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科技示范推广 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果转化论文,科研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振兴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最终取决于农业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和广泛应用,当务之急是抓好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使之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农业科研单位,如何适应形势,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农业,加速农业科技成果在大范围、大面积上的转化,形成规模经济效益,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科技体制改革以来,河南省农科院不断深化改革,坚持以科研为中心,科研开发一体化,在一手抓好科研出大成果的同时,一手抓成果的示范推广,每年从全省农业科研系统(含院直13个研究所、20个地市级农科所和蔬菜所、30个县级农科所)研究成果中遴选一批重点项目,有计划、有组织的大面积推广,取得了突出成效,发挥了农业科研单位在科技兴农中的主力军作用,促进了全省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工作的作用与效果
1.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农业科研单位是农业战线上的一支重要力量,不仅担负着出大成果、出高水平人才的任务,而且还须千方百计把取得的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参与经济建设的发展。实践证明,农业科研单位对有优势和特色的研究成果通过示范推广项目的设立和实施,确能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八五”以来,河南省农业科研系统在种、养、加方面实施示范推广项目136项,累计新增社会经济效益63.47亿元。如:我院小麦所培育的豫麦13号小麦新品种,连续3年列入重点品种示范推广计划,在全省种植面积连年突破1000万亩,居各主推品种之首,年均创社会效益3.86亿元。院园艺所主持的抗热大白菜新品种示范推广项目,采用大白菜生物育种技术,选育出系列抗热结球大白菜新品种,为夏季种植反季节大白菜提供了良种。通过近两年的示范,在我省大面积推广,成为主导品种,为“菜篮子工程”的实施起到了科技先导作用。
2.为大面积农业生产提供示范样板,带动农业生产水平的普遍提高。科技示范推广工作,通过抓典型,树样板,使农民群众能够看得见,学得成,在亲眼所见事实中自觉接受科学技术。各示范推广项目以示范园区建设为重点,通过典型带动,以点带面,使经过组装配套的新成果和适用技术得以大面积辐射推广。如:院经作所主持的豫花7号花生新品种示范推广项目,1996年以来,通过在延津县建立百亩高产方,千亩丰产田,培养高产典型,扩大辐射,产生了良好效果,促进了全县30万亩花生产量大幅度提高,连续两年花生产量增产15%以上,打破了该县花生单产常年在150公斤左右徘徊的局面。尤其是1997年,在小店乡开展的5000亩豫花7号花生高产开发,通过根据其品种特性采用合理密植、配方施肥、防治病虫害等配套技术,在严重干旱之年涌现出了千亩丰产田平均单产450公斤,百亩高产方突破500公斤的典型。省级现场会在此召开,产生了一定的轰动效应和广泛的社会影响。
3.开发农村智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科技意识。在科技示范推广工作中,我们一边坚持新成果、新技术的示范推广,一边坚持对农民的技术培训,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以会代训、举办不同类型的培训班、印发科技资料、田间地头现场传授、走村串户访问、电视和广播宣传等方式把先进适用技术输送到千家万户,为广大农民所接受,不仅提高了他们依靠科技发展农业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增强了他们的科技观念和科技意识,据不完全统计,“八五”以来,示范推广项目共召开不同形式的现场会1564场次,培训农民技术员171.9万人次,印发各类科技资料490.2万份,并重点培养了一批科技示范户、专业户和农民技术骨干。
4.探索产、供、销一条龙和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等新的科技示范推广体制,创出社会经济效益与自身经济收入有机结合的新路子。通过把示范推广与科技经营结合起来,建成了一批良种繁育基地和新技术、新产品的示范推广基地,推广了自身的科技成果和物化产品,在社会效益提高的同时,自身经济效益也得到了增强。如:在豫麦21号小麦品种推广中,周口地区农科所1995~1997年共建立原种繁殖田18万亩,良种繁殖田24万亩,累计向社会推广原、良种1.5亿公斤,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同时在种子销售过程中,本所也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又如在“郑新黄羽肉鸡”的示范推广中,以我院畜牧所试验鸡场为中心,与省内外有关科研单位和公司联合成立了跨地区、跨部门、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黄羽肉鸡开发公司,1995~1997年3年累计推广黄羽父母代种鸡180万套,种蛋2.26亿枚,鸡苗3400万只,新增效益5610万元,所试验场实现纯利润150万元。
