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清催乳素检测在垂体肿瘤诊治中的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梁叶萌[1](2020)在《促黄体汤联合地屈孕酮治疗肾虚肝郁型黄体功能不足性不孕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促黄体汤联合地屈孕酮对黄体功能不足性不孕患者的临床疗效,通过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黄体期孕酮(P)、雌二醇(E2)水平、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子宫内膜厚度、基础体温、中医证候积分的对比,以及两组在治疗后总有效率、妊娠率的比较,探讨促黄体汤联合地屈孕酮治疗黄体功能不足性不孕的临床机制,为黄体功能不足性不孕患者提供一种高效、安全、毒副作用小、易于接受的治疗方法。方法:选择符合诊断为肾虚肝郁型黄体功能不足性不孕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两组,每组患者30例。治疗组:排卵后开始连续服用促黄体汤及地屈孕酮10天,连用3个月经周期。对照组:排卵后开始连续服用地屈孕酮10天,连用3个月经周期。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黄体期孕酮(P)、雌二醇(E2)水平、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子宫内膜厚度、基础体温、中医证候积分以及统计两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和妊娠率。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后孕酮(P)、雌二醇(E2)水平、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子宫内膜厚度、基础体温、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治疗组孕酮(P)、雌二醇(E2)水平、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子宫内膜厚度、基础体温、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更加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92%,对照组70.37%;治疗时及结束后3个月内累计妊娠率比较,治疗组累计妊娠率56.67%,对照组累计妊娠率23.33%,治疗组总有效率及妊娠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促黄体汤联合地屈孕酮治疗肾虚肝郁型黄体功能不全性不孕能显着提高黄体期孕酮(P)、雌二醇(E2)水平,增加子宫内膜厚度,改善基础体温及中医证候评分,降低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具有提高黄体功能、增加妊娠率、临床疗效好、治愈率高、毒副作用小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刘芙蓉,吴莉,孙杰姝[2](2019)在《利培酮对女性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催乳素和骨密度的影响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利培酮对女性流精神浪分裂症患者催乳素和骨密度的影响。方法住院女性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30例均单用利培酮抗精神病治疗,对比治疗前和治疗12个月末催乳素和骨密度的变化。结果经利培酮治疗12个月末患者催乳素水平为(64.12±42.98)μg/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骨密度为(0.55±1.38),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2个月末催乳素水平与骨密度呈负相关性(r=-0.446,P<0.05)。结论长期服用利培酮会引起催乳素水平升高,造成骨密度流失,催乳素水平和骨密度呈负相关,治疗过程中需监测相关指标并给予干预措施。
郑贵真[3](2015)在《针刺治疗产后缺乳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背景:产后乳汁分泌过少或者完全无乳,称为产后缺乳。台湾妇女在生产后最担心的是缺乏奶水和担心婴儿吃不饱问题。乳母能否正常分泌乳汁与其心情、自身身体状况、休息和工作劳动都有密切的关系,任何精神上的刺激如忧虑、惊恐、烦恼、悲伤,都会引起乳汁分泌异常。此外,产后缺乳也可能是由于先天性乳腺发育不良,产后失血过多或心情不好等因素引起,感染、泄泻等也可使乳汁分泌不足,或因乳腺导管不通畅导致乳汁不能畅流。目前西医尚无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可用催产素肌肉注射,以促使乳汁顺利流出;或者用吸奶器吸出乳汁等方法。中医认为本病有虚实之分。虚者多为气血虚弱,乳汁化源乏源所致,一般以乳房柔软,而无胀痛为辨证要点;实者则因情志不畅、肝郁不舒,或者气滞血凝、乳汁不行所致,一般以乳房胀硬或痛,或伴自觉身体发热为辨证要点。临床诊治中需结合全身症状、体征以全面观察,辨别虚实,不可仅仅以乳房有无胀痛一个症状来定虚实。产后缺乳的治疗大法,虚者宜补而行之,实者宜疏而通之。据了解,一般产妇多选择采用中药治疗,很少有人用针刺疗法促进乳汁分泌。针灸疗法可通过局部近治作用及补虚泻实,疏通经络来促进乳汁的分泌。现代研究表明,针灸治疗产后缺乳主要在于通过良性的双向调节下丘脑-垂体轴功能,促进催产素、催乳素分泌增多,有利于乳汁的分泌。所以本实验设计针灸治疗与中药治疗对照,希望通过观察治疗前后乳母的泌乳量及血液泌乳素的变化,为针灸治疗产后缺乳提供临床依据,意图寻求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并致力于在台湾全面推广针刺治疗产后缺乳,建议列入孕妇教育课程并订定针刺治疗对产后缺乳的临床路径,争取台湾卫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险署的医疗给付标准,造福更多的产后缺乳妇女。