的程度。
基于生产力标准是衡量社会物质文明的标准,道德标准是衡量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我们在考察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程度时,既要坚持生产力标准,又要坚持道德标准,这对于我们当前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说尤为重要,它关系到我国社会能否会朝着和谐、稳定、规范、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生产力和道德都有其自身的衡量标准
生产力是人们征服和改造大自然的能力,主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种关系是通过人们改造自然的物质生产活动表现出来的。道德是一定社会用来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利益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原则的总和,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通过人们如何调整和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的道德行为所表现出来的。正因为生产力与道德所反映的“关系”不同,表现“关系”的具体方式不同,生产力的发达程度与道德的文明程度都有其自身的标准,并且由生产力和道德本身所包括的具体内容所决定。
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一切生产要素的总和。我们在考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时,不能单一的以某一方面的因素作依据,而应该综合起来考察,以各个相互联系的要素所发挥的整体效应来考察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具体来说,衡量一个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要以该社会劳动者的生产技能的高低、生产工具的先进程度、劳动者对劳动对象的加工改造水平以及科学技术的发达程度等一系列综合指标所反映的整体效应为依据,这些综合指标反映的整体效应越高,生产力越发达,反之,越落后。只有以综合指标所反映的整体效应为标准,才能真实地反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反映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概括地说,道德现象包括道德意识现象和道德活动现象两大方面,这两方面是相互联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所谓道德意识现象,是指在道德活动中形成并影响道德活动的各种道德思想、观点、道德原则和规范以及各种道德的理论体系。所谓道德活动现象,是指在道德意识支配下的各种道德活动,它包括道德教育、道德评价、道德修养以及人们的各种道德行为。衡量社会的道德状况,就要看该社会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活动是进步的还是落后的。在道德领域中,不论是道德意识现象还是道德活动现象都是以善与恶这对范畴来加以衡量的。对于道德意识现象来说,着重考察行为者道德意识的动机是否符合善恶标准;对于道德活动来说,着重考察行为者道德活动的效果是否符合善恶标准。尽管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阶级对善与恶所赋予的涵义不同,但任何历史时期、任何阶级都是以善恶作为道德评价的标准。对于我们来说,在批判继承前人道德遗产的前提下,结合我国当前的社会实际,应当赋予善与恶全新的涵义,那就是凡是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道德就是进步的道德,就是善;凡是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违反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的道德就是落后的道德,就是恶。有了这样一个具体的道德标准,就可以用来衡量人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活动,凡是符合这一标准的就是善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活动,凡是违反这一标准的就是恶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活动。之所以确立这样的善恶标准,是因为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所必须经历的发展阶段,只有在坚实的物质基础上,社会才能向更高的发展阶段迈进。
揭示生产力与道德自身的标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从理论上讲,划清了各自的界限;从现实上讲,有利于生产力和道德自身的发展。在具体衡量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道德发展状况时,应该坚持各自的标准。那种把生产力标准和道德标准混为一谈的观点,不仅在理论上是错误的,而且在实践中也是有害的。如果用生产力标准代替道德标准,就会忽略甚至放弃道德建设,使人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产生片面的认识。比如,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搞市场经济只是为了发展生产力,至于道德是可有可无的。应当说当前社会上出现的某些道德堕落现象,跟人们的这种错误的认识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样,用道德标准代替生产力标准也会产生不良的后果,不仅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且,最终道德本身也会演变为空洞的说教。对此,我们的教训是很多的。
三、生产力标准与道德标准的关系
