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几年,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娱乐需求也越来越丰富。致使一些大城市周边衍生出许多休闲农业旅游,供人民休闲娱乐,由于休闲农业旅游涵盖项目多,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合理规划和管理,才能提升其整体的利用率。本文中,作者就这个话题展开讨论,目的是提升休闲农业旅游这个行业的规划水平和利用率。
关键词:大城市周边;休闲农业;规划
引言
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将乡村旅游作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领域写入中央一号文件,2017年全国乡村旅游达25亿人次,旅游消费规模超过1.4万亿元,旅游成为扶贫和富民的新渠道。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随之带来的是环境的破坏、食品安全问题的日益严重,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开始向往更加贴近于大自然的生活方式,希望餐桌上的是有保障的农产品;而对于下一代的教育,也从游乐场逐步向农业科普教育回归,因此大城市周边农业休闲旅游应运而生。它不仅可以兼顾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改善城镇环境,同时亦可促进城市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建设进程。这种项目一般选址于城市近郊,利用独特的田园风光吸引城市居民前来劳作和旅游,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既得到身心的放松又实现了锻炼的目的。我国休闲农业旅游发展与国外项目还存在差距,因此,对休闲农业规划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1 休闲农业的概念及特征
1.1 概念
根据国外观光农业的发展经验,休闲农业作为旅游产业和旅游项目的一类,主要起源于大中城市周边地带,属于服务产业。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完整的关于休闲农业旅游的定义,但我国学者普遍认为休闲农业既包括一般农业特性,也包括旅游特性,是一种新型融合产业。
休闲农业是由最初的农田发展到统一规划的集科技示范、观光采摘、休闲度假为一体,兼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组织的综合性产业集合。
1.2 特征
1.2.1产业的双重性
休闲农业以传统农业资源为基础,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发展特色旅游,具有农业、旅游业双重属性。
1.2.2景观的多样性
休闲农业兼顾农业和旅游,可以呈现出多样的景观特色,既包括了传统的景观特色,还包括由农作物组合的大地艺术展,随季节变化,进行景观更替,大绿野趣、独具特色。
1.2.3旅游的丰富性
由于兼具农业景观和农事生产的双重属性,休闲农业可以为不同年龄层的游客提供丰富多样的游乐活动。有适合中老年的以欣赏为主的休闲观光类活动;有为中青年游客准备的参与体验式农耕活动;有为青少年准备的科普和趣味相结合,传播农业科普知识的教育类活动。
2 休闲农业旅游类型
参照相关文献及项目实例,休闲农业旅游按照产业分工,分为种植业旅游、林业旅游、牧业旅游、渔业旅游和副业旅游等几种类型,为实现多元化发展,吸引更多消费者,目前休闲农业旅游项目多以一种类型为主、兼顾其它产业的发展模式。
2.1种植业旅游
种植业旅游指利用现代化或传统种植业来休闲观光的一种旅游形式。游客可在游览期间参观高科技农业技术,参加传统农产品采摘活动,同时开发推广农家乐旅游模式。以低廉的收费和美好的风景使游客前来进行吃、住、玩、游、娱、购等娱乐活动,一般以休闲、体验为主。
2.2林业旅游
林业旅游指具有休闲观光功能的人工林场、天然林场、林果园、绿色公园等,结合原有单纯的生产经营活动,进一步发展农业科技教育基地、少儿教育农业基地、农业博览园等主题园区,适当引入房车露营,使生产、生活、生态三者相融合,并为到此的游客提供独具特色的观光度假、休闲健身、科普教育一类的活动。
2.3牧业旅游