目的:了解以针刺治疗台湾妇女产后缺乳,促进乳汁分泌量的疗效并观察血液泌乳激素变化。作为中医诊断与治疗的依据并推广针刺治疗产后缺乳,探讨治疗台湾妇女产后缺乳的针灸治疗效果,为针刺治疗产后缺乳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符合诊断标准的产后缺乳患者72例,研究方法采取随机分配原则,将受试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7例。治疗组采取针刺治疗,选取穴位膻中、足三里(双)、少泽(双),患者接受治疗每天一次,疗程为一周。对照组为中药内服治疗,选方补中益气汤加麦冬、桔梗、天花粉、路路通、丝瓜络、当归尾,每天1剂分3次饭后服用,共服用一周。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泌乳量变化及血液泌乳素指标,进行疗效评定,探讨分组间的疗效有无差异。成果:本研究针对产后缺乳施以针刺治疗与中药治疗比较,观察统计接受不同治疗方法后两组患者泌乳量与血液泌乳激素前后的差异,通过统计学分析,评估两组患者的治疗成效。结果显示,两组产后缺乳患者的年龄、胎次、分娩方式、受教育程度等相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泌乳量均有所上升,各组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疗法均能够促进乳汁的分泌。两组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泌乳素值均有所上升,各组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疗法均能够促进泌乳素的分泌。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间治疗前后奶量和泌乳素对比,经过1周治疗后,临床病例72例,针刺组35例(治愈31例、好转4例), 总有效率为100%;中医组37例(治愈24例、好转1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好转率为92%,提示针灸治疗产后缺乳有确切疗效。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疗法在增加泌乳量和促进泌乳素分泌方面无明显差异。结论:通过临床实验及统计学结果表明,针灸疗法治疗产后缺乳有确切疗效,与中药治疗对照,两种效果相当。两法均可促进乳母乳汁分泌量增多及泌乳素升高,但针灸疗法取穴精简,操作简单,真正体现简便验廉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程海梅[4](2011)在《垂体肿瘤转化基因(PTTG)和腺病毒E2启动子结合因子1(E2F-1)在大鼠催乳素瘤中的表达》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催乳素瘤(PRL瘤)是最常见的功能性垂体腺瘤,可引起闭经、泌乳、不孕(育)、高泌乳素血症,垂体腺瘤增大可压迫邻近组织出现视力减退、视野缺损、颅内高压,因其生长隐匿常不能早期发现,严重危害人类健康。PRL瘤主要是单克隆细胞起源,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垂体肿瘤转化基因(PTTG)是第一个在大多数垂体腺瘤中表达的肿瘤转化基因,其高表达在促进垂体腺瘤形成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细胞周期调节失控导致细胞增殖是肿瘤发生的重要原因,腺病毒E2启动子结合因子1(E2F-1)是调控细胞周期的关键因子之一,通过调控一系列靶基因的表达促进细胞周期的进程。有研究发现,PTTG启动子上存在E2F-1的特异结合序列,PTTG的高表达是否与E2F-1有关?E2F-1在PRL瘤形成过程中起什么作用?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转录因子E2F-1蛋白和PTTG蛋白在雌激素诱发的大鼠PRL瘤中的表达,探讨两者在PRL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雄性Wistar大鼠40只(120150g)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E组,n=20):皮下植入含有17β-雌二醇的硅胶管;对照组(C组,n=20)皮下植入空白硅胶管。雌激素作用8周后处死大鼠,心脏穿刺取血,4%多聚甲醛体内灌流取出脑垂体,称重,ELISA方法检测大鼠血清PRL水平,垂体组织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大鼠垂体组织中PTTG蛋白、E2F-1蛋白的表达,应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在雌激素诱导下,大鼠垂体重量明显增加,血清PRL明显增高,垂体细胞明显增生,PRL瘤诱发成功;②在实验组中,PTTG蛋白、E2F-1蛋白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在实验组中,PTTG蛋白和E2F-1蛋白的表达呈明显正相关(γ=0.764,P<0.01)。结论PTTG蛋白与E2F-1蛋白在雌激素诱发的大鼠PRL瘤中呈一致高表达,两者共同参与了大鼠PRL瘤的发生发展。
李环[5](2009)在《血清生殖激素在男性不育诊断中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分别从少精子症、无精子症、弱精子症、精索静脉曲张、染色体异常及AZF基因缺失与生殖激素关系等进行研究分析,探讨血清生殖激素在男性不育诊断中可能发挥的作用,从而为男性不育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验基础,为男性不育的诊治提供临床指导。
