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作文教学”的理论认识与尝试性实践_教学理论论文

“开放式作文教学”的理论认识与尝试性实践_教学理论论文

对“开放式作文教学”的理论认识与尝试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开放式论文,作文教学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引言:

语言文字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新课标的目标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是指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其中,“写作是运用书面语文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更是指出了作文教学的重要性。作文是反映外部世界与内在心灵的富有开放性的实践和创造活动。长期以来,在我国,小学作文教学过分强调作文的技能化,忽视了语言所包含的广阔的人文性,因而作文教学质量不能尽如人意。不少学生面对作文“横眉冷对作文纸,低头干啃铅笔头”,对作文有畏惧、厌怠、失望的心理,现状不容乐观。究其原因,在于作文教学中存在着狭窄的封闭性的思想理念与实际操作。

在认识上,往往将作文教学活动视为一个纯技术性的封闭系统,忽视它与外部客观世界、主体心灵空间与读者之间复杂的开放性的多向关系。于是,在操作上“重作文,轻做人”“重表述,轻积累”“重方法,轻情感”“重结果,轻过程”。狭隘的封闭式的作文教学观及其支配下的做法导致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剥夺,具体体现在学生作文中则普遍的题材狭窄,主题直露,情感虚假,语言乏味,形式单一。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为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开放的空间。它减少了对学生习作的诸多束缚,鼓励学生自由和有创意的表达。新课程倡导的开放式的作文教学理念,为我们科学地认识开放式作文教学的丰富内涵,有效地实施开放式作文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与具体方法指导。

一、对“开放式作文教学”的理论认识

探讨“开放式作文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意志和个性品质,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前瞻意义。

我们认为,“开放式作文教学”作为语文学科领域作文教学范畴的概念,不是一个内涵构成单一平面的概念,它是一个复合概念。任何欲从某一个单一角度对它作出全面认定的想法,往往是不切实际的,是片面的。

对于“开放式作文教学”,人们总习惯于关注它在操作策略层面上的微观意义,而缺乏对它作高屋建瓴的宏观认识把握。大而言之,开放式作文教学的提出,是整个社会转型期思想观念开放兼容的历史潮流在语文学科在写作教学中的必然。它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打破禁锢,以人为本,张扬个性,追求真理的思想解放浪潮对传统封闭的作文教学领域的冲击。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任何一种变革总有其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背景支撑的。语文学科的写作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本质来看是社会由封闭开放的历史必然。没有如此的认识,便可能将作文教学改革视为只是方法上的改变而走入歧途。再则,作为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领域意识形态范畴的教育以及学科教学的形式与内容也都必然受制于以经济生活为主要标志的方方面面的社会生活。因此,作文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不是哪个人、哪个学术团体的“学术发明”,而是社会发展使然的。问题不在于要不要开放,而是如何在科学发展的正确指导下,科学地去探究去实施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同时它又“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的变革和发展。”标准还强调“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同时,新课程理念十分注重语文课程资源的开放性的特点。它认为,各种课堂内外的学习资源,各种动态的、静态的,社会的、自然的活动状况,都应当列入课程资源的视野。而其中以实践为重要标志的写作教学活动,也必将以各种开放的、五彩纷呈的、鲜活灵动的社会自然万象作为实践体验与反映表现的对象。

我们还认为,“开放式作文教学”在立足于以人为本、发展学生的基础上,将作文教学活动视为一个多维多向联系的动态的、开放的系统。它摒弃了传统的作文教学以“师—生”两个元素结构的二维单向的“传授—接受”的模式。它是“世界(社会、自然)”“作文”“教师”“学生”各要素间的多向互动结构。它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动态性与开放性是它的基本特性。

若从人际关系的层面切入,我们还应当认识到,“开放式作文教学”是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发展以及教师的专业成长这一“双赢”的长远目标的。在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的背景下,“开放式作文教学”既促进了学生主体的地位,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同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时代的要求,“开放”“动态”的作文教学新模式必然推动教师课内外结合,教材文本与生活资源并重,在写作教学实践中不断丰润自己,提高自身的多重素养以加快专业成长。

以上面的理论阐述,现在归纳出“开放式作文教学”的特点则是顺理成章的事了。我们认为,“开放式作文教学”具有以下几个特性:

