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建浩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广东珠海 519000
摘要:建筑企业在新时期背景下通过创建标准化管理机制完成项目管理任务,鉴于标准化管理机制在国内建筑领域实践的时间较短,故而,实践环节普遍存在管理意识淡薄、管理机制单一、管理人才缺失等现实问题。本文在内容介绍的基础上,探索标准化管理机制创建策略,确保已有问题高效处理。希望从业者以此为借鉴,从整体上提升标准化管理水平。
关键词:建筑项目;标准化管理;管理机制;创建措施
前言
现下,建筑行业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建筑施工业为拓展经济利润空间、增强竞争实力通过与时俱进的完善标准化管理机制,以此优化项目质量。可见,结合时代发展需要,有效创建标准化管理机制是极为迫切的。下面笔者结合理论内容,针对该论题着重探究,具体探究如下。
1.基本内容
所谓标准化管理,即管理主体运用标准化管理思想完成各项管理任务,确保管理活动规范化推进,最终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下文从四方面阐述基本管理内容:
1.1掌握建筑需求
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的前提,即管理主体客观分析建筑需求,据此制定标准化管理方案及管理机制,以便为施工管理人员提供依据。具体来说,施工方应与设计方良性沟通,协商制定、调整管理标准[1]。
1.2制定建筑目标
为高效、顺利完成管理目标,务必参照建筑施工要求细化管理目标,并合理分配管理任务。在此期间,具体落实标准化管理机制,确保项目成本管理目标、施工进度管理目标顺利实现。
1.3参照相关标准
建筑施工单位根据国家标准以及设计要求制定项目标准化管理方案,同时,不断优化工程指标,以便为管理活动提供依据,继而规范管理行为。这既符合建筑行业持续发展需要,又能全面提升施工项目质量。
1.4累积管理经验
建筑项目标准化管理机制完善的过程中,从业者应积极借鉴先进管理经验,并全面总结已有管理问题,在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不断优化标准化管理体系,继而做出可行性管理决策,以此控制建筑施工风险。
2.常见问题
由于标准化管理机制在国内建筑领域的实践时间较短,加之,建筑施工项目管理要求动态变化,这无疑会增加标准化管理机制实践阻力,导致建筑管理问题频发。下文针对普遍存在的管理问题全面总结,以便为可行性管理机制创建提供依据,真正实现建筑行业标注化管理目的。
2.1标准化管理意识淡薄
目前,大部分建筑施工管理者盲目追求短期效益,为在既定工期内完成施工任务,往往加班加点的追赶工期,殊不知,施工速度加快的同时,施工质量得不到保证,并且标准化管理工作形式化推进。分析原因可知,管理主体的标准化管理意识薄弱,意味着标准化管理行为得不到正确意识引导,导致标准化管理工作低效推进。长此以往,建筑施工项目的质量会逐渐降低,这对建筑施工企业信誉度维护、市场竞争力增强有消极影响。此外,标准化管理机制健全工作将举步维艰[2]。
2.2标准化管理机制单一
现今,承包制管理模式在建筑施工活动中普遍实施,站在管理主体的角度予以分析,施工速度、施工质量等管理内容成为重点关注对象。实际上,承包主体、建设方、施工方各司其职,三者之间的联系相对较少,然而这与标准化管理要求背道而驰,并且标准化管理机制实践价值得不到彰显。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定要启动联动管理机制,并成立专业化管理部门,直到标准化管理工作落实于过程。
2.3标准化管理人才缺失
建筑施工项目标准化管理工作具有系统性特点,为优化管理效果,管理人员务必在其中发挥关键性作用,确保标准化管理机制与施工活动巧妙融合,确保施工项目管理任务又好又快的完成。实际上,大多数管理人员秉持传统的管理理念,并客观认知标准化管理机制,管理实践中未及时总结标准化管理经验,最终获得的管理效果与预期要求相差甚远。例如,某建筑施工单位仅面向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传递标准化管理理念,大部分员工在主观意识的引导下执行建材、技术、数据信息管理任务,最终出现随意管理、低效管理现象,这对建筑业标准化改革进程推进有制约作用。
3.创建策略
标准化管理机制创建的过程中,应从建筑施工要求以及施工项目管理实际出发,制定针对性策略,并客观分析该机制应用的具体体现。这既符合新时期建筑行业标准化改革需要,又能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发展目的。
3.1具体策略
3.1.1强化管理意识
建筑施工项目管理效果间接反映建筑行业经管水平,同时,管理主体的管理思想借此显现。管理意识对管理实践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对此,管理者以及员工应动态关注建筑业变化情况,不断创新精细化、标准化管理理念,以便真正实现标准化管理目的。一方面,建筑企业面向管理人员宣传标准化管理理念,引导管理人员运用这一思想执行项目管理任务,这对建筑施工环境净化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建筑企业组织多样化活动,以此调动管理人员解析标准化管理内容的能动性,使参与者在客观了解管理内容的基础上,严格规范自身管理行为。
