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理解中常见误区解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有机化学论文,误区论文,常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有机化学试题在高考中难度虽然不大,但题型往往比较新颖、灵活,因此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很高。要求能够正确理解教材,以点带面,举一反三。以下归纳的是许多学生由于理解错误,导致在解题中失分的一些常见的有机知识点。
误区1 甲烷能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所以误认为甲烷能使溴水褪色。
解析 对于有机反应而言,反应条件的选择显得特别重要。甲烷与氯气是在光照条件下进行的反应,所以甲烷与溴蒸气在光照的条件下也能反应。但甲烷和溴水不能反应,所以不能使溴水褪色。
误区2 甲烷是正四面体结构,误认为一氯甲烷也是正四面体结构。
解析 甲烷是正四面体结构,碳原子位于正四面体的中心,4个氢原子分别位于正四面体的4个顶点,当甲烷分子上的1个、2个或3个氢原子被氯原子取代后,由于原子之间的相互影响,键长、键角都发生了变化,所以就不再是正四面体结构了。当4个氢原子都被氯原子取代之后,4个碳氯键的键长相等,空间伸展方向对称,又形成了正四面体结构。
误区3 误认为碳原子数超过4的烃在常温常压下都是液体或固体。
解析 新戊烷例外,沸点9.5℃,常温下为气体。
误区4 误认为二氯甲烷有两种结构。
解析 因为甲烷不是平面结构而是正四面体结构,甲烷中的四个氢等效,故二氯甲烷只有一种结构。
误区5 误认为可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除去甲烷中的乙烯。
解析 乙烯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后产生二氧化碳,引入新的杂质,故不能达到除杂目的,所以只能用溴水进行除杂。
误区6 误认为聚乙烯是纯净物。
解析 聚乙烯是混合物,因为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不定。
误区7 误认为乙炔与溴水或高锰酸钾溶液反应的速率比乙烯快。
解析 大量事实说明乙炔使它们褪色的速度比乙烯慢得多。
误区8 误认为块状碳化钙与水反应制乙炔,可用启普发生器。
解析 由于电石和水反应的速率很快,不易控制,同时放出大量的热,反应中产生的糊状物可能堵塞球形漏斗与底部容器之间的缝隙,故不能使用启普发生器。
误区9 甲烷和氯气在光照下能发生取代反应,故误认为苯和氯气在紫外线照射下也能发生取代反应。
解析 苯与氯气在紫外线照射下发生的是加成反应,生成六氯环己烷。
误区10 误认为苯和溴水不反应,故两者混合后无明显现象。
解析 虽然二者不反应,但苯能萃取溴水中的溴,故看到水层颜色变浅或褪去,而苯层变为橙红色。
误区11 因为苯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所以误认为苯的同系物也都不能。
解析 虽然苯及其同系物的结构相似,但苯的同系物存在侧链,由于苯环对侧链的影响,所以与苯环相连的碳原子易被氧化成羧基。所以苯的同系物可以使溴水褪色。
误区12 误认为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可以除去苯中的甲苯。
解析 甲苯被氧化成苯甲酸,而苯甲酸易溶于苯,仍难分离。应再用氢氧化钠溶液使苯甲酸转化为易溶于水的苯甲酸钠,然后分液。
误区13 误认为石油分馏后得到的馏分为纯净物。
解析 分馏产物是一定沸点范围内的馏分,为混合物。
误区14 误认为卤代烃一定能发生消去反应。
解析 卤代烃的消去反应规律是:与卤原子相连的碳原子必须有邻位碳,且邻位碳上必须连有氢原子。
误区15 误认为烃基和羟基相连的有机物一定是醇。
解析 羟基与苯环直接相连的有机化合物是酚类。
误区16 误认为苯酚是固体,常温下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大,故大量苯酚从水中析出时产生沉淀,可用过滤的方法分离。
解析 苯酚与水能形成特殊的两相混合物,大量苯酚在水中析出时,将出现分层现象,下层是苯酚中溶有少量水的溶液,上层是水中溶有少量苯酚的溶液,应用分液的方法分离苯酚。
误区17 误认为酚有酸性,所以属于酸类。
解析 在有机化学中,酸是指含有羧基的有机化合物,所以具有酸性的酚类不属于酸。
误区18 误认为苯酚酸性比碳酸弱,故苯酚不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
解析 苯酚的电离程度虽比碳酸小,但却比碳酸氢根离子大,所以由复分解反应规律可知:苯酚和碳酸钠溶液能反应生成苯酚钠和碳酸氢钠。
误区19 误认为除去苯中的苯酚可在其中加入足量浓溴水,再把生成的沉淀过滤除去。
解析 苯酚与溴水反应后,多余的溴易被萃取到苯中,而且生成的三溴苯酚虽不溶于水,却易溶于苯,所以不能达到除杂的目的。
误区20 误认为苯酚与溴水反应生成三溴苯酚,甲苯与硝酸生成TNT,故推断工业制取苦味酸(三硝基苯酚)是通过苯酚的直接硝化制得的。
解析 此推断忽视了苯酚易被氧化的性质。当向苯酚中加入浓硝酸时,大部分苯酚被硝酸氧化,产率极低。
误区21 误认为只有醇能形成酯,而酚不能形成酯。
解析 酚类也能形成对应的酯,如阿司匹林就是酚酯。但相对于醇而言,酚形成酯较困难,通常是与羧酸酐或酰氯反应生成酯。
误区22 误认为所有的醇都能发生催化氧化反应。
解析 与羟基相连的碳原子上有两个氢原子的醇,能被催化氧化成醛;与羟基相连的碳原子上有一个氢原子的醇,被催化氧化成酮;与羟基相连的碳原子上没有氢原子的醇不能被催化氧化。
误区23 误认为所有的醇都能发生消去反应。
解析 醇的消去反应规律是:与羟基相连的碳原子必须有邻位碳,且邻位碳上必须连有氢原子。
误区24 误认为酸与醇反应生成的有机物一定是酯。
解析 乙醇与氢溴酸反应生成的溴乙烷属于卤代烃,不是酯。
误区25 误认为酯化反应一定都是“酸去羟基醇去氢”。
解析 乙醇与硝酸等无机酸反应,一般是醇去羟基酸去氢。
误区26 误认为羧酸都能使石蕊试液变红。
解析 含羧基(不含其他官能团)的物质就是羧酸,但不是所有的羧酸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如:硬脂酸不能使石蕊试液变红。
误区27 误认为能使有机物分子中引进硝基的反应一定是硝化反应。
解析 乙醇和浓硝酸反应生成硝酸乙酯,发生的是酯化反应。
误区28 误认为相对分子质量相同但分子结构不同的有机物一定是同分异构体。
解析 同分异构体有两点要求:①分子式相同。相对分子质量相同分子式不一定相同。②结构不同。
误区29 误认为分子组成相差一个或几个原子团的物质一定是同系物。
解析 同系物要求有两点:①结构相似。结构相似是指属于同一类物质。更确切地说是指:碳键和碳链特点相同,官能团相同,官能团数目相同,相同官能团与其他原子的连接方式相同。②分子组成相差一个或几个原子团。如乙烯与环丙烷结构不相似,不可能成为同系物。
误区30 误认为只有醛才能发生银镜反应。
解析 银镜反应是检验醛基的方法之一,但不能说只有醛才能发生银镜反应。实际上,分子中只要含有醛基,都可以发生银镜反应,如葡萄糖、甲酸、甲酸盐、甲酸某酯都可以发生银镜反应,但它们都不属于醛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