1.主体性

“开放式作文教学”为学生提供各种开放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教师要开放观念积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的教学环境,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写作活动的自主性,让每个学生的写作创造性都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发展,最大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挖掘学生自主的潜能,努力开发现有的各种校内外教学资源,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开放式作文教学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尽可能地把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的选择权利还给学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写作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写作题材、语言和形态。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真正做到以促进学生发展为追求的最终目的,以人为本。

2.开放性

“开放式作文教学”重在“开放”。它主张对整个作文教学所持的观念开放,对写作教学的过程开放,作文的内容与形态开放,对作文的评价开放。作文应当广泛地反映社会人生,表现情感思想,描画理想世界。心情日记、读书感悟,社会一瞥、旅途见闻、简评短论、歌谣短剧、寓言童话、便条书信,各种形态均可展现。在评价中,主体多元开放,评价尺度弹性宽松。

3.实践性

新课程标准尤为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开放式作文教学”无疑体现了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理念。较之语文学科中的其他组成部分,“开放式的作文教学”更能体现对广阔的社会生活所蕴含的深刻的语文教育价值,更能体现对作为主体的广大学生生活经验的关注与重视。在“开放”所创设的社会大平台上,学生在多样化的语文实践、写作实践的过程中更能获得丰富的、真切的体验。

实践积累在儿童记忆库中表象越丰富,就越利于加工,思维就越活跃,就越具有创造性,也就越有可能写出内容真切、情感真挚、形象具体的好文章来。倘若说,以上所论系停留于“务虚”角度的理性认识的话,那么,从策略层面切入的论述则带有鲜明的感性色彩了。

二、“开放式作文教学”的策略

(一)开放目标、内容与形式

1.教学目标的开放

我们把开放式作文教学的教学目标分成三个层次:一是兴趣目标。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在学习活动中,学生的“主动”生发于学生的“意愿”,不是“强迫”,而“意愿”则来自人对事物或活动的兴趣。但学习是一项艰苦的智力活动,作文更是如此,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会自然产生,它需要教师刻意激发。二是基础目标。即达到课标中规定的表达真情实感,语句通顺,意思连贯,为后一步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三是发展'目标。即教学着眼于学生的持续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例如,在低年级,我校有一个《养蚕日记》的写作训练:先让学生充分观察蚕宝宝从籽到成虫到结茧的过程,观察蚕宝宝如何咬桑叶,测量每天的长度,了解它怎样吐丝,即兴趣目标;再让学生对最感兴趣的一项内容进行清楚、连贯的表达,即基础目标;学有余力的学生定期写《养蚕日记》,并将其汇编成册,即发展目标。这种做法无疑打破了作文的神秘感,扫除了学生的畏难情绪,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学生作文的兴趣和信心。

2.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开放

新课标明确规定,学生作文要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出来,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开放式作文教学顺应教改的需要,大胆地对原有教材进行增、删、改。

增 即增加一些作文训练内容。比如,我校低年级增加的儿童歌谣的仿写;中年级组的励黎老师根据学校是艺术特色学校的特点,充分挖掘校本资源,尝试将作文教学和音乐学科整合,选取了2003年学校荣获杭州市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的、由本校音乐教师张曦创编的舞剧《烈火情》的录像片段作为《灵动的音舞》习作素材,让学生从写作中感悟生活的绚丽色彩。

中高年级还开展了形式多样、有趣生动的实验作文、游戏作文。比如:张茂飞老师设计了实验作文《弯曲的水流》,先由老师示范玩“猫捉老鼠”的静电游戏,提出疑问:“水流会弯曲吗?”然后由学生进行实验,师生共同在游戏中得出答案,在“静电的作用下,水流会弯曲”。最后让学生写出最感兴趣的片段。实验过程中学生兴趣浓厚,在水龙头边欢呼雀跃,作文也写得很有趣味。高年级增加了生活随笔、小评论等实用作文训练等等。

删 即删除一些不贴近学生生活或滞后于学生发展的内容。如,四年级的看图写话《接爷爷》,图中的爷爷是解放初期的形象,离学生的生活甚远,学生难以下笔。又如五年级的《春游》,现在的学生外出游玩机会很多,对于写这样一类游记可以说是无师自通,五年级的学生早已驾轻就熟。这类作文训练对学生来说已无新意,删去自在情理之中。