衡量一个社会的进步,除了生产力标准和道德标准之外,还有没有其他标准呢?如果有,那么在众多的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中有没有一个最根本的标准,这个最根本的标准与其他标准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衡量一个社会是否进步,除了要看该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道德发展水平之外,还应该看该社会的政治制度是否民主、法律制度是否健全、教育是否发达……,也就是说除了生产力和道德标准之外,还有衡量社会进步的其他标准。这是因为社会结构本身是多元化的,社会生活也是多方面的。因此,我们应当把众多的标准联系起来考察社会的进步状况。否则,用某一单一的标准来衡量社会的进步是片面的。但在众多的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中,的确有一个最根本的标准。所谓最根本的标准,就是最终对其他标准具有决定意义的标准。其他标准都要受到最根本标准的制约,最终要接受最根本标准的检验。生产力标准就是这种具有最终决定意义的根本标准,其他标准最终都要接受生产力标准的检验。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社会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基本矛盾的运动中前进的,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最初动因,从而也是推动社会前进的最根本的动力。看一个社会的政治制度是否民主、法律制度是否健全、教育是否发达……,最终要看它们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它们本身的发展也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才能推动整个社会的前进。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认为,生产力标准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最根本的标准。
既然生产力标准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最根本的标准,那么它对道德标准也同样具有最终的决定意义,在众多的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中,道德标准同别的标准一样,处于一种并列的地位,同样受到生产力标准的制约,并最终接受它的检验。这是因为,从社会发展的总趋势看,生产力是推动道德进步的根本动力。在生产力的推动下,每一社会形态的更替,虽然伴随着道德的某一时期(尤其是在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过渡、一种社会发展阶段向另一社会发展阶段过渡)、某些方面的暂时的堕落,但从总体的发展趋势看,其进步倾向是占主要地位的。
从我国现阶段的情况看,社会的主要矛盾依然是落后的生产力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生产力,我国的所有改革都是围绕着这一主要矛盾进行的。我国的经济体制经历了由单一的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由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几次改革,每一次重大改革都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必须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如政治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等等,有了这样一套观念,就能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深入、稳定、协调地向前发展。今天,“市场经济观念”、“义利结合观念”、“合理竞争观念”等之所以纳入了社会主义的道德体系之中,就在于这些观念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正因为生产力是推动道德建设的根本动力,从社会发展的总趋势看,道德标准最终要接受生产力标准的检验,即凡是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的道德就是先进的道德;凡是不利于生产力发展,不利于社会进步的道德就是落后的道德。得出这样的认识,对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于生产力与道德标准的关系,我们不能作简单的、机械的理解,不能认为生产力发展了道德就必然进步,生产力不发达道德就必然落后;或者认为,道德进步生产力就必然发达,道德落后生产力就必然不发达。从总的发展趋势看,生产力标准对道德标准具有最终的决定意义,但并不否认在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或在某些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生产力的发展与道德的发展会出现不同步的现象。这种不同步现象,是由道德的相对独立性所决定的。这种相对独立性表现在,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既具有“超前性”又具有“滞后性”。所谓道德的超前性是指整个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而道德却在某些方面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比如,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但我们社会中的一部分先进分子却具备了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这虽然还不是全社会的道德水平,但代表着社会道德的发展方向,预示着我国道德发展的未来。所谓道德的滞后性是指,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发展了,但道德在某些方面仍停留在原有水平,甚至还出现某些堕落现象。如我国封建制度早已结束,生产力水平相对于封建社会有了巨大的发展,但在某些人的心中封建的陈腐道德观念依然存在;在一些地方,虽然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出现了一些腐化堕落现象。如何看待道德的超前性与滞后性呢?从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看,无论是道德的超前性还是道德的滞后性,都只能是一种局部的、暂时的现象,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与道德的发展水平最终要趋向一致。因此,我们不能因为道德的超前性或滞后性,而否认生产力标准对道德标准的最终决定意义,否认生产力标准对道德标准的最终检验作用。掌握这一点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告诉我们,在进行道德建设时,要立足于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这个大目标来进行,离开了这个大目标的道德建设是毫无意义的。
通过以上的探讨,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总的看法,在衡量社会的进步时,既要坚持生产力标准又要坚持道德标准;既不能用道德标准代替生产力标准,也不能用生产力标准去代替道德标准,但从社会发展的总趋势看,生产力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最根本标准,道德标准最终要接受生产力标准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