牧业旅游指以牧业为基础,进行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结合的新型旅游产业。在郁郁葱葱的牧场,游客可以学习牧业知识,了解牧业文化,切身感受环境优美的自然乡野风情,惬意宜人的清新环境和环保生态的绿色空间,同时享受包括娱乐、度假、餐饮、健身等在内的完善优质服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4渔业旅游
渔业旅游是利用水资源,结合当地渔民生活生产方式,打造集养殖、垂钓、休闲、餐饮、住宿为一体的综合娱乐场所。人们可以尽情品尝鲜鱼,恣意享受自然古朴的渔家风俗,更可以一展身手,体验撒网拖鱼的传统渔家生活方式。
2.5副业旅游
休闲副业是依靠农业发展的特色第三产业,包括工艺品及其加工制作等过程。如参与或观赏农民画、刺绣、木雕、制陶手工艺制作技艺,购买旅游纪念品。
3 天津市已有农业旅游项目分析
为进一步做好研究,对于天津市周边现有农业旅游项目进行了分析。天津市因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农业发展定位为现代都市型农业,由农业经济功能拓展生态功能和休闲观光功能。2017年全市农业接待游客1810万人次,已建成蓟州、宝坻、武清、西青4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蓟州郭家沟、西青水高庄、北辰双街、武清灰锅口等20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同时正在积极开展13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4处中国美丽田园及田园综合体项目的建设工作。目前已有的农业休闲旅游以粗放型为主,包括四种类型。
3.1 农耕体验型
主要位于西青、宝坻、武清等区域,临近中心城区,发展各类现代农业园区,以体验农事劳作、感受农耕文明为主题,采摘特色农产品。
3.2 农家养生型
主要位于蓟州山区,以农家院为主,市民游客可以品尝磨盘柿、核桃、蓝莓和红香酥梨等特产,品尝农家菜。
3.3 海滨鱼趣型
主要位于滨海新区,结合北运河、潮白河、永定新河、独流减河等河流,发展水产养殖,市民游客体验渔业文化和渔家生活,品尝特色海产品。
3.4 四季农节型
各区均结合不同季节及特色农产品,打造节庆旅游。如春季的武清津溪桃源桃花节、滨海新区草莓节等,夏季的北辰、静海、津南、滨海葡萄采摘节,秋季的蓟州渔阳山货节、宁河七里海河蟹节和大港冬枣节。
笔者认为,上述农业旅游项目均比较零散、粗放,多由农户自主开发,规模小,无法形成集约效应。
4 大城市周边休闲农业旅游规划要点
如同其他旅游项目一样,对于一个休闲农业项目而言,规划质量直接决定着日后运营与收益状况,需要从以下方面做好分析。
4.1 上位产业规划指导
综合对于天津市周边休闲农业项目分析,仍处于粗放、零散的状况,跟风、同类产品比比皆是,竞争现象明显,无法形成良性发展。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农业、旅游主管部门,结合区域发展现状,做好旅游专项规划研究,自全市、各区、各镇进行层层分解、细化,明确产业分工及发展重点,避免同质化。
4.2 客源市场定位
综合城市发展现状,确定目标客源。根据研究表明,约37%的出游市场分布在距离城市15㎞的范围内,24%分布在距离15-50㎞的范围内,21%分布在50-500㎞的范围内。由此可见客源市场的82%都分布在距离城市500㎞以内的范围,因此大城市周边休闲农业旅游的主要客源是周边城市的居民、学生等。
4.3 规划功能定位
虽然休闲农业具有多种类型,但不能单纯发展某一种产业,而应做到融合发展。目前普遍采取的方式,是以一种产业为主,再结合自然禀赋,充分发挥区域优势,适合种树的地方发展林业、适合养鱼的地方发展渔业,同时将农业旅游的配套服务作为重中之重,选择最有利于实现效益的综合模式。
结语
休闲农业是在大城市人口集中封闭、资源紧缺的情况下,为满足城市居民在不远离日常生活地的条件下,在城市周边区域,充分利用现有土地条件和自然优势,为城市居民提供的包括休闲、旅游、观光、科普等在内的综合性旅游项目。为避免同质性竞争,兼顾农业生产和休闲旅游职能,需做好前期规划和功能定位分析,综合考虑,统筹兼顾。
参考文献:
[1]舒伯阳.中国观光农业旅游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J].旅游学刊,1997(5)
[2]王云才.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形态和新模式[J].旅游学刊,2006,(4)
论文作者:王蕾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7
标签:农业论文; 旅游论文; 产业论文; 乡村论文; 游客论文; 牧业论文; 大城市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