郁琦,甄璟然,陈贵安[6](2008)在《高催乳素血症和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专题研讨会纪要》文中提出 高催乳素血症和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功血)专题研讨会于2007年7月21—23日在上海成功召开。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从事妇科内分泌相关问题研究的学者、医生300余人参加了大会。大会以专题讲座为主,主要针对目前较为混乱的高催乳素血症和功血的相关问题展开讨论。由于这两种疾病还牵涉到很多其他学科,大会还特邀了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着名专家王任直教授,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专家金自孟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
钟喜杰[7](2008)在《疏肝抑乳汤治疗肝郁型高催乳素血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疏肝抑乳汤治疗肝郁型高催乳素血症(hyperprolactinemia,HP)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将57例证属肝郁型的高催乳素血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口服疏肝抑乳汤;对照组27例,口服溴隐亭。观察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的改善情况、基础体温(BBT)的变化情况、治疗前后卵泡期血清催乳素(PRL)、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孕酮(P)、睾酮(T)的变化情况,黄体期血清催乳素(PRL)、雌二醇(E2)、孕酮(P)的变化情况及随访停药后复发情况。结果:1.治疗组对肝郁型高催乳素血症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为66.67%,组间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2.治疗组在改善月经量少、情绪抑郁或心烦易怒、胸闷不舒或善太息、乳房胀痛等症状上,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BBT改善方面,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4.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卵泡期FSH、E2水平显着升高(P<0.05),PRL值明显降低,组间比较对照组PRL下降幅度较治疗组快(P<0.05)。5.两组均可明显升高黄体期P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6.疗后随访,治疗组停药3个月后复发率9.52%,对照组复发率43.48%,组间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结论:疏肝抑乳汤可有效治疗高催乳素血症,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且服药安全,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华月琴,沈宗姬,袁兰君,徐文新[8](2000)在《血清催乳素检测在垂体肿瘤诊治中的意义》文中研究表明
冯蕾[9](2020)在《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伴激素异常增多的病例分析》文中指出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tumors,PNETs)是一类少见的胰腺肿瘤,其发病率约为45/100万。根据是否分泌激素产生相关临床症状分为功能性和非功能性两大类,大多数PNETs为非功能性,症状多为非特异性,且与肿瘤体积有关,常以腹腔脏器占位性改变为首发症状。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可分泌多种激素,如胰岛素、胃泌素、ACTH等,但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引起低钾血症罕见。本论文介绍一名中年女性患者因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合并严重低钾血症就诊,发现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皮质醇水平明显增高,最终诊断为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肝转移合并异位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综合征。旨在提示临床医生在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合并低钾血症时应行相关内分泌激素筛查。尽管各亚型PNETs在临床表现上存在明显差异,但无功能性肿瘤与功能性肿瘤其诊断和治疗大致相似。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查、影像学检查及肿瘤组织的免疫组化检查相结合,可以提高诊断率。外科手术是PNETs治疗的首选,栓塞治疗、射频消融、选择性内放射治疗以及药物治疗也有重要意义,尽早诊断及干预可以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王学芳,任红贤,封颖璐[10](2019)在《人参皂苷单体的抗疲劳作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人参的有效成分主要包括人参皂苷、人参多糖、多肽、生物碱等[1]。人参皂苷是人参的主要活性成分,目前已经分离鉴定的人参皂苷主要分为3类,即人参二醇型(达玛烷A型)、人参三醇型(达玛烷B型)和齐墩果型,其中已有123种人参皂苷单体被发现并报道[2]。目前,关于人参皂苷单体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抗糖尿病、抗肿瘤等领域[3-6],而在抗疲劳作用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且主要集中于4种人参皂苷单体,分别为Rb1、Rg3、Rg1和R