5.促进科研单位的转轨变型,有利于快出成果、多出成果、出大成果。示范推广对新成果、新技术的适应性要求较强,它促使科研单位从选题开始就要紧紧围绕生产的实际需要,面向农村这个广阔的市场,以便研究出的成果能适销对路,从而有助于克服科研和生产的脱节。同时,在成果的试验、示范过程中,还要针对生产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开展必要的适应性或开发性研究,从而有助于成果的大面积推广。“八五”以来,在省农科系统组织实施的示范推广项目中,共获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52项。其中,我院小麦所主持的《大面积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豫麦13号》获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二、搞好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工作的措施与方法
1.加强领导,建立组织,统一管理。为切实搞好科技示范推广工作,省农科院科技开发处成立了成果示范推广科,负责全省农业科研系统示范推广项目的管理工作,并调整和充实了人员。院直属研究所和有关市(地)、县农科所也都有领导分管、专人负责,形成了上下统一、务实重干的组织管理体系,保障了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对项目实行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管理。我院于1993年制定了《河南省农科系统成果示范推广管理条例》,对示范推广项目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一是严把立项关。本着“出大成果、创大效益”的立项原则,要求项目必须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对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制订了较为严格的立项条件。二是实行“四制”、“六定”跟踪管理。即:对示范推广项目实行合同制、考核制、验收制和经费部分回收制;定项目、定合同、定人员、定方案、定指标、定奖惩。三是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全省农科系统每年筛选出重点和侧重两类推广项目,对重点推广项目,加大了推广力度,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予以倾斜,争取出大成果、创大效益。对侧重项目,在推广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安排。并采用院管重点、所管侧重的两级管理办法。四是实行动态管理。年初筛选项目时,对延续项目要进行全面考核,对上年度推广成效显著和计划完成较好的项目,可以继续实施,并在经费上予以倾斜;否则,终止执行。
这些措施的制定实施,增强了广大科技人员的工作责任感,使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工作逐步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轨道。
3.实施激励政策,调动科技人员从事示范推广工作的积极性。开展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工作,需要深入基层,长期蹲点,面向千家万户传授科学技术,条件差、困难大、工作艰辛,应制订、落实有关激励政策,鼓励科技人员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开展成果示范推广工作。为此,1993年我院制定了《河南省农科院农作物新品种推广奖励办法》,1997年又进一步修订、完善,根据不同作物品种和农业科技产品,制定出了切实可行的奖励标准。每年院拨专项经费10万元,作为农作物新品种和新产品推广奖励基金。激励政策的实施,调动了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发挥了他们在加速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中的主力军作用,从而保证了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工作取得较大成效。自1994年以来,全院共有17个农作物新品种和5个农业科技新产品获院推广奖。
4.坚持试验、示范、推广、培训一体化,建立样板,以点带面。任何一项农业新成果、新技术和新品种,都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区域性,在大面积、大范围推广之前,首先必须进行必要的试验、示范并把有关先进适用技术组装配套,通过技术培训、现场指导等方式,推而广之。在坚持试验、示范、推广、培训一体化的同时,重视搞好样板,扩大辐射;抓科技户、重点户,做到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加强智力开发,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从而对大面积开发起到重要的先导和促进作用。
5.加强横向联合,实行政、技、物结合。农业科技成果的示范推广,是一项涉及面广、技术性强、受自然条件等因素制约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多专业的联合与协作,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农业科研单位,要推广自身研究出的新成果、新技术,就需要加强与农业行政和技术推广部门的横向联合,借助于推广部门强大的推广网络,加速成果的推广应用。对于重大项目则要联合有关单位制订推广计划,并积极争取省政府和有关部门在资金和物资上的支持与帮助。实践证明,只有政、技、物的有机结合,才有助于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创造出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如:我院为加速豫玉18号玉米新品种的推广,1996年与省农业厅等单位共同组织实施了“优良玉米杂交种豫玉18号燎原推广工程计划”,并争得了省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成立了项目领导组和执行组,农科院、农业厅、财政厅和省供销社等有关单位分工协作,保证了资金、物资的及时到位和各项技术措施的落实。1997年,在全省推广面积达600万亩,占全省玉米种植面积的20%以上,增收玉米3亿公斤,创社会经济效益2.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