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地理教学策略 迎接新高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理论文,教学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的“3+综合”考试,其命题的指导思想和能力测试模式与传统的高考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迎战新高考,探究地理教学策略,成为地理教师新的使命。
一、研究《考试说明》,把握能力测试要求
现在的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模式是:主题—问题—求解,即围绕某一主题或几个相关专题,提供背景材料,然后多角度、多层面提出问题,要求分别或综合运用政史地三科知识来解决问题,其核心是强调知识的灵活运用。《考试说明》规定了如下的地理高考的能力要求。
1.识记。(1)重要地理事物的名称和空间位置;识记重要的地理数据;了解涉及地理的重大时事。(2)记住我国区域地理特征及差异;记住考试内容范围内规定的世界区域和国家地理的特征。(3)认识和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基本国策和有关政策法规以及区域的国土开发和整治措施。
2.理解。社会科学的主要概念与结论、数据、图表、公式、简图的意义及其关系。
3.应用。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判断、推理、归纳、预测;分析、说明成因;评价、解决问题。
对于以上三种能力层次,《考试说明》又有10项具体的能力要求,笔者将其归纳为:(1)理解地理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能力;(2)运用地理工具和方法分析和评价地理现象的思维品质;(3)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地理问题、评判地理现象的创新意识和能力;(4)基本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教师要结合研究高考试题,逐一理解和领悟考试说明对能力的具体要求,把握考试方向,做到心中有数。
二、优化重组教材内容
“文综”考试,对每个学科而言,考试内容极为有限,仅仅是对学科内容的“抽样”,而“抽样”的内容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加之每一年高考试题都力求创新。因此教学必须是全面的,不可怀有侥幸心理进行“抽样”。由于地理学科的内容多而教学课时少,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和高中地理的教材又是自成体系,造成有些内容在系统地理和区域地理中有所重复,因此很有必要对教材进行优化整合,将系统地理与区域地理有机地融为一体,重新构建知识体系。
根据高考的考核内容,将中学地理分为三大部分,即自然地理、区域地理和人文地理。自然地理是学科内综合的重点,要力求把自然地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让学生理解并能够灵活运用。教学中,可不断列举中国地理的实例来讲解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区域地理具有综合性的特征,任何一个区域都是由多个自然和社会、经济要素构成的综合体,区域地理自然就成为综合考试命题的出发点,而高考涉及的社会热点本身就具有地域性。先要求学生理解掌握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基础知识和重要的区域特征。然后指导学生运用自然地理基本原理去归纳整理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中的基本知识,力求用区域地理的事实材料来验证自然地理中的基本原理,即从区域地理出发,最后归到区域。对于人文地理,要系统掌握其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如人口观、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人文地理往往是跨学科综合的主要结合点,要注意对资料(文字、数据和图表)所承载的有效信息的提取、分析、归纳和综合。从具体材料入手,通过设问—分析—综合,得出一般性结论,再进行扩展和迁移,提出并解决新问题。教学中,最终要将自然地理、区域地理、人文地理有机结合起来,以地理基本原理为骨架,以人地关系为主线,把区域地理中看似零散的知识有序地附着在基本原理上,附着在人地关系这条主线上,形成纲举目张的态势,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机地渗透到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去。这样,有助于形成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三、加强读图能力的培养
文科综合重视考查图表资料的解读、分析和运用能力。任何事物的分布、联系与综合,总是要落脚到某个地点或区域的空间位置上,文科综合测试常常以地理的空间分布为依托。近年的试题中基本上是“题题有图”,既有地理学科的专题地图,也有政史地三科的综合用图,图表多、综合性强。因此,读图析图能力是学生应对地理高考的关键,也是整个“文综”得以成功的保证。
1.填绘地图的能力
第一轮基础知识的学习,按照章节让学生在暗射地图上填注重点内容,这是提高学生读图、填图能力的有效方法,不仅可帮助学生记忆地理分布知识,而且还能帮助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考试说明》明确要求:“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因此,对地图教学的强化,不仅表现在看图和读图,还应进一步向添图和作图方面努力。教师要精心设计方案,有目的地指导学生绘制有关简图,如世界海陆分布略图、山河分布示意图、地理成因图(如锋面雨示意图、太阳光照图)、等值线图、区域特征图等。学生动手亲自绘制简图,既是基本技能的训练,又能加深对所绘图中的内容的理解,是提高读图析图能力的有效途径。
2.读图计算能力
《考试说明》明确规定:“在给定的时间内,完成各种地理计算或逻辑推理过程,进行文字准确、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的表述。”教学中就要训练学生根据题目要求,从所给出的地图图表中获取必要的地理数据进行地理计算,求出正确的答案,在“定性”的基础上做出“定量”的结论,深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掌握。如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昼夜长短的计算、时间的计算、气温的计算等。
3.读图分析能力
在专题复习中,要强化读图分析能力的训练。首先对图表作分类指导阅读,如变式图(日照图、气候资料分析图、经纬网图等)、叠加图、等值线图(等温线、等高线、等压线、等震线等)、关联图(流程图)、统计图表(扇形图、饼状图、各类表格等)和区域图(热点地区、沿江沿海等交通要道、特殊地区等),掌握各类图表的特征,判读的方法和技巧。然后,针对各类图表选编典型的例题与练习,指导和训练学生运用所掌握的地理知识和读图的技能技巧,对所提供的每一幅图表进行分析、判断、归纳、总结,以揭示出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实质。加强图图转化、图文转化的训练,针对图中知识点,多角度设问,培养一图多思的习惯。这不仅有助于读图分析能力的提高,而且以地图作为载体将相关内容串联在一起,还有利于综合意识的强化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四、关注热点,联系现实
以现实的问题为命题立意中心是文科综合的重要特征。“文综”多以时事热点为背景材料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组织命题,关注社会热点,联系生活实际,具有鲜明的时代感。这些热点、现实问题常常是政史地三科综合命题的切入点和交叉点。对于热点内容,不仅要关注近期时政热点,更应关注对生产、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对于热点问题的分析处理,要将热点与区域典型案例相结合、与相关的书本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把握“文综”命题指导思想。此外,还必须明确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既不考纯粹的理论知识,也不考纯粹的时政材料,而是考两者在特定指向下的结合,即围绕特定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运用基本理论知识分析具体的时政材料,重新建构知识体系。在课堂教学模式上,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围绕社会热点问题开展研究性学习。精心选取确定热点专题,如生态问题、资源问题、人口问题、自然灾害问题、西部大开发、经济一体化、台湾问题、中东问题、伊拉克问题等。针对专题内容,提倡学生从不同角度质疑提问,鼓励他们发表不同的见解,培养批判现实的勇气和能力,训练学生的知识迁移和重构能力,这对文科综合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提高极为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