二、血清催乳素检测在垂体肿瘤诊治中的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清催乳素检测在垂体肿瘤诊治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促黄体汤联合地屈孕酮治疗肾虚肝郁型黄体功能不足性不孕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临床观察 |
一、临床资料 |
(一) 病例来源 |
(二) 诊断标准 |
(三) 一般资料 |
二、研究方法 |
(一) 治疗方法 |
(二) 监测方法 |
(三) 观察指标 |
(四) 疗效评价指标 |
(五) 统计学方法 |
三、结果 |
(一)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E_2值比较 |
(二)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TNF-α水平比较 |
(三)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厚度的比较 |
(四)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基础体温比较 |
(五)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六) 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七)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
(八)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及随访3个月累计妊娠率比较 |
(九)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不良反应对比 |
讨论 |
一、中医对黄体功能不足性不孕的认识 |
(一) 古代医学对LPD性不孕的认识 |
(二) 病因病机的认识 |
(三) 现代中医对LPD性不孕的认识 |
二、西医学对黄体功能不足性不孕的认识 |
(一) 激素水平紊乱与黄体功能不足 |
(二) 子宫内膜容受性与黄体功能不足 |
(三) 免疫系统与黄体功能不足 |
三、导师诊治黄体功能不足性不孕的临床经验 |
四、促黄体汤的组方与方解 |
五、临床疗效分析 |
(一) 促黄体汤联合地屈孕酮对黄体中期血清激素水平的改善 |
(二) 促黄体汤联合地屈孕酮对血清TNF-α水平的影响 |
(三) 促黄体汤联合地屈孕酮对子宫内膜厚度的改善 |
(四) 促黄体汤联合地屈孕酮对BBT及HPS积分的改善 |
(五) 促黄体汤联合地屈孕酮对中医证候的改善 |
(六) 促黄体汤联合地屈孕酮对总有效率的影响 |
(七) 促黄体汤联合地屈孕酮对妊娠率的影响 |
六、本课题创新之处 |
七、问题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西医治疗黄体功能不足性不孕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2)利培酮对女性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催乳素和骨密度的影响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评价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治疗前后血清催乳素、骨密度比较 |
2.2 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3)针刺治疗产后缺乳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中医对产后缺乳的研究 |
1.1.1 古代对乳房的论述 |
1.1.2 产后缺乳的病因 |
1.1.3 产后缺乳的病机 |
1.1.4 产后缺乳辨证分型 |
1.1.5 产后缺乳的中医治疗进展 |
1.2 现代医学对产后缺乳的认识 |
1.2.1 泌乳生理 |
1.2.2 产后缺乳病因 |
1.2.3 产后缺乳发病机制 |
1.2.4 临床症状 |
1.2.5 产后缺乳的西医治疗方法 |
1.3 针灸治疗产后缺乳的研究机制 |
1.4 母乳的成分及母乳喂养的益处 |
1.4.1 母乳的成分 |
1.4.2 母乳中的初乳 |
1.4.3 其他母乳与配方奶的差异 |
1.4.4 母乳作用机转 |
1.4.5 母乳的重要性 |
1.4.6 喂哺母乳的好处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研究对象 |
2.1.1 病例来源 |
2.1.2 诊断标准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1.5 中止和剔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分组方法 |
2.2.2 治疗方法 |
2.2.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
2.2.4 统计学处理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两组一般资料分析 |
3.1.1 两组基本资料 |
3.1.2 治疗前奶量-泌乳素组间对照 |
3.2 治疗前后各观察指标情况分析 |
3.2.1 治疗前后各组内泌乳素对照 |
3.2.2 治疗前后各组内奶量对照 |
3.2.3 治疗后奶量-泌乳素组间对照 |
3.2.4 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 |
3.3 不良反应 |
第四章 讨论 |
4.1 治疗方法选择依据 |
4.2 治疗穴位选择依据 |
4.3 中药内服方剂选择依据 |
4.4 两组治疗方法比较 |