改 即对原有的一些教学内容与形式作适当的改动。比如,第八册的《放风筝》,教材编排的是看图作文,画面非常简单,作文没什么难度,自然也激不起学生兴趣。经四年级组的老师改动后为: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制作风筝、放飞风筝的活动。在制作过程中师生一起解决困难;在放飞时更是互相帮助,齐心协力。看着自己制作的风筝在天空飞舞,孩子们别提有多高兴了。当然,也有学生感到难过的,看着别人的风筝高高飞翔,自己的使了好大劲还是上不了天,心里自然很郁闷。无论学生的心情如何,只要有了切身的体验,他们写起文章来就有话可说。这样的让学生参与体验的“活动作文”既顺应了学生的需要,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如,六年级12册的习作练习有写感谢信的,可是教材提供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完全不相干,学生写出来也完全是为了完成任务,没有真情实感。六年级组的教师就设计了一组以“感恩”为主题的习作练习,由“感谢师长——谢师诗会,感谢同学——毕业赠言,感谢学校——写感谢信”三个篇章组成,既完成了教材的要求,又使学生心灵得到了升华。如此这般地对教材进行了开放式的拓宽与延伸,既结合学生实际生活丰富了作文内容,又提供了多种表现形式,学生有了很大的选择空间,何愁写不出东西来?

3.教学指导开放

传统的封闭式作文教学环节通常是“命题——立意——选材——构思——成稿”这一单向的线性过程,比较呆板,学生被动参与,被动作文。而开放式的作文教学注重作文氛围的创设,改变刻板的作文课开头形式,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使习作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发展的绿洲。《灵动的音舞》这堂作文课一共50分钟,在前5分钟的“音乐预热、畅想交流”的板块中将作文教学与音乐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让学生用音乐课中学到的音响、节奏和旋律等知识来感知、理解乐曲,把习作训练与情感经验整合起来,使学生既感受到了音乐艺术的美,培养了形象思维的能力,又训练发展了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从第一步的“初听——感受激趣”,第二步的“再听——畅想交流”到“接听——细说感受”这样的“三部曲”,这样的短暂的5分钟,让音响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切的现实空间,激发了学生表达的欲望,使学生有话要说、有话可说,突破了原有固板的作文教学流程,改变了单一的语言文字手段,实现了教学指导的开放。

(二)教学时空的开放

我们认为,“时时是写作之时,处处是写作之地”。每周两节作文课坐在教室里冥思苦想的习作方式让学生厌烦,何不开放习作教学的时空,让整个社会和自然都成为习作教学的课堂呢?在操作中,我们做了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1.固定的时间,流动的空间

在每周的作文课中,为了让学生体验“开放”,我们的语文老师带着学生们漫步西湖,沉醉于“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子风情之中;穿梭于河坊街,在古色古香的粉墙黛瓦,雕梁画栋,酒肆茶楼,商铺如云之中,追寻南宋遗风;走进中国美院,感受浓浓的艺术气息,为悠悠南山路上的这座充满江南婉约风格的建筑群而惊艳……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爱上了这样的“开放式作文”。孩子们观察体验,汲取积累,厚积薄发,才思泉涌,以独特的视角写下了篇篇美文。

2.固定的空间,穿梭的时间

教师们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同一所校园、同一个花坛,一年四季每时每刻大自然都会赋予它不同的变化;同一个舞台,昨天举行了歌舞表演,今天变成了演讲台,后天又成了科普展览的地方;同一个教室,每天都在上演不同的“戏”;透过一个家庭的窗口,每天都可以看到不同的故事。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更能让我们于屏幕之中知过去、游未来,足不出户便能知晓天下事,何愁作文无米下炊?

3.不定的时间,不定的空间

教师们让学生在一个时期围绕一个中心主题或一个训练科目,进行记叙、说明、抒情和实际应用的系列训练。如,春天来了,低年级的教师让学生进行儿童诗仿写《春天的歌在哪里》;中年级有了游泳课,就让学生记下游泳的感受;高年级参加了军训、学农,这期间的酸、甜、苦、辣可以尽情地用笔抒发,编成《军训日记》《学农随感》。又如,中高年级在教师节前后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让每一个学生拟订一个活动计划,发一份慰问老师的小组活动通知;摘录赞老师的名言警句;写一篇教师节活动的记叙文;赞颂一位熟悉的好老师,自己写或抄录赞美教师的诗歌、散文,最后,让学生将以上内容编成一份报纸。中高年级还进行了主题作文的研究和训练,例如,城市的交通、环保等问题的专题作文,教师和学生们一起在一段时间内寻找资料、调查、整理和写作,学生很有兴趣地写下了一些研究报告,如《关于游戏的实地调查与研究》《大卫·科波菲尔VS齐天大圣孙悟空》《关于“春假”的调查与研究》《论游戏与成绩可否兼得》……