3.1.2完善管理机制
标准化管理机制适时完善,这能为管理实践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同时,还能创新传统施工项目管理模式,继而优化建筑项目质量。标准化管理机制构建的过程中,为实现管理机制有效应用目的,应全面掌握建筑施工项目实践需要,并了解业主期望,据此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在这一过程中,针对以往管理机制进行实效性验证,在不足之处弥补、最新内容补充的基础上将其投入使用,以此约束不当的施工管理行为,确保各项施工环节达到标准化要求。一旦发现违背标准化管理机制的行为,相关部门应立即制止,并深入追究相关负责人责任,以免弱化标准化管理机制实效性[3]。
3.1.3培养管理人才
要想取得标准化管理机制实践的良好效果,务必培养专业管理人才,并成立优秀的管理团队,以便为管理机制应用提供可靠的人才支持。在此期间,建筑施工单位应为管理人员组织系统化培训,并构建多类型培训课堂,借此培养复合型人才,推动建筑施工项目标准化管理活动有序进行。除此之外,建筑施工单位为管理人员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促使管理人员通过外出学习开拓视野,并全方面解读、深刻领悟标准化管理的意义,继而在管理实践中有效渗透标准化管理理念,直到标准化管理机制的价值淋漓尽致的体现。
3.2应用体现
3.2.1应用于质量管理
首先,建筑物结构标准化管理。主要针对地基结构、主体结构、安装结构、装饰结构来讲,在这一过程中,质检人员细致检查各结构完整性,参照管理要求进行质量验收,直到符合质量管理标准。然后,规范管理主体的行为。无论是制度执行者、技术实践者,还是各岗位管理者(机构管理、材料管理、培训管理),都要严格履行质量管理标准,从整体上提升施工项目质量。最后,具体落实责任制度。为避免出现职责推卸现象,施工单位实行岗位责任制,并将其结合与监督管理,以便全面保证项目质量。
3.2.2应用于施工管理
施工管理环节运用标准化管理机制,这具体体现在两方面,第一方面即现场管理,第二方面即施工管理。对于现场管理,管理人员参照标准化原则以及建筑市场变化情况来执行管理任务,具体来说,严格校验材料及设备,并细致审查合作厂商,一旦发现质量不达标的材料或设备,将其及时清场;实行维修保养机制,借此消除设备安全隐患,并全面提升设备性能,避免设备应用期间出现安全隐患。对于施工管理,施工单位根据技术标准启动技术监督机制,确保施工环节存在的安全问题及时处理,以此降低安全施工发生几率。在这一过程中,施工单位不定期组织安全教育,借此渗透安全施工意识,确保施工项目管理活动安全化、标准化进行。
3.2.3应用于安全防护
标准化管理机制实践的目的之一即保障施工项目安全性,这既关系到施工单位信誉度和影响力,又能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安全防护标准化管理时,应加深安全管理制度改革,并强化管理人员责任意识,与此同时,全方面安装安防设施,这既能为工作人员创设安全环境,又能面向用户提供优质服务。例如,某施工单位在施工区域四周增设安全防护网(如图1),并增设安全标语,以免非施工人员误闯施工区域。
图1 施工区域安全防护网
3.2.4应用于施工合同
施工合同标准化管理,即细化各类合同标准化管理细则,同时,强化合同管理意识,确保合同条款内容落实于过程,避免产生合同纠纷现象。具体来说,管理者应熟知当地法律法规,即便处理合同纠纷,也能在法律许可范围内维护合法权益。需要注意的是,要想实现施工合同标准化管理目的,应结合时代发展需要,不断更新法律知识、丰富专业知识储备,并健全合同管理制度,以便为管理实践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借此降低合同风险[4]。
4.总结
综上所述,建筑施工项目发展步伐逐渐加快,为取得良好的发展效果,务必与时俱进的完善标准化管理机制,同时,结合时代发展需要创建可行性、标准化管理机制,以此优化工程质量,确保建筑施工任务高效完成。本文以现有管理问题为导向,通过强化管理意识、完善管理机制、培养管理人才等措施践行标准化管理机制,以便真正实现标准化管理机制在质量管理、施工管理、安全防护、施工合同等方面的有效应用。
参考文献
[1]张艳.建筑工程现场质量管理标准化的探索和实践[J].中国标准化,2019(10):157-158.
[2]郑华海,李元齐,刘匀.基于标准化系列化部品的工业化住宅设计思考[J].建筑钢结构进展,2019,21(03):23-32.
[3]高淑颖.建筑施工项目标准化管理机制的建设与实施[J].中国标准化,2019(04):46-47.
[4]何宝民.安全生产在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标准化建设探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8(03):134.
论文作者:许国彪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1
标签:管理机制论文; 建筑论文; 标准化管理论文; 管理人员论文; 建筑施工论文; 目的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9期论文;