4.5 结果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详细摘要 |
(4)垂体肿瘤转化基因(PTTG)和腺病毒E2启动子结合因子1(E2F-1)在大鼠催乳素瘤中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图 |
附录 |
综述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个人简介 |
(5)血清生殖激素在男性不育诊断中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机制 |
2.2 生殖激素生理功能及作用 |
2.2.1 睾酮与黄体生成素 |
2.2.2 抑制素B 与卵泡刺激素 |
2.2.3 泌乳素 |
2.3 生殖激素对男性不育诊断意义 |
2.3.1 非遗传性因素疾病与生殖激素 |
2.3.2 遗传因素与生殖激素 |
第3章 实验内容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主要仪器和试剂 |
3.1.2 方法 |
3.2 结果 |
3.2.1 少精子症、无精子症与生殖激素 |
3.2.2 弱精子症组、少弱精子症组与血清生殖激素关系 |
3.2.3 精索静脉曲张与血清生殖激素关系 |
3.2.4 染色体异常与生殖激素关系 |
3.2.5 AZF 缺失与生殖激素关系 |
3.3 讨论 |
3.3.1 少精子症、无精子症与生殖激素 |
3.3.2 弱精子症与生殖激素 |
3.3.3 精索静脉曲张与生殖激素 |
3.3.4 染色体异常与生殖激素 |
3.3.5 基因异常与生殖激素关系 |
第4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7)疏肝抑乳汤治疗肝郁型高催乳素血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一、病例来源 |
二、西医诊断标准 |
(一) 临床表现 |
(二) 生化检测 |
三、中医肝郁证诊断标准 |
四、中医症状量化评分标准 |
五、病例选择标准 |
(一) 纳入病例标准 |
(二) 排除病例标准 |
六、一般资料 |
(一) 病例采集时间 |
(二) 病例分组 |
(三) 基本情况比较 |
七、治疗方法 |
(一) 药物及用法 |
(二) 疗程 |
八、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
九、疗效判定标准 |
(一) 总疗效判定标准 |
(二) 中医症状疗效判定标准 |
十、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一、总疗效比较 |
二、中医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
三、基础体温(BBT)比较 |
四、血清内分泌指标(PRL、FSH、LH、E_2、P、T)比较 |
五、停药后1~3个月HP患者血清PRL复发情况 |
六、不良反应 |
讨论 |
一、本病的发生与肝的关系 |
二、对本病治则治法的认识 |
(一) 疏肝为主,兼活血清热 |
(二) 兼顾调经回乳 |
三、组方分析 |
四、疏肝抑乳汤治疗高催乳素血症的临床疗效评价 |
五、临床疗效机理探讨 |
六、西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附表 |
致谢 |
(9)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伴激素异常增多的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病例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治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人参皂苷单体的抗疲劳作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人参皂苷Rb1 |
2 人参皂苷Rg3 |
3 人参皂苷Rg1 |
4 人参皂苷Ro |
5 小结 |
四、血清催乳素检测在垂体肿瘤诊治中的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促黄体汤联合地屈孕酮治疗肾虚肝郁型黄体功能不足性不孕的疗效观察[D]. 梁叶萌.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2]利培酮对女性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催乳素和骨密度的影响观察[J]. 刘芙蓉,吴莉,孙杰姝. 基层医学论坛, 2019(04)
- [3]针刺治疗产后缺乳的临床研究[D]. 郑贵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5(02)
- [4]垂体肿瘤转化基因(PTTG)和腺病毒E2启动子结合因子1(E2F-1)在大鼠催乳素瘤中的表达[D]. 程海梅. 辽宁医学院, 2011(12)
- [5]血清生殖激素在男性不育诊断中应用研究[D]. 李环. 吉林大学, 2009(09)
- [6]高催乳素血症和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专题研讨会纪要[J]. 郁琦,甄璟然,陈贵安. 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8(04)
- [7]疏肝抑乳汤治疗肝郁型高催乳素血症的临床研究[D]. 钟喜杰.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8(11)
- [8]血清催乳素检测在垂体肿瘤诊治中的意义[J]. 华月琴,沈宗姬,袁兰君,徐文新. 苏州医学院学报, 2000(12)
- [9]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伴激素异常增多的病例分析[D]. 冯蕾.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10]人参皂苷单体的抗疲劳作用研究进展[J]. 王学芳,任红贤,封颖璐. 解放军医药杂志, 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