(三)评价和指导上的开放

有“现代教育评价之父”之称的泰勒认为:“评价过程本质上是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但教育目标本质上是指人的行为变化,因此,评价是一个确定行为发生实际变化的过程。”我们在对学生进行作文评价和指导时,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探索。

1.在评价中开放价值观念

在评价过程中,要将评价观念的开放置于首位。在评价标准上要防止只以主流价值观为评价依据,应当尊重学生主体独特的思想见地,真实的心理过程,真切的情感历程,避免“一个标准”式地“以不变应万变”。新课标倡导强调的“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是一种开放的理念,是一种兼容并蓄的理念。学生作文中体现的新型多样的“英雄观…‘幸福观…‘理想观”,只要无害,不妨宽容待之。“尊重多样文化”,是社会文化形态多元化使然的。“纳百川”才能成“大海”。开放作文评价观,有利于减少“千人一腔,众口一词,思想一律”的社会弊端。从深层看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同时,观念开放,也有利于发现作文中蕴含的新的价值。

2.在评价中开放批改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写作评价“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要使学生自主作文,保护其写作的积极性是前提。所以,对于多布置、快速完成的习作,我们提倡以略批为主,尽量保留学生习作的“原汁原味”,以保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一些当堂习作,教师尽量采取面批和分层批改,及时对基础较差的学生给予鼓励,肯定其可取之处,把“优”毫不吝惜地奖给作文中有亮点但基础较差的学生,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树立起写好作文的信心;让基础好的学生,感到要被别人超越的压力,促使自己努力提高写作水平。

3.在评价中开放批改手段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我校许珩老师在批改学生习作《我的课余生活》中,就采用了师生书信交流的方式,在信中摘录了每一个孩子最精彩的写作片段,并加上了一些短小的评语,对孩子们的努力给予了最大的肯定。如:

[因为最爱,所以自然有伤心的时候。这个星期五就有这么一回。我拿着一个装有可爱东东的袋子在路上走,一不留神,袋子里的两支笔掉了,害得我一天没笑。搜寻可爱东东是一种享受,失去可爱的东东是一种悲痛。但寻找的乐趣,让人难以放弃。](鲁云帆)

把学到的写法灵活运用,清新的文笔让我爱不释手。

[我专心致志地浇着窗台上的几盆花。这是几株出土不久的幼苗,嫩嫩的叶子,细细的茎,生机勃勃。](高乐菲)

观察多细致呀,描绘多精心呀!一个认真的小园丁浮现眼前。

[听温柔一些的歌能让你从伤心难过中想起快乐的事,多好啊!](章蕊)

老师和你一样喜欢音乐,音乐的确有巨大的力量,希望音乐也带给你学习的力量!

………

这样的评改,从以往“纯文本”的“文字”交流,上升为更为广阔的更深层次的情感交融,心灵碰撞,体现了写作的人文功能。

4.在评价中开放评价环境与评价主体

除了改变传统评价中教师“一言堂”“一锤定音”的单一评价主体的格局,让学生、家长一起介入作为评价主体外,鼓励学生向社会报刊、语文专业报刊投稿,以及开设学生作文网页,让他们的作文进入广阔的社会空间接受评价。为此,我校制定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投稿机制,鼓励学生积极投稿,以发表促写:A.学校专门印发省内外40家报刊、杂志的邮编、地址,供学生选择,使投稿有针对性。B.对班级投稿数作出规定,每班每学期推荐学生习作不少于30篇,中高年级加倍,并要求积极参加各种征稿活动及作文竞赛活动。C.学生作品发表,学校即发布“喜报”。让学生充分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更积极地做出行动。近一年多来,我校学生公开发表的习作已超过150篇。

开放式作文教学能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这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它也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培养一支观念开放,学识丰厚、技能娴熟、手段多样、素养综合的语文教师队伍已迫在眉睫。

标签:;  ;  ;  ;  ;  ;  

“开放式作文教学”的理论认识与尝试性实践_教学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