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工业化演进进程的轨迹与特点_轻工业论文

福建工业化演进进程的轨迹与特点_轻工业论文

福建工业化演进程式的轨迹与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福建论文,程式论文,轨迹论文,特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分类号:F42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0-8780(2000)02-0037-03

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通常是从工业化进程的角度来进行的。所以,工业化又被看作是与现代经济发展同义的一个基本概念。工业化通常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中机器大工业占据统治地位的发展过程,其实质是以现代工业的先进生产方式逐步取代传统小农经济的落后生产方式的过程。考察工业化演进轨迹,可以准确把握福建经济发展的路径,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对于提前实现第三步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福建工业化演进程式的轨迹

改革开放前的30年,福建工业化演进的历程大体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

(1)1950~1957年。福建集中力量重点投入工业生产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较好地处理了重工业与轻工业、工业与农业的关系,国民经济比例相对比较协调,促使工农业生产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工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13%,其中农业总产值增长9.8%,轻工业总产值增长17.6%,重工业总产值增长47.2%。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增长速度比农业增长速度快1倍以上,引起了产业结构的变化,农、轻、重的比例关系由1950年的79.1:20.1:0.8改变为1957年的66.5:27.8:5.7,三次产业结构由1950年的74.0:13.3:12.7改变为1957年的55.9:23.6:20.5。以工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上升,表明福建经济发展开始进入工业化的起步阶段。

(1)1958~1978年。这一时期,由于长期实行突出重工业、挤农业和轻工业,并在重工业中突出钢铁、机械工业、挤其它工业的高强度倾斜发展方式,打乱了工业化演进的正常进程,导致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严重失调,其中比较典型的有以下三个时期:

一是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时期。由于优先发展重工业具体化为“以钢为纲”,以钢铁工业为主的重工业孤军突进,当年的重工业总产值比上年猛增2.1倍,而同期的轻工业总产值增长19.0%,农业总产值则下降9.9%。此后两年,重工业总产值继续保持着年平均增长52%以上的高速度,农业总产值则年平均下降11%以上;农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从1957年的64.5%下降到1960年的45.7%;重工业的比重从1957年的5.7%上升到1960年的27.5%。

二是1969年的强调战备时期。由于集中力量建设“小三线”,再一次高强度倾斜发展重工业,当年重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87.3%,1970年重工业总产值又比上年增长31.1%。农轻重的比例关系由1965年的52.2:33.0:14.8改变为1969年的48.7:35.0:16.3、1970年的46.4:34.5:19.1。

三是1977~1978年的经济恢复时期。1977、1978年连续两年重工业总产值增长超过20%。到1978年农轻重的比例关系为36.5:37.1:26.4,和1970年相比,农业比重下降9.9个百分点,轻工业比重上升2.6个百分点,重工业比重上升7.3个百分点。

高强度倾斜发展重工业,必然导致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1957年的55.9:23.6:20.5调整为1978年的36.1:42.5:21.4,第一产业比重大幅度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明显上升,第三产业比重也有所上升。产业结构的这种变动,表明福建的工业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工业构成了经济增长的主要内容。但是,高强度倾斜发展重工业在推动福建工业化进程的同时,也带来了工业化发展先天不足和产业关联循环不平衡的矛盾,特别是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农业比重的相对下降已近极限,给重工业的超前发展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再加上工业发展提供的就业机会落后于劳动力的增长。就业缺口不断扩大,结构矛盾日趋恶化,导致几次强制性结构大调整,延缓了工业化和工业现代化的进程。

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重要标志,福建工业化演进也开始实现历史性的转变。这种转变的历程也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

(1)1979~1992年。这一时期,福建对改革开放前30年高强度倾斜发展重工业的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改变了以往“重工业轻农业”、“重重工业轻轻工业”的倾向,把大力发展农业、加快发展轻工业放到重要位置。这一时期的工业化演进历程可以具体分为两个时期:

一是1979~1983年。经济领域的“拨乱反正”,使得福建产业结构的演变出现与各工业化国家逆向变化的特征: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的比重由1978年的36.1%上升到1983年的38.4%,第二产业的比重由42.5%下降到37.4%,第三产业的比重由21.4%上升到24.2%。这一时期的工业化演进具有显著的“由重转轻”的特点,即由原来的以重工业主导产业发展的格局,转向以轻工业主导产业发展的格局。这种转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是1983~1992年。首先,农业生产连续上了几个台阶,过去为满足温饱面临的农业总量不足这一经常困扰经济发展的矛盾基本解决。由于切实贯彻执行了“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正确方针,农业内部结构突破了“以粮为纲”的束缚,林、牧、副、渔的比重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在农业总产值中,农林牧副渔的比例关系由1978年的70.1:6.4:10.5:6.7:5.4调整为1992年的44.2:9.7:22.3:6.0:17.8。其次,工业生产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多数轻工业品由改革开放初期的供不应求,到80年代末逐步转变为供过于求;80年代中后期以来,重工业基础产品比较紧张,但从发展规模来看重工业已经有了相当实力,突破了过去低水平重复和自我循环的增长方式,通过利用外资和引进技术,重加工业制造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轻重工业之间的关联性、协调性大大增强。再次,第三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1979~1992年平均增长11.8%,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幅度。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的比重由1978年的38.4%下降到1992年的28.5%,第二产业的比重由37.4%上升到42.0%,第三产业的比重由24.2%上升到29.5%。这样的结构承载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居民生活水平的较快提高,三次产业之间的协调性也大大增强。

(2)1992~1998年。这一时期,福建经济增长方式开始发生变化,经济增长中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重工业增长持续快于轻工业的局面,再现重工业主导经济增长的势头,但其形成机理及其运行机制与改革开放前30年靠政府行政力量推动的重工业主导经济增长过程是完全不同的。这一情况表明,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工业化进程中轻工业主导的补偿性倾斜发展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福建产业结构开始进入向高加工度化演变的结构高变换率时期。

从工业化进程的角度来看,这一阶段福建产业发展具有两个突出的特征:

一是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与结构变动,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了明显改善。由1992年的28.5:42.0:29.5调整为1978年的18.7:43.4:37.9,第一产业的比重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主要农产品产量以较大幅度增加的同时继续下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比重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产业结构的这种变动,表明福建的工业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产业发展经历了传统农业——重工业——轻型工业——重化加工业依次更替的过程,开始转向高加工度工业的新阶段,工业和服务业构成了经济增长的主要内容。其中轻、重工业部分行业加工程度不断深化,意味着福建工业结构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阶段向生产复杂产品为主阶段过渡,意味着福建产业结构趋向高级化。

二是改变了以往缺乏明晰连贯思路的产业政策,产业发展按照工业化演进的一般规律,处理好基础产业与支柱产业、一般产业与重点产业的关系,大力扶持和培育支柱产业、重点产业。90年代以前福建的产业结构调整主要是一种静态的、事后的调整,而不是根据工业化演进规律进行的动态的、有序的调整。例如,“六五”期间主要是从解决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矛盾出发,强调了轻工业发展,而对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及其所要求的轻工业产品升级换代考虑不够;“七五”和“八五”期间基于基础设施、基础产业与加工工业之间的矛盾加剧,强调了基础设施、基础产业的发展,而对支柱产业的培育和产业升级重视不够。进入90年代,福建通过对省情和工业化发展阶段、阶段性发展重点及其产业更替等重大问题的分析与把握,第一次比较全面、系统地提出了要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调高、调大、调优、调外”为目标,进一步巩固和优化第一产业,加强基础工业,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加工业,扶持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协调发展第三产业,逐步形成具有福建特色和优势的产业结构,推进国民经济转型升级。这实际上是新一轮工业化过程。

二、福建工业化演进程式的特征

随着福建工业化发展阶段和阶段性发展重点的变化,进入90年代以来福建工业化演进程式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征:

一是由最终消费需求结构升级拉动的工业化过程替代重工业自我循环的工业化过程。在工业化的起步阶段,福建选择了“追赶型战略”,采取了重工业高度倾斜发展的模式,重工业的增长基本上是由固定资产投资引起的投入品需求拉动的,而轻工业的增长则是在资源约束条件下由轻工业投资造成的供给直接推动,轻工业的增长本身对重工业的关联带动作用较弱,重工业的增长基本上是自我循环式的。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经济逐渐走出重工业自我循环的模式,特别是随着消费需求结构的升级,尤其是高档耐用消费品需求的大规模增长,拉动中上游产业的迅速跟进,重工业自我循环的工业化过程被最终消费需求结构升级拉动的工业化过程所替代。

二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整体联动的工业化过程替代“农轻重”比例关系波动的工业化过程。在工业化的起步阶段,福建产业结构的调整被简单化为“农轻重”比例关系的调整。80年代以来,随着居民最终消费需求成为经济结构变动的先导性变量,需求结构的多样化导致产业结构的细分化、复杂化,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仅从“农轻重”比例关系的调整扩展为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且还包括产业组织结构、企业规模结构、产品结构和区域布局结构的调整,“农轻重”比例关系波动的工业化过程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整体联动的工业化过程所替代。

三是城乡关联互动的工业化过程替代城市工业与农村农业相互割离的工业化过程。在工业化的初期,面对庞大的农村人口,实行的是城乡人口相互割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此相关的城市工业与农村农业相互割离的二元结构发展格局。由于庞大的农村人口基本上被排除在工业化进程之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被限制在农业领域,导致农村发展极其缓慢;而城市工业又由于缺乏农村消费需求的拉动和要素供给的推动,分工体系难以不断拓展和深化,产业关联链条较短,无法维系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逐步打破,城乡产业关联发展、互补分工的格局日渐形成,特别是在闽东南沿海地区,农村的城镇化、农业的现代化、工业的高度化和城乡的一体化呈现互动交融的景象,初步形成了城乡分工协作的经济体系,城市工业与农村农业相互割离的工业化过程被城乡关联互动的工业化过程所替代。

四是外向开放促动的工业化过程替代内向封闭的工业化过程。在工业化的起步阶段,受国际环境与发展战略的制约,福建工业化主要是依靠内需拉动和自身资源、资金推动的,出口贸易和国外投资对福建工业化过程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国际化由局部性、单项性逐步过渡到全面性、综合性,福建外贸出口大幅度增长,拉动了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进而推动了大规模技术改造与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发展;而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投向逐步合理,也有力地推动了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化升级,内向封闭的工业化过程被外向开放促动的工业化过程所替代。

就总体而言之,从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来看,福建目前正处于开始全面实施第三步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从经济发展的水平来看,福建目前正处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下中等水平进入中高等水平、城乡居民生活从小康型进入宽裕型的转折上升时期;从经济发展的内涵来看,福建目前正处于经济增长由数量扩张到素质提高的转型时期;从经济发展的阶段来看,福建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加速发展和升级时期。国际经验表明,在这一特定经济发展阶段是有可能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较大幅度提升。

一方面,随着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结构升级,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层次不断升高的国内市场。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打破既有的低层次的供求平衡,满足需求,创新需求,解决相对过剩问题,为产业发展开拓新的空间,进而为经济增长提供强有力的结构支撑力,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另一方面,随着国内传统产业市场的短缺消除之后,有条件使已成熟的传统产业走向国际市场,利用国内劳动力价格低、产品成本低的比较优势扩大出口,借助国际市场延续经济增长势头,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后,以劳动密集、外向出口为主要特点的传统产业将有效的改善市场准入条件,争取与其它发展中国家平等的贸易机遇,这对传统产业发展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和有利的因素;与此同时,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又可以利用国外的资金和先进技术、装备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从而为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加快经济国际化进程奠定基础。因此,经济国际化又将为工业化起飞阶段的福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充分条件。

标签:;  ;  ;  ;  ;  

福建工业化演进进程的轨迹与特